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茶服这么美!!!

发布时间 : 2020-12-07
茶饼这么弄 美红茶 荷花茶艺服

茶饼这么弄。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原来茶服这么美!!!”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个人的仪表给他人的印象是最直接的。良好的仪表会给自己带来良好的心情,而好的心情会感染身边的人使他们感到快乐。同样,恰当的仪表装饰也能让看的人赏心悦目,外表看上去舒适,才有走进内心世界的渴望,这一点小编是深深赞同的。

茶艺师的礼仪、妆容、这些都是茶人仪表的重要体现,都说“人靠衣装”,同样的,茶人的仪表,也需要通过茶服这一关键因素来展现。

“茶人服”我们也可以称为“茶服”,它起源于汉朝,是一种有着千年历史,专适于茶事活动的职业服装。

茶人服的制作材料一般选用苎麻、粗布。取茶文化“静、清、柔、和”之意来突出茶服宽简、质朴、舒适、大方。

茶服吸收汉服的宽缓、庄静之美与唐装流畅、舒适的特点,并融合现代服饰的简约设计理念,裁体舒简、色系清素、样式典雅,将传统服饰之文化与现代融合。

由于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华夏传统服饰的历史相结合,在茶艺演绎中,表演者的服饰至关重要。从两方面可以体现,一是服装的传统文化底蕴,二是服装与茶、茶道、茶境相融合。

茶服兼具古朴与灵动、典雅与时尚并配合曼妙、优雅的茶艺表演,让人在观赏、品茗之余身心愉悦,同时感受到中华服饰文化、茶文化的无穷魅力。

因此,茶人在茶事活动中着茶服不仅展现良好的仪表,同时也将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与服饰文化融会贯通到现代茶境中,这是一种结合,更是一种传承。

茶服对茶艺表演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仪表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茶人的精神面貌。“清清淡淡,与世无争”这大概是声色犬马的都市人群最渴望拥有的。

想象一下,在现代喧嚣的生活环境里,偏安一隅,观茶人,着茶服,感受他们身上焕发出的茶人特有的青烟淡墨、超凡脱俗的气质,身陷现代的车水马龙却被浓浓的复古气息所包围。令人如沐春风,何尝不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淡然体会。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茶友们,若是让你除去华丽富贵的衣裳,换一套古朴、典雅、庄重、休闲、时尚、舒适的粗布棉麻裹身,返璞归真,这也不失为一件雅事啊!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历史 | 原来在古代“茶官”这么多


茶马司,简称茶司,官署名,宋以后专掌茶马贸易的机构。宋代始置,初为茶场司与买马司合称。熙宁七年(1074)始置官管理成都收买茶货,以供秦凤熙河路买马之费,遂置茶场司,元丰四年合二司为一。庆元六年以提举茶事兼理马政,改称都大提举茶马司,嘉泰三年复分二司。凡市马于边区则以茶交易,置都大提举及主管、同主管官,许其自置僚属。明初沿置于秦州(今甘肃临夏)、洮州(今甘肃临洮)、河州(今甘肃天水)、雅州(今四川雅安),管理同少数民族地区茶马交易。设司令、司丞领其事。

1

易马赏番

明洪武十五年改令,以河州兼管。三十年曾改秦州为永宁(今四川叙永)茶马司,后复旧。清代于陕西、甘肃、云南等地设置茶马大使,掌茶马交易事宜。茶马司主要职能为易马赏番,定期招番互市,严禁通番私易,将每年以茶易马数造册上报朝廷,并把所市马依例分于边卫骑操或苑马寺牧养。《明会典茶课》:明制茶课凡中茶有引由,出茶地方有税,贮放有茶仓,巡察有御史,分理有茶马司?茶课司,验茶有批验所。

2

茶盐司

茶盐司,简称提举茶盐司、茶盐司,别称仓司、庚司、庚台,宋代官署名。主管常平及茶盐事务,与转运司、提刑司、经略司并称监司,为路级机构。崇宁元年以后茶、盐管理机构分合无常,南宋绍兴十五年正式定名。基本职能为掌茶盐之利,以充国库;主钞引之法,据其实绩考核、赏罚茶官;纠劾各种违法行为及考核、奏劾、荐举州县地方官员等。其属官有勾当公事,一般每路置一员,十州军以上的路则差二员,于文臣通判、幕职内选差。

3

高昂茶利

南宋时,勾当公事一般二员,分主常平、茶盐事,因而又分称常平干和茶盐干。茶盐司还设主管文字一员,都吏、书吏等,还有职级、手分、人吏、贴司、军曲等吏员,人员一般在一二十人。该司建立五年间年,茶利高达一千万缗,成为当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难怪老祖宗要喝茶,原来茶这么神奇!!!


一旦每天都有茶喝,不只百病不侵,而且精神飒爽,因此对于茶叶有身心的助益我是深信不疑的。

旅行的时候不能静定下来喝茶,只能因地制宜,以热开水泡大杯茶,但觉有茶就好。如果是在家,从早到晚,日饮百杯,对我也是常事。茶对我不只是水、是饮料,也是日常保健的药。

茶在中国,最早不是饮用,而是药用。最早关于茶的神效之传说,是神农氏爱民如子,为了救治百姓的病,亲自采药,遍尝百草。

有一次,神农氏尝了一种青绿色的滚山珠中毒,昏死在树下,树的汁液滴入他的口中,因而得救。那棵树就是茶树,神农从此发现茶有解百毒的神效,采药时常携带茶叶随身,每次中毒都靠茶来解毒。最严重时,神农氏曾一天中毒七十二次,全依茶渡过险关。

还有一个传说,神农有一天在野外以釜锅煮水,一片叶子落入水中,芳香四溢,神农喝了之后,发现了茶的神效。

最后,神农尝到一种剧毒的植物叫断肠草,连茶也不能解,就丧命了。

神农与茶的传说,记载在《神农本草经》里。这本书作于秦汉年间,因此至少在战国时代,我们的老祖先就知道喝茶,以茶作药了。

茶,起先是用于药,慢慢从医疗的功效转到精神的层面。

东晋时代,以闻鸡起舞留名青史的志士刘琨,在给侄儿的信中说: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

刘琨每次有郁卒之气,都仰赖茶的效用,我们或可以想见,他在天色微明之际,舞剑之前,先饮真茶一杯的情景。

由于茶可以治体中的溃闷,才逐渐与禅的修行结合,因为与修行结合,饮茶才提升了艺术与生活的境界。

关于茶与禅的结合也有一个传说:达摩祖师东来中国,在少林寺面壁,誓言无眠禅定九年,以警醒世人,但到第三年就常打瞌睡,羞愤的达摩遂把眼皮撕下来丢在地上,结果地上长出一棵树,双叶并生,有如眼皮,弟子们采了叶子来饮用,发现能益神醒脑,就开始了禅寺饮茶之风。

传说当然是无稽之谈,达摩祖师何许人也!然而,在唐朝的禅寺饮茶之风大盛,则是真的。莫说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流传千古,降魔大师教禅时也要弟子喝茶省睡。

百丈禅师设立《丛林清规》时甚至设茶座、茶头,有的大寺院光是泡茶的茶座就有十几个。

紫砂壶则是禅僧云水行脚时,为了便利随身携带而发明的。历代寺院附近都是名茶产地,每年春天在寺里斗茶提升了茶的品质这都说明了茶与禅有不可分的关系,但这是后话,我们再回到茶的功效来吧!

汉代《神农本草经》: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睡、轻身、明目。

汉代《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东汉神医华佗的《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

梁代陶弘景《杂录》:苦茶轻身换骨。

唐代《唐本草》: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

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

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从这些文献里,我们就知道唐朝以前的人就认识到茶的功效不少,不仅可以使人省睡、明目、有力气、精神愉快,还可以减肥,增加思想的敏锐,甚至不输于醍醐与甘露。

唐代刘贞德把这些好处总合起来,称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

宋代以后,对茶的研究也更深入了,我们举一些典籍来看:

宋代苏东坡《茶说》:浓茶漱口,既去烦腻,且苦能坚齿,消蠹。

宋代吴淑《茶赋》: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之利,其功若神。

明代顾元庆《茶谱》: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李时珍到底是一代大师,在他的《本草纲目》里,首次提到茶的缺点,他说: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

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更进一步说到,为什么虚寒血弱的人不能喝茶,他说:茶禀天地至清之气,得春露以培,生意充足,织芥滓秽不受,味甘气寒,故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热解毒,是以垢腻能降,灸眶能解,凡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吐血、便血等服之皆能有效,但热服则宜,冷服聚痰,多服少睡,久服瘦人。空心饮茶能入肾削火,复于脾胃生寒,万不宜服。

这也是首先提出了空腹不宜饮茶的见解,以免伤害肾脏和肠胃。

除了虚寒、血弱、空腹不能喝茶之外,茶是有百利的。在《旧唐书》宣宗纪里有一则记载:

东都进有一寺僧,年一百三十岁,依然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唐宣宗知道了,很觉奇怪,传他进宫去问:你如此长寿健康,是不是吃了什么仙丹妙药?老僧答道: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唯嗜茶,凡属至处,惟茶是求,或饮百碗不厌。

一天喝一百碗茶,活到一百三十岁,这使我想起苏东坡的两句诗: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由于饮茶的这种神效,日本茶祖荣西禅师到中国求禅法时,一边研究佛法,一边研究喝茶。回日本时,在行囊里带了大量的佛经和茶树的种子。

荣西返日后,把茶籽种在肥前(现佐贺县)的背振山,同时把茶籽送给拇尾(现宇治县)高山寺的明惠上人。现在,佐贺的嬉野茶和宇治的玉露茶都是日本名茶,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荣西对日本茶道的贡献除了带回茶籽,还写了一册《吃茶养生记》,可以说是日本茶的理论先驱。他一开头就说: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人伦采之,其人长命。

荣西禅师把茶说得更神奇了,说是只要能长出茶的山谷,那个地方一定有神灵守护,而能采茶吃的人,一定能长命。他不只这样相信,还这样实践,当时曾亲自用茶叶治好大将军源实朝治久治不愈的糖尿病。

荣西禅师说:贵哉茶乎!上通诸天境界,下资人伦矣!诸药各为一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自此,喝茶风气在日本也为之大盛,但这时日本茶道只在寺院流行,有药用倾向,一直到四百年后千利休提出和静清寂,茶道才算大备。

日本名僧明惠上人,也倡导茶有十德之说,我们可以和前述刘贞德的十德互相参看:

一、诸天加护。二、父母孝养。

三、恶魔降伏。四、睡眠自除。

五、五脏调利。六、无病息灾。

七、朋友和合。八、正心修身。

九、烦恼消减。十、临终不乱。

明惠上人的十德虽然宗教性强,却不免偏于形上,许多是想当然耳。

到了近代,茶的研究更科学,功效也更明确清晰,除了古人所知的功效,还有防治坏血病、抗癌的功能,还能治疗糖尿病、胃肠炎、黄疸型肝炎、皮肤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等,甚至还可以防治辐射的伤害哩!

饮茶的功效如此,不喝茶的人损失可大了。

但是,喝茶的人如果老是想到功效,那境界就低了,茶给我们身心的利益可以说是犹其余事。正如铃木大拙说的:茶与禅之所以相通,全在一个纯字。纯的心喝纯的茶,是最好的。

黄庭坚曾在一只茶碾上写过《茶磨铭》,是我时常写在茶罐上的句子:

楚云散尽,燕山雪飞。

江湖归梦,从此祛机。

茶道是什么?茶道中的禅意这么美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茶道是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

中国茶道往往和佛教连在一起,因为以前寺庙的僧侣经常研究茶道,所以也给中国茶道附上了一层禅意。

1.天人合一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道思想精华。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2.道法自然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绝无造作。

3.尊人贵生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贵生是指注重茶的保健养生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4.坐忘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

5.无几

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

原来古人是这么喝茶的!赏古代茶事美图


想了解《原来古人是这么喝茶的!赏古代茶事美图》知识吗,丰富的《原来古人是这么喝茶的!赏古代茶事美图》内容等你来看!

在世俗生活中,茶是最普遍的饮料,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大事之一。在文人生活中,茶更是好生了得,它与琴棋书画相生相伴,生故事,得风雅,著风流。今天就来欣赏一下古代文人留下的8幅茶画,从中一窥古代茶事。

斗茶图卷[唐]阎立本

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唐代民间斗茶的情景。画面上有6个平民,似乎三人为一组,各自身旁放着自己带来的茶具、茶炉及茶叶,左边三人中一人正在炉上煎茶,一卷袖人正持盏提壶将茶汤注入盏中,另一人手提茶壶似在夸耀自己茶叶的优异。右边三人中两人正在仔细品饮,一赤脚者腰间带有专门为盛装名茶的小茶盒,并且手持茶罐作研茶状,同时三人似乎都在注意听取对方的介绍,也准备发表斗茶高论。整个画面人物刻画逼真,再现了唐代某些产区已出现的斗茶情景。

宫乐图(会茗图)[唐]作者不详

这幅画描绘的是宫廷仕女坐长案娱乐茗饮的盛况。图中12人,或坐或站于条案四周,长案正中置一大茶海,茶海中有一长炳茶勺,一女正操勺,舀茶汤于自己茶碗内,另有正在啜茗品尝者,也有弹琴、吹萧者,神态生动。

调琴啜茗图卷(听琴图)[唐]周昉

画中描绘五个女性,其中三个系贵族妇女。一女坐在盘石上,正在调琴,左立一侍女,手托木盘,另一女坐在圆凳上,背向外,注视着琴音,作欲饮之态。又一女坐在椅子上,袖手听琴,另一侍女捧茶碗立于右边。

萧翼赚兰亭图[唐]阎立本

画面有5位人物,中间坐着一位和尚即辨才,对面为萧翼,左下有二人煮茶。画面上,萧翼和辨才和尚神态维妙维肖。画面左下有一老仆人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入,老仆人手持“茶夹子”欲搅动“茶汤”,另一旁,有一童子弯腰,手持茶托盘,小心翼翼地准备“分茶”。矮几上,放置着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这幅画记载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实,再现了唐代烹茶、饮茶所用的茶器茶具,以及烹茶方法和过程。

文会图[北宋]赵佶

赵佶,即宋徽宗皇帝,1101年即位,在朝29年,轻政重文,一生爱茶,嗜茶成癖,常在宫廷以茶宴请群臣、文人,有时兴至还亲自动手烹茗、斗茶取乐。亲自著有茶书《大观茶论》,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此画描绘了文人会集的盛大场面。在一个豪华庭院中,设一巨榻,榻上有各种丰盛的菜肴、果品、杯盏等,九文士围坐其旁,神志各异,潇洒自如,或评论,或举杯,或凝坐,侍者们有的端捧杯盘,往来其间,有的在炭火桌边忙于温酒、备茶,其场面气氛烈。

惠山茶会图(局部)[明]文征明

画面描绘了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时节,文征明同书画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饮茶赋诗的情景。半山碧松之阳有两人对说,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两人围井阑会就,支茶灶于几旁,一童子在煮茶。画前引首处有蔡羽书的“惠山茶会序”,后纸有蔡明、汤珍、王宠各书记游诗。诗画相应,抒性达意。

煮茶图(局部)[明]丁云鹏

图中描绘了卢仝坐榻上,榻边置一煮茶竹炉,炉上茶瓶正在煮水,榻前几上有茶罐、茶壶,置茶托上的茶碗等,旁有一须仆正蹲地取水。榻旁有一老婢双手端果盘正走过来。背景有盛开的白玉兰,假山石和花草。

关于本文《原来古人是这么喝茶的!赏古代茶事美图》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美、水美、器美,常在我心


想了解《茶美、水美、器美,常在我心》知识吗,丰富的《茶美、水美、器美,常在我心》内容等你来看!

一、茶的美体现在泡茶之器的美

一个普通的直身玻璃杯,一只素雅的瓷质盖碗,一把古朴雅致的紫砂壶,看似不经意间的相遇,却是多年以前就已经修下的缘分。茶器美在素雅、安静、光润、细腻,美在简单、真实、素净、爽气。人生最大的幸事就是,在某一天,同时遇见好茶、好器、好水和好茶师。如此而得的茶汤,得饮一杯,真是可以成仙了。茶的美也体现在茶席之中

茶具的布置体现了茶师的独具匠心,茶师在茶席上布器的时候把每一件茶器放在他最顺手的位置上,这样的细致与安然体现了茶师的细心与认真。茶师在茶席上布器时,除了顺手还要兼顾艺术的美感。例如有的茶师在放置品茗杯的时候,会选择以北斗七星的位置来分布,这就体现了茶师的知识、涵养和匠心。茶师的平淡和宽厚与茶和茶席融为一体。

二、茶的美更是茶艺之美,茶艺之美,美在茶与人的交融。

茶艺之美,美在品饮的过程。茶与人与器与水的交融过程,也就是茶师倒茶、分茶的过程。一个最简单的动作,一再重复,就是一种美。把一个最简单的动作,无数次重复,不厌其烦地,每一次重复都当做第一次做那样的虔诚和认真,才是最美的。茶的美,美在茶师待茶和待客的心

不论茶叶优劣都一样认真对待,不论客人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不论重复多少次倒茶的动作始终虔诚如一。茶师面对再粗老的茶叶都要以泡优质茶叶的心去对待,来尽可能泡出茶叶最佳的滋味。茶师的不疾不徐,茶师的涵养修为,都在他倒给客人的每一杯茶里。茶师从他倒的每一杯茶里把内心的美好、善良、公平、公正一一传达出去。

三、茶的美,美在品茶之人的眼里和心中

饮茶的人可以精通茶道,也可以对茶一窍不通,但是饮茶的人眼中要懂得茶的美:茶美、水美、器美、茶席的布置美、茶师的动作美、茶师的心灵美、饮茶的人要懂得这一切的美。要懂得饮入口中的并不是单纯的茶水,而是融合无意和有意的一切而产生的美感。

本文《茶美、水美、器美,常在我心》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茶 原来是路


想了解《茶 原来是路》知识吗,丰富的《茶 原来是路》内容等你来看!

这是一个普通老太太对普洱茶之路的感悟,其中颇富哲理。当老班章的茶叶以一年一翻的价格再上涨时,这篇写于一年前的小文,以独特的视觉,阐述了古树普洱茶的价值所在。颇可一读。

对于一个不懂普洱茶,而又经常置身于普洱茶圈的人来说,六大茶山之名,如雷贯耳,而真正到了茶山,总想急迫地了解它,那种巴望哟!

站在易武,看着南糯,想着景迈,忘不了布朗,当行走在「班章」的路程中,那种颠簸,那种灰霾,那种辛苦,心里便认定了,此处的普洱茶必定上好,可见茶如人,也是有心里暗示的。

到了「班章」村中,但见家家新房,喜气洋洋,富足之态一览无余。

此时,便想到为何长期不修这辛苦之程呢?过去是修不起,现在或许是不想修呢?就如一个人,看到当地一种限量卖20个的名特食品,于是就加入了排队的行列,心想买两个尝尝,排了十分钟,想买五个,排队半小时就想买十个,半小时以后,心里就憋足了劲儿,笃定买足它20个,当然也就顾不了,那东西是否合乎自己口胃。但见排到头的没有一个少买走的,队伍越排越长,广告效应也就出来了。

或许因为路的艰辛,人的疲乏,有了这种心里暗示,犹然而生对普洱茶的挚爱来。

这几年班章茶炒得很厉害,一公斤鲜叶可达1500元还买不到,就如当地孩童不屑答一句:你买不起!让人哭笑不得!这年头,普洱茶良莠难分,于是茶山行旅中有了「悔恨班章」之笑谈,当然真正的老班章古树茶是很难得的,据懂茶的人說,就算一万元买回3饼也值!记得几年前,女儿拿回一饼老熟茶,喝了一口,便再也割舍不下,那滑润,那甘甜,且味不浓烈,让人回味无穷,于是猛喝了半个月,直到发觉头昏,走路打飘,急忙到医院检查,血压巳低到了极限,方才明白,我这家族遗传的低血压基因,碰到了这降血压的牛饮,不出问题才怪,从此便怕了它。对于普洱茶,我始终心存敬畏,碰到好茶,喝上几口,即便再馋也不敢再轻举妄为了!

因为一直在普洱茶圈里跟着转,自己也似懂非懂地悟出一些感受。喝好的普洱茶确实是一种享受,因为它除了口感好,喝得舒服,让人神清气爽,有实实在在的保健功能。还因为,在喝茶的过程中,特别是静静地品尝它的味道,那是多年陈化的结果,便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让人精神上有了一种升华,它让你淡定,好像摆脱了浮尘闹市的喧哗和一切俗举,得到了那一份清静,宛如回归到质朴的自然境界之中,那情景让人陶醉。

从六大茶山归来,陶然欣然中忽有所得,茶,原来是路!

关于本文《茶 原来是路》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乡原来在蓬莱


茶乡原来在蓬莱老壶新泡──茶乡原来在蓬莱文?陈淑美中国人,是幽默大师林语堂所形容:只要有一只壶,到哪儿都快乐的民族,因此而发展出来的制茶工艺、饮茶艺术的讲究,很可能也是世界少有的。遗憾的是,经过唐宋明等几代发展到颠峰的中国茶文化,在清朝末年却因为战乱及革命,逐渐走向没落。但约略在同时,一海之隔的台湾,却将饮茶这桩雅事发展成休闲文化与家常生活的一部份,隐然成为承明继清的台湾茶文化。清晨五点钟,阳明山还笼罩在一片黑雾中,前山公园稀稀索索的便已有些人声。这些访客约略十余人,手上又是提篮又是水壶,还有些拎了布包与草席。不久,只见他们纷纷坐定,燃起炉火,将提篮打开,里面是各式的茶具:有颜色古雅的紫砂、红泥壶,白蓝瓷杯,甚至古董茶盘等用具,有的还用蓝布包裹着。在晨光中泡茶原来他们是来──泡茶的。

沿着前山公园水池边,茶客们在地上铺开茶席,池边的草木虫鱼及池石是天成的背景。茶盘、茶海、茶盏等依次摆开,茶客东看看、西瞧瞧,这边杯子挪一下,那边壶嘴转个边,还要将草花瓶供添枝点叶,总是要把茶席布置得顺眼妥当才作罢。天色逐渐变亮,当每个茶席打点完毕,从茶道具、瓶供的鲜花配色,茶席的色调,甚至主人的服饰,居然都是成套的。有的是好几层的紫,还配上个大提篮,充满乡野的风情;有的则是咖啡加浅灰色系,有着明快的风格;还有的则是清一色的蓝,像个冷静的旁观者。主客坐定,要开始泡茶了。当冒着白烟的滚烫热水冲进紫砂陶壶,温润泡的开水倒掉后,茶主人打开小壶,让客人观赏已被热水浇过的茶叶,还未舒张开的茶叶有股焦香,几乎可想象烘焙时的景况。茶主人开始介绍茶叶打哪儿来,这桌的茶友说是去年阿里山的冬茶,这是最后一泡,已经要绝版了。那桌的茶主人说,这是今年的安徽黄山毛峰绿茶,正是难得的佳品。谈话间,有的茶席已经开始第一泡茶。这桌的茶主人是个清秀的女孩,在众人的目光下,有点腼腆地冲了第一壶,众茶客喝罢,有人说是带点儿苦涩的甘呢。怕是茶叶放多了,还在念高中的茶主人回答。就如同茶主人的年纪吧,茶客心想。第二泡高山茶的甘纯出来了,第三泡的韵味达到顶点,第四泡居然有些回甘了,是杯底香!一位茶客说。如此茶过六巡,茶主人将已经舒张开的茶叶倒在盘中,有如一盘名菜般供大家欣赏,是标准的好茶,一心二叶呢,在众人赞叹声中,茶会的第一阶段结束了。

有壶万事足这是清香斋茶馆茶道班的朋友,今年八月在阳明山举行的一场聚会,也是由台湾茶馆带头为创发中国茶道所作的尝试之一。清香斋茶道班老师解致璋表示,大伙儿刻意在清晨上山,是希望换个场景,在自然空间里也能泡出好茶,她说,从品茗礼仪、主客对应,精心准备的茶道具、茶食、瓶花、茶席等的摆设,看起来比日常生活更讲究的目的,是为了将茶世界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拉开,她说。喝茶,人人都会,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喝了数千年的茶,是幽默大师林语堂所形容的一个为国民日常生活增色不少的普遍习惯。这样的饮茶生活到了九○年代的台湾,居然出现将茶世界与现实生活距离拉开的样貌?解致璋指出,茶跟人的生活太接近,也就是太生活了,因此人人喝茶,但大多数人都没有感觉,解致璋说,她办茶道班,邀请大家不管在课室或自然场景,将口感及嗅觉展开,细致地品茶,也感受与茶相关的各种配件的美感,目的都是希望将茶世界的美感表现到极至;而借着温壶、备茶、置茶、冲泡、闻香、倒茶等泡茶礼仪,观茶及品茶滋味的体会,最重要达到养心,也就是在泡茶的过程中培养观照自我,从容自在的定静气度。讲起台湾饮茶艺术的发展,如解致璋所尝试的创发中国茶道文化的尝试是其中一支,它看似优雅精致,但在台湾,类似这样的小壶泡、烫杯、闻香等品茗方式,并不限于特定的有闲有钱阶级,差别的地方只在泡茶的环境、交往的茶侣,杯壶等器皿精致程度的不同,曾任中华茶艺联谊会两任理事长的吕礼臻就表示,茶联会办活动时,也会有许多泥水工、货车司机等劳力阶级参加,别看他们平常槟榔、三字经不离嘴,讲起茶来头头是道,泡起茶来姿态优雅。

从喝菜汤到小壶泡如果回到历史的脉络,台湾人这样优雅地喝茶,究竟起于何时?如今茶馆流行的小壶泡、茶碗等的喝法,又是怎么来的?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思想史学者郑培凯指出,中国人的喝茶习俗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可上溯到二千三百年前的战国中期,但是在唐代之前,中国人喝茶还是像喝菜汤一样,将茶叶放在汤里煮,要到唐宋之际,宫廷及民间上层阶级才发展出如今已被日本茶道继承的烹煎法:将茶叶制成的团饼碾磨成粉末,或煎煮或点泡。当时中国人喝得比较多的恐怕是未发酵的绿茶,尔后再逐渐发展出半发酵的乌龙及后发酵的红茶类。中国仕绅阶级大量地喝叶茶(经过炒菁及烘焙的芽茶),是从明太祖下诏废团饼改叶茶进贡开始,也就是说,才不过三百多年历史。台湾从明朝末叶开始有较多移民,清中叶始从福建武夷山移入茶树种植,喝茶的方式承明继清,以叶茶冲泡法来喝茶,也是极其自然之事。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也是茶学专家的张宏庸指出,从清康熙到光复前的近代以来,叶茶的冲泡以砂壶、盖碗或茶娘泡(一把大茶壶,配置数小杯)或工夫茶小壶泡为主。就台湾民间至今的发展来看,前三种方式并未被大量承袭,反倒是第四种的工夫茶,在饮茶艺术被大力推行的一九七○年代中期至今,成为市井最流行的泡茶方式。工夫茶小壶泡原流行于闽粤,粤省的潮州是发源地,但是在清干嘉到民国以后流行的这类泡法,传到台湾后,虽然也有像《台湾通史》作者连横所作茶诗以若琛小盏孟臣壶,更有哥盘仔细铺。破得工夫来瀹茗,一杯风味胜醍醐。(若琛杯、孟臣壶、哥盘都是名家茶具)的讲究喝法,但当时还处在垦殖农业社会的台湾,大多数平民所继承的工夫茶喝法,既不讲究喝茶器皿,也不讲究品茗环境。老人茶好,还是懒神茶妙?

综合茶界人士的描述,所谓平民式功夫茶的喝法大约是这样的:一只朱泥小壶配上四只朱泥小杯,杯内挂釉,小杯与壶一起放置在一只朱泥茶船中,泡茶时开水不仅注入壶内,还浇灌在茶船上,四只小杯与小壶一起泡在茶船内。泡茶的人喜欢卖弄技术筭筭(音同蒜)地转,不断发出声响,茶船与壶杯一起泡的目的是为了保温加热,也顺便洗喝过的杯子。这样的喝法不仅器皿不讲究,也不大卫生,过去中华商场闽南式老人茶馆、寺庙庙埕边、大树下老人聚集之处也有类似泡法,一路沿袭下来,现今在中南部乡下、台北桥下人力市场边亦还碰得到,这也是工夫茶被称为老人茶的由来。平民化的工夫茶被称为老人茶,富绅喝的则有另一种称呼叫懒神茶。在南投茶山长大,三代种茶的陈焕堂指出,过去老一辈台湾人称工夫茶为懒神茶,也就是带着嘲讽味道地认为,这种喝法有爱秀、展风神(显示自己时髦)的意味,足见过去工夫茶不是普罗百姓的一般嗜好。似乎只有曾经为儿为女付出心力,如今功成身退、有闲的老人,或是有钱有闲的富绅阶级能够享用这等工夫(闽南语有泡得仔细之意)好茶。而从台湾有种茶行业的清末到经济起飞以前,一般庶民家庭喝什么茶?拣几根茶梗丢到茶壶去,便烧成一大桶茶水,陈焕堂这样形容。看来,喝茶为了解渴、时髦做秀,或作为一种闲适生活的享受,喝茶的不同功能,似已有种种区分。茶不在茶,意在闲适台湾光复后,中国旋即内战,两百万军民自大陆来台,喝茶的方式也加入了多元色彩。当时,在中华商场内,与闽式老人茶馆互相对照的另一支是外省老兵茶馆,习称清茶室。熟知茶馆发展历程的解致璋指出,闽南茶馆喝的是乌龙及铁观音茶类,以小壶泡为主。

清茶室则以清茶及龙井为主,泡法不以红泥小壶,而以玻璃杯等大杯泡,有点类似早期台铁观光号列车服务员以滚烫热水冲茶的情景。为何不同省籍的老人会有不同的喝茶方式?解致璋表示,这样的区别其实也很好解释:生长的地方不同,所产茶种各异,喝茶的习惯,包括随之所用的器皿也就不同了。江南盛产发酵较轻的龙井类茶,用玻璃杯泡最合宜,乌龙茶发酵成分稍高,用可通气的红泥罐最能入味,她解释。当时,与这些老人茶馆共存的一些喝茶空间,还有林立在公园内大树边或庙口前的茶摊,那也是尚未进入工业社会之前台湾常有的闲适气氛。解致璋记得,过去阳明山温泉澡堂附近就有一摊,一杯茶附一只竹躺椅出租,当时在大学念书的她常常手抱一本书到那儿,一消磨就是一下午,而大树下清风徐来,鸟叫蝉鸣,老人、娃娃车小孩,一家同乐的悠然气氛如今仍深印在她脑海。喝茶,与闲适自在的气氛似乎总难分开,但是在一些茶界人士眼中,类似老人茶馆或树下茶摊那样喝茶意不在茶,意在下棋、会会老友,或是消磨时光等的喝茶方式,都不算真正的喝茶。

台湾民间真正进入讲究喝茶:从茶叶到茶道具、喝茶环境等的重视,是要到一九七○年代中期,台湾茶由外销转内销,政府大量鼓励种茶成为一种『精致农业』以后,对台湾茶叶发展历程十分清楚的茶商詹勋华说。台湾乌龙茶一炮而红历史发展有时很吊诡,如果依照香港城市大学郑培凯教授的看法,中国茶业的发展经历了唐宋明等几个颠峰,约在清代末叶的一八九○年代,因为战乱及革命,制茶工艺及饮茶艺术开始走向没落,但是翻开台茶发展史,就在中国内陆茶文化走向衰颓之际,一水之隔的台湾却因为历史的因缘,在茶叶工艺及饮茶艺术上承续晚明至清的茶文化风范,并且很可能开展出另一条新途。根据台茶发展史,台湾茶树的种植,为清朝中叶的嘉庆年间(一七九六到一八二○年)由福建武夷山移入,福建武夷山在宋明之际,已是制产最精致茶叶送给皇帝喝的贡茶区之一。台湾在清代所移入的茶种为乌龙茶,最先种在文山区,然后沿淡水河等地栽种,据说北台湾的石碇附近至今尚有百年茶树。在清代末叶的台湾开港之后,茶已是台湾最重要外销品之一。

有茶博士之誉的前茶业改良场场长吴振铎指出,一八六九年,曾有一位英国商人约翰杜特,以FormosaTea商标,将在万华茶厂精制的北台湾乌龙,直运纽约销售,结果不但价高,且博好誉,吴振铎表示,后来英商德记等五家洋行因此放弃在台收购粗制茶到福州精制、澳门试销的习惯,改在台湾直接精制乌龙茶,这很可能是台湾乌龙茶在国际第一次打出名号。日据时代以后,由于世界茶叶市场的需求,北台湾桃竹苗为主的产茶区开始大量种植红茶,二次大战以前,红茶、半发酵的乌龙、包种茶是出口大宗。日本人对台湾茶业的经营,最大的影响是在各地设立茶树栽培试验场及制茶试验所,鼓励茶农成立制茶合作社及售茶会社,奠定台茶机械化、现代化产销等的基础。光复后台湾茶叶仍向外输出,除了红茶,还增加了绿茶,到一九七○年代中期,全球性石油能源危机来临,台茶外销价格大跌,政府为不让已开发的大批茶园荒废,影响农民生计,遂转变台茶由外销转至内销的发展政策,此时,台湾制茶工艺已发展百余年历史了。奖出制茶好汉与中国千余年制茶工艺相较,台茶发展的百余年历史看似短暂,但是经过日据、光复后现代机械科学化方法的注入,使得百年来台湾制茶工艺的发展,特别是特产的乌龙茶系﹙包种、乌龙、铁观音﹚,呈现历史未有的新局。詹勋华指出,一九七五年,以产制冻顶乌龙茶著名的南投鹿谷乡第一次举办全省优良茶比赛,第一名特等茶以每台斤四千二百元成交﹙当时外销的粗制茶一斤十二元﹚,重赏之下有勇夫,从此茶山竞相以烘焙、产制色香味俱全的精致茶为第一要务。木栅张协兴茶行的张智扬还记得当时比赛茶竞争激烈的情形。有茶农为了测验评茶人是否公平,故意将同一批制成的茶叶分成两包,用不同名字报名,结果同列特等名次。有次用了三个名字,结果评审仍未被骗,分列三个头等。

上述被茶农挑战的评审便是前农业改良场场长吴振铎,在一九八四年他退休以前,全省各茶区的茶叶比赛,他都是最重要的评审之一。据说他评茶,茶叶色香味外型之外,对毛茶制造过程,例如是不是下雨天采摘,日光萎凋的时间长短,或是茶叶品种等,甚至是不是隔季茶等,都能闻得出来。陈焕堂表示,这在轻焙火茶还容易掌握,对焙火较重、香气较沈的茶叶时,要作如此细微的分辨,就不容易了。类似这样,不只评茶叶外型,还评制茶过程、节令气息等评到骨子里的高超技巧,倒有点像古代品茶人对茶叶的精微赏识了。台中无为草堂茶馆协理赖孟焄指出,台湾产乌龙茶最多,因此品茶的层次,也以乌龙茶发展得最为细致。以无为草堂来说,因为有幸处在乌龙茶产区的山脚下(台湾著名的乌龙茶区如鹿谷的冻顶乌龙茶、杉林溪、梨山、福寿山等高山乌龙产区都在中部交通网范围内)她说,因此茶馆所卖的茶清一色是乌龙。不管是轻焙火的杉林溪高山乌龙,中焙火的阿里山乌龙茶,炭焙冻顶乌龙、或是上等茶菁贮放五年以上,以传统古法炭火烘焙的岩茶,幽香、艳香、甘香,滋味各不相同,在同一个茶馆,光是卖一种乌龙茶就有这么多层次,台湾乌龙茶的制造工艺可见一般。怎样泡茶最合宜?

从台茶发展的历程看来,七○到八○年代可能是台湾茶文化从过去富绅及平民阶级两分走向界线模糊的年代。解致璋指出,当时国民经济景况人人富起来、又买得起好茶显然扮演关键角色。而因为茶价所费不赀,为茶器与环境互相搭配,讲究喝茶器皿、重视品茗环境等品茗文化也逐渐被及大众。生活化的品茗文化开始扎根。一九七七年,台北市林森北路开了第一家工夫茶馆,有别于过去老人茶馆及清茶室的自在气氛,中国工夫茶馆以苏州园林为装潢主线,强调中国古典格局,希望客人在繁忙的现实社会里,享受笙箫绕梁,且有馨芳茶香的温煦世界,《台湾茶文化之旅》作者张明雄描述,这类的茶艺馆在一九七○末、八○年代初在台北等都会大量出现。茶艺馆不仅卖空间,以及从特定茶山找来的精致好茶,还传播茶艺,也就是说,卖茶之外,还教客人怎样泡好一道茶,除讲究茶叶知识、水温、泡茶器皿外,还要注重泡茶仪态。以泡茶为主要课程的茶艺班出现。曾任陆羽茶艺公司总经理的蔡荣章指出,泡茶看似小事,要做好却要大讲究。例如拿茶壶,他建议大家用右手拿煮水器的水壶,左手拿装茶叶的小壶,不建议大家用同一只手拿,因为看起来不平衡,有不安定之感。倒开水至小壶时,水注要拉得高度合宜,免得太粗像灌水不好看,细一点才有飘逸感,而小壶倒茶汤,不宜拼命摇动壶身,有逼人太甚,急躁不留人余地之感,他说。如今仍是茶艺班老师的吕礼臻也表示,例如双手捧杯的奉茶姿势,怎样才能不失礼,又不会礼太过给人压力,他说,就看怎样斟酌,还有学习者的慧心体会了。

找寻中国茶道茶仪的讨论之外,工夫茶泡法可以怎样再改良也是热门话题。小壶泡是否一定要有茶船、闻香杯、茶海、茶盘、茶拨子等这么多的茶道具,是不是可以简省成一壶两杯,甚至为何一定要用小陶壶,可不可用唐式横把壶,甚至不用壶,用盖碗泡等。茶道具由简单到繁复,再回到简单,台湾的饮茶方式似乎就在这两头摆来荡去,张协兴茶行的张智扬表示。在茶仪、道具等茶事的探讨之外,对有关茶与人生等茶道精神的探索,也是茶界人士讨论的核心。中国曾发展过精致的饮茶艺术,但中国是否曾经发展出茶道,相对于大家熟知的『日本茶道』,『中国茶道』又是什么?茶界人士抛出议题。如果说一千年前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中国茶道的圣经,我们或可从中得到一些答案。《茶经》下卷除了明白记载泡茶的要诀,也点出中国人喝茶的一些态度跟方法。例如喝茶要喝本色茶,不要加果加料加味。而茶性俭,量不宜多,不要牛饮。类似清代小说《红楼梦》栊翠庵妙玉喝茶的提示:一杯是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驴饮了。换言之,中国人喝茶,不只在喝滋味,甚至还要喝出茶的境界而这境界也是有层次的,像倒吃甘蔗一样的,越尝越好。

唐代文人卢仝在寄给谢姓好友的一封寄茶信,著名的七碗茶诗是这样说的:茶能使人提升,先是润肺滋喉(一碗喉吻润),接着能解胸中孤独烦闷之气(二碗破孤闷),再接着是脑筋清明,肚里的想法能抒发(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然后是身体畅快,微微地发汗,平日不高兴的事情,也随着毛孔疏散掉了(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然后身体会感觉无比地清爽(五碗肌骨清),然后是能通仙灵(六碗通仙灵)。再下来呢,卢仝劝人不要喝了,因为再喝的滋味之妙呀,会让人羽化成仙,两腋生风,飘飘然飞到蓬莱仙岛去了。(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轻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您喝第几碗茶?今日在台湾,能够喝茶喝到两腋生风、飘然而去的可能不多,七○年代至今的喝茶人甚或还有点儿严肃,想要从喝茶中找些哲理什么的,他们提出了种种像是广告文案的准则:中国饮茶思想要追求纯洁、平和、安详、高雅、茶道四义是美律、健康、养性、明伦、茶艺精神在清、敬、怡、真、透过茶艺观照自我,建立群己关系等,这些说法听起来像在复兴传统文化,又像是理想生活提出呼吁,但若深入来看,这是否也是藉茶入道,正是呼应现实生活?

从茶道具、品茗环境等的精进,到茶界人士致力追寻的中国茶道,这是不是就是九○年代台湾茶文化?在这样看似优雅、精致的茶文化气氛下,文化评论者林谷芳却提出另一种观点。他提醒众多爱茶人士:喝茶,杯子小,但一定要喝出大器,他说,茶因为跟人的生活太接近,物性太高,人们有没可能逆着对,在喝茶时不一定那么重香味,重名家器皿,或是重茶叶外型。繁忙中喝一口茶,讲究生命的自在闲适当然好,但是人生在爽以外,还有很多不爽的东西,喝茶又怎样可以喝出一股苍茫之气?喝出心胸的开敞?茶的物性很高,如果没有自我提升,一不小心就溺在里头了,如果喝成了『品味、雅痞』就变小了,这样的细,跟牛饮有什么不同?都是受自然惯性拉扯,都是求爽不是?林谷芳说。

茶,原本是农产品,饮茶,也原本是人类生活的日常之事,但是在有情中国人数千年文化的映照下,饮茶生活却被经营出滋味、哲理、境界等种种与人生挂勾的大事。赏茶、玩杯,又有一手漂亮泡茶仪态的看家,您喝到第几碗啦?

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_茶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之事

王皇炎帝。神农氏。周鲁周公旦。齐相晏婴。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司马文。园令相如。杨执戟雄。吴归命侯。韦太傅弘嗣。晋惠帝。刘司空琨。琨兄子兖州刺史演。张黄门孟陽。傅司隶咸。江洗马充。孙参军楚。左记室太冲。陆吴兴纳。纳兄子会稽内史俶。谢冠军安石。郭弘农璞。桓扬州温。杜舍人毓。武康小山寺释法瑶。沛国夏侯恺。馀姚虞洪。北地傅巽。丹陽弘君举。安任育。宣城秦精。敦煌单道开。剡县陈务妻。广陵老姥。河内山谦之。后魏琅琊王肃。宋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鲍昭妹令晖。八公山沙门谭济。齐世祖武帝。梁·刘廷尉。陶先生弘景。皇朝徐英公勣。

《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周公《尔雅》:“槚,苦茶。”《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戈五卯茗莱而已。”

司马相如《凡将篇》:“乌啄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蘖蒌,芩草芍药桂漏芦,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

《方言》:“蜀西南人谓茶曰葭。”

《吴志·韦曜传》:“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率以七胜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茶荈以代酒。”

《晋中兴书》:“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必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柰何秽吾素业?’”

《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燕饮,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

《搜神记》:“夏侯恺因疾死,宗人字苟奴,察见鬼神,见恺来收马,并病其妻,著平上帻单衣入,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茶饮。”

刘琨《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云:“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

傅咸《司隶教》曰:“闻南方有以困蜀妪作茶粥卖,为帘事打破其器具。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蜀姥何哉!”

《神异记》:“馀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左思《娇女诗》:“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有姊字惠芳,眉目粲如画。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钅历。”

张孟陽《登成都楼诗》云:“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黑子过龙醢,果馔逾蟹蝑。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传巽七诲》:“蒲桃、宛柰、齐柿、燕栗、峘陽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

【译文】

七、茶事的历史记载

(共四十七则,择有关人名略记于下)神农氏(又称"炎帝","三皇"之一)。周公(名"旦")。齐相晏婴。汉仙人丹邱子。黄山君。(汉)孝文园令司马相如。(汉)给事黄门侍郎(执戟)扬雄。吴归命侯、太傅韦宏嗣(韦曜)。晋惠帝。(晋)司空刘琨,琨兄之子衮州刺史刘演。(晋)张孟陽(张载)。(晋)司隶校尉傅咸。(晋)太子洗马江统。(晋)参军孙楚。(晋)记室督左太冲(左思)。(晋)吴兴人陆纳,纳兄子会稽内史陆俶。(晋)冠军谢安石(谢安)。(晋)弘农太守郭璞。(晋)扬州太守桓温。(晋)舍人杜毓。武康小山寺和尚法瑶。沛国人夏侯恺。余姚人虞洪。北地人傅巽。丹陽人弘君举。乐安人任瞻。宣城人秦精。敦煌人单道开。剡县陈务之妻。广陵一老妇人。河内人山谦之。后魏瑯琊人王肃。刘宋新安王子鸾,鸾之弟豫章王子尚。鲍照之妹鲍令晖。八公山和尚谭济。南齐世祖武皇帝。(南朝梁)廷尉刘孝绰。(南朝梁)陶弘景先生。唐朝英国公徐[责力]。

周公《尔雅》说:"槚,就是苦茶。"

《神农食经》说:"长期饮茶,使人精力饱满,兴奋。"

《广雅》说:"荆州(湖北西部)、巴州(四川东部)一带地方,采茶叶做成茶饼,叶子老的,制成茶饼后,用米汤浸泡它。想煮茶喝时,先烤茶饼,使它呈现红色,捣成碎末放置瓷器中,冲进开水。或放些葱、姜、橘子合着煎煮。喝了它可以醒酒,使人兴奋不想睡?quot;

《晏子春秋》说:"晏婴作齐景公的相时,吃的是粗粮(菜)是烧烤的禽鸟和蛋品,除此之外,只饮茶罢了。

汉司马相如《凡将篇》在药物类中记载有:"鸟头、桔梗、芫花、款冬花、贝母、木香、黄柏、瓜蒌、黄芩、甘草、芍药、肉桂、漏芦、蟑螂、雚芦、荈茶、白蔹、白芷、菖蒲、芒硝、茵芋、花椒、茱萸。"

汉扬雄《方言》说:"蜀西南人把茶叶收做蔎。"

三国《吴志·韦曜传》说:"孙皓每次设宴,规定人人要饮酒七升,即使不全部喝下去,也都要酌取完毕。韦曜饮酒不超过二升。孙皓当初非常尊重他,暗地赐茶以代替酒。"

晋《中兴书》说:陆纳做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想拜访陆纳。纳的侄子俶怪他没什么准备,但又不敢问他,便私自准备了十多人的肴馔。谢安来后,陆纳仅仅摆出茶和果品招待,陆俶于是摆上丰盛的肴馔,各种鲜味的菜全都有。等到谢安走后,陆纳打了陆俶四十板子,说:"你既不能使你叔父增加光彩,为什么破坏我廉洁的名声呢?"

《晋书》说:"桓温做扬州太守,性好节俭,每次宴会,只设七个盘子的茶食、果馔罢了。"

《搜神记》说:夏侯恺因病去世,族人的儿子苟奴,看见了鬼魂。看见恺来取马匹,把他的妻子也弄成了病。苟奴看见他戴着平上帻,穿的单衣,进屋来坐到活着时常坐的靠西壁的床位上,向人要茶喝。"

刘琨给他哥哥的儿子南衮州刺史刘演写信说:"前些时收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都是我需要的。我心烦意乱,精神不好,常常仰靠茶来提神解闷,你可多购买一点。"

傅咸《司隶教》说:"听说剑南蜀郡有一老婆婆,煮茶卖,廉事把她的嚣皿打破了,禁止她在市上卖茶饼和茶羹,使老婆婆陷入了困境,这究竟是为什么?"

《神异记》说:"余姚人虞洪进山采茶,遇见一道士,牵着三条青牛。他引虞洪到瀑布山,说:"我是丹邱子,听说你善于煮茶喝,常想叨你的光。山中有大茶树,可以供你采摘。希望你日后把那喝不完的茶,送些我喝。"虞洪于是设奠祭祀,后来常叫家人进山,果然寻到大茶树。"

西晋左思《娇女诗》云:"我家有娇女,长得很白皙。小名叫[纟丸]素,口齿很伶俐。姐姐叫蕙芳,眉目美如画。蹦蹦跳跳园林中,果子未熟就摘下。爱花哪管风和雨,跑出跑进上百次。看见煮茶心高兴,对着茶炉帮吹气。"

张孟陽《登成都楼》诗大意说:请问当年扬雄的住地在哪里?司马相如的故居又是哪般模样?昔日程郑、卓王孙两大豪门,骄奢婬逸,可比王侯之家。他们的门前经常是车水马龙,宾客不断,腰间飘曳着绿色的缎带,佩挂名贵的宝刀。家中山珍海味,百味调和,精妙无双。真可谓显赫权贵,百万富翁!遥望楼外,富庶的山川无边无际。秋天里,人们在橘林中采摘着丰收的柑橘;春天里,人们在江边把竿垂钓。果品胜过佳肴,鱼肉分外细嫩。四川的香茶在各种饮料中可称第一,它那美味在天下享有盛名。如果人生只是苟且地寻求安乐,那成都这个地方还是可以供人们尽情享乐的。

傅巽《七诲》说:"蒲地的桃子,宛地的苹果,齐地的柿子,燕地的板栗,恒陽的黄梨,巫山的红橘,南中的茶子,西极的石蜜。"

弘君举《食檄》说:"见央寒暄之后,先请喝浮有白沫的三杯好茶。再陈上甘蔗、木瓜、元李、杨梅、五味、橄榄。悬豹、葵羹各一杯。"

孙楚《歌》云:"茱萸出在树颠上,鲤鱼产在洛水中。白盐出在河东,美豉出于鲁渊。姜、桂、茶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蓼苏长在沟渠,稗子长在田中。"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