一抹绿茶香。
[摘要说明]一抹淡绿,一叶清香茶是有心的。一泡恰恰没过茶叶,洗净茶上历史的封尘;二泡去除浮躁,保持香味,茶叶慢慢地舒展开,沉了又浮,浮了又沉,缕缕清香.从杯口溢出.安静舒畅自然地流淌在心里、眼里、情里……三泡尽显其香、其色、其韵,就像多情的女人,成熟中体现高贵,简单中表达完美。茶是讲究的沏茶的水温不同,茶叶的沉浮就不同。用温水沏茶,茶叶就轻轻浮在水面上,没有沉淀,也没有清香;而用沸水沏的茶,茶叶沉了又浮,浮了又沉,会释放出它独特的香味。好茶全有赖于好水,明代张大有撰《梅花草堂笔记》说道:“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确是至论。
茶是独特的。究其种类,上至龙井、铁观音.下至一般的绿茶;究其国界,远至英国红茶,近至日本抹茶,都有其独特的造诣与境界。不同的茶具有不同的文化。普洱茶要越老越好。100克清代光绪年间贡品普洱茶饼卖到16万元,被誉为“能喝的古董”;而杭州的龙井则反之,对杭州人来说,隔年的陈茶是只配煮茶叶蛋用的。每年阳春三月,清明节之前采摘的龙井茶(即所谓的“明前茶”。是茶中珍品)才是大家争相购买的对象,一别清明前茶产量少,二则茶叶全然得乎于天然,没有一点一滴的化肥。英国人有喝茶的习惯,尤其是喝红茶,但在喝茶时,他们一定要先倒一点冷牛奶在茶具里,然后再冲热茶,再加一点糖。同样的岛国日本,则以抹茶、玉露为代表茶品,其延伸出来的茶文化是神圣庄严的。品茶成了心灵与精神共赴艺术盛宴的方式。日本讲一期一会的,中国是“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尽矣。”独特的茶与不同的文化底蕴结合酿造了一部生活美学。
慢慢啜口茉莉花茶,张扬的香味.就像那年少轻狂的时光,缺少点含蕴:饮一口苦丁茶,生活的苦难艰辛,尽育其中,但缺少点甜美;一杯普洱茶,先苦后甜,从舌根散发出缕缕清香,苦涩尽敛其中。茶不是简单的。对生活在现今要求快速便捷的城市中,人的精神却无所归向.茶不啻是一方洗涤澄净的良药。每天有那么一刻饮茶去.想来可以让人得片刻的清凉和自醒。虽然治不了本.或许能多少洗去点俗尘罢!
精选阅读
一叶茶的采摘
茶的生长环境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是相辅相成的,好的芽叶加上好的做工才能生成好茶。我们了解茶叶的采制过程对熟悉茶性很有帮助,对泡好一杯茶也很有必要。
采茶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这句话说明了采茶的季节性。春茶的采摘期一般是清明到立夏;夏茶的采摘期是小满到夏至;大暑到寒露之间采得的是秋茶。目前,绿茶以清明、谷雨前采摘的质量较佳。
采茶看天气
茶叶采摘时的天气也有讲究,需要严格掌握采摘时间: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天才采茶。原因是,雨量多、气温高的时节,茶芽容易长大变老,影响其品质,所以必须及时采摘。但是晴天有云不采摘茶叶的要求已经超过了当今茶叶采摘的实际可能。因此茶的采摘生产也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竹器盛香茶
茶为净物,应天时地利而生,采茶尤其要谨慎小心,不能伤其色味。这就要有适宜的采茶器具。
现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产竹子,取材方便、价格低廉。用竹子编成的篮子,通风透气,鲜茶叶短时间堆积其中也不会因为温度升高导致发热变质。而且竹篮的质量轻便,无论肩背手提,茶农都会非常省力。虽然现今采茶已经从手工采摘过渡到机械采摘,但是小范围内,竹器依然是茶农采茶时的必备工具。
采茶讲技法
除了讲究器具,采摘鲜茶更要讲究技法。基本的采茶技法分为“掐采”“提手采”“双手采”等。
掐采:又称折采,细嫩茶叶的标准采摘包括托顶、撩头等。
提手采:标准采摘手法,即掌心向下,用拇指和食指夹住鱼叶①上的嫩茎,向上轻提,芽叶折落掌心。绝大部分的绿茶、红茶都是用这种方法采摘。
双手采:茶树有理想的树冠、采摘面平整的,适合用双手采,可提高效率50%—1000/0,熟练的采茶人喜欢这种采法。
割采:边区人民惯饮的紧压茶称为边茶,边茶原料粗大,采摘时多使用工具(小铁刮刀、镰刀、采摘铗)。采摘时要迅速,避免枝条裂开影响下一轮新梢发芽。
采摘时不可一手捋,否则会伤害芽叶的完整性,放人竹篮中不可紧压;鲜叶要放在阴凉处,堆放时不可重压。
注①鱼叶:指茶树的越冬芽 在春季发芽时初展开未抽出新梢6时最初的叶片,呈鱼形。
茶叶品质
不同生长地茶叶的品质不一样。《茶经》认为:“野者上,园者次;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不同季节的茶叶品质也有区别,春天生长的鲜叶,叶多呈浓绿,肥大而柔软,水分之含量多;夏天生长的茶叶,叶小而质稍硬;秋天的茶叶,其品质介于春夏季之间;至晚秋及冬初所产的茶叶,叶片较小且易硬化,制成茶水色及香味,均属淡薄,外形亦粗大,难以制成佳品。
鲜叶趣格
抹茶:生活中那一抹美好
抹茶(中国古时称作末茶)起源于中国隋唐,将春天的茶叶的嫩叶,用蒸汽杀青后,做成饼茶(团茶)保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干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咏叹抹茶的诗篇,“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就是唐代诗人卢仝对抹茶的赞美之词。
抹茶这个词总是带着一丝风雅味道的。它横贯百年而生生不息,来自山麓梯田,囿于茶室禅意。在茶道师傅手腕的一起一落间,被传承的古老文化伴着微苦的香气苏醒,在淡绿色的茶沫间缓缓呼吸。不分年龄性别,征服全世界的舌尖味蕾。
饮用抹茶通常按照茶道的方式饮用,需要遵循一系列复杂的规则。你一定看过茶道师傅是如何制作一碗抹茶的:从煮沸泉水到点茶,每一步都有严格的动作和标准。过程中,茶道师傅与客人皆肃穆垂眼,不发一语,只有泉水沸腾的声音和点茶发出的声响回荡在昏暗的一方茶室里。
当前快节奏的社会中,去用茶筅点茶喝的人已经很少了,抹茶更多的被用来制作各种精美的食品,绿色的抹茶食品成为餐桌上绿色的鲜花,受到人们的追捧和享用。
但抹茶茶道留存至今,有着“不忘本心,将追求细致美学贯彻到日常之中”的现代意义。在追求高效率的同时,不舍弃日常的仪式感,珍重每一个细微瞬间,不管世间潮水如何汹涌,这一点点苦涩的清香都可以用以抵抗洪流,守住本心。
一抹酥胸蒸绿玉-碧螺春
[摘要说明]一抹酥胸蒸绿玉-碧螺春
“碧螺春”,茶好,名字也好。“螺”前冠一“碧”字,“螺”后带一“春”字,色彩亮丽而充满生机,形状美观且富有趣味,读来上口,韵味盎然。 碧螺春产在哪里? 最早我是错以为碧螺春产在湖南洞庭湖的,因为称碧螺春都说“洞庭碧螺春”,喝了苏州朋友寄来的茶才晓得,这碧螺春不是产在湖南,而是产在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原来这洞庭不是那洞庭。所幸洞庭湖里也产名茶,谓“君山银针”,同是茶中珍品。 苏州朋友寄来的碧螺春新茶正是产在洞庭东山,只见这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每个芽叶都是满身披毫,银白隐翠,未及冲泡,就已嫩香袭人。玻璃杯泡上后,茶慢慢沉底,开始伸腰舞肢,犹如白云飘动,春草复萌,渐染渐绿。不一会儿,芽叶舒展,嫩绿明亮,先是春染杯底,继而绿烟升腾,汤色开始碧透清澈。头遍水绿色较淡,但品一口却格外的幽香鲜雅;二遍水翠绿鲜嫩,入口芬芳,滋味香醇甘厚;第三遍水则呈碧清,喝起来感到香郁回甘。真是茶中珍品,不愧为“天下第一茶”的美誉。 喝过这茶,不仅给人口福享受,还能给人许多美的联想。先想到的就是刘禹锡的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又想到雍陶的诗:“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还有少女那螺壳状的发髻,古人是称作“碧螺”的,如宋人王《宫词》就说:“十三垂髻碧螺松,学舞经年后苑中。”这些本没太多的联系,或许有点联系,但我就是那样联想,自从饮了碧螺春,心中就总想着那太湖洞庭山。凑巧,有一年到上海组稿,借等稿的时间,去了一次苏州,从苏州火车站乘车南行一个多小时,就到了碧螺春的产地----江苏四大历史名镇之一的东山镇。 洞庭东山在东山镇南,站在东山的主峰莫厘峰上即可望见太湖对岸的浙江省。正是暮春时节,洞庭山下茶香过后枇杷香,漫山的绿色,在阳光下一碧如洗,青翠欲滴。山根的茶树墨绿,山腰的修竹嫩绿,小径的苍苔幽绿,古寺的琉璃青绿,满眼绿色,似乎连飘缈的空气也氲氤着淡淡的绿意。一种洞庭东山特有的绿,碧螺春的绿,包括掠过林杪的鸟语柔风和当地那些削肩细腰女孩发出的吴侬软语。此时正是东山特有的照种白沙枇杷成熟的季节,只有仔细于万绿丛中辨认,才能见到粒粒金丸缀满枝头。 洞庭分东、西两山。东山宛如巨舟泊在湖滨,形成一个半岛;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白银盘里一青螺”。两山遥遥相对。我登上的是洞庭东山,因湖上水雾迷离,看西山若隐若现,让人想像水中披着轻纱的仙子。 旅行车沿湖滨公路绕行一周大约需三个多小时,路边有唐时古寺紫金庵,南北朝时代的轩辕宫,饱览太湖秀色的寒谷公园及保存有柳毅井遗迹的启园等。洞庭山的茶树,不同于其他茶园,大片大片,而是分散着种植,一墩墩,一丛丛,星罗棋布在花果林间或果林周边。各式各样的果树,桃、李、杏、梅、桔、枇杷、白果、石榴等与茶树交错种植,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调节着茶园的风霜日照。据说洞庭山的茶果间作,是碧螺春香浓味醇的主要条件。确也如此,大片的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眼前的景象,让我想起了明人 《茶解》中的一段话: 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 高洁之物,自有择邻而居的灵性,这正是碧螺春不同凡品的特色。 傍晚时分,夕阳的腥唇吻在湖面上,不知何时,太湖已是云开雾散,山色倒映在湖水中,深翠更浅翠。此时远望西洞庭山,轻纱换上了彩裙,湖水荡漾,裙角也在微笑。夕阳下,山泉在林稍闪烁,很让人联想到绿罗裙上点缀的珍珠和传说中那位碧螺姑娘。在踏上洞庭山之前,曾翻看过一本关于太湖的风物传说。有道是历史与人、与自然总有解不开的情结,于是才有了太湖,有了碧螺春等等的传说。 那传说讲很久以前,洞庭山上住着一位美丽而善良的姑娘碧螺,她曾采茶救活了她那同恶龙搏斗而受伤的情人阿祥,后来她培育采制的茶叶就被称作“碧螺春”。 还有另外一种传说讲碧螺春茶原本也是一位洞庭山的姑娘发现的,姑娘发现了这茶后就采摘下来揣入怀中,且香气四溢,姑娘一路走一路飘香。她将这种茶泡好招待乡亲,大家赞不绝口,问这是何种茶叶,姑娘顺口回答:“吓煞人香”。“吓煞人”为吴中方言,即“吓死人”之意,可见这茶叶该有多香! 然而这“吓煞人香”又怎么变成了碧螺春呢?据说这与清代那位颇有建树的康熙皇帝有关。清人陈康祺《郎潜纪闻》、王应奎《柳南续笔》等记载说:康熙年间,地方官吏将此茶进贡朝廷,皇帝品尝后,觉得清香味醇,但觉“吓煞人香”这名字太俗,就以茶色碧绿、形曲如螺,产于早春之故,赐名“碧螺春”。 康熙皇帝就这样轻易地获得了属名权。但平心而论,康熙赐名的“碧螺春”确也很美。在他之前,酒多以“春”命名,但茶名还没有称“春”的,如从唐代开始酒名就有玉露春、石冻春、留都春、梨花春、萼绿春、浮玉春、武陵春、玉壶春等,想来康熙皇帝正是从酒名中得到灵感,才获取这一发明专利。 清以后,碧螺春声名鹊起,饮者评论它“色香味不减龙井,而鲜嫩过之”;专家则说:“茶以碧萝(螺)春为上,不易得。”诗人们对此茶也是交口赞誉,清《野史大观》卷一有一首诗称道: 从来物有嘉名,物以名传愈自珍。 梅盛每称香雪海,茶尖争说碧螺春。 已知焙制传三地,喜得揄扬到上京。 吓煞人香原夸语,还须早摘趁春分。 《灵芬馆诗话》也引诗对碧螺春赞道: 一抹酥胸蒸绿玉,纤褂不惜春雨乾。 满盏真成乳花馥,奇茗一啜惊欲死。 “一抹酥胸蒸绿玉”,早年人们还碧螺春不用火焙,采后以薄纸裹之,著女郎胸前,待用体温烘干后取出,故虽纤芽细粒,而无焦卷之患。这是否真实,难以考究,或许原始的碧螺春真的这种生产法也未可知。但近三百年间,碧螺春的生产却在不断进步和精细。洞庭山的茶农围绕“碧螺春”三字下功夫:绝对的早春采制---“春”;成茶外形卷旋如螺---“螺”;茶汤色泽青翠碧绿---“碧”,使得茶的外形与名称完美相合。 碧螺春茶采摘早嫩,通常在春分前几天开始,谓之“分前茶”。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极其细嫩,每市斤干茶含芽量为6--7万颗,历史上曾有一市斤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世所罕见。制作工序为高温杀青---热揉成形---搓团显毫---文火焙干,四道工序在一锅内完成,根据叶质、锅温等灵活转换。碧螺春的制作特点是炒揉兼并,顺单一方向揉转,形成螺旋条形,在揉搓中使茸毫毕现。碧螺春茶芽背后的茸毛,新叶时肉眼是看不到的,制成后始显露出白色绒毛,这是碧螺春异于他茶的主要特征。成茶后的碧螺春外形条索纤细,成螺形卷曲,披满茸毫,色泽银绿隐碧。当地人称其为“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自古少”,成为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盖世的“天下第一茶”。 那日下得洞庭山,已是落日溶金,陪同的朋友帮忙,在镇上的农贸市场里买了1斤真正的明前碧螺春,价钱不到200元。卖主热情备至,连包了三层纸,边包边尽力用普通话向我介绍:这碧螺春切不可用刚开过的沸水冲泡,那样嫩芽就会一下熟透,叶上的白茸毛也会被冲掉浮上水面,喝起来就像煮烂的青菜叶子,满是浊气。明白的该是“三开”冲泡法。第一开是杯中先注沸水,然后放茶,这是碧螺春不同于其他茶的另一个特点。待茶缓缓舒展沉下后,自可端杯细呷,其味虽然浅淡,但却有沁人心脾的芳香透出。第二开可用沸水注入,味道至香。第三开冲入开水后,可将杯盖合上,几分钟后再饮,色香味犹存。 听了这番介绍,不知怎么,我忽觉这碧螺春茶与苏州人的性格有些相像,它不该用“大江东去”的情调去品味,更不能“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当以妙玉的绿玉斗慢斟细品,三杯即可。 那一夜,宿洞庭山下雕花楼宾馆的春在楼,对着窗外的江枫渔火,按着茶农指点的“三开”法,我泡上了一杯清香四溢的碧螺春。…… 想起来,这已是几年前的事了。如今,名茶价格不菲,饮碧螺春已属奢侈。 沈阳城里开设了一家规模壮观的中国北方茶城,开业那天,我兴致勃勃前去,见有新茶碧螺春,看后禁不住问售价多少?一位梳着小辫子的售货员侧着身向我伸出了两个手指表示“八”字,这意味着每两80元,相当于大米60斤的价格,真是有些“吓煞人”,但我还是忍不住买了2两。 买回碧螺春的当晚,我一个人在客厅品茶,夜深人静,茶香袅袅,古人说“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从众则喧,喧则雅乏矣。独饮曰神……”,真是一点不假。那一刻,所有烦恼都抛到了脑后,待饮到二开时,时间已是深夜11时,电视里正播放中央电视台的“读书时间”,介绍的是杭州女作家王旭峰的小说《南方有嘉木》,写一个茶人之家族兴衰奋斗史。看完这个电视节目,茶已无味,原来我早已喝过了三开。 是夜,枕上春梦又将我带回洞庭东山上和雕花楼宾馆里,又闻到了碧螺春的气息,还有白沙枇杷的清香。
一茶一世界 一叶一人生
听一曲琴音,品一盏清茶,寻一方宁静,享百味人生……这样惬意的生活不用到别处去找,走进大学生创业园里的“鲁周公茗茶”店,便可体验一番。
一架古筝,几张古色古香的茶几,墙壁上还摆放着造型别致的工艺品和各类书籍……用淡雅别致来形容“鲁周公茗茶”店给人的第一感受再合适不过了。见到店主杨丽婷时,清秀的姑娘正在新泡一壶茶。烫壶、倒水、置茶、注水、倒茶、分茶……杨丽婷聚精会神、动作娴熟,并享受其中。
“第一次了解茶,是在读高中的时候。那时经常与爱喝茶的姐姐聊天,久而久之,喝茶的氛围与意境深深地吸引了我。从那时起,一有时间我就查阅一些和茶有关的文化知识,与茶的缘分也越来越深。学环境科学专业的我去年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正好准旗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于是便选择了自主创业。”杨丽婷一边细细地品着手中的茶,一边讲起了自己的创业故事。
作为一名90后,选择创业并非一件易事。“当家人知道我这个想法时,都比较反对,觉得女孩子创业风险比较大,而且开茶店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但是我姐姐很支持我,后来还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合伙人,所以也就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了下来。”万事开头难,从筹借启动资金到选材料装修,从装饰布置到茶叶选购……杨丽婷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其中。为了能早日正式开业,杨丽婷每天忙着写策划、准备标语和条幅……连着一个多星期都住在店里,晚上2点左右睡,早晨不到6点就起床。杨丽婷为了让自己的茶艺更加精通,经常晚上打扫完卫生还会再练习一会儿泡茶。“装了100℃热水的盖碗经常把手烫得通红,但为了让自己能更加熟练,让顾客对我的茶艺更加信任,只能是一遍遍地练习。”除了这些,杨丽婷每晚临睡前还要再看看那三本厚厚的《中国茶经》。
谈起这些,杨丽婷脸上始终洋溢着甜甜的笑容,她说这些都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所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我一直坚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茶文化、认识茶文化,进而在周围的人群中倡导一种健康、养生的生活方式。”
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一芽一叶初展!
黄山毛峰的采摘时间,是在每年清明谷雨间,选摘良种茶树“黄山种”、“黄山大叶种”的初展肥壮嫩芽为原料,再经过手工炒制,成品茶品质优异,其外形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为品质优异的好茶。
《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
黄山毛峰的品质之所以那么高,那么跟茶叶采摘的细嫩度也是有关系的,采摘标准要求非常的高,不同品质,采摘标准均为不同的。
1、特级黄山毛峰,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
2、1-3级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二叶、三叶初展。
特级黄山毛峰的采摘时间是在清明节前后,而1、3级的黄山毛峰是在谷雨后采制的;采摘回来的鲜叶,进行捡剔,把不符合标准的虫害叶、病叶、冻叶、伤叶等,还有要求剔除掉茶梗、茶果等,以保证芽叶质量匀净,然后把不同的嫩度的鲜叶都分别摊放,散失掉部分水分以后,然后再进行加工制作。
为了保证茶叶的鲜度,一般都是要求上午采摘、下午制作;下午采摘,当晚制作。
《黄山毛峰的制作工艺》
黄山毛峰的制作,主要关键工艺为杀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
1、杀青
杀青的关键就是锅温,锅温要求先高后低,温度在150-130度左右,鲜叶投放量根据等级而分别为200-250克;鲜叶下锅以后,闻到有炒芝麻声音一样的响声即为适中的温度;单手翻炒,手势一定要轻,翻炒速度一定要快速,扬得高,散得开,捞得净;至到茶叶质地柔软,表面失去光泽,青气消失,茶香显露即可。
2、揉捻
杀青达到适度的时候,继续在锅内抓带几下,起到轻揉和理条的作用;二、三级原料杀青起锅后,及时散失热气,轻揉1~2分钟,使之稍卷曲成条即可。揉捻时速度亦慢,压力宜轻,边揉边抖,以保持芽叶完整,白毫显露,色泽绿润。
3、烘焙
烘焙分为初烘、足烘;初烘时,火温先高后低,边烘边翻,顺序移动烘顶。初烘结束时,茶叶含水率约为15%左右;初烘结束后,茶叶放在簸箕中摊凉30分钟,以促进叶内水分重新分布均匀;待初烘叶有8~10烘时,并为一烘,进行足烘。足烘温度60℃左右,文火慢烘,至足干。拣剔去杂后,再复火一次,促进茶香透发,趁热装入铁筒,封口贮存。
以上就是关于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制作工艺相关内容介绍了,无论是从采摘还是加工工艺,都需要较长时间,很大的精力去制作,可想而知,一杯好的黄山毛峰,背后有多少的辛酸故事。
一抹茶香,茶香幽幽,曲悠悠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一抹茶香,茶香幽幽,曲悠悠》内容,感谢阅读!
喜欢喝茶,也许是一种习惯,一种对茶的独特感觉,那种平淡里有着穿透骨髓的香,独有的芳香贯穿到人的心扉。
在深夜里,就静静地沏一杯茶,看着透明的液体慢慢变成琥珀色,看着干枯蜷缩的叶子在水里缓缓的伸展,慢慢变得饱满平滑。
在寂静的夜晚,携着淡然的心境,听着月亮的絮语,闻着淡淡的茶香,发觉一个人的寂寞竟然是如此的美丽。风儿轻轻吹过,挟着一丝氲氤的气息,听一曲幽幽的古琴曲,心里弥漫着淡淡的忧伤。夜静,曲幽,茶淡,风轻,月明,人醉,心迷!美丽的夜晚,寂寞的心怀,风清月明,曲轻心静……
有那么一种淡雅,无论是淡淡的芬芳,还是丝丝的苦涩,都会让人心旷神怡。
当漂泊的步履厌倦了浮世的喧嚣,当沉迷的心境趋于繁华落尽之后的宁静,放下那些岁月中的风风雨雨,勾勒出那些无关风和月的心情,轻抚在心尖滑过。手里的茶凉了,窗外的风儿轻轻吹过,行云还在飘渺,月亮还在将光辉轻洒,音乐在心尖划过,拨动着心弦,也许这样的旋律就是结束的音符?
闭上双眼,淡品一口温热,仿佛置身于一处闲居雅室,手边是一位面蒙轻纱温婉优雅的女子,晶莹如玉的指尖在那架篆纹典雅的古筝上轻轻拨动,一曲《高山流水》缓缓的沁入心间,一缕淡淡的茶香犹如琴弦间流淌的曲调,茶香仿佛已掺杂在琴弦之中,如流水般缓缓流淌,如高山般静谧无音,那是琴的韵律,更是茶的韵律。
轻嗅一息茶香,又亦如漫步初夏雨后的竹林,阳光透过枝桠间隙撒下了一地的温暖,悠悠的萧笛从远处飘来,笛声触动着竹叶上的雨珠,箫声轻颤树枝,一曲《姑苏行》勾勒出雾霭依稀烟雨朦胧的江南竹园,悠扬着静谧与美好,那是萧笛的韵律,更是茶的韵律;淡咂一抹苦涩,却好似静立在一弯幽静的古巷,青石板透着丝丝的清凉,岁月的痕迹刻满两侧的围墙,洞箫和着皎洁的月光,不知是《碧涧流泉》的箫声还是月光的明亮,空灵了心扉,空灵了思想,那是箫的韵律,更是茶的韵律!
茶,喝的是一种心境,品的是一种情调。在沉沉浮浮中,选择了清淡和超然,一种简单而优雅的生活态度。擎一盏清茶,任幽香冲去了浮尘,沉淀了思绪,心情,悠静才可长远。
关于本文《一抹茶香,茶香幽幽,曲悠悠》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一叶知春,关于春茶的这些疑问
“雪消冰又释,景和风复暄。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枝头抹新绿,繁花始盛开。而此时,也正是是茶树发新芽并采摘的日子。早春时节,静谧在茶山里的茶树孕育出一片片嫩芽,面对春风滋润,跨越整个冬季的茶树也开始了最终的释放。
俗话说:“雨前雨后采茶忙,嫩绿新抽一寸香”。明前茶采摘的时机将要到来,而经历了一整个冬季的营养物质的全部供给,春茶的内涵物质最为丰富,尤其能够抗氧化的茶多酚和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此时的您是不是早已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心情,迫不及待地期盼着新茶上市?只为爱那香气和滋味最为鲜醇的春茶。
关于春茶,您是否有这样的疑问?
1、何为春茶
春茶,一般指由越冬后茶树第一次萌发的芽叶采制而成的茶叶。我国对春茶的理解主要以时间划分,立春后到谷雨节前,这段时间采制而成的茶叶大体上称为“春茶”。另外,对春茶不同的划分,有文献称清明至小满为春茶,有文献则认为5月底以前采制的为春茶,还有的文献称春茶指当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采制的茶叶。而春茶也分为明前茶和雨前茶,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雨前茶”是清明后谷雨前采制的茶叶。
2、春茶好在哪?
首先茶树经过冬、春的营养积累,且养分充足,所以春茶的茶叶内含物往往是最丰富的。
其次由于冬季气温相对较低,有利于含氮化合物的合成与积累,游离氨基酸、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含量较高,所以也使得春茶的香气、滋味会更好。
第三是由于冬、春季节阳光照射弱,茶树生长缓慢,有利于茶叶中某些香气物质的形成。所以春茶具有色泽油润、香气馥郁、滋味浓厚回甘、叶底柔软厚实的优点。而早春茶,往往是一年中茶品质最好的。
3、为何好茶更要以春茶为原料
对于普洱茶来说,由于春天茶树生长旺盛,芽叶肥壮,内含有效物质丰富,果胶质含量多,条索紧实,所以以春茶为原料,更能保证滋味浓醇,叶底鲜嫩。另外夏、秋产的茶由于气温较高,茶叶生长快,会使得茶叶易老化,果胶质含量少,条索较松且滋味稍淡。所以总体上讲,春茶往往要优于秋茶,这也是市面上春茶价格高于秋茶价格的原因。
4、如何辨别春茶?
观外形:春茶的叶子一般裹得较紧,显得肥壮厚实,叶片脉络细密,叶缘锯齿不明,有的还有较多毫毛,色泽鲜润,香气浓郁而新鲜。夏茶和秋茶则叶子松散,颜色暗,香气平和,与春茶有很大区别。
察颜、闻香: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茶叶,具有各种各样的滋味,有的鲜爽,有的纯厚,有的浓醇。而对于普洱春茶来说,应该香气馥郁、滋味浓厚回甘、叶底柔软厚实。
品滋味:首先春茶在冲泡时茶叶下沉较快,且香气浓烈持久,滋味醇厚;而夏茶和秋茶在冲泡时茶叶下沉较慢,往往香气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