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虫害--茶树茶细蛾

发布时间 : 2020-12-14
老茶树 观音茶树

老茶树。

学名 Ca10ptilia theivora (Walsingham) 鳞翅目,细蛾科。别名三角苞卷叶蛾、幕孔蛾。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贵州、云南、山东。

寄主 茶树、山茶。 为害特点 幼虫在茶树嫩叶里潜食或卷成三角苞匿居取食,影响茶叶产量。三角苞混入率高于3%,开始影响茶叶质量。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6mm,翅展10一13mm,头、胸部暗褐色,复眼黑色,颜面披黄色毛。触角丝状,褐色。前翅褐色带紫色光泽,近中央处具一金黄色三角形大纹达前缘。后翅暗褐色,缘毛长。卵长0.30—0.48mm,扁平椭圆形,无色,有水滴状光泽。末龄幼虫体长8一10mm,幼虫共5龄:一龄1mm,二龄1.5—2mm,三龄2.5—4.0mm,四龄8一10mm。幼虫乳白色,半透明,口器褐色,单眼黑色,体表具白短毛,低龄阶段体略扁平,头小胸部大,腹部由前渐细,后期体呈圆筒形,能看见深绿色至紫黑色消化道。蛹长5—6mm,圆筒形,浅褐色。腹面及翅芽浅黄色,复眼红褐色。茧长7.5—9mm,长椭圆形,灰白色。

生活习性 浙江年生7代,以蛹茧在茶树中下部成叶或老叶面凹陷处越冬。翌春4月成虫羽化产卵,第一代4月中下旬,二代5月下旬,三代6月下旬至7月上旬,四代7月下旬,五代8月下旬,六代9月下旬一10月上旬,七代11月中旬,四代后出现世代重叠。成虫晚上活动、交尾,有趋光性。成虫羽化后2—3天把卵产在嫩叶背面,芽下第二叶居多,三叶次之,芽上少,一片叶上数粒至数十粒,1—3代每雌可产卵44—68粒,余各代少。一、二龄为潜叶期,三、四龄前期为卷边期,四龄后期、五龄初期进入卷苞期,把叶尖向叶背卷结为

三角虫苞,隐匿苞中咀食叶肉,幼虫常转苞为害,把粪便堆积在苞内,严重影响茶叶质量。老熟幼虫把苞咬一孔洞爬出后,至下方老叶或成叶背面吐丝结茧化蛹。该虫卵期3—5天,幼虫期9—40天,非越冬蛹7—16天,成虫寿命4—6天。留养茶园及幼龄茶园芽叶较多,利其发生。每年夏季受害重。气温升至28℃以上,成虫易死亡,产卵也少,7—8月为害较轻。主要天敌有锥腹小蜂,寄生率20%左右。

防治方法 (1)分批及时采茶,注意采去有虫叶,减少该虫产卵场所及食料。(2)加强茶园管理,发现虫苞及时摘除,集中烧毁或深埋。(3)在潜叶期及时喷洒50%辛硫磷乳油12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90%巴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4000—5000倍液。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树虫害--茶树茶蓑蛾


学名 Clania minuscula Butler 属鳞翅目,蓑蛾科。别名茶袋蛾、茶背袋虫、茶避债虫等。布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贵州、云南、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局布密度较大,常造成较大损失。

寄主 茶、油茶、柑桔、苹果、樱桃、李、杏、桃、梅、葡萄、桑等百余种植物。

为害特点 幼虫在护囊中咬食叶片、嫩梢或剥食枝干、果实皮层,造成局部茶丛光秃。该虫喜集中为害。

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12—16mm,足退化,无翅,蛆状,体乳白色。头小,褐色。腹部肥大,体壁薄,能看

见腹内卵粒。后胸、第4—7腹节具浅黄色茸毛。雄蛾体长11—15mm,翅展22—30mm,体翅暗褐色。触角呈双栉状。胸部、腹部具鳞毛。前翅翅脉两侧色略深,外缘中前方具近正方形透明斑2个。卵长0.8mm左右,宽0.6mm,椭圆形,浅黄色。幼虫体长16一28mm,体肥大,头黄褐色,两侧有暗褐色斑纹。胸部背板灰黄白色,背侧具褐色纵纹2条,胸节背面两侧各具浅褐色斑1个。腹部棕黄色,各节背面均具黑色小突起4个,成“八”字形。蛹雌纺锤形,长14一18mm,深褐色,无翅芽和触角。雄蛹深褐色,长13mm。护囊纺锤形,深褐色,丝质,外缀叶屑或碎皮,稍大后形成纵向排列的小枝梗,长短不一。护囊中的雌老熟幼虫长30mm左右,雄虫25mm。

生活习性 贵州年生1代,安徽、浙江、江苏、湖南等省年生l一2代,江西2代,台湾2—3代。多以3—4龄幼虫,个别以老熟幼虫在枝叶上的护囊内越冬。安徽、浙江一带2—3月间,气温l0℃左右,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和取食,由于此间虫龄高,食量大,成为茶园早春的主要害虫之一。5月中下旬后幼虫陆续化蛹,6月上旬一7月中旬成虫羽化并产卵,当年1代幼虫于6—8月发生,7—8月为害最重。第2代的越冬幼虫在9月间出现,冬前为害较轻。雌蛾寿命12—15天,雄蛾2—5天,卵期12—17天,幼虫期50—60天,越冬代幼虫240多天,雌蛹期10—22天,雄蛹期8—14天。成虫害在下午羽化,雄蛾喜在傍晚或清晨活动,靠性引诱物质寻找雌蛾,雌蛾羽化翌日即可交配,交尾后1—2天产卵,每雌平均产676粒,个别高达3000粒,雌虫产卵后干缩死亡。幼虫多在孵化后l一2天下午先取食卵壳,后爬上枝叶或飘至附近枝叶上,吐丝粘缀碎叶营造护囊并开始取食。幼虫老熟后在护囊里倒转虫体化蛹在其中。天敌有蓑蛾疣姬蜂、松毛虫疣姬蜂、桑蟥疣姬蜂、大腿蜂、小蜂等。

防治方法 (1)采花或进行茶园管理时,发现虫囊及时摘除,集中烧毁。(2)注意保护寄生蜂等天敌昆虫。(3)掌握在幼虫低龄盛期喷洒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2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90%巴丹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4)提倡喷洒每8含1亿活孢子的杀螟杆菌或青虫菌进行生物防治。

茶树虫害——茶树茶刺蛾


茶刺蛾又称茶奕刺蛾、茶角刺蛾,是我国茶树刺蛾类的一种重要害虫。国内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贵州、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台湾等省(自治区)。除为害茶树外,还能为害油茶、咖啡、柑橘、桂花、玉兰等多种植物。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2~16毫米,翅展24~30毫米。体和前翅浅灰红褐色,翅面具雾状黑点,有3条暗褐色斜线;后翅灰褐色,近三角形,缘毛较长。 卵椭圆形,扁平,淡黄白色,半透明。 幼虫共6龄。成长是体长30~35毫米,长椭圆形,背部隆起,黄绿至绿色;各体节有2对枝状丛刺,分别着生于亚背线上方和气门上线上方。体前背中有一绿色或淡紫色棱形斑。背线蓝绿色,气门线上有一列红点。 蛹椭圆形,淡黄色,翅芽伸达第四腹节,腹部气门棕褐色。蛹茧卵圆形,褐色。 2、习性及规律 茶刺蛾在浙江、湖南、江西等省一年发生3代,在广西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在茶树根及落叶和表土中结茧越冬。越冬幼虫在浙江、湖南、江西于4月化蛹,5月羽化;在广西桂林2月下旬开始化蛹,3月中旬开始羽化。 蛹大多在白天上午羽化。成虫白天栖息在茶丛下部叶片背面,夜晚十分活跃,有较强的趋光性,卵散产与茶树叶片反面叶缘处,卵在茶园中的分布与茶树长势有关,幼龄茶园、改造复壮茶园及长势旺盛的茶园中的卵量往往大于茶树长势不良、树势衰弱的茶园。在同一 块茶园中,靠近园道茶树上的卵量比原理园道茶树上的卵量大。在同一丛茶树上,以茶丛中、下部叶片上的卵量居多。 卵孵化后,初孵幼虫活性弱,一般停留在卵壳附近取食。1、2龄幼虫大多在茶丛中下部老叶背面取食,3龄后逐渐向茶丛中、上部转移,夜间及清晨常爬至叶面活动。幼虫喜食成、老叶,但当成、老叶被食尽后,则爬至蓬面取食嫩叶,当一丛茶树被蚕食尽后,逐渐向四周茶丛扩散。1、2龄幼虫只取食下表皮及叶肉,残留上表皮,被害叶呈现半透明的枯斑;3龄幼虫时呈不规则的孔洞;4龄起可食其全叶,但一般食取叶片的2/3后,即转另叶取食,大发生时则仅留叶柄,茶树一片光秃,影响茶树的安全过冬季数年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茶刺蛾幼虫体上有毒刺,人体皮肤触及后引起红肿、疼痛,妨碍正常的采茶及田间管理工作。 幼虫老熟后爬至茶树根际落叶下或表土内结茧化蛹,茶树落叶多、土壤疏松的,则就近结茧化蛹,反之则结茧较分散。入土化蛹的幼虫,起入土深度一般在3~5厘米。 茶刺蛾各虫态历期,在湖南长沙,卵期7~10天,幼虫期22~36天,成虫期4~6天。在广西桂林,卵期4~6天,幼虫期35~454天,蛹期15~17天,成虫期4~10天。 茶刺蛾一般以第二、三代危害较重。茶树受害轻重,一般取决于上一代的蛾量,蛾量大,次代为害重,反之则轻。除蛾量外,气候条件及天敌因子对茶刺蛾种群的消长亦有较大的影响。 茶刺蛾结茧化蛹期,对气候条件特别敏感,土壤湿度大,气温在℃一下,有利于存活。若遇高温干旱,致使其存活率达为下降。 天敌因子是影响茶刺蛾种群数量的另一重要因子。在天敌因子中,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制约作用尤为明显。此外,茶刺蛾幼虫期及蛹期还有多种寄生蜂及寄蝇,蛹常被白僵菌寄生,均对其种群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