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时茶具摆放位置讲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泡茶时讲究礼仪 可增加好感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泡茶时讲究礼仪 可增加好感度”相关知识!
在中国茶文化里,很是讲究礼仪,虽然现在很多人生活随性,但是泡茶接待客人的时候,一些必要的礼仪也是不能忘的。往往这些礼仪就是在彰显一个人的修养,所以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可以增加好感度的小细节是什么吧。
泡茶姿势
泡茶时候屁股应该坐在凳子的三分之一处,身体要坐正,腰杆要挺直,在泡茶过程中要保持身体端正,不要因为倒水或者持壶就将身体歪到一边。另外泡茶过程中要放松全身肌肉,不要因为紧张而显得过于拘谨,当你身体和心情都放松了,泡茶动作才会显得优美。
清洁茶具
在泡茶前,就要先清洁茶具,就算茶具在之前已经清洗过了,还是需要当着客人的面再清洗一次。要注意的是清洁茶具时候不要用手触摸茶杯,而是应该用茶夹夹取茶杯再用沸水清洁。
赏茶闻香
清洁完茶具之后,应该将干茶倒进茶荷中,双手端起茶荷递给客人,让客人观赏一下干茶的外形香气。
泡茶倒茶
在泡茶时候,茶壶的壶嘴、公道杯的杯嘴都是不能对着客人,应该横放,泡茶过程的动作也不能太大,不要发出过大碰撞声。在倒茶时候应该将公道杯用茶巾来擦拭一下,然后再倒给客人,倒茶一般是七分满就好,而且要按照辈分来倒。
奉茶添茶
奉茶也有讲究,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端茶时候手要平而且稳。当客人茶杯里的茶空了之后要及时的添上,不能让客人的茶杯空了,除非是客人表示不需要再添茶。
除此,我们还要注意,泡茶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仪容仪表,尽量淡雅一些,长发女性应该将长发挽起来。并且还要注意更换茶叶,在茶叶泡得很淡了的时候就要更换,否则客人会认为这是主人在下逐客令了。
泡茶的礼仪说简单也是简单的,只需要平时多注意这些细节就好了,有礼貌的人让人分分钟增加好感度哦。
茶经网扩展阅读
泡茶的礼仪
我国自古便有以茶待客的习俗,茶文化可谓是历史悠久,这也形成了一定的泡茶礼仪。泡茶看似简单,实际上里面含有不少学问。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泡茶礼仪,以免失礼。
首先,茶具要整洁。茶具不干净,不仅不礼貌,还会让客人反感。因此,在泡茶待客之前,要将茶具清洗干净,特别是长期未使用或沾染灰尘的茶具,更是需要用心清洗。
其次,茶水要适量。泡茶时,投放的茶叶要适量,多则浓,少则淡,都是不好的。也可事先询问客人的口味,决定茶量多少。另外,倒茶时,不论茶杯大小,茶水都不宜太满,茶水太满容易溢出或烫伤。也不宜倒太少,会让客人觉得不受欢迎。我们常说“七分茶三分情”正是这个理。
再者,端茶要妥当。端茶时,需要双手奉上,附上一句“您请用茶”,以显尊敬。切勿单手上茶或将手指搭在茶杯杯口,这都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最后,续茶要及时。泡茶时,要时刻注意客人杯中的茶水是否喝完,若喝完要及时添上。添茶时,握好茶壶与壶盖,侧身向前,大方得体。另外,添茶的时候,需要遵循先老后幼、先客后主的顺序。
饮茶礼仪讲究有那些?
饮茶礼节和喝茶的讲究说的就是茶道,而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惟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惟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
在泡饮技艺上却有一个共同点,即一切外部表现形式都是为反映茶的大天然美,反映茶的“鲜香甘醇”,绝非为表演而表演。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其饮茶习俗千姿百态,各呈风貌。
客来敬茶更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糊口中普遍的往来礼节。
俗话说:茶七、饭八、酒10分 。奉茶时应留意:茶不要太满,以七到八分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
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平均,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沿,如有茶点心,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
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凝视对方。
喝茶的环境应该安谧、幽雅、洁净、恬静,让人有随遇而安的感觉。当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
品茶时,讲究小口品饮,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会而不可言传。
另外,可适当夸奖表扬主人茶叶不错。壶中茶叶可反复浸泡三至四次,客人杯中茶饮尽,主人可为其续茶,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
品茗礼节要求着装整齐大方,女性切忌浓妆艳抹,大胆勇敢暴露;男性也应防止乖张怪诞,如留长发、穿乞丐装等。除了仪表整齐外,还要求举止庄严得体,落落大方。
茶七、饭八、酒10分,暗寓"七分茶三分情"之意。俗话说:"茶满欺客",茶满不便于握杯啜饮 。
泡茶注水也有讲究
茶艺师泡茶注水的的时候为什么要让水流在茶壶里转圈呢?
原来,泡茶除了三要素;;茶水比例、水温、时间,还要讲究注水,水要冲多高,冲不冲在茶叶上,水流要怎么转圈都会影响茶的口感。
说到注水手法,很多人只听说过悬壶高冲,注水不就是把水倒进壶里嘛,有什么好讲究的?
果然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啊,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几种典型的注水方法适合泡什么茶吧~注水时要注意哪些要点?
注水高低高冲: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多,水与茶叶激荡较强。低冲: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水与茶叶激荡较弱。
水流粗细水粗:水注满壶的时间短,冲到壶里的水温高。水细:水注满壶的时间长,冲到壶里的水温低。△注水低,水流粗。
注水位置单边定点:沿着壶的边缘注水,水流不直接接触到茶叶。正中定点:对着壶的正中注水,即直接对着茶叶冲击。
注水走线螺旋注水:从壶的边缘向着壶的中心旋转注水。环圈注水:注水时水线沿壶盖或者杯面旋满一周,收水时正好回归出水点。不同的注水方式适合泡什么茶?
悬壶高冲特意提高水壶注水,让水流击打茶叶翻滚起来,激发茶叶的香气。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冲击一些香气比较高的,尤其是铁观音、单丛这样的茶。
悬壶高冲除了要把壶提高,还要把握水柱的粗细缓急,准确地把水冲入茶壶中,并看准时机压壶收水,一不小心很容易水满溢出,整体要一气呵成并不是简单。
△悬壶高冲:回旋低冲把水壶放低,采用螺旋式的走向来冲茶,这样让壶的边缘及中间的茶叶都能直接接触水,令茶与水更快更好地接触融合。这样的注水方式适合红茶及散白茶。或者泡到后面几泡比较淡的时候了,为了促使茶汤尽快浸出,都可以用这种方式。
环圈注水注水时沿壶的边缘旋转一圈,收水时正好回到原点。令壶边缘部分的第一时间接触到水,而慢慢向中心茶叶蔓延,慢慢浸润。这种方式比较温柔,需要一定的浸泡时间。在冲泡比较细嫩的茶叶时,比如龙井、碧螺春、金骏眉建议采用这个方法。
△环圈注水:单边定点注水将注水点固定在边缘的一个地方,而不是直冲茶叶,让茶水慢慢接触融合。这种方法是最轻柔的,一般是为了避免茶汤浸出过快过多而产生苦涩,如果茶量不小心投放过多,或者茶叶较碎可以使用单边定点注水,并且快速出汤。
正中定点注水正中定点注水是一种较为极端的方式,通常搭配较细的水流缓缓注入。这样只有中间的一小部分茶和水直接接触,其他部分则在一种极其缓慢的节奏下浸出,茶汤的层次感也最明显。这个方式比较适合滋味比较清新、但层次又比较丰富的茶,比如香气丰富的祁红、英红。
△正中定点注水看起来很复杂的注水方法,其实本质上在于水冲击茶叶的力度和茶水接触融合的速度。俗话说的;香靠冲,汤靠吊;就是这个意思,想要茶香高扬加强力度和速度,想要茶汤层次丰富就注意注水走线慢慢吊出味。实际上,注水方法对茶的香气与滋味的影响也非常微妙,也许新手比较难把握。但只要静下心来细细体会,就能感受到这些细节对茶的影响。
喝茶时容易犯错的6大礼仪
饮茶也是同样,泡茶、斟茶、品茶、添茶等其实都有一定的讲究,饮用好茶清香满屋之外,与同饮的人更要讲究礼节,一不小心就会犯错,喝茶时容易犯错的6大礼仪:
1、倒茶时切记不可满杯
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的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给客人造成难堪,所以中国自古便有“倒茶不满”之礼仪。
2、放置茶盅不可发出声响
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之意。
3、新客到来及时换茶
和朋友一起喝茶时,如果中间有新的朋友到访,主一定要立即换茶,表示欢迎,否则会被认为怠慢了客人。换好新茶之后的要请新来的客人最先饮用,以再次表示主人欢迎之姿。
4、暗下逐客令
主人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有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辞,否则会惹主人没趣。
5、茶水无茶色表示对客冷淡
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二是由于上一点引申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著,欲有“某人无茶色”。
6、茶三酒四秃桃二
在茶盘上放三个杯,是由俗语“茶三酒四秃桃二”而来,总认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须四人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风景游玩就以二人为宜,二人便于统一意见,满足游兴。
泡茶时使用的茶席
一般“茶席”指的是“泡茶席”,这是茶席的狭义概念。从广义来说,泡茶席、茶室、茶屋等统统包括在“茶席”之列。
并非任意一个泡茶的场所都可以称作茶席,如果只是单纯随意地冲一壶茶或是一杯茶来喝,这样的场所不称为茶席。茶席必须是为表现茶道之美或茶道精神而规划的一个场所,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必须有所规划,有所作为。虽没有规定非达到什么标准不可,但要有一定程度的专属性,也就是要以表现茶道之美或茶道精神为目的而设置的场所。
茶席始于我国唐朝,大唐盛世,四方来朝,威仪天下。茶,就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一群出世山林的诗僧与遁世山水间的雅士,开始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悟道与升华,从而形成了以茶礼、茶道、茶艺为特色的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
至宋代,茶席不仅置于自然之中,宋人还把一些取形捉意于自然的艺术品设在茶席上,而插花、焚香、挂画与茶一起更被合称为“四艺”常在各种茶席间出现。而在明代茶艺行家冯可宾的《茶笺·茶宜》中,更是对品茶提出了十三宜: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览、文童,其中所说的“清供”、“精舍”,指的即是茶席的摆置。
茶席不一定要是中国传统式的风格,也可以用很现代化的手法,甚至于超现实主义的风格都行,也不一定要有所谓插花、挂画、焚香、点茶等的结合。
问题的关键只在于茶席是否能有自我圆满的风格表现,而且力求高强度的艺术性。只要达成所设定的茶席风格及艺术层次即可,没有中国传统装潢非配中国传统书画与中国传统插花形式不可,只要运用得宜,古今中外的交互使用是被允许的。
但是站在艺术、文化、历史的角度来看,若只是以现成(含古老)的器物与形式加以组合则流于形式,应鼓励全新的设计与创作。虽然说“组合”也是再一次地创作,但总没有重新设计来得有“历史文化的增添性”。空间的设计也不能毫无主题地强行堆砌,美好的、艺术性高的才是茶人们应该追求的。
明清泡茶有什么讲究
中国泡茶道蕴酿于宋元至明朝前期,形成明中期。兴盛于明朝后期,衰于清朝及民国,复兴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泡茶道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广泛,并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对朝鲜茶礼和日本煎茶道影响很大。
十六世纪末的明代后期,张源着《茶录》,其书有藏茶、火候、汤辨、泡法、投茶、饮茶、品泉、贮水、茶具、茶道等篇;许次纾着《茶疏》,其书有择水、贮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点、汤候、瓯注、荡涤、饮啜、论客、茶所、洗茶、饮时、宜辍、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游、权宜、宜节等篇。《茶录》和《茶疏》,共同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础。十七世纪初,程用宾撰《茶录》,罗廪撰《茶解》。十七世纪中期,冯可宾撰《岕茶笺》。十七世纪后期,清代冒襄撰《岕茶汇钞》。这些茶书进一步补充、发展、完善了泡茶道。
(一)泡茶道茶艺
泡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1.备器
泡茶道茶艺的主要器具有茶炉、汤壶(茶铫)、茶壶、茶盏(杯)等。
2.选水
明清茶人对水的讲究比唐宋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代,田艺衡撰《煮泉小品》,徐献忠撰《水品》,专书论水。明清茶书中,也多有择水、贮水、品泉、养水的内容。
3.取火
张源《茶录》火候条载:烹茶要旨,火候为先。炉火通红,茶瓢始上。扇起要轻疾,待有声稍稍重疾,新文武之候也。
4.候汤
《茶录》汤辨条载:汤有三大辨十五辨。一日形辨,二日声辨,三日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是萌汤,直至气直冲贵,方是纯熟。又汤用老嫩条称:今时制茶,不假罗磨,全具元体,此汤须纯熟,元神始发。
5.习茶
(1)壶泡法
据《茶录》、《茶疏》、《茶解》等书,壶泡法的一般程序有:藏茶、洗茶、浴壶、泡茶(投茶、注汤)、涤盏、酾茶、品茶。
(2)撮泡法
陈师撰于十六世纪末的《茶考》记: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撮泡法简便,主要有涤盏、投茶、注汤、品茶。
(3)工夫茶
工夫茶形成于清代,流行于广东、福建和台湾地区,是用小茶壶泡青茶(乌龙茶),主要程序有浴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等,又进一步争解为孟臣沐霖、马龙入宫、悬壶高中、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品啜甘露、领悟神韵。
对泡茶道茶艺有贡献的,除张源、许次纾、程用宾、罗廪、冯可宾、冒襄外,还有陈继舒儒、徐渭、陆树声、张大复、周高起、张岱、袁枚、屠本俊、闻龙等人。
(二)茶礼
中国茶道注重自然,不拘礼法,茶书对此多有省略。
(三)茶境
十六世纪后期,陆树声撰《茶寮记》,其煎茶七类篇茶候条有凉台静室、曲几明窗、僧寮道院、松风竹月等。徐渭也撰有《煎茶七类》,内容与陆树声所撰相同。《徐文长秘集》又有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寒宵兀坐、宜松风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鲜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装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瓢烟。
许次纾《茶疏》饮时条有明窗净几、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清幽寺院、名泉怪地石等二十四宜。又茶所条记:小斋之外,别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寒。壁边列置两炉,炉以小雪洞覆之,止开一面,用省灰尘脱散。寮前置一几,以顿茶注、茶盂、为临时供具。别置一几,以顿他器。旁列一架,巾巾兑悬之。
屠隆《茶说》茶寮条记: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设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张谦德《茶经》中也有茶寮中当别贮净炭听用、茶炉用铜铸,如古鼎形,置茶寮中乃不俗。
明清茶人品茗修道环境尤其讲究,设计了专门供茶道用的茶室──茶寮,使茶事活动有了固定的场所。茶寮的发明、设计、是明清茶人对茶道的一大贡献。
(四)修道
明清茶人继承了唐宋茶人的饮茶修道思想,创新不多。
综上所述,泡茶道蕴酿于元代至明代前期,正式形成了十六世纪末叶的明代后期,鼎盛于明代后期至清代前中期,绵延至今。
日常生活中泡茶礼仪 防止出丑
在日常生活中,以茶待客很普通,泡茶时要注重礼节,不仅是对客人、朋友的尊重,也能体现自己的修养。下面小编为您家介绍了日常生活中泡茶礼仪,帮助您防止以茶待客时出丑。
客来敬茶更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客人进屋后,先让座,后备茶。泡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难免沾上灰尘、污垢,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如果不管茶具干净不干净,胡乱给客人倒茶,这是不礼貌的表现。人家一看到茶壶、茶杯上的斑斑污迹就反胃,怎么还愿意喝你的茶呢?如果用一次性纸杯,在倒茶前要注意给一次性纸杯套上杯托。
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心,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喝茶的环境应该静谧、幽雅、洁净、舒适,让人有随遇而安的感觉。选茶也要因人而异,如北方人喜欢饮香味茶,江浙人喜欢饮清芬的绿茶,闽粤人则喜欢酽郁的乌龙茶、普洱茶等。茶具可以用精美独特的,也可以用简单质朴的。
当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品茶时,讲究小口品饮,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会而不可言传。另外,可适当称赞主人茶好。壶中茶叶可反复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饮尽,主人可为其续茶,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
喝茶时必知的实用礼仪 千万别失礼!
喝茶时必知的实用礼仪千万别失礼!
《红楼梦》里女尼妙玉说:一杯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明人许次纾说:一壶之差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
俗话说,吃有吃相,坐有坐姿,喝茶也有一套礼仪。
品茶,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现在也逐渐成为商务谈判、迎客招待时的一项重要活动。
一般来说,为解渴而喝的茶可以不需要注意太多礼节,但在正式场合饮茶时,若疏忽一些细节的礼仪,很容易闹笑话。
小小茶礼,藏着大大修养。
第一步备茶
从备茶开始,就要对宾客保有敬意。
一定要选用干净、清洁的茶具,最好是成套的,茶垢明显、东拼西凑的茶具递到客人面前,给人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
用托盘将需要用到的茶具一一摆放整齐,事先询问一下喝茶者有无特殊喜好,再进行下一步。
第二步取茶
从茶叶罐中取出茶叶,最忌讳直接用手抓取,让喝茶者觉得这个茶叶不干净。
使用茶匙轻轻取出茶叶,或将罐口与壶口接近,抖动茶叶罐,使茶叶落入壶中也可以。
第三步敬茶
将茶杯敬送到客人面前,要注意手指不可接触到杯口边缘,最好使用杯托将茶杯递过去。
表情温和,带有微笑,轻声提醒对方:“这是您的茶,请慢用。”
第四步续茶
及时关注宾客茶杯里的变化,别空杯太久,茶杯也会变凉,这对客人很不尊重。
尤其是与宾客边谈边饮的时候,续茶时可以用动作提醒对方,无须刻意打断谈话。
敬茶过程中,几个小细节也值得注意: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茶是烫的,酒很少有烫的,所以酒杯满了,客人端起来时也不会烫到手。
但茶杯满了,不仅容易烫到手,万一不留意茶杯掉地了,给客人造成难堪,还不容易使茶温降下来,影响品饮的感受。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
这是中国人流传已久的待客之礼,在茶席上依然受用。多位客人同坐时,敬茶顺序也要有所注意。
优先给在座的长辈、上级敬茶,再给小辈、下级敬茶。如果都是同龄同辈的人,或第二次续茶,按序即可。“先客后主,新客换茶”
等客人都开始品饮面前的茶了,主人再给自己倒茶品饮,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如果喝茶过程中来了新客,主人应及时换新茶一表欢迎之情,再次询问饮茶习惯,并热情邀坐。
“文明用语,表情和善”
作为客人,也不能失礼,接到茶杯的时候,一句“谢谢”或微笑,都是很好的肯定。
喝茶过程中,也忌讳皱眉等不雅的表情,会让主人觉得你嫌弃这个茶。如果有不适的品饮感受,放下茶杯即可,主人自然会懂。
喝茶虽然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习惯,但与其他人一起喝的时候,必要的礼仪还是不能少。
无论你是作为主人还是客人,注意这些喝茶的礼仪,可以避免双方产生不必要的尴尬,喝茶才能成为一件趣事。
如果你要邀请别人来品尝你的好茶,事先让对方知道这些礼仪也是一种贴心的提醒;如果你即将去他人家里做客,这些知识就赶紧学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