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螨目螨类害虫

发布时间 : 2020-12-08
花茶类 绿茶类 花茶总类

花茶类。

茶橙瘿螨

形态特征:成螨体形小,长约0.15毫米,橙红色,前段体稍宽,由前向后渐细,呈圆锥形或胡萝卜形,体前段有2对足,伸向头部前方,腹背平滑,后体段有许多环纹,背面约有30环,尾端有1对尾毛。卵为球形,乳白色,水珠状。幼螨初孵化时乳白色,后变橙黄色;足2对,形状与成螨相似,但腹部环纹不明显。

发生规律:全年发生代数随区域不同而异,长江流域茶区1年发生20代,世代重叠,虫态混杂,以成螨在叶背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气温回升后,成螨由叶背转向叶面为害。成螨有陆续孕卵及分次产卵的习性,卵散产于叶背,成螨趋嫩性极强,多为害新梢一芽二、三叶,占总螨口的70%以上。全年有两次明显的为害高峰朔,第一次在5月中旬~6月下旬(广西桂林为5月下旬),第二次在8月~10月高温干旱季节,对夏茶和秋茶影响极大。

防治方法:(1)综合防治 干旱季节及时抗旱,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过于荫蔽的茶园要适当剪除荫枝,盛发期及时清除落叶,苗圃苗木以防为主,应在5月上旬喷药预防。如移栽时发现苗木有螨类为害,则应先喷一次药,几天后再起苗调运。秋、冬季进行轻修剪,并,将剪下的枝叶埋入土中,降低虫口越冬基数;(2)生物防治 采用生物性无公害农药,在虫口高峰期前喷天力Ⅱ号1000倍稀释液、1.8%的爱福丁(新型抗生素)2000~3000倍稀释液。 (3)化学防治 摘期每亩用高效低毒农药杀螨星10~20克、20%的杀灭菊酯4000倍稀释液、73%的克螨特2000倍稀释液;50%的辛硫磷、35%的赛丹及杀灭净1500倍稀释液喷洒。春茶结束时用25%的喹硫磷、25%的双甲咪、20%的螨死净、50%的灭螨磷800~1000倍稀释液、15%的速螨酮4000倍稀释液喷洒。苗圃和采摘茶园于秋茶结束后用波美0.5度石硫合剂或50%的乙硫磷1500倍稀释液喷洒,对抑制其翌年发生率有显著效果。由于螨类虫体小而多,喷药时必须将叶背、叶面都均匀喷湿。 茶叶瘿螨

形态特征:体长约0.2毫米,紫黑色,腹部近圆柱形,由前向后稍细,腹背部有环纹,背面约60环,背部有5条白色纵列的絮状物,体两侧各有排成一列的刚毛4根,腹部末端有刚毛l对,向后伸出,足2对。卵黄白色,圆形,半透明,散生于叶表上;若螨体黄褐色,近菱形,长0.05~0.10毫米,”有白色蜡状物,若虫与成虫相似。

发生规律:每年均有发生,以成虫、若虫在叶部越冬,1年发生10多代,且世代重叠,7~10月为盛发期;成螨常栖息于叶面并产卵于叶面。高温干旱、荫蔽的茶园、苗圃苗木和叶片平展、隆起度大的大叶种易受为害。

防治方法:(1)干旱季节及时抗旱,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过于荫蔽的茶园要适当剪除荫枝,盛发期及时清除落叶,苗圃苗木以防为主,应在5月上旬喷药预防。如移栽时发现苗木有螨类为害,则应先喷一次药,几天后再起苗调运。秋、冬季进行轻修剪,并,将剪下的枝叶埋入土中,降低虫口越冬基数;(2)生物性无公害农药防治,在虫口高峰期前喷天力Ⅱ号1000倍稀释液、1.8%的爱福丁(新型抗生素)2000~3000倍稀释液。 (3)化学药物防治,采摘期每亩(667平方米)用高效低毒农药杀螨星10~20克、20%的杀灭菊酯4000倍稀释液、73%的克螨特2000倍稀释液;50%的辛硫磷、35%的赛丹及杀灭净1500倍稀释液喷洒。春茶结束时用80%的代森锌15加倍稀释液、25%的喹硫磷、25%的双甲眯、20%的蛹死净、50%的灭螨磷800~1000倍稀释液、15%的速螨酮4000倍稀释液喷洒。苗圃和采摘茶园于秋茶结束后用波美0.5度石硫合剂或50%的乙硫磷1500倍稀释液喷洒,对抑制其翌年发生率有显著效果。由于螨类虫体小而多,喷药时必须将叶背、叶面都均匀喷湿,方能达到目的。 咖啡小爪螨、茶跗线螨 咖啡小爪螨 Olagonychus coffeae(Nietner) 又名茶红蜘蛛。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南方主要产茶省有分布。除为害茶外,尚为害咖啡、柑桔、棉花等多种植物。成螨、若螨刺吸茶树叶片汁液,被害叶片局部变红,失去光泽,叶面有许多白色蜕皮壳,最后硬化、干枯、落叶。成螨椭圆形,体长0.4~0.5毫米,暗红色。体背隆起,有4列纵行细毛,每列6~7根。足4对。卵近圆形,红色,有白色短毛一 根。幼螨和若螨椭圆形,橙红色,均有足4对。在福建一年约发生15代,世代重叠,无明显滞育现象。全年以秋后至春前的旱季节为害最重,少雨年份更为严重。雌成螨寿命最长,一般10~30天。卵散产于叶面主侧脉附近。雌螨有吐丝结网习性。人、畜携带或苗木运输均能帮助其传播扩散。 茶跗线螨 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Banks) 又名茶黄螨、嫩叶螨、侧多食跗线螨。属蛛形纲蜱螨目跗线螨科。长江流域各省茶区均有分布,尤以四川、贵州等省严重。若螨刺吸茶树嫩梢芽叶汁液,致使芽叶色泽变褐,叶质硬脆增厚、萎缩多皱、生长缓慢甚至停滞,产量锐减,品质下降。雌成螨椭圆形,体长0.2~0.25毫米,初为乳白色,渐淡黄至黄绿色,半透明。足4对,第4对足跗节上有一根鞭状纤细长毛。雄成螨近菱形,稍小。卵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上有纵向排列整齐细小的网状灰白色圆形蜡质小点。可发生20多代,以雌成螨在茶芽鳞片内或叶柄等处越冬。一般春茶期发生不多,夏秋茶期日均温20℃以上,虫口急增,高温干旱季节发生最重。防治方法:(1)加强植物检疫,严防将有虫苗木带出圃外。对茶跗线螨及时分批采摘,可抑制其大量发生。(2)加强茶园管理。冬季清除落叶烧毁,根际培土壅根,铲除茶园杂草,减少虫源。盛发期亦应及时清除落叶。加强肥水管理,防旱抗旱以增强树势。(3)药剂防治。发生高峰期前,喷施20%杀灭菊酯4000~5000倍液,或25%的喹硫磷、25%的双甲咪800~1200倍液、或10%天王星5000~6000倍液,73%的克螨特4000~5000倍液。秋茶结束后,可立即喷波美0.5度石硫合剂或50%的乙硫磷1000~1200倍液。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园螨类发生与防治


茶园中,常见的螨类有五种,即茶橙瘿螨、茶叶瘿螨、咖啡小爪螨、短须螨、茶黄螨。其中茶橙瘦螨在大叶种茶、特别是水仙等发生较多而严重,咖啡小爪螨则在中小叶种茶上发生较多。从栖息与危害的部位来看,茶黄螨只在嫩梢上,为害幼嫩芽叶,茶橙瘿螨以在嫩梢为主,也可在成叶上。短须螨多在叶背近主脉两侧处,咖啡小爪螨主要在老叶叶面。螨类为害后轻者造成芽叶生长不良、叶色褪变,失去光泽,重者芽叶萎缩、叶子变小或者大量落叶、甚致植株(中、小茶树)死亡。 一、形态区分①茶橙瘿螨:成螨长圆锥形,长0.14-0.19毫米,宽的0.06毫米,黄至橙红色,有足两对,后体段有很多环纹。②茶叶瘿螨:成螨椭圆形,长的0.2毫米,宽约0.07毫米,紫黑色,背面有5条纵列的白色絮状蜡质分泌物,足2对。③短须螨:雌成螨长卵形,扁平,长0.27-0.31毫米,宽0.13-0.16毫米。红、暗红、橙等色,并具不规则形的黑色斑块。足四对,色较浅。雄螨末端尖,室楔形,略小。④咖啡小爪螨:雌成螨椭圆形,体长0.4-0.5毫米,宽0.15-0.23毫米,暗红色,体背隆起,有4列纵行细毛,每列6-7根。足4对。雄成螨略小,体末端稍尖。⑤茶黄螨:雌成螨椭圆形,长0.20-0.25毫米,宽0.10-0.15毫米。初为乳白色,渐转淡黄、黄绿等色,半透明,后体段背面中央有纵向乳白色条斑。第四对足较纤细,其跗节末端有1根鞭状端毛。雄螨近菱形。乳白至淡黄色,半透明。第四对足粗大。 二、发生特点螨类共同的特点是形体小、繁殖快、年发生代数多,平时不易察觉,稍不留心便酿成大害。如茶橙瘿螨年发生代数多,在广东每年可发生25-30代,以秋茶阶段受害较重。英德一带9月份常出现大量的受害枝梢。茶黄螨一年发生代数更多,在广东常年都可发生,但主要追随幼嫩芽叶危害。茶叶瘿螨一年发生10多代,世代重叠,一般以干旱季节为害严重。咖啡小爪螨一年发生近二十代,以进入秋季后较干燥时为害较重,雨季发生较轻。短须螨一年发生8-10代左右,以弧雌生殖为主,苗圃、幼龄茶园、台刈复壮茶园往往发生较多,干旱季节受害较重。螨类天敌主要有红点唇瓢虫、食螨瓢虫、小毛瓢虫、兼食瓢虫、蜘蛛、草蛉、捕食螨等。在生态条件好的茶园,螨类的天敌能起到控制螨类的作用。 三、螨类的防治 1、加强管理施好、施足基肥和追肥,及时合理采摘,做好抗旱防旱工作,促使生长健壮,以增强树势,提高抗逆能力。 2、冬季防治茶季结束后,结合清园可喷施波美0.4度的石硫合剂,效果良好。 3、茶季防治①有机茶和AA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不能喷化学农药。②橙瘿螨和茶黄螨发生多的地段可用适当增加采摘次数的办法,及时将嫩叶采下。③加强螨情检查,掌握在高峰期到来之前用药,可供采用的农药有:20%双甲眯乳油1500倍液(安全间隔期15天);25%喹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安全间隔期8-10天);棉油皂50倍液;40%亚胺硫磷1200-1500倍液;40%乐果1000倍液;10%天王星3000倍液,效果良好。④对茶黄螨可用释放德氏钝绥螨的办法,每亩15000-20000头,时间以9月到翌年3月为宜。

怎样识别与防治茶园螨类


广东茶园发生的螨类主要有茶橙瘿螨、茶叶瘿螨、茶短须螨、咖啡小爪螨、茶黄螨等。属蛛形纲、蜱螨目。短须螨、咖啡小爪螨肉眼可见,其他三种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到。螨类猖獗时,常造成茶树大量落叶,使树势衰退,对茶叶产量和品质都有严重影响。 螨类一年发生多代。例如茶橙瘿螨、茶黄螨一年有30多代。茶橙瘿螨在平均18-26℃,相对湿度80%以上,茶芽全面伸展对其有利;而后四种皆在高温干旱时发生多。茶黄螨主要集中在嫩芽嫩梢上,不为害成叶、老叶;茶橙瘿螨嫩叶、老叶上皆有,其他三种螨则主要集中在成叶、老叶上。 茶园螨类的防治可以从下面几个环节着手。 1、加强茶园管理,施足基肥和追肥,不要偏施氮肥,因为偏施化学氮肥,常使茶树上的氨基酸组分发生改变,有利于螨类的发生、发展,而通过调节施肥的种类和配比,常可抑制螨类的发生。 2、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受害茶园应适当增加采摘次数,及时采摘,对控制茶黄螨和茶橙瘿螨有一定作用。 3、结合冬春修剪,认真做好清园工作,把茶园间的枯枝、落叶和杂草集中堆沤或烧毁,可以减少虫源。对发生严重的茶园,可于修剪后喷射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 4、对新植茶园应加强管理,促使快速成园;对于郁闭的茶园,要适当疏除荫枝及无效枝条,以改善小气候环境。 5、螨类发生初期,可选用释放捕食螨或喷寄生菌 的办法,让天敌去控制它。 6、在茶叶生长季节中,若发生较多螨类为害可选择杀螨剂,可用的药剂有50%托尔克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0%双甲脒1000倍液,25%喹硫磷1000倍液,10%天王星3000倍液,73%克螨特3000-4000倍液。至于三氯杀螨醇,虽然它效果也好,但因残留问题突出,不应在茶园使用。

咖啡小爪螨、茶跗线螨


咖啡小爪螨 Olagonychus coffeae(Nietner) 又名茶红蜘蛛。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南方主要产茶省有分布。除为害茶外,尚为害咖啡、柑桔、棉花等多种植物。成螨、若螨刺吸茶树叶片汁液,被害叶片局部变红,失去光泽,叶面有许多白色蜕皮壳,最后硬化、干枯、落叶。成螨椭圆形,体长0.4~0.5毫米,暗红色。体背隆起,有4列纵行细毛,每列6~7根。足4对。卵近圆形,红色,有白色短毛一根。幼螨和若螨椭圆形,橙红色,均有足4对。在福建一年约发生15代,世代重叠,无明显滞育现象。全年以秋后至春前的旱季节为害最重,少雨年份更为严重。雌成螨寿命最长,一般10~30天。卵散产于叶面主侧脉附近。雌螨有吐丝结网习性。人、畜携带或苗木运输均能帮助其传播扩散。 茶跗线螨 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Banks) 又名茶黄螨、嫩叶螨、侧多食跗线螨。属蛛形纲蜱螨目跗线螨科。长江流域各省茶区均有分布,尤以四川、贵州等省严重。若螨刺吸茶树嫩梢芽叶汁液,致使芽叶色泽变褐,叶质硬脆增厚、萎缩多皱、生长缓慢甚至停滞,产量锐减,品质下降。雌成螨椭圆形,体长0.2~0.25毫米,初为乳白色,渐淡黄至黄绿色,半透明。足4对,第4对足跗节上有一根鞭状纤细长毛。雄成螨近菱形,稍小。卵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上有纵向排列整齐细小的网状灰白色圆形蜡质小点。可发生20多代,以雌成螨在茶芽鳞片内或叶柄等处越冬。一般春茶期发生不多,夏秋茶期日均温20℃以上,虫口急增,高温干旱季节发生最重。 防治方法 加强植物检疫,严防将有虫苗木带出圃外。对茶跗线螨及时分批采摘,可抑制其大量发生。其他方法可参考茶短须螨。

茶叶瘿螨


茶叶瘿螨又称龙首丽瘿螨、茶籽瘿螨、茶籽锈螨、茶籽蜘蛛等。国内已知分布于山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贵州等省。除为害茶树外,尚能为害山茶、尾叶山茶、落瓣油茶、辣椒等植物。 1、形态特征 成螨椭圆形,紫黑色,背面有5条纵裂的白色絮状蜡质泌物。足2对,伸向前方。后体段有多数环纹,腹面环纹数较背面为多。体两侧各有排成一列的刚毛4根,末端已有1对刚毛。 卵圆形,黄白色,半透明。 幼螨和若螨体长0.05~0.1毫米。幼螨初期体裸露,有光泽。若螨黄褐至淡紫色,体披白色蜡质絮状物,后体段环纹不明显。 2、习性及规律 茶叶瘿螨在长江中下游茶区一年约发生10余代,主要以成螨在叶背越冬。当平均气温在25℃左右时,完成一代约需13~14天,其中卵期5天,油、若螨期4~5天,产卵前期4天,成螨寿命6~7天。平均气温在32℃左右时,完成一代仅需10天左右。由于繁殖速率快,代数多,世代重叠现象十分严重。 茶树生长季节,成螨和幼、若螨主要栖息在茶树嫩叶正面,以叶脉两侧和低洼处为多。卵亦散产在叶片正面。在田间,茶叶瘿螨常与茶橙瘿螨混合发生,为害初期被害状往往不明显,仅略似有灰白色尘末物(及蜕皮壳)散落在页面上,当这种尘末增多后,叶片逐渐失去光泽,呈紫铜色,茶芽萎缩,质地硬翠,且常沿中脉向上卷曲,最后全叶脱落。 由于茶叶瘿螨积聚在叶片正面,多雨水,尤其降雨强度大,对其生存十分不利,可造成种群急剧下降。天晴少雨,则对其十分有利。在福建福安,以7~10月发生最多,4~6月(雨季)螨量较低。在江苏、浙江常在7、8月间发生最较大。茶叶瘿螨的天敌主要有瓢虫、粉岭、草蛉、捕食螨等捕食性天敌,对其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茶红螨


学名 Oligonychus coffeae (Nietner)属蜱螨目,叶螨科。别名咖啡小爪螨、茶红蜘蛛。分布江西、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

寄主 茶、山茶、咖啡、棉花、柑桔、合欢、毛栗、橡胶等。

为害特点 初在嫩梢上为害,后向四周扩散,受害叶片变红色或暗红色,无光泽,叶面现白色尘状物和很细蛛丝,造成叶片硬化或干枯脱落。

形态特征 雌成蜗椭圆形,体背隆起,体长约0.4一0.5mm,宽0.15一0.23mm。前半体红色,后半体暗红色,体背具纵行细毛4列,每列6―7根,腹末阔圆形,4对足;雄成螨体较小,腹末稍尖,足较雌成螨长。卵长0.11mm,近圆形,红色,孵化前浅橙色,下方扁平,上方具白色细毛一根。幼螨长0.2mm,宽0.1mm,近圆形,鲜红色,后转暗红色,3对足。若螨第一若螨卵形,长0.2mm,宽约0.13mm,暗红色,4对足;第二若螨雌螨长0.26mm,宽0.15mm,腹末圆;雄螨长0.23mm,宽0.14mm,腹末稍尖。4对足。

生活习性 福建年约生15代,终年发生,无明显休眠期,世代重叠。不同季节各虫态及历期不同,7月完成一代12天左右,10月则为18天。雌成螨寿命10一30天,主要行两性生殖,也可进行孤雌生殖。未受精卵则孵化成雄虫,把卵散产在叶面主脉附近或凹陷处。每雌平均产卵40粒,多者百余粒,日产卵1―6次,每次1粒。若螨蜕皮2―3次后变为成螨,喜在阳光充足的茶丛上部活动,也可吐丝下垂扩散。春前和秋后不冷不热适其为害,夏季高温发育停滞下来。

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防止茶园温度过低,干旱季节要适时浇水,使小气候相 宜。(2)点片发生时,及时喷洒15%灭螨灵乳油3500倍液或20%灭净菊酯乳油1000倍液、 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10%除尽乳油2000倍液、1.8%爱比菌素乳油4000倍液、1.8%集琦虫螨克乳油50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4000倍液。(3)10月上中旬秋茶结束后,雌成螨下树前喷洒波美0.5°石硫合剂。

茶短须螨


茶短须螨又称卵形短须螨。国内已知分布于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省(自治区)。寄主植物有45科120多种,除为害茶树外,病为害菊科、杜鹃科、唇形花科、玄参科、蔷薇科、毛茛科、梧桐科、金丝桃科、报春花科等多种药用植物、花卉、杂草及经济林木,以草木、藤木及小灌木上为多。 1、形态特征 雌成螨长卵形,体长0.27~0.31毫米。体色呈红、暗红、橙等色,并具不规则形的黑色斑块。前提段背中部有网状纹。足4对,色较浅,跗节上长有长毛1根,在第二对足基部有半球形突起的红色单眼1对。雌成螨较雌成螨略小,楔形,末端尖。 卵卵形,表面光滑,初产时鲜红色,后边橘红色,孵化前卵表面蜡白色。幼螨椭圆形,体长0.11~0.18毫米,宽0.08~0.1毫米,初期橘红色,后色渐浅。足3对。体末有3对背侧毛,2对匙形。 第一若螨近卵形,体色较幼螨为浅,体背开始出现不规则形的黑色斑块。体长0.17~0.22毫米,宽0.1~0.12毫米。第二螨近方形,体长0.23~0.31毫米,宽0.13~0.15毫米。体色与成螨接近,黑色斑块较第一若螨为深。足4对,足上眼点明显。3对背侧毛均匙形。 2、习性及规律 茶短须螨在浙江杭州,一年发生7代,主要以成螨群集在茶树根颈部、表土下0~6厘米处越冬。在海南则无越冬现象,全年均在蓬面上活动。在台湾一年发生约11代。 茶短须螨在茶树上的分布,以中部最多,上部最少。在茶树不同部位的分布,以叶背居多,占总量的80%以上,叶片正面、叶柄、腋芽及枝干上均较少。繁殖以孤雌生殖为主,卵绝大部分产在叶背,其次是枝干及腋芽上,叶柄及叶正面均较少。 茶短须螨以为还呈叶和老叶为主,但也为害嫩叶,被害叶逐渐失去光泽,主脉变褐色,叶背有较多紫褐色突起斑,后期叶病毒变引起落叶,严重时成片茶园只留下光干,影响茶树树势和茶叶产、质量。 在浙江杭州,6月份之前螨量较低,6月份开始逐渐增加,7~9月为全年螨量最多的时期,10月份又趋下降。 气温高低是影响种群消长的主导因子。适宜与生长繁殖的气温为24~30℃,当旬平均气温在10~15℃时,越冬成螨出蛰,气温降至17℃以下时即进入越冬。其发育速度也随气温升高为而加快,在17~19℃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约40天,20~27℃时只需30~35天,27.5~31℃是近20天即可完成一代。气候综合因子分析,高温干燥有力其发生,低温多雨则不利于繁殖。苗圃、幼龄茶园、台刈或改造复壮茶园一般受害较重,地势高燥、土壤含水量低、管理粗放的茶园,一般螨量也较多。茶短须螨的天敌主要是瓢虫等一类捕食性天敌,对其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预测预报 茶短须螨种群消长常与前一旬的日照时数呈正相关,所以当出现旬平均气温在24℃以上,天气连续干旱,旬降雨量少于40毫米,旬日照时数在60~100小时,再过20~30天可能会出现发生的高峰期。 4、防治措施 (1)加强管理 施好施足基肥和追肥,坚持合理采摘,做好抗旱防旱工作,促进茶树健壮生长,增强树势,提高抗逆力。 (2)农药防治 中小叶种茶树,平均每叶有满10~15头,应全面喷药防治。

茶跗线螨


危害地区: 又名黄蜘蛛。分布于西南茶区及苏、浙、湘、鄂、台等省。为害嫩芽叶,使叶片成暗绿色,无光泽,叶质硬而厚,叶背铁锈色,叶尖向下两侧各有一条褐纹,被害芽叶萎缩,对夏秋茶影响较大。

形态特征: 成螨:雌成螨体很小,近椭圆形,淡黄或淡黄绿色,半透明,体背有乳白色纵向条斑;雄成螨体扁平,近菱形。卵:椭圆形,乳白色,半透明。幼螨:初孵时近圆形,乳白色,有足三对。若螨:近椭圆形,乳白色,足四对,体上有云雾状花纹。

生规律及习性: 四川省一年发生20-30代。以雌成螨在芽鳞、叶柄、成叶背面或杂草上越冬。翌年春季温上升至10℃以上,卵孵化为幼虫,吸取嫩叶汁液,繁殖快,完成一世代仅需3-5天,世代重叠。四川在6月下旬-8月中旬为盛发期。成螨、若螨和幼螨趋嫩性强,多栖息在嫩叶背面,以一芽二叶居多。雄成螨常背负雌若螨,待成为雌成螨后进行交尾,也可营孤雌生殖,产卵于芽尖和嫩叶背面。天敌有畸螯螨、德氏钝绥螨等。

防治方法:

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创造不利于螨的生存条件,以减少虫口数量。勤锄杂草,清除茶园及附近杂草,以减少越冬虫源和减轻为害。药剂防治:由于茶跗线螨繁殖快、代数多,且世代重叠,一般发生期在嫩叶上卵较多。因此,必须以预防为主,在发生初期选用对卵杀伤力大的杀螨剂进行防治。可选用20%双甲脒1000倍液(75-100毫升/亩)或50%螨代治2000倍液(37.5-50毫升/亩)进行防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