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花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商捐助玉树 绿城爱心潮涌”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商捐助玉树 绿城爱心潮涌”相关知识!
第二届紫砂艺术节即将于5月8日开幕,在郑州茶叶批发市场,茶商们停下忙碌的会议筹备工作,排着长队,来为玉树地震灾区捐款。
茶商解囊援助灾区4月24日上午,河南省茶叶商会、管城回族区工商联的领导们和近500名茶商,来到郑州茶叶批发市场,纷纷为玉树灾区捐款。
“作为茶商,我们衷心希望能给玉树同胞一些帮助。”90后的郑州茶商甘明星,拿出这两年积攒下来的3万元,相继投入了捐款箱。郑州茶叶批发市场的茶商张祖春,在工作人员的极力劝说下,才勉强在记录本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还有不少茶商带着孩子赶来捐款,“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让他们更好地感受社会大家庭的力量”,一位父亲说。
此时正值收茶季节,很多茶商在外地采购,他们或亲自赶来,或委托朋友向玉树灾区的同胞献上了爱心。据工作人员介绍,还有近百名茶商,从外地打回电话,要求捐款。截至当日下午5点,捐款数额已达十余万元。
本次“心系灾区,情暖玉树”爱心募捐活动,由河南省茶叶商会、管城回族区工商联、管城回族区工商分局紫南工商所联合举办。河南省茶叶商会会长姬霞敏说:“本次捐助活动收集的捐款将通过慈善总会和民政部门捐给受灾地区,全额用于抗震救灾。”
精品紫砂大师与您共赏此外,笔者从第二届紫砂艺术节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0河南第二届紫砂艺术节”,将于5月8日在国香茶城开幕。本届紫砂艺术节由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人民政府、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河南省茶叶商会联合主办,河南国香茶城管理有限公司承办。
本届紫砂艺术节在首届紫砂艺术节的基础上,在省市各领导的支持下,将结合河南省紫砂业的发展状况、特点和实际需求,以“弘扬文化共享艺术品味紫砂”为主题,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为己任,增强两地合作,共同推动宜兴紫砂文化在中原大地的传播。
本届紫砂艺术节共设120个展位,还将邀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鲍志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季益顺、吕俊杰等带着紫砂作品亲临现场,届时在紫砂艺术节期间,将开展精品紫砂壶现场拍卖活动,“这些精品紫砂壶起拍价将在千元以上,有的甚至在万元以上。”
河南省茶叶商会会长姬霞敏表示:“相信2010河南第二届紫砂艺术节将成为加强河南宜兴两地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进一步推进两地交流合作向前发展,同时,此次作品义拍的款项将捐给玉树灾区,援建学校。”
多彩活动邀您参加同期还将开展国大师论坛――诚邀业内专家、企业家针对紫砂当前的热门话题进行探讨;参赛作品评比――展开一场公平、公正现场评比,共同鉴证中国紫砂行业充满生机的新生代;明清紫砂精品展――带我们回忆紫砂行业往日的风采;紫砂现场制作表演――揭开紫砂壶手工制作的神秘面纱,让人们现场领略紫砂工艺奇特的艺术魅力;紫砂摄影大赛――用镜头去捕捉紫砂异样的光彩。
同时本届紫砂艺术节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的河南茶行业、紫砂行业等相关领域,让更多的消费者、爱茶者、收藏者可以进一步了解、品味、鉴赏紫砂作品。
茶文化精选阅读
宋代的茶商与护城之战
北宋后期,由于统治阶级昏庸无能,加上边境吃紧,朝廷赔偿给西夏、辽、金等国的银子多,迫使各地征敛无度,使得民怨沸腾,一些地方官又大发国难财,大肆收刮民脂民膏,于是四处起义,烽火连天。
公元1121年,一支农民起义军进入开州境,先是攻克临江市,然后对县城虎视眈眈。这个时候,开州知县是虞公著,此时来开已两年,由于清正廉明,又鼓励生产,官民关系相处得很和睦。虞公著得到禀报后,十分焦心,因为当时开州守备的兵丁不过数百人,还不及农民军的三成,包括虞公著的属僚们,个个都胆战心惊。城内民众也慌乱了,准备逃跑。
面对这种情况,虞公著一改往日文官形象,穿上盔甲,一副行伍打扮,与守备武将商议,四门分派人手,准备好滚石、檑木等,并责令铁匠铺加紧制造弓箭等军备,一切停当,准备亲自上城门督战。众军看知县如此,也便个个奋力向前,御敌决心很大。
不日,农民军来到开州城下,以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义军事前也进行了侦察,获知城中不过近百余名守军,在人数上义军占有绝对优势,加上他们看见城上也不过稀稀拉拉有几面旗帜,不多的几个守城军在走来走去,所以他们刚到城下,就发起了攻击。兵临城下,说时迟,那时快,突然从城墙里冒出无数人来,滚石、檑木如雨点一样下来,义军还没有回过头来,便已经死伤无数,这个小小的埋伏,让义军大吃一惊。
义军暂时退下,在城外驻扎下来。虞公著清点人数,也有不少伤亡。这个时候,补充兵源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目前的兵力,最多只能进行防御战,根本不可能进行反击战,和义军的旷日持久的消耗,肯定城内军要吃亏,而外地的援军又比较遥远,在短时间内根本没有办法抵达,况且各地都自顾不暇,要来援军,谈何容易。
必须要进行反击,才能让地方安宁。虞公著贴出告示,希望城里居民能来参军作战,一般居民也要配合作战,现在整个开州城必须是全民皆兵,才可能赢得这一场战争。
这个时候,有一个外地商人来到虞公著的府邸,他说自己是开州城的茶商代表,由于正是产茶季节,开州城里有三百多茶商云集,加上他们带来的伙计(帮工),人数上千人,纷纷要求作战。虞公著大喜,马上来到茶商们的会所,看到茶商们正自己准备刀枪,自配软甲。原来,这些茶商虽为商人,但处乱世,也常自备兵器,以防不测。虞公著速派一名副将,带领这些由茶商临时组建的军队,连夜进行一些作战训练。
义军没有知觉的是,这支临时组建的部队成了他们真正的克星。一方面,他们并不知道有了这样一支队伍,另外,这支队伍出于对自身安全和个人利益的考虑,比真正的军队还要卖力。茶商们知道,一旦城池破了,他们这些身带巨款的商人是义军首先要处理的对象。
随后,又与义军的消耗战打了两天,双方各有伤亡,一攻一守也看不出谁有胜负,但虞公著一直不让茶商们参战,茶商们甚为不解,虞公著每日只叫他们加紧训练,说成败就在他们了。
相持久两天了,义军的防范也没有原来那么紧了,在他们看来,城里最多就是守着。
虞公著见时机成熟,是夜,在义军正处在睡梦中时,突然,开州城门洞开,火光冲天,杀声撼地,一支千余人的军队对义军发起了攻击,这就是由茶商们临时组建的军队。
由于义军没有充分的准备,茶商们的军队一到,义军被迅速冲乱,首尾不能相顾,只好四处撤退,茶商们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义军死伤十之八九。
而更为奇妙的是,整个茶商们除了少数人受伤,无一人阵亡,原来这些茶商久走江湖,大多有一点拳脚。
护城胜利后,虞公著为茶商们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全城百姓,无不感恩戴德。这就是开县历史上有名的茶商护城之战(清乾隆《开县志》有载)。从史料可以看出,宋代时开县产茶之盛,质量之好,名气之大,当时集结在开县的茶商何其之多,虞公著能在短短时日内,募集到茶商三百拒贼,足见当时开县茶业产销之盛况。
历史故事:茶商与护城之战
北宋后期,由于统治阶级昏庸无能,加上边境吃紧,朝廷赔偿给西夏、辽、金等国的银子多,迫使各地征敛无度,使得民怨沸腾,一些地方官又大发国难财,大肆收刮民脂民膏,于是四处起义,烽火连天。
公元1121年,一支农民起义军进入开州境,先是攻克临江市,然后对县城虎视眈眈。这个时候,开州知县是虞公著,此时来开已两年,由于清正廉明,又鼓励生产,官民关系相处得很和睦。虞公著得到禀报后,十分焦心,因为当时开州守备的兵丁不过数百人,还不及农民军的三成,包括虞公著的属僚们,个个都胆战心惊。城内民众也慌乱了,准备逃跑。
面对这种情况,虞公著一改往日文官形象,穿上盔甲,一副行伍打扮,与守备武将商议,四门分派人手,准备好滚石、檑木等,并责令铁匠铺加紧制造弓箭等军备,一切停当,准备亲自上城门督战。众军看知县如此,也便个个奋力向前,御敌决心很大。
不日,农民军来到开州城下,以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义军事前也进行了侦察,获知城中不过近百余名守军,在人数上义军占有绝对优势,加上他们看见城上也不过稀稀拉拉有几面旗帜,不多的几个守城军在走来走去,所以他们刚到城下,就发起了攻击。兵临城下,说时迟,那时快,突然从城墙里冒出无数人来,滚石、檑木如雨点一样下来,义军还没有回过头来,便已经死伤无数,这个小小的埋伏,让义军大吃一惊。
义军暂时退下,在城外驻扎下来。虞公著清点人数,也有不少伤亡。这个时候,补充兵源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目前的兵力,最多只能进行防御战,根本不可能进行反击战,和义军的旷日持久的消耗,肯定城内军要吃亏,而外地的援军又比较遥远,在短时间内根本没有办法抵达,况且各地都自顾不暇,要来援军,谈何容易。
必须要进行反击,才能让地方安宁。虞公著贴出告示,希望城里居民能来参军作战,一般居民也要配合作战,现在整个开州城必须是全民皆兵,才可能赢得这一场战争。
这个时候,有一个外地商人来到虞公著的府邸,他说自己是开州城的茶商代表,由于正是产茶季节,开州城里有三百多茶商云集,加上他们带来的伙计(帮工),人数上千人,纷纷要求作战。虞公著大喜,马上来到茶商们的会所,看到茶商们正自己准备刀枪,自配软甲。原来,这些茶商虽为商人,但处乱世,也常自备兵器,以防不测。虞公著速派一名副将,带领这些由茶商临时组建的军队,连夜进行一些作战训练。
义军没有知觉的是,这支临时组建的部队成了他们真正的克星。一方面,他们并不知道有了这样一支队伍,另外,这支队伍出于对自身安全和个人利益的考虑,比真正的军队还要卖力。茶商们知道,一旦城池破了,他们这些身带巨款的商人是义军首先要处理的对象。
随后,又与义军的消耗战打了两天,双方各有伤亡,一攻一守也看不出谁有胜负,但虞公著一直不让茶商们参战,茶商们甚为不解,虞公著每日只叫他们加紧训练,说成败就在他们了。
相持久两天了,义军的防范也没有原来那么紧了,在他们看来,城里最多就是守着。
虞公著见时机成熟,是夜,在义军正处在睡梦中时,突然,开州城门洞开,火光冲天,杀声撼地,一支千余人的军队对义军发起了攻击,这就是由茶商们临时组建的军队。
由于义军没有充分的准备,茶商们的军队一到,义军被迅速冲乱,首尾不能相顾,只好四处撤退,茶商们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义军死伤十之八九。
而更为奇妙的是,整个茶商们除了少数人受伤,无一人阵亡,原来这些茶商久走江湖,大多有一点拳脚。
护城胜利后,虞公著为茶商们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全城百姓,无不感恩戴德。这就是开县历史上有名的茶商护城之战(清乾隆《开县志》有载)。从史料可以看出,宋代时开县产茶之盛,质量之好,名气之大,当时集结在开县的茶商何其之多,虞公著能在短短时日内,募集到茶商三百拒贼,足见当时开县茶业产销之盛况。
晋茶商
编者注:晋商与茶叶的传播,可谓是不可跨过去的历史,晋茶商与茶叶历史渊源悠远绵长。无论是《乔家大院》,还是最近在拍摄的《大盛魁》,作为重要出口物质的茶叶,都在晋商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鲜有人知的晋商大户山西榆次车辋常家,开创了近代茶叶的万里茶路。关于万里茶路的起点,学术界多有争议。湖南省安化县人民政府伍湘安经过考证,认为万里茶路起源于湖南安化。湖南黑茶茯茶网刊登此文,只是为了传播更多资讯,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湖南黑茶茯茶经网及原文链接。
晋茶商与安化黑茶
--"万里茶路"源起安化
伍湘安
(湖南省安化县人民政府·安化·413500)
"万里茶路"是由晋茶商开辟的纵贯中国、连接欧亚的国际商贸大道,是推动世界贸易发展的大动脉,是一部重要的经济史和文化史,它的历史意义可与"丝绸之路"媲美。关于"万里茶路"的起点,目前学术界有的专家认为:太平天国(1851年)以前是福建省的武夷山,太平天国后,晋商转向安化从事茶叶贸易,安化才成为"万里茶路"新的起点。但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万里茶路"真正的起点应是安化。明万历23年(1595年)安化黑茶定为朝廷官茶后,晋茶商是在太平天国以前的明末清初就已来安化办茶来源湖南黑茶茯茶经网。
2008年5月18日~25日,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广播电视总台、山西大学、山西晋广传媒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的大型文献记录片《万里茶路》摄制组,在安化进行了为期8天的拍摄活动,安化境内大量与晋茶商有关的实物和史料,以及居住在江南、酉州等地的晋茶商后裔,引起了摄制组的极大兴趣,摄制组成员认为:万里茶路的起点,安化提供的物证和人证更有说服力,特别是已出版发行的《安化黑茶》和将要出版的《黑茶之源》,对晋茶商与安化的历史渊源作了详细的考证和论述。
安化县位于湘中偏北,产茶历史悠久,"先有茶、后有县",明嘉靖《安化县志》记载:"惟茶甲诸州县","早在汉朝属长沙,时称两梅山,有上梅山和下梅山之称。"宋熙宁5年(1072年)开梅山置县,上梅山是新化县,下梅山为安化县,取归安德化之义,隶属潭州。
《中国茶经》记载:"湖南黑茶"原产地在安化。千年黑茶源自安化,唐·五代"其色如铁"的"渠江薄片"就是早期的安化黑茶。"黑茶"之名仅于湖南安化见之,为什么"安化黑茶"不习惯叫"安化茶"?因为明嘉靖3年(公元1524年)在安化首次出现"黑茶"一词,从这时算起,安化黑茶也有480多年历史。安化芽茶在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就定为贡茶;明万历23年(公元1595年)定为朝廷官茶。明末清初,晋陕甘等地茶商纷纷来安化办茶,在清代茶行、茶号最盛时达300余家,形成了"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繁华茶市景象。以苞芷园、小淹、边江、江南、洞市、唐家观、黄沙坪、酉州、东坪、马辔市等茶马古镇为起点,是"晋帮茶商在安化当地设庄制茶,经加工精制之后,运往汉口,经河南、山西转销西北各地或经张家口发至恰克图。"(摘自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梁四宝、吴丽敏教授《清代晋帮茶商与湖南安化茶产业发展》),开辟了纵贯中国、连接欧亚的国际商贸大道-"万里茶路",从此安化茶远销西北地区和俄国,造就了大德诚、长裕川、大德兴、大德丰、永聚祥、大盛魁、大玉川、巨盛川、巨盛永、宏源川、兴隆茂、诚记等一代商贾。
山西《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抄本详细记载了山西祁县至安化水陆路程:从祁县至泽州(今山西晋城),共行7日,陆路计580里;从泽州行至赊旗镇(今河南社旗)共行11日,陆路计775里;从赊旗镇走水路到樊(今湖北襄樊)计水路345里;再从樊至汉口,水路计1215里;从汉口至益阳,计水路840里;从益阳至边江(安化境内)计水路255里;或不走汉口而由樊至常德,由常德再至益阳,计水路340里,再由益阳至边江抵安化境。以上陆路行程总计1355里,水路近三千里。若再从安化办茶后返回,经山西走西口(包头),或走东口(张家口)运至恰克图,万里茶路的终点是俄国的圣彼得堡来源湖南黑茶茯茶经网。
安化黑茶与晋茶商的历史渊源悠远绵长。最早来安化收购黑茶的是晋茶商,据清同治《安化县志》33卷·时事记记载:"晋帮茶商赴安办茶始于明末清初,"国初,茶日兴",贩夫贩妇,逐其利者常八九。远商亦日至,曰引庄,曰曲沃庄,曰滚包庄……皆西北商人也","国初"即清初。安化黑茶定为明朝官茶后,晋茶商越过产茶的四川和湖北,就是看好了安化所产之茶原料品质好,才来安化办茶行、茶庄。安化最早加工茶的茶行苞芷园就是晋茶商办的。在晋茶商之后,才是陕甘等地茶商来安化办茶,时称他们为"西帮"。在安化县城东坪镇黄沙坪桥口一口保存完好的古茶钟,是清乾隆28年(公元1763年)晋陕茶商庆贺桥口关帝庙竣工而铸造,至今有240多年历史,钟上铭文清晰可见:"今信大清国山陕两省众商人等捐资善铸洪钟一口重一千余斤,于湖南省长沙府安化县十三都桥口关帝庙永远供奉,乾隆贰拾捌年岁在癸未季春月孟旦。"这是晋茶商与安化茶叶交流重要的历史物证,是晋陕茶商乾隆时期就在安化办茶的历史见证来源湖南黑茶茯茶经网。
山西曲沃茶商与安化茶人在乾隆年间创制的天尖茶、贡尖茶、生尖茶等,由晋茶商带回山西做为礼品送给上层人士、绅士及亲友,后成为朝廷贡茶,其加工制作工艺延续至今,已成为"安化黑茶"产品中的精品。
据"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记载:山西"三和茶号"在清嘉庆末年来安化办茶。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三和茶号"在道光百两茶(公元1820年)的基础上,与江南边江裕盛泉茶行刘姓兄弟创制了"花卷茶",有"祁州卷"、"绛州卷",后俗称"安化千两茶"。通过不断改进,现在"花卷茶"有十两、百两、五百两、千两等系列,特别是"安化千两茶"以外形古朴大器,制造工艺特殊,茶叶品质优异,保健功能显著,茶文化底蕴深厚,享有"中国茶文化的化身"和"世界茶王"的美誉。为保护历史传统品牌,安化县茶业协会已成功注册了"安化千两茶"商标,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于2008年6月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安化千两茶、天尖茶、贡尖茶等"安化黑茶"系列产品,由晋茶商与安化茶人在清乾隆、嘉庆至道光年间共同创造,这是晋茶商在安化留下的茶文化历史实证来源湖南黑茶茯茶经网。
据田庄乡高家溪谌氏家族族谱记载,高马二溪茶叶品质好,为防假冒,在清嘉庆23年(1819年)由晋茶商雕刻印板,委托当地人谌信介经手印制引票送黑毛茶,这块雕板原物保留至今有近190年。清同治年间晋商与谌氏在酉州合办的"晋丰厚"茶行牌匾保留至今,还有天一香、天来香、巨盛永、宏源川、兴隆茂、诚记、大玉川、巨盛川、晋安等老茶号都与晋茶商关系密切。现在随处可见的古茶碑,如:清雍正8年(1730年)苞芷园的茶叶禁碑,以及众多的古茶亭、古茶桥、古门楼、古雕花门窗等茶文化历史遗存,都是晋文化与安化黑茶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
只有让历史实物说话才是真实可信的,回眸历史,是晋茶商与安化茶人在明末清初就开辟了"万里茶路","万里茶路"真正的起点在安化,而且从明末清初一直延续到民国。晋茶商与安化茶人共同创造的安化茶叶历史品牌--"安化千两茶"、"天尖茶"、"贡尖茶"等都是晋文化融入的结果,有力地促进了安化茶文化的发展。没有晋茶商在安化的历史,就没有晋茶商与"安化千两茶"、"三尖茶"等黑茶品牌的创造,就没有安化黑茶的辉煌历史。只有恢复和发展晋与安化的密切联系,着力推介"安化黑茶",弘扬晋茶商和安化茶人共同创造的茶文化,才能促进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才能使安化茶产业再创辉煌。
清朝的茶商
清政府特许经营茶叶的专卖商人。清初茶叶仍为政府实行专卖的商品,一般商人不能随意贩运。产茶地区生产的茶叶,除少数优质茶叶作为“贡茶”,由政府委派官员采办以供奉皇室外,其他作为贸易田茶。大抵有“官茶”、“商茶”之分。“官茶”由政府委派茶马御史招专商领引纳课后,从产茶区贩运到陕甘等地,交售给官府的茶马司,然后由茶马司将茶叶与西北等地少数民族交易马匹。“商茶”由茶商向政府请引后,从产茶区运销各地或输往国外,茶引一道,准运茶一百斤,每引额征纸价银三厘三毫,引价银各地不同,浙江省每引一道,卖银一钱,其他省份亦有更高者。清政府规定:无论“官茶”、“商茶”,都不许与茶引相离。茶商领引贩茶,须经税关“截验”放行。如茶无引,或茶、引相离者,听人告捕。卖茶毕,残引须缴回原颁发茶引的官府。有清一代,除了实行上述“引法”之外,亦兼有实行“票法”的。
茶商因在茶叶运销中的职能不同,大致可分为收购商、茶行商和运销茶商。
茶叶收购商人,有的地方称为“螺司”。他们深入茶山,向零星茶户(茶叶生产者)收购毛茶,然后卖与茶行商人。有的地方没有这类收购商,由茶户直接卖与茶行商人。
茶行商人的业务,主要是代运销茶商收购茶叶,他们一般为经纪人,亦有兼营毛茶加工业务者。运销茶商至产茶区贩茶,必投茶行,给验茶引,预付货款。茶行商人代为收购,抽取佣金。开设茶行,要经过官府批准,领取照帖。官府禁止私自开设茶行。
运销茶商大致有两种,运销“官茶”的称“引商”;运销“商茶”的称“客贩”。“引商”请引于部,每运一引(一百斤)茶叶到陕甘等地的茶马司,五十斤“交官中马”,五十斤“听商自卖”,另外还允许带销“附茶”十四斤,作为“官茶”运脚之费。“客贩”请引于地方政府,专门运销“商茶”,除缴纳引课之外,凡遇税关,需验引抽税。产茶区生产的茶叶,要先尽“引商”收买。然后方给“客贩”运销。
康熙中期实现了全国的统一,马已足用,向陕甘等地易马渐无必要。同时,因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禁以后,清代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茶叶的外销日趋增加。于是,经营“官茶”的“引商”开始衰落,而经营“商茶”的“客贩”却日渐兴盛。闽、粤商人因广州开放对外通商,开始大量经销“商茶”装载出口,或销往南洋一带,或外销东印度公司。秦晋商人则运茶到天津、张家口等地,由俄国商人陆运至东欧等地。过去经营“官茶”的晋商、徽商,亦有转而经营“商茶”的。
清代茶商借垄断茶叶运销之权,在产茶区收购茶叶时,或则冒指“官茶”,以便压低价格或则多取“样茶”,任意勒索;或秤则任意轻重,银则熔改低色。此外,他们还用预买的形式贷款给茶叶生产者,以高利贷的方式盘剥茶户,并使茶户屈从于商人资本。在茶商的残酷剥削下,茶户小生产者生活困苦不堪,致使许多茶园生产难以改进。茶商在销售茶叶时,又采取以次充好,掺杂水湿等手法剥削消费者。茶商通过种种不等价交换的手法攫取暴利,累积起巨额资本。如山西茶商,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两,有的甚至达二百余万两之多。广东茶商也有富至百万者。而浙江茶商中有每年经营十四万引茶叶买卖的巨贾。
18世纪以后,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茶商为了保证茶叶的收购数量和质量,开始把他们的资本由流通领域投放到生产领域。在云南、湖南和浙江等省的一些茶叶产区,有的茶商从茶农手中收进毛茶以后,在产地或集散地点雇佣茶工进行加工,精制成适销对路的茶叶品种;有的茶商租山种茶,设厂制茶,进行茶叶生产;从而促进了茶业生产中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鸦片和洋货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为弥补外贸入超,中国丝、茶的输出激增,茶商此时获利极多。上海、福州、汉口等地相继成为茶叶外销的主要市场,其中上海成了各地茶商荟萃之处。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上海茶商多有设立经营改制、外销茶叶的茶栈,同时,各地茶商还在上海设立了自己的会馆、公所等行会组织。
1853年(咸丰三年),清政府开始征收厘金税。茶商贩茶,除纳引课茶税之外,凡遇厘卡,还要缴纳厘金。因此茶商的税务负担加重。但当时茶叶畅销国内外,茶商获利丰厚,茶商可抬高售价,把税务负担转嫁给消费者。但到光绪年间(1875~1908),外销茶叶开始遭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日本等国茶叶的竞争,销路日益壅塞,茶价急剧下跌。加上茶税、厘金过重,茶商境遇大困,许多人因此破产。茶商在此情况下,为图维持,不得不向外国资本贷款,遂受外商控制。到清末,茶商资本渐渐成为外国资本的附庸。
泾阳的茶商们
泾阳茯砖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带给西域人们身体的需求,它带去的更多的是和平和交流,也在这种历史大背景的带领下,繁荣了泾阳的商业文化,由泾阳砖衍生出来的泾阳商业活动频繁,并由此发展壮大了陕商地位。
“跑马溜溜的山上,几朵溜溜的云,端端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这首耳熟能详的《康定情歌》唱出了康定的美丽,这座位于四川北部,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首府城市,为藏文化与汉文化接壤的地方,自古以来都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可在康定城,有一条非常著名的陕西街,这是陕西商人进藏的最好见证,而在众多商人中,泾阳砖的商人占据大多数。
陕西街在康定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早在唐朝时期,便有陕西人入驻康定,与边区少数民族进行商业往来,其后人大多定居康定,这便是陕西街的雏形,盛唐时期,吐蕃与唐朝交流频繁,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的进藏,为偏远的藏区带去产自中原的茶叶,其中茯茶的特性与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不谋而合,在藏区受到热烈的欢迎,并嗜饮成风,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而且藏族同胞还根据自己的口味以茯茶为原料制作成了符合当地口味又富含营养的酥油茶,至今每日必饮酥油茶,可见其影响深远。
到了清代,以泾阳砖的特殊地位和地理优势,逐渐形成了以经营泾阳砖为主的陕商泾阳帮,控制泾阳砖的生产和贸易活动。据记载,当时生产贸易泾阳砖最有名的“木氏茶号”,由泾阳回族创办,总号设在泾阳,分号遍布四川、康定、甘肃、青海等地,是当时经营泾阳砖最大的商号之一,而在泾阳周围的三原、咸阳、临潼等地的大多富商,大多都是以经营泾阳砖为主。
清代晚期,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泾阳茯砖茶以原料问题曾一度中断,很多以经营泾阳砖为主的商号或停业或倒闭。后陕西的回民大起义,大商号囤积的泾阳砖又被掠夺一空,再次让很多商号倒闭瘫痪,直至左宗棠率军平息,重振西部贸易,泾阳茯砖茶这才逐渐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泾阳帮再次活跃起来。以康定为例,在康定做茶叶的商号总共十家,而泾阳人在康定创办的泾阳茯砖茶商号就达到6家,基本上垄断了康熙汉藏的茶贸易活动,陕西街也在此时兴盛起来,最终形成以陕西人为主的的贸易集散地。陕西商人中,起初仅仅是以泾阳茯砖茶为主,后来扩大了经营贸易范围,所经营物品也类目繁多,包括日用品、纺织品等。繁忙场面不言而喻,马队一路从湖南湖北等地出发,将上好的毛料一路运到泾阳,再由泾阳的商号和茶人制成泾阳茯砖茶,然后再一路向西南、西北等地进行贸易活动,运送商品的马队驼队络绎不绝,浩浩荡荡,将一块块盛开金花的泾阳砖送到边区各地。
位于自贡市的西秦会馆,也是陕商在边区进行贸易而留下的见证,会馆始建于乾隆年间,当时的陕西商人在自贡市以及周边进行茶叶和盐的贸易活动,因陕西人忠厚朴实,不拘小节,勤恳踏实,安稳踏实、互帮互助,因此慢慢的在各个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并慢慢的独占鳌头。但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来之不易的成就,使陕西商人更加的团结,因而继续保持在西南地区的重要位置,遂筹集巨资兴建了西秦会馆,成为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陕商会馆。
除了在西南地区之外,西北地区的兰州、西宁、乌鲁木齐以及北部的银川、榆林、鄂尔多斯等地,还有很多陕商在从事这边区贸易活动,因泾阳砖独特的功效,在少数民族地区不可替代的位置,泾阳砖的商号们也在上述地区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而被西北边区少数民族同胞称为边商,边商中,佼佼者多如牛毛,他们将边区少数民族生活所需要的茶叶、纺织品、丝绸等运到边区,用边区的牛羊马匹换之,再将马匹等运回西安,以泾阳为中心经营泾阳砖的商人们没日没夜地赶着商队穿越戈壁沙漠,子承父业,几代人都奔波在这些茶马古道上,其中最盛行时期边商多达二万多人,就泾阳砖一项,年销售量达到数十吨,这些边商们父子兄弟,代代相传,为泾阳砖的传承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安茶城营销新革命
近几年,当部分地方茶城出现门可罗雀,甚至有近半门店关闭的情况时,茶叶界同行不得不引发深思:茶城的路,该走向何方?
“我们希望看到一个具有文化感染力、市场生命力和销售潜动力的新型茶城,而不是升级版的传统茶城!”一位茶叶文化研究界的知名人士曾这样评论。
是颠覆?还是突破?如何打破原来茶城旧模式经营状况,掀起一场茶城新革命呢?近日,西安文昌豪生精品茶城的全新上市,从经营理念以及茶城文化上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古都西安
独特文化感染力
据泉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何融融介绍,西安文昌豪生精品茶城是近期才来到泉州的,他们的文化是双重的,外部来自地区文化,内部来自茶文化。
那么文化在茶城中又该如何感染、如何显现呢?文昌豪生精品茶城来闽招商负责人说,该茶城地处十三朝古都的西安,这里具有强烈的地区文化,历史的沉淀使得“茶”这一古老文明的载体,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加固了这一文化地的交流特质。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安也正以龙头的态势傲居西北,这种由古至今,由政至商的文化复合力堪称一种影响力、一种巨大的感染力。茶城内部又将古城文化与茶文化交融,仿古乐器表演,茶艺表演以全仿唐歌舞表演更是将商业与艺术在文化的平台上表现出来。
创新概念
拓展市场生命力
据了解,文昌豪生精品茶城定位高档茶叶、茶具的零售。客户目标锁定高端,打破传统茶城批发模式,在西北市场中实属首例。
西安茶叶茶具市场中,充斥着较大部分的低档品牌。在消费者强烈渴望以质量有保证的商品进入的情况下,茶城就是将这种需求转化为实际、把高消费的供求关系整合起来。这种强有力的生命力,达到了商与户的双赢局面。
另外,业内人士认为,原本的诸多茶城都未充分考虑销售的引导性和配套性,虽然很多茶城也经过一定的升级,但是升级的只是装修,只是体量。而据了解,文昌豪生精品茶城却是创新了茶城的概念。首先,茶城中设置了6000平方米国宴级高档餐饮机构,深度加固了高档消费力的直接构成。同时,拥有2200平方米的专属茶艺会所,以吸引商界人士、文化名人的消费,这两项设置将会给茶城带来直接消费人数日均500~800人,间接影响日均1000~1600人,而且全会员制的营销把目标消费客群锁定得更为准确。茶城设置专业营销中心,为商户提供团购销售信息及服务。
勇于颠覆传统茶城的经营模式,敢于突破市场现状、加大营销在业界的巧妙运用,新型茶城这一思路得到了泉州茶文化研究会何融融会长及各位专家的认可好评,同时也得到了来自华祥苑、八马、理想等商业巨头的良好评价。近期,泉州、西安两地的茶界名士将聚首泉州,研讨交流茶城运作新制,以求共同发展。
西源古厝讲述茶商传奇
在西坪镇西源村草莓岭下,有三座古厝蔚美楼、活水厝、福田楼,讲述着几代茶商的传奇故事,即雾山林氏十一世祖林燕愈北上武夷山创业,其子孙后代继承祖业,并最终将乌龙茶的芳香传向世界。
蔚美楼潜德幽光昭显赫
西源村是茶叶原乡西坪的镇政府所在地,在这个茶香四溢的村落里,老墙黛瓦展露沧桑的蔚美楼,就位于绿树茶园的怀抱之中,是典型的闽南普通民居格局,占地面积约有500多平方米,五开间,两边有护厝,共有29间;经历了两百多年的风雨,已显破旧,但保存较为完整。
穿过前厅堂,便是天井。后落为两层建筑,左右两侧设有楼梯,楼梯转台处设有梳妆阁。木质的楼梯、板楼、隔墙、门窗、梁柱,无不透出一种古香古色的韵味。大柱上赫然张贴着一副颇有气势的对联,上联为蔚然深秀对南山,下联为美矣极高凌北斗。厅堂正中挂着清朝嘉庆皇帝所赐的潜德幽光牌匾。
仍在老屋居住的林国庆介绍,蔚美楼是由其祖先,即雾山林氏十一世祖林燕愈所建造的。据悉,林燕愈声名显赫,当年曾在武夷十八岩开荒种茶,引进安溪茶种和技艺,所产岩茶运销闽南和东南亚各地。他勤劳淳朴,诚信为本,为人大度,在当地深受好评,崇安(武夷山)县令上报朝廷,嘉庆皇帝欣慰民风淳朴,特赐潜德幽光牌匾,以示嘉奖。
活水厝对联讲述创业史
距离蔚美楼几百米远的活水厝,是林燕愈的大儿子林秉深建造的,也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传说在建房子的过程中,遇到一眼泉水,源源不断,清甜可口。于是,就取名为活水厝,寓意财源如活水滚滚而至,永不枯竭。与一般的农家古厝不一样,曾经的活水厝门前庭院开阔,有上下两块门口埕,上埕左侧位置挖有一口水井,左右各竖有一根旗杆,这也是大户人家所有的。如今,旗杆已经不复存在,而下埕也已经被农家碧绿的菜园所取代,只有水井尚存。
走进古厝,厅堂大柱上赫然张贴着一副颇有气势的对联:幔岭参天七品龙传辉宝国;陀峰插地千章触舌灿霞宾。联中嵌入武夷山的幔陀峰、宝国岩、霞宾岩等三座名山,详细讲述着祖先当年的传奇故事。
据75岁的林新乾介绍,青年时期的林燕愈,家境十分贫寒,食难裹腹,他的母亲到村里的三安寨抽得一签,说他应往北边方向发展,将来定有大福。
于是,林燕愈独自一人北上谋生,到武夷山岩厂当雇工。一次梦中为白马所引,他在幔陀峰脚下意外挖得几罐白银。当时的武夷山虽有三十峰九十九岩,但基本上都还是荒山,且为天心永乐禅寺的庙产。林燕愈决定用这笔钱开荒种茶,于是,他便去找住持商量。
住持不知道林燕愈得了财宝,就说:从今年正月到中秋节,你们开山种茶,能种多少,多少座山就归你。不曾想林燕愈从江西请来大批雇工,到中秋节前竟开出了包括幔陀、霞宾、宝国三座山峰在内的十八座茶园。
茶园开垦出来后才发现,武夷山当地根本买不到茶苗。心急如焚的林燕愈又回到西坪老家,召集族亲大面积压条育苗。第二年早春,家乡的水仙、肉桂、奇兰、梅占、佛手、本山、铁观音一株株包裹着家乡红壤的乌龙茶种苗,随林燕愈北上武夷山。
自此之后,林燕愈把十八座茶园经营得红红火火,茶叶生意也因此越做越大,盛极一时,并最终在武夷山安家落户。林燕愈生有二子,分别开出幔陀东、幔陀西两个脉系,西系至今仍在武夷山绵延不息。
奇苑楼见证茶香传世界
蔚美楼的对面有座奇苑楼,与蔚美楼隔溪相望。建筑规模比蔚美楼还要庞大,规模档次在当时乡里是首屈一指。奇苑楼为林燕愈的二儿子林秉献始建,其后代子孙续建、修缮,前后经历了数十年。
奇苑楼为闽南建筑格局,双护厝。主体建筑为硬山式屋顶,穿斗式木构架,配以燕尾形屋脊,雕梁画栋,装饰着精美的木雕、灰雕、砖雕,采用透雕、浮雕、平雕手法,雕有飞禽走兽、花草虫鱼、山水人物和博古图案,气派恢宏,富丽堂皇,足见当时家族之显赫,家境之殷实。
门前是用溪石铺成的宽阔门埕。门埕前一片平整的茶园是属二埕,以前经常请戏班子在这里唱大戏。古厝右侧建有两层高的石构炮楼,曾经为社里、大厝防匪患所用。据介绍,奇苑楼门口曾有幅对联:福宜惜惜衣惜食惜不尽,田有赋赋中赋上赋其通。其意希望后人能够懂得节俭,传承发扬林氏传统。
林新乾说,先祖多年营销茶叶形成的广泛人际脉胳,也直接为自己开办的几家岩茶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林氏两代人的苦心经营,雾山林氏成为武夷山下的富裕大户。不过林家依然保持着勤俭持家的传统,希望在茶业方面能有所拓展。
同治年间(1862-1874年),林燕愈的孙子林心博秉承祖业,在泉州创立林奇苑茶庄,专营武夷岩茶。清末在厦门设立茶栈,将武夷岩茶,运至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各国销售。
民国初年,又在云霄县设立茶栈,茶运漳浦、诏安、东山等地,其主营的三印水仙,在闽南一带享有盛誉,甚至远销东南亚,将乌龙茶的芳香传向世界。在最为鼎盛时期,林奇苑茶店开出的票据,甚至可以当作银票,在厦门一带商家店铺银号间往来流通
雾山林氏祖上的传奇故事,除了族人后裔口口相传之外,唯一能说明历史的,就是《雾山林族谱》上的一句话,十一世燕愈公开武夷山,建龙府崇安,建幔陀祖。
值得欣慰的是,雾山林后裔中有许多人仍然继续着祖先的事业,从事乌龙茶的生产制作与营销,让乌龙茶的芳香传遍世界。
炎陵古称“茶王城”
4月10日,2009’中华茶祖节暨祭炎帝神农茶祖大典活动将在炎陵县举办。这是中国乃至全球茶叶界的一大盛事。昨日,市农业局经济作物工作站茶叶专家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津津有味地叙说起我市“茶事”。
我市产茶历史悠久,是全国最早开发、利用茶树的区域之一。“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有关资料表明,炎陵县城所在地,古时称“茶王城”。茶陵县(包括现在的炎陵县)始设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是全国惟一以“茶”字命名的县。之所以称茶陵,《茶经》云:“茶陵县所谓陵谷生茶茗焉”;又云:“神农葬茶乡(今炎陵县鹿原镇)”。
据考证,早在400多年前,我市就是湖南乃至全国屈指可数的茶叶主产区。明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记述:“楚之茶,则有辰州之溆浦、岳州之巴陵、零陵之宝庆、茶陵……皆产茶有名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南各地大种茶叶,我市亦不例外。全市154个公社中,就有134个被列入茶叶生产基地,兴办了751个茶叶加工厂,面积千亩左右的茶场达26个。至1977年,全市茶园面积达9.97万亩,年产茶叶2150吨,为我市历史最好水平。
据介绍,近年受品种老化、茶园退化等因素影响,不少地方出现茶园改种现象,导致面积大幅下滑。去年,全市仅有茶园3.32万亩。但良种茶园发展较快,已占茶园总面积的3成。
近年,各地大力推广应用无公害化茶叶生产技术,我市有2.2万亩茶园获无公害生产认证和产地认定,有4000余亩获绿色食品生产认证。攸县酒埠江茶场在全市率先通过国际组织欧盟(IMO)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