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的采制及加工技术

发布时间 : 2020-11-27
溧阳白茶加工技术 红茶冲泡技术

溧阳白茶加工技术。

中国生产和出口的茶,红茶是主要茶的类之一.全国红茶生产占茶叶总产量的1/4;出口量约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半数以上.我国红茶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切细红茶三种.

红茶是全发酵的茶类.鲜叶经萎凋—揉捻(揉切)--发酵---干燥等工序加工,制出的茶叶,水色和叶底均为红色,故称为红茶.

我国目前以生产工夫红茶为主,小种红茶数量较少,切细红茶的产销量随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

几种主要红茶及品质特征:

"祁红":品质优异,制工精细,驰名中外."祁门香".

"湘红":产区广阔,产量占全国主要地位.

"闽红":品种不同品质互异,有"坦详","白琳","和"工夫之分.

"宁红"(江西)

湖北的"宜红",台湾的"台红"均有悠久的生产历史.

"滇红":外形肥硕显毫,香味浓郁.享有极高盛誉.

另外粤,桂,浙,苏,川,贵州等地均有红茶生产.

鲜叶要求:

鲜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制成红茶的品质.虽然红茶有小种,工夫,切细之分,但对鲜叶质量有着共同要求.

除小种红茶对鲜叶有一定的成熟度外,工夫红茶和切细红茶都要有较高的嫩度.一般是以1芽2叶为标准.开始生产切细红茶时,(袋泡茶)只需要低级鲜叶,但事实证明,要制成高档切细红茶,仍要1芽2-3叶嫩度的鲜叶,而工夫红茶也只有嫩度高的鲜叶,才能制成形质优美的产品.

鲜叶的新鲜度直接影响红茶的香气,滋味,尤其是切细红茶内质要香味鲜,浓度,必须用新鲜的鲜叶.

1.鲜叶的色度,以黄绿色为好,紫色叶虽能制红茶,但滋味稍差,品质较差.

2.采摘季节也有关,一般夏茶采制红茶较好.这是由于夏茶多酚化合物含量较高,适制红茶.因此,有的地方在夏季制红茶,春季制绿茶,充分发挥鲜叶的适制性.

3.鲜叶的品种,与红茶品质密切有关.云南大叶种,叶质柔软肥厚,多酚类化合物等化学成分.含量较高,制成红茶品质特别优良.福建政和,福鼎大白茶,祁门储叶种等都是适制红茶的好品种.

Cy316.com延伸阅读

英德红茶加工技术及品质特点


英德茶区盛产红茶,约占总产70~75%,以出口红碎茶为主,部分工夫红茶作内销。有转子机、CTC、洛托凡三种生产机型,以转子机生产较为普遍。

品质特点:品质以浓、强、鲜明显而著称秋季生产含有自然花香。外形棕褐油润,颗粒重实,滋味浓强、鲜爽;汤色红艳、金圈明亮,有冷后浑;叶底红匀明亮。工夫红茶条索肥壮、紧结显毫,味鲜香浓厚,内销市场很受欢迎。

英德红茶加工技术精湛,加工全程实现机械化。1959年英德茶场与英德茶叶试验站和英红茶机厂等为主组成攻关工作组,在华南农学院,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等有关单位的协助下,试制出第一批英德红碎茶之后,继续较系统地研究初制加工技术,直至1964年红碎茶初制工艺基本定型。其加工技术为:鲜叶原料必须具有嫩、匀、鲜、净;适时萎凋,萎凋叶含水量在64±1%;大机揉捻打条40~50分钟,短时多次切碎(盘式机三要三筛,各次10~20分钟;适度偏轻发酵;105~115℃温度簿摊一次干燥。)该技术工艺被省内及广西、湖南等红茶区广泛采用,后被称之为“传统法”。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中期。

踏入七十年代,英德率先进入红碎茶转子式揉切法研究和生产新的时期。1970年,英德茶科所和英德茶场组成试验小组,最早在红旗茶厂开展研究试验工作。1973年,红碎茶转子式揉切法工艺取得初步成功,接着向省内及滇、湘部分茶厂推荐应用。此后,经多次对揉切机的改进和工艺的完善,以及大生产应用,1978年转子式揉切法工艺基本定型。工艺特点:实现强烈而快速的揉切作业,增进红碎茶的浓、强、鲜爽度,改善品质风格。并解决机组配套联装生产线流水作业,提高生产效率。该技术工艺的研究成功,为我国制茶工艺的改革和红碎茶品质的提高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这一创造性的技术改革,使国内各红茶产区广泛应用。转子机式制茶法,省工、省电、产量高、质量好。转子机制茶加工技术规程是:鲜叶原料,要求保持嫩匀鲜净,以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初展为主;萎凋叶含水量58~60%,加温萎凋温度不能超过35℃;揉切,先打条提取毫尖茶,筛面茶揉切2~3次,直至茶尾比率在10%以下;发酵适度稍轻;采用110~118℃一次干燥,毛茶含水量控制在4~6%。

初制红碎茶通常叫做毛茶,毛茶是长短、轻重、粗细、整碎、梗杂混合总体,通过精制划分花色、提高净度,调整品质,充分发挥毛茶原料的经济价值。精制工艺:采用圆筛分离茶叶的长短;抖筛分离茶叶的粗细曲直,风选分离茶叶重轻和除劣去杂;拣梗和飘筛之后,达到商品茶的的规格要求,拼配调制品质,及时装箱封口,防止受潮,以保持茶叶品质。

英德红茶的加工技术


初制红碎茶通常叫做毛茶,毛茶是长短、轻重、粗细、整碎、梗杂混合总体,通过精制划分花色、提高净度,调整品质,充分发挥毛茶原料的经济价值。精制工艺:采用圆筛分离茶叶的长短;抖筛分离茶叶的粗细曲直,风选分离茶叶重轻和除劣去杂;拣梗和飘筛之后,达到商品茶的的规格要求,拼配调制品质,及时装箱封口,防止受潮,以保持茶叶品质。

英德红茶加工技术精湛,加工全程实现机械化。1959年英德茶场与英德茶叶试验站和英红茶机厂等为主组成攻关工作组,在华南农学院,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等有关单位的协助下,试制出第一批英德红碎茶之后,继续较系统地研究初制加工技术,直至1964年红碎茶初制工艺基本定型。其加工技术为:鲜叶原料必须具有嫩、匀、鲜、净;适时萎凋,萎凋叶含水量在64±1%;大机揉捻打条40~50分钟,短时多次切碎(盘式机三要三筛,各次10~20分钟;适度偏轻发酵;105~115℃温度簿摊一次干燥。)该技术工艺被省内及广西、湖南等红茶区广泛采用,后被称之为“传统法”。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中期。

踏入七十年代,英德率先进入红碎茶转子式揉切法研究和生产新的时期。1970年,英德茶科所和英德茶场组成试验小组,最早在红旗茶厂开展研究试验工作。1973年,红碎茶转子式揉切法工艺取得初步成功,接着向省内及滇、湘部分茶厂推荐应用。此后,经多次对揉切机的改进和工艺的完善,以及大生产应用,1978年转子式揉切法工艺基本定型。工艺特点:实现强烈而快速的揉切作业,增进红碎茶的浓、强、鲜爽度,改善品质风格。并解决机组配套联装生产线流水作业,提高生产效率。该技术工艺的研究成功,为我国制茶工艺的改革和红碎茶品质的提高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这一创造性的技术改革,使国内各红茶产区广泛应用。转子机式制茶法,省工、省电、产量高、质量好。转子机制茶加工技术规程是:鲜叶原料,要求保持嫩匀鲜净,以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初展为主;萎凋叶含水量58~60%,加温萎凋温度不能超过35℃;揉切,先打条提取毫尖茶,筛面茶揉切2~3次,直至茶尾比率在10%以下;发酵适度稍轻;采用110~118℃一次干燥,毛茶含水量控制在4~6%。

玉印剑锋茶的采制加工技术


“羊角山”牌玉印剑锋茶产于湖北省南漳县巡检镇羊角山茶场。其采制工艺如下:

1、鲜叶采摘玉印剑锋茶分为1~3级,其中一积极品玉印剑锋茶要求全部采摘发育健康的嫩芽,芽长1~2cm;二级玉印剑锋茶要求鲜叶原料为一芽一叶初展;三级玉印剑锋茶要求鲜叶原料为一芽一叶开展或一芽二叶初展。

2、摊放鲜叶采回后摊防于干净竹席上,摊放厚度2~3cm,摊放时间春季8~12h,夏秋季4~6h。

3、杀青用30型名茶杀青机和63型电炒锅杀青。30型名茶杀青机温度200℃,杀青3~4min;63型电炒锅锅温120~180℃,时间10~20min。至鲜叶叶质柔软,折梗不断,香气显毫,青草气消失为适度。出锅后摊放在通风槽上迅速通风降温。

4、整形在62型电炒锅中进行。锅温80℃左右,并适当加压,使芽叶初步形成扁平直的外形。

5、干燥分初干和复烘两道工序。其中极品玉印剑锋茶初干在63型电炒锅中进行,锅温60~100℃,先高后低,边理茶边加压,历时20~30min。二、三级玉印剑锋茶在600型理条烘焙两用机上进行,烘至九成干时下机摊凉30min。复烘在名茶烘干机上进行,温度60~80℃,烘至足干(含水量﹤4%)后下机摊凉,包装入库。

红茶初制加工技术


我国红茶包括工夫红茶、红碎茶和小叶种红茶。各种红茶品质特点的形成缘于类似的化学变化过程,只是变化的条件、程度上有所差异,制作方法大同小异。我省生产的红茶统称为“滇红”,有工夫红茶(红条茶)和红碎茶两种,素以特有的香高味浓、色艳形美而享誉中外。

一、萎凋

将鲜叶摊放,经一段时间失水,使一定硬脆的梗叶呈萎凋谢状的过程。萎凋是红茶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时间为6—8小时为宜。其作用在于散失鲜叶水份,使叶质变得柔软,便于揉捻做型,在散发水份的同时,各种内含物质均在酶促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有益于茶叶品质的简单化合物。

萎凋程度:萎凋叶失重达30—35%,叶片失去光泽,叶色暗淡,叶质柔软,手折茶梗不断,整批凋叶均匀一致,并且有清香。红碎茶的萎凋,在程度上掌握偏轻,一般失重20—25%即可。

萎凋方法有自然萎凋和萎凋槽萎凋等,自然萎凋又分为室外日光萎凋和室内自然萎凋。

二、揉捻和切碎

揉捻是指叶片在机械力作用下,揉出茶汁卷搓成条的工艺过程。目的在于:一是挤出茶汁,有利冲泡;二是紧缩外形,使烘干的毛茶具有紧结的条索或颗粒(切碎),有利贮运;三是使酶促作用加速,有利发酵。揉捻和揉切也是发酵作用的开端,对成茶的外形和内质的好坏均有很大的关系。

工夫红茶的揉捻是根据鲜叶不同等级,用揉捻机按轻—重—轻的加压原则(嫩叶或轻萎凋叶加压轻些,老叶或重萎凋叶加压重些),对萎凋叶进行不同时间的揉捻。一般3级以上的鲜叶揉60分钟左右,3级以下的鲜叶揉80分钟左右。并在揉捻中间进行解块筛分一次,筛面复揉。揉捻程度以叶片85%以上成条,条索卷紧,80%以上的叶细胞破损,茶汁充分外溢粘附于叶表面,用手紧握茶汁溢而不滴,松手后茶团不松散为适度。红碎茶的揉切有传统和非传统的揉切制法。传统揉切法是先将萎凋叶用平面揉捻机进行30分钟左右的揉捻,使其成条,再用平面切茶机或转子机切碎。非传统揉切法如CTC揉切法等。

三、解块筛分

工夫红茶在揉捻过程中一些茶体滚卷成团,需将其解块散开。采用机械为解块筛分机。

四、发酵

发酵是红茶加工中形成红汤红叶品质特征的关键,发酵应在木制的专用发酵箱内进行,进行发酵的茶胚应保证茶胚间的透气性,不能装叶过多,以箱满为度。发酵室内保持高湿、洁净、透风环境,如室内干燥可采用地面洒水,并盖一层洁净潮湿的发酵布于箱面加于解决。

红茶发酵实质主要是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成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使青草气减少转变成带苹果香气。发酵过程从揉捻(切碎)开始,就已经发生。

发酵程度:叶温升到最高,叶色由绿变黄,辛辣气扑鼻时即为适度。在高温季节生产红碎茶时,一般筛分后就已达到适度了。发酵过程中应掌握好程度。发酵不足,不匀的红茶,汤色黄淡,叶底青红花杂;发酵过度的红茶汤色红暗,叶底乌黑,这是茶红素变为茶褐素的原故;只有发酵适度的红茶才具有汤色红艳明亮,叶底红匀明亮的优质红茶品质特征。

五、干燥

干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次干燥称为毛火,第二次干燥称为足火。干燥的目的一是散失水份,固定型状;二是抑制酶活性,高温快速停止发酵,使发酵形成的品质固定下来;三是发展香气,散发大部分低沸点的青草气味,形成红茶特有的蜜糖香。

1、毛火:温度为110℃—120℃,烘时为10—12分钟,至茶条呈暗黑色,叶脉稍红,手摸茶叶尚不刺手,约八成干(含水18—25%)为宜。注意摊叶不宜过厚,要摊均匀,下机后,茶叶及时摊凉。

2、足火:温度为80—90℃,烘时为12—15分钟,摊叶相对较厚,手摸茶叶刺手,手捏用力成粉,此时含水量约为7-8%,已达到毛茶要求的干度,及时下机摊凉装袋。

干燥时应注意发酵适度的叶子就必须立即干燥,切不可停留在烘房内,以免发酵过度。每天烘干前需清理烘干机,以保证质量。

英德绿茶加工技术及品质特点


英德绿茶以大叶种绿茶为主。近年因外贸体制改革,红茶出口减少,为适应市场,“红”改“绿”,机械化生产绿茶逐渐上升为第二大茶类。90年代后约占现总产的70%以上。

品质特点:条索较肥壮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甘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绿黄。

生产工艺流程:包括轻娄凋→杀青→揉捻→干燥四道工序。

①轻萎调采摘一芽二、三叶为原料,根据大叶种特点为减少多酚类含量,减少苦涩味,采用萎凋新工艺。轻萎凋时间视季节而定,一般以4小时左右,增加此工序可以促进成茶条索紧结,滋味醇厚,萎凋叶含水量控制在70%为宜。

②杀青:大叶种原料多酚氧化酶活性快、叶大梗粗,水分含量高,宜采用高温杀青(240℃)先闷(2分钟),后扬(6分钟),闷扬交叉结合。下锅后的杀青叶及时摊凉,有利于品质提高。

③揉捻:掌握轻、重、轻原则,揉捻总时间为40分钟,揉捻后立即解决筛分。

④干燥:用120型烘干机风温120℃烘至7~8成干,立即散热摊凉,然后用滚筒或复干机炒至足干。复干时温度掌握先高(90℃),后低(60℃)。如采用揉捻叶解决筛分后直接炒干工艺,则碎型茶比例大,外形品质均不理想。

攒林茶|攒林茶的采制加工技术


攒林茶产于江西省永修县云居山。该山位于九岭山脉东端,高山峻岭,连绵起伏,丛林密布,云雾缭绕。因茶树与林木混杂相生,故名攒林茶。云居山,上有五老峰、五龙潭、碧溪桥、谈心石、真如寺等著名风景区。这里是“云山绿苍苍,秀雾白茫茫,满山皆青翠,遍野是茶香”。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建昌(今永修)乡土志》记载:“攒林茶俗名云雾茶,此茶不由人莳,产于林木中,吸取精华,饱食云雾,山人披荆采之始得,色香味皆佳,常州阳羡、浙江龙井、君山银针无以过焉!”这里把攒林茶列为与江苏宜兴的阳羡茶、浙江杭州的龙井茶和湖南的君山银针茶齐名。

攒林茶的采制工艺十分精细,一般在清明后四、五天采摘,由于原料嫩度不同,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加工。整个加工工艺分为摊青、杀青、散热、揉捻、整形和干燥六道工序。鲜叶采来后,“摊青”1~2小时,散失部分叶面水分,促进茶香和便于炒制。杀青后,即将杀青叶置于篾盘中,扬簸1~2分钟,以散发热气,提高净度。揉捻后的整形,是攒林茶独特品质形成的重要工高山茶序。在铁锅中进行,锅温为60~80℃,采用“搓、撒、抖、抓、按”等手法相互交替进行,该茶的独特外形,就在高山茶此工序中形成。最后进行干燥,待茶叶烘至手捏成粉末,含水量在5%以下时下烘,稍经摊凉,包装收藏。

果茶加工技术


果茶又叫带肉果汁饮料。它具有水果中所含的营养成分,风味与新鲜水果相近。

一、工艺流程:选果→清洗→破碎→预煮→打浆→调配→均质→脱气→预热→灌装→密封→杀菌→冷却→贴标→装箱→入库。

二、操作技术:

1.选果。选色泽鲜艳、香气浓郁、新鲜完整、充分成熟的水果,剔除腐烂果、病虫果和有机械伤的果实。

2.清洗。用流动清水将果上的污泥、尘埃、残留农药洗净。

3.破碎。用破碎机将果实适当挤破压碎。

4.预煮。用适度热水或蒸汽处理,使果肉软化便于打浆,又能杀死微生物和强化果实中酶的作用。

5.打浆。用二道打浆机将果肉打成果浆,并除去种子和果渣。

6.调配。按产品标准用白糖、柠檬酸、软化水和果浆调配。调配后含糖量在10%以上,含酸适度、果浆占成品的比例为20%~50%。

7.均质。调配后的果浆送往均质机进行均质,制成均匀一致的混浊态果汁,以减少分层沉淀现象。

8.脱气。可除去果汁中含的大量泡沫,以保证产品质量。

9.预热、灌装、密封。将果汁加热85℃以上,趁热灌装,即密封。

10.杀菌、冷却。果汁PH值如在4.5以下可常压杀菌。杀菌后立即冷却到38℃40℃。如果用玻璃瓶盛装果汁则采用分段降温方法。

11.贴标、装箱、入库。

12.质量检验。成品应均匀混浊,没有杂质,长时间放置无沉淀;色泽鲜艳而均匀;具原果的香气和风味;口感润滑并有一定稠度,即符合部颁标准。

毛茶的加工技术


毛茶加工过程,就是筛、切、选、拣、炒的反复操作的过程。各工序的先后安排,反复次数的多少等,都须根据一定的原则进行。

1.先筛分后风选 风选主要是分出茶叶的轻重,区别品质的优次。只有在茶胚的长短、大小、粗细相同的情况下,才能最有效地分出轻重,分清品质优次。因此,在风选之前,必须先筛分。

2.先复火后切断 一般筛面的头子茶,都是长大、粗松的茶头,首先经过复火,使头子茶紧缩干脆,便于切断,提高工效。若头子茶含水过多,不经复火,则难以切断。

3.先复火后精选 茶胚身骨软硬不同,不仅很难分出茶叶品质的好坏,且容易走料,减少经济收入。所以必须在茶胚含水量一致的情况下,再经筛分、取料、风选、定级,才能达到精选茶胚、分清品质优次、取料定级的目的。

4.先筛分、风选,后拣剔 拣剔是毛茶加工过程中最费工的作业。为了提高机器拣剔的效率,尽量减轻拣剔任务,达到纯净品质的目的,首先要经过筛分、风选,使茶胚基本上均匀一致,然后再经拣剔,就能充分发挥机器掳剔的效率,减少手工拣剔的工作量,达到拣剔质量的要求。

毛茶加工工艺程序,是从毛茶到精茶,经过各作业工用整个生产流水作业线的总称。习惯上叫做筛分路线或筛月程序,也叫生产程序。目前有的茶厂采用先圆后抖的做法,也有采取先抖后圆的做法,工艺流程比前者要简化多了,下面将先抖后圆的工艺流程示意如下:

名茶加工技术


加工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杀青——摊凉——揉捻——理条——初烘——摊凉回潮——足火

一、鲜叶摊放

鲜叶送到茶厂后,应及时摊放,并要做到三分开:1、不同品种的鲜叶要分开;2、晴天与雨水叶要分开;3、上午采的鲜叶与下午采的鲜叶要分开。

摊放工具:进厂鲜叶应摊放在软匾或竹垫上。

摊放厚度:极品鲜叶:摊放厚度不超过3cm;特级鲜叶:摊放厚度不超过5cm;普级鲜叶:摊放厚度不超过10cm。

摊放时间:一般摊放6小时—12小时,中途每隔2小时轻翻一次,雨水叶、露水叶可用风扇或鲜叶脱水机进行脱水。

摊青程度:叶质发软,芽叶舒展,水分散发,清香透露即可付制。

二、杀青

采用多功能名茶机杀青或微型滚筒杀青机。

锅温:槽体温度达150℃—200℃。

投叶量:每锅0.75kg—1kg,即每槽0.15kg—0.2kg,30型滚筒杀青投叶量每小时30kg。

时间:用多功能杀青时,开始抛炒2分钟—3分钟,后降低锅温理炒2分钟—3分钟,全程5分钟—6分钟。

程度:叶色转暗绿,叶质柔软,折梗不断,无青气、无焦边、无红梗红叶,茶香透露为适度。

三、摊凉:杀青叶出锅后,应马上在竹垫上均匀薄摊,使其尽快散发热气、冷却,以保持绿色,不产生热闷气。历时10分钟—15分钟。

四、揉捻

揉捻可用手工或25型或30型揉捻机。手工揉捻,将两锅杀青叶握于两手掌中,顺着一个方向揉搓,手势要轻,然后将茶团抖散,匀摊于小竹垫上,用手掌敲打做型,重复3次,待茶条挺直,有浓烈茶香时即可,历时1分钟—2分钟。

五、理条

采用多功能机理条,当锅温升至100℃时,即可投放揉捻叶0.5kg—0.75kg,慢档理条约2分钟—3分钟,待条索挺直、紧结时出锅摊凉。采用理条机理条时,投叶量、槽温、时间根据机器要求操作。

六、初烘

采用电热或微型烘干机或60型名茶烘焙机进行烘干。温度:烘干机温度达到100℃—120℃时,开始上叶。厚度:将理条叶均匀薄摊于烘网上,厚度不得超过1cm。要求:每隔2分钟—3分钟翻动一次,并将上下烘网依次轮换。时间:历时约10分钟—15分钟。程度:烘至七成干,稍有触手感,即可出叶。

七、摊凉回潮:将初烘叶摊于软匾上,进行摊凉回潮,使茶叶内部水分重新分布均匀。时间15分钟。

八、足火

采用微型烘干机或名茶烘焙机烘干。温度:80℃—90℃。摊叶厚度:以两次初烘叶合并,匀摊在烘网上。要求:每隔2分钟翻动一次,直至足干,拣最粗壮芽头,用手指一捻能粉末,即可下烘。全程约15分钟—20分钟。

九、筛分封装:将烘至足干茶叶倒入软匾,待稍冷后,筛去碎末,即可包装后密封储藏。

白茶的加工技术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类(发酵度为10%~20%)。制造工艺独特,分为萎凋和干燥两大部分。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毛,这一品质的形成,一是采摘多毫的幼嫩芽叶制成;二是制法上采取不炒不揉的晾晒烘干工艺。白茶类型:芽茶和叶茶两种。芽茶:白毫银针;叶茶:白牡丹、贡眉等。

白毫银针制法:茶芽——萎凋——烘焙——筛拣——复火——装箱;白牡丹、贡眉制法:鲜叶——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或筛拣)——复火——装箱。

复火:是茶叶精制工序之一,就是再次烘干。复火方法有烘、炒两种,红茶是烘,绿茶兼有烘、炒。烘茶通常使用烘干机,炒茶普通使用炒锅机和滚筒炒车机,既能炒茶,又能车色。烘或炒的目的,除蒸发水分外,还可以提高茶叶的色、香、味、形,更重要的是毛茶在精制加工前,由于长期贮存和长途运输,含水量都有增加,造成外形松软、体积膨胀,难以筛分风选,影响筛制率,因此要先复火,复火作业多使用烘干机。进口热风温度红茶要求110~120℃,绿茶要求120~140℃。

粗老茶火温要高,细嫩茶要防止高火。体形大的应高于细小的。烘炒时间粗大的茶条比体形小的要长;叶质嫩的比粗老的茶耐火力强,故要求时间短。春、夏茶生产时期为梅雨季节,须适当提高火温;秋季天气干燥,火温可适当降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