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黑茶加工

发布时间 : 2020-12-14
四川黑茶 四川哪些茶

四川黑茶。

四川是我国最早生产黑茶的省份,也是我国黑茶生产的大省。产品有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2大类。
南路边茶的产品有康砖与金尖2种,主销西藏、青海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西路边茶有茯砖茶和方包茶2种,主销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少量销甘肃和青海。其品质规格见表4-3-3。
表4-3-3 四川黑茶成品的品质规格


项目

单位 水分标准
重量 (%)

水浸 灰分 杂质 含梗
出物
(%) (%) (%) (%)

外形

内质

单 净重
位 (千克)

计重 出厂

形状

色泽 香气 汤色 滋味 叶底

南路 金尖
边茶
康砖

块 2.5 14 16.5

块 0.5 14 16.0

20.24 8.5 1.0 15

30 7.5 0.5 8.0

L×B×H(毫米)
220×180×10
L×B×H(毫米)
160×90×60

棕褐 平正 红亮 醇和 暗褐
棕褐 纯正 红浓 醇和 花暗

西路 茯砖
边茶 方包

块 1.5 14 16.0
包 35 14 20.0

20
60

;

棕褐 纯正 红亮 纯正 棕褐
棕褐 带烟焦 红黄 平正 黄褐

(一)南路边茶
南路边茶系指从成都出发运销南边通道的茶称南路边茶。以雅安、宜宾、乐山为主要产区,集中在雅安、宜宾地压制。南路边茶量大、质高,是四川的主要黑茶。
南路边茶的黑毛茶分“做庄茶”和“毛庄茶”2种。鲜叶通过杀青、蒸揉、渥堆、干燥制成的毛茶叫做庄茶,而鲜叶通过杀青后直接烘干者叫毛庄茶或金玉茶,目前正在减少毛庄茶。传统做庄茶工艺繁琐,有杀青、渥堆、晒茶、筛分、蒸茶、揉捻、渥堆、晒茶等10余道工序。两杀、两揉、两渥、两干制成的毛茶黑褐油润,滋味醇和。近年雅安茶厂和蒙山茶厂等单位研究做庄茶的简易做法,分蒸汽杀青、初揉、初干、复揉、渥堆、干燥等工序。其中关键性的渥堆工序分为自然渥堆和加温保湿渥堆2种方法。自然渥堆是将揉捻叶趁热堆积,堆高1.5~2米,堆面用席盖严,经2~3天,堆面出现水珠,温度升至60℃~65℃,茶坯呈棕褐色即为适度,开堆后再拣去粗梗,进行干燥。加温保湿渥堆则要求茶坯温度60℃~ 70℃,茶坯含水量28%左右,环境相对湿度90%~95%,堆积渥堆,只须36~38小时即可获得较好的做庄茶品质。
毛茶经过筛分、切割、风选、拣剔等作业,制成各筛号净茶,然后按康砖和金尖品质要求,将净茶进行拼配再行蒸茶筑压、冷却、退砖、干燥。
成品包装时,先将冷却定形的篾包封口拆开,倒出茶块,取出蔑页,按测定水换算法应有重量标准,符合要求者放置商标一张,用纸封包好,用长篾条扎整齐,再装入长条形篾包中。康砖用竹篾打一红圈,金尖打黑圈,以兹区别。堆码整齐待运出厂。
(二)西路边茶
西路边茶是销往我国西北方向走古大道的茶,简称西路边茶。西路边茶较南路边茶更为粗老。其成品茶有“人民团结牌”茯砖和方包茶2种,集中在邛崃、都江堰、平武、北川等地加工。
毛茶品质要求:茯砖原采用金玉茶为主要配料,近年改为“做庄茶”为原料;方包茶则仍然采用1~2年生的茶树枝条,晒干后为主要原料,含梗量多达60%。
1.茯砖茶加工技术 茯砖茶加工分毛茶整理、蒸茶筑砖、发花干燥、成品包装4道工序。
目前一些厂家,已实行碎茶、蒸茶、渥堆机械化联动作业,保持在制口受394.2千帕的汽压中蒸80秒,直通流入渥堆室,每10吨一堆,保持60℃~70℃的温度,堆渥24~48小时。蒸茶筑砖、发花干燥大致与湖南茯砖相同。成品包装打成每包16片、净重24千克大包出厂。
2.方包茶加工技术 方包茶加工分毛茶整理、炒茶筑包、烧包晾包3大工序。
方包茶的毛茶整理主要是切铡筛分,分配料、。蒸茶、渥堆3道工序。毛茶多粗老枝梗,要切铡成不超过3厘米长的短节,按梗与叶3:2的比例分别混合,再配成60%的蒸料,蒸6~7分钟,然后将蒸料与底料间隔堆放,层层拍紧,渥堆1~2天。待有老茶香后炒茶筑包,每包重量为35千克,分3锅炒制。锅温达300℃。人锅后加茶汁0.5升增加水蒸气炒软茶梗的在制品,只需1分钟即可达90℃,出锅趁热筑包。
烧包晾包是将筑好的茶包重叠紧密排列,垒成高约3米的大方堆。夏、秋季节堆3~4天,冬、春季节堆5~6天,中途翻动1次。
晾包是方包茶自然干燥的过程。将烧包后的茶包移置通风良好之处,呈“品”字形摆列,包间隔6~10厘米晾置20~30天。晾包后茶叶含水量16%~20%即可出厂。

精选阅读

四川边茶南路边茶加工工序


南路边茶制作加工

(一)鲜叶加工技术

南路边茶鲜叶来源复杂,但以做庄茶为主,制法较有代表性。

1.做庄茶的传统制法

鲜叶杀青后,先经多次热揉和渥堆然后干燥的,称“做庄茶”。做庄茶的制造工序依次为:杀青、初堆、初晒、初蒸、初踩、二堆、初拣、二晒、二蒸、二踩、三堆、复拣、三晒、筛分,三蒸、三踩、四堆、四晒。

(1)杀青:杀青的目的与方法和绿茶相似,但鲜叶较粗老,枝叶各部含水量差异很大,杀青程度较难掌握,锅温240—260℃,投叶20—25公斤,闷炒7—8分钟,待叶呈暗绿色,叶质变软,梗折不断,并有茶香散出即可出锅,温度太高,时间过长易引起焦糊,杀青不足则香气低闷,有水闷气。

(2)渥堆:渥堆是边茶制造过程中的重点工序,目的是通过渥堆使杀青叶水分重新均匀分配,并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促使多酚类化和物得到较充分的氧化、缩合,让叶绿素进一步水解和异构化,以形成茶汤和叶底主要色泽特征。

(3)蒸茶:目的使叶受热后,增加叶片韧性,便于脱梗和揉条。蒸茶用的蒸桶(俗称“甑”)上口径33厘米,下口径45厘米,高100厘米,每桶装茶12.5—15公斤,放在有孔洞的锅盖上蒸,待斗笠形蒸盖汽水下滴,桶内茶叶下塌,叶质柔软即可进行揉捻。蒸得过度,易使叶揉烂,蒸得不足则不易成条。

(4)揉捻:目的使叶细胞破坏,茶汁粘附叶的表面,便于熬煮。通过揉捻使叶片皱缩成条,缩小体积,分三次进行。第一次使梗叶分离,不加压揉捻3分钟;第二、三次使卷皱成条和破坏叶细胞,时间5—6分钟,边揉边加压,待使80—90%叶张卷成条即可出茶,但应根据枝叶的老嫩,叶片的厚薄来决定加压程度和时间。

(5)干燥:为了适应蒸揉对茶叶不同干度的要求达到规定的含水量,利于贮运,做庄茶要掌握好每一工序的干度,一般分三次进行干燥:第一次干燥含水量25—35%(六成干),第二次干燥含水量25—30%(七成干),第三次干燥含水量14一16%。传统制法,干燥以太阳晒干为主,但由于天气不易掌握,亦用炒茶机炒干。

(6)拣梗:由于边茶的鲜叶含梗较多,超过规定的梗量标准,在第二次蒸茶时须将10厘米以上的长梗基本拣尽后,再清理一次。

2.做庄茶革新制法

1968年以来,雅安茶厂、蒙山茶场等单位共同研究的制法。新工艺的制造工序依次为:蒸青、初揉、初拣、初干、复揉、握堆、复拣、干燥。

(1)蒸汽杀青:鲜叶放入蒸桶,放在沸水锅上蒸,或在锅炉蒸汽发生器上蒸。前者需8一10分钟,后者只要1一2分钟。蒸青的程度视蒸汽已从盖口冒出,叶质变软即可。

(2)揉捻:揉分两次,第一次揉1一2分钟,不加压,作用在于梗叶分离,揉捻后,茶叶含水量65一70%及时初干,达到六、七成干(含水32—37%),趁热进行第二次揉捻,时间5—6分钟,以揉捻成条而叶片不致破碎为度,复揉后进行渥堆和干燥。

(3)渥堆:有两种方法:一是自然渥堆;二是加温保湿渥堆。自然渥堆是传统制法俗称“做色”;加温保湿渥堆是革新制法。

自然渥堆是将揉捻叶趁热堆积,堆高1.5-2米,堆面用席密盖,以保持温湿度。约经2-3天,茶堆面上有热气冒出,堆内温度上升到70℃左右时,应用木叉翻堆一次,将表层堆叶翻入堆心,重新整理成堆。堆温不能超过80℃,否则,堆叶会烧坏变黑,不堪饮用。翻堆后,再经过2-3天,堆面又出现水汽凝结的水珠,堆温再次上升到60-65℃,叶色转变为黄褐色或棕褐色,即为握堆适度,开堆拣去粗梗进行第二次千燥。

加温保湿握堆是在特建的握堆房中进行的。室内温度保持65-70℃,相对湿度保持90-95%,空气流通,在制品的含水量为28%左右.如能具备如此条件,握堆过程只需36-38小时,即可达到要求,不仅时间短,而且握堆质量好,可提高水浸出物总量2%,色、香、味均佳。

(4)干燥:渥堆后,含水量都在30%以上,堆叶须经干燥才能加工为成品茶。

(二)毛茶加工

南路边茶都是蒸压成型茶,康砖品质较高,金尖品质较差,主要是配料不同,加工方法相同。工序为毛茶整理、配料、压制、包装。

(1)毛茶整理:毛茶进厂后,须经筛分、切铡、风选和拣剔等作业,制取不同规格的净料以供拼配,使成品质量符合规定标准。压造时,撤在成品上下两面的叫“洒面”,夹在中间的叫“里茶”。

(2)配料:压制南边茶的毛茶很多,有做庄茶、级外晒青毛茶、条茶、尖茶、茶梗、茶果外壳、花蕾等。各地毛茶水浸出物含量差异很大,配料要分别测定各地毛茶的水浸出物含量,然后根据国家规定的各种成品茶水浸出物含量标准,以及消费者对成品茶品质要求。

(3)蒸压:蒸压是毛茶加工过程重要工序,使成品茶光滑平整,洒面均匀,厚薄一致,松紧适度。

(4)包装:包装时先将已经冷却定型的篾包封口折开,倒出茶块,取出篾页,按测定水分换算应有重量标准,过称检查每块重量是否符合出厂标准。符合要求的放置商标一张,用纸封包好,用长篾条捆扎整齐,然后装入原条形篾包中,再用竹篾箍紧,刷上唛头代号。为了便于识别康砖与金尖茶包,康砖包上打一红圈,金尖打一黑圈,堆码整齐,准备外运。

四川边茶


四川边茶是中国四川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产于四川省,属黑茶类。

四川边茶因销路不同,分为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南路边茶有毛庄茶和做庄茶之分,成品经整理之后压制成康砖和金尖两个花色。西路边茶较南路边茶更为粗老,其成品茶有茯砖和方包两个花色。

南路边茶:过去以雅安、乐山为主要产区,现扩大到全省,集中在雅安、宜宾、重庆、江津、万县、达县等地的国营茶厂压造。

南路边茶是四川生产的、专销藏族地区的一种紧压茶,过去分为毛尖、芽细、康砖、金玉、金仓六个花色,现简化为康砖、金尖两个花色。南路边茶是四川边茶的大宗产品,以较粗老的鲜枝叶所制的毛茶压造而成。南路边茶鲜叶粗老并包含部分茶梗,须经过较复杂的制造过程才能使有效化学成分铰充分的转化,便于熬煮和饮用。依鲜叶加工方法不同,可把毛茶分为两种:鲜叶采割下来,杀青后未经蒸揉而直接干燥的,称"毛庄茶"(亦叫"金玉茶");鲜叶采割下来,杀青后还要经过较复杂的蒸揉及渥堆做色过程后,始行干燥的,称"做庄茶"。由于"毛庄茶"制法简单,品质较差,在蒸压前均要进行加工以利物质转化,茶区推广"做庄茶"而逐步淘汰"毛庄茶"。

西路边茶:产于四川的邛崃、灌县、平武、崇庆、大邑、北川等地。

西路边茶简称西边茶,系四川灌县、北川一带生产的边销茶,用蔑包包装,分为茯砖和方包茶。灌县所产的为长方形包,称方包茶;北川所产的为圆形包,称圆包茶。现圆包茶已停产,改按方包茶规格加工。方包茶是以筑压在方形篾包中而得名的一种较粗老的蒸压茶,每包重35公斤。

西边茶原料比南边茶更为粗老,以采割1-2年生枝条为原料,是一种最粗老的茶叶。产区大都实行粗细兼采制度,一般在春茶采摘一次细茶之后,再采割边茶。有的一年刈割一次边茶,称为"单季刀",边茶产量高,质量也好,但细茶产量较低。有的两年采割一次边茶.称为"双季刀",有利于粗细茶兼收,但边茶质量较低。有的隔几年采割一次边茶,称为"多季刀",茶枝粗老,质量差,不能适应产销要求,杀青后晒干即可。西路边茶毛茶色泽枯黄,是压制"茯砖"和"方包茶"的原料。

雅安地区南路边茶产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雨量1800~2200毫米,空气相对温度77~83%,年日照长达791~1060小时,年平均温度14.1~16.2℃;茶树主要分布在海拔580~1800米的丘陵和山区,为黄壤、红紫土及山地棕壤上,呈酸性或微酸性,自然生态循环形成的有机质、矿物质丰富,极为适宜茶树生长。四川边茶有1000多年历史,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元朝时期称为西番茶、明朝时期称为乌茶,到现代四川边茶又被称为"藏茶"。

四川边茶属黑茶,在其形成过程中有渥堆这一特殊工序,期间益生茵的代谢作用贯穿始终,使其具有了特殊的保健功效,具有开胃消滞,生津止渴,祛脂减肥,补肾益寿等作用。

四川名茶


四川名茶中哪种茶最出名呢?很多朋友都会问这样的问题吧,下面让我告诉您。

四川名茶

茶属双子叶植物,约30属,5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14属,397种,主产长江以南各地,其中茶属Camellia和何树属Schima等均极富经济价值。乔木或灌木;叶互生,单叶,革质,无托叶;花常两性,稀单性,单生或数朵聚生,腋生或顶生;萼片5-7,覆瓦状排列;花瓣通常5,稀4至多数,覆瓦状排列;雄蕊极多数,稀少数,分离或多少合生;子房上位,稀下位,2-10室,每室有胚珠2至多颗;果为一蒴果,或不开裂而核果状。我们一般所说的茶叶就是指用茶树的叶子加工而成,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的一种饮品。

四川名茶知识介绍

中国现代名茶有数百种之多,根据其历史分析,有下列三种情况:有一部分属传统名茶,如蒙洱茶、西湖龙井、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恩施玉露、信阳毛尖、六安瓜片、屯溪珍眉、老竹大方、桂平西山茶、君山银针、云南普洱茶、苍梧六堡茶、政和白毫银针、白牡丹、安溪铁观音、凤凰水仙、闽北水仙、武夷岩茶、祁门红茶、武当道茶、古丈毛尖等。

另一部分是恢复历史名茶,也就是说历史上曾有过这类名茶,后来未能持续生产或已失传的,经过研究

还有大部分是属于新创名茶,如婺源茗眉、蒙洱月芽、蒙洱太空茶、南京雨花茶、云雾毛尖茶、雪峰禅茶、无锡毫茶、茅山青峰、天柱剑毫、岳西翠兰、齐山翠眉、望府银毫、临海蟠毫、千岛玉叶、遂昌银猴、都匀毛尖、高桥银峰、金水翠峰、永川秀芽、上饶白眉、湄江翠片、安化松针、遵义毛峰、文君绿茶、峨眉毛峰、雪芽、雪青、仙台大白、早白尖红茶、黄金桂、 秦巴雾毫、汉水银梭、八仙云雾、南糯白毫、午子仙毫等等。 第四种就是天然营养保健茶,如可以吃的蛋白桑叶茶。

饮茶有许多益处,这是众所周知的。但饮茶为什么会有许多好处呢?这对一般人来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随着科学的发展,到了19世纪初,茶叶的成分才逐渐明确起来。经过现代科学的分离和鉴定,茶叶中含有机化学成分达四百五十多种,无机矿物元素达四十多种。茶叶中的有机化学成分和无机矿物元素含有许多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有机化学成分主要有:茶多酚类、植物碱、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果胶素、有机酸、脂多糖、糖类、酶类、色素等。而铁观音所含的有机化学成分,如茶多酚、儿茶素、多种氨基酸等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茶类。无机矿物元素主要有:钾、钙、镁、钴、铁、锰、铝、钠、锌、铜、氮、磷、氟、碘、硒等。铁观音所含的无机矿物元素,如锰、铁、氟、钾、钠等均高于其他茶类。

天下茶馆在四川 四川茶馆在成都


有一种说法:“天下茶馆在四川,四川茶馆在成都。”——自从蜀中太守李冰天才地修筑都江堰后,成都平原顿成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在宁静的农耕岁月里,四川人的生存便比许多地方更容易。一旦生存容易,人性中那份对悠闲与舒适的追求便潜滋暗长,进而寻求某种形式的表达,这就使四川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茶馆无处不在,密如繁星。于是,泡茶馆便成为四川人最写意最日常的休闲生活方式。

1

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黎明。时值农历岁尾,川西平原深睡在一团又黏又冷的夜雾中。如果说,作为西部重镇的成都,它那纵横交错的街道上,众多的霓虹和路灯使人难以察觉新的一天是如何到来的话,那么在距它仅仅三十公里的这座小镇,隆冬的凌晨是从一座年久失修的老建筑开始的。

这座小镇叫彭镇,属成都市双流县辖地。窄窄的杨柳河从镇中缓缓流过,河的两岸,新旧各异、高低不齐的民居如同巨型补丁,错落在寂静的平原上。仅有的几盏路灯和绝大多数还漆黑一片的楼院,都显露出一种掩饰不住的破败与冷清。独有靠近杨柳河的一座青瓦立料的老房子里,此刻已经人声鼎沸,烟雾袅绕。长方形的老虎灶年代久远,上面坐着几只热气腾腾的水壶。胡乱摆放的色泽黝暗的桌子上,一只只四川人称为盖碗茶的茶碗,正散发出茶叶独有的清香。几十个操当地口音的中老年人,坐在各自的位置上,有的高声聊天,说天气,说收成,说张家的狗李家的猫;有的闭目养神,似乎还没从残存的睡梦中完全清醒;有的用力吸着叶子烟,屋子里弥漫着一股呛人的烟味。

这是一家已经有上百年历史的老茶馆,当地人称为观音阁。据老人们口耳相传,多年以前,彭镇曾遭遇过一场大火,全镇建筑几乎悉数化为焦土,独有这座建筑硕果仅存。人们坚信,那是由于观音菩萨的保佑,是故,人们把这里改造成了一座小型的观音庙。大概从民国初年起,观音庙变身茶馆,并延续至今——当上百载漫漫岁月如同杨柳河水那样静静流过,几代彭镇人就在这片肥沃的平原上,从出生到成长,从成长到衰老,从衰老到死亡。而观音阁老茶馆,既是他们短暂或漫长一生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作为一个彭镇男人,没有到观音阁老茶馆喝过茶的,恐怕比凤毛麟角还罕见。现任茶馆老板李强说,当地老人们已经在这里喝了一辈子茶,有的老人走了,家人在出殡那天还要来给他买碗茶,送上最后一程。

一个太阳苍白无力的下午,当我赶到彭镇观音阁老茶馆时,我的眼前是一座青瓦覆顶的老房子,房前有几棵落尽了叶子的老梧桐,入其室,则地面坑洼,桌椅破旧,墙壁上,“文革”时期留下的红色标语和毛泽东画像,如同历史的胎记,依然清晰可辨。我知道,像观音阁这样的老茶馆,在四川和成都曾经并不鲜见,比如我的老家富顺县赵化镇,至少就有四五家这种风格和面目都大同小异的老茶馆。只不过,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数字时代,绝大多数老茶馆已经寿终正寝,渐渐消失殆尽。因而,观音阁老茶馆才像一具历史的活标本那样,吸引了外界关注的目光——当我要了一碗盖碗茶坐在观音阁一角时,我发现,好几个歪戴牛仔帽、斜穿摄影背心的人正捏着单反来来回回地拍个不停。

2

有道是:“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茶馆,曾经是成都血脉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泡茶馆,则是成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即使走遍全世界,你也难以找到第二座城市,拥有成都这么多茶馆。一个历史数据表明,早在1919年,华洋杂处的大都市上海只有茶馆164家,成都则有600家;1949年,成都人口只有60万,茶馆却多达656家,平均数百名成都人就拥有一家凌晨开门、半夜打烊的老茶馆。

作家黄裳先生年轻时曾有过蜀中之游,当他从北面的广元入川后,开始惊讶于四川茶馆之多之大:“入川愈深,茶馆也愈来愈多。到成都,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成都有那么多街,几乎每条街都有两三家茶楼,楼里的人总是满满的。大些的茶楼如春熙路上玉带桥边的几家,都可以坐上几百人。开水茶壶飞来飞去,总有几十把,热闹可想。这种弘大的规模,恐怕不是别的地方可比的”;“四川的茶馆,实在是不平凡的地方。普通讲到茶馆,似乎并不觉得怎么稀奇,上海,苏州,北平的中山公园……就都有的。然而这些如果与四川的茶馆相比,总不免有小巫之感。而且茶客的流品也很有区别。”比黄裳要长一辈的成都本土作家李劼人先生,则对民国年间成都茶馆的盛况回忆道:“茶铺……是成都城内的特景。全城不知道有多少,平均下来,一条街总有一家。有大有小,小的多半在铺子上摆二十来张桌子;大的或在门道内,或在庙宇内,或在人家祠堂内,或在什么公所内,桌子总在四十张以上。”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成都茶馆,使得成都茶馆之多之密之深入人心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呢?我以为,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首先,四川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茶叶产地。唐人陆羽被视为我国茶文化研究的鼻祖,他的《茶经》是第一部论茶专著。在《茶经》中,陆羽开篇就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也就是说,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而中国南方则是茶的发源地。至于这有些模糊的“南方”到底是指哪里?云南?两广?贵州?专家学者们经过周密的考证之后告诉我们:这个产嘉木的“南方”,这个茶的发祥之地“南方”,就是四川。此外,比陆羽还要早上好几百年的汉代文人王褒在《童约》里,留下了世界上关于茶事的最早记载。在这份类似于雇佣协议的应用文里,王褒规定他的家童必须完成的工作包括“烹茶尽具,武阳买茶”。

四川茶叶最辉煌的时代是唐代和宋代。鼎盛时期,川茶的年产量高达一千五百万斤,高居全国榜首。大量川茶的生产和外销,曾经是巴蜀之地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从唐代开始,政府把茶叶生产和销售纳入了国家财源的重要补充渠道,建立了榷茶制度,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卖。宋代,茶叶的生产比唐代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当时,四川各地共有二十个州、军(宋代的地市一级政府)生产茶叶,其中成都府的产量居全国之首。北宋彭州知州吕陶给朝廷的一份奏章中说:茶园户人多者,年可以出产三五万斤,少者一二百斤。

得天独厚的茶叶产地,仅仅是茶馆遍及成都的第一步。更重要的一步则和都江堰息息相关。成都平原原本地势低洼,洪涝时有发生,人民常有化为鱼鳖之患。幸运者乃是,自从蜀守李冰天才地修筑了“低淘滩,深作堰”的都江堰后,成都平原从此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风调雨顺,物阜民丰,成都人的生存便比许多地方都更容易。生存一旦变得更容易,人性中那份对悠闲和舒适的追求便潜滋暗长,进而寻求某种形式的表达。因而,宁静的农耕岁月里,在四川,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茶馆无处不在,密如河汉,泡茶馆便成为成都人最写意最日常的休闲方式。这种过分的闲适和写意,甚至引来一些侧目,比如那句“少不入川,老不出川”的俗谚,便表明成都是一个温柔之乡,容易让年轻人失去斗志。一首《竹枝词》更煞有介事地警告说:“锦官城东多水楼,蜀姬酒浓消客愁,醉来忘却家山道,劝群莫作锦城游。”

3

在成都,不论是街宽路阔的城区,还是竹树绕舍的村镇,茶馆都是一个有着久远历史的存在。这些茶馆,高、中、低各个档次都有,它们与荡漾着民间呼吸的居民区和威严矜持的政府衙门,以及熙来攘往的商业场所相生共处,就像构成一支交响曲的各个乐章,必须有起承转合才能和谐动听。

新中国成立前,华阳县中兴镇的一家茶馆,柱子上有一副对联,再好不过地道出了茶馆在川人生活中的地位和性质:邂逅相逢,坐片刻不分你我;彳亍而来,品一盏漫话古今。

众所周知,许多公众场所,都有一定的等级限制,相当于没有明文规定却又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比如五星级宾馆,绝少打工者问津;街头小馆子,也不是大领导出没之地。但茶馆——应该更准确地说是四川的茶馆——却是个例外:同样一座普通的茶馆,大人物可以来,小角色也可以坐,大家相安无事,各喝各的茶,各说各的话,谁也不会引以为意。这一点,黄裳先生也注意到了,他感叹道:“坐在北平中山公园的大槐树下吃茶,总非雅人如钱玄同先生不可罢?我们很难想象短装的朋友坐在精致的藤椅子上品茗。苏州的茶馆呢,里边差不多全是手提鸟笼,头戴瓜皮小帽的茶客,在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中,就曾经出现过这种人物。总之,他们差不多全是有闲阶级,以茶馆为消闲遣日的所在。四川则不然。在茶馆里可以找到社会上各色的人物。警察与挑夫同座,而隔壁则是西服革履的朋友。大学生借这里做自修室,生意人借这儿做交易所,真是,其为用也,不亦大乎?”

这些大大小小的茶馆,或简朴,或考究,或宽敞,或狭窄,却都无一例外地成为四川人日常出没的重要场所。伴随着茶馆所出现的,则是包括评书、川剧等诸多艺术品种在内的娱乐文化。一直到上个世纪末,在成都下辖区县的一些老茶馆里,仍有冲州撞府的艺人辗转卖艺。他们通过和茶馆分成的方式,艰难地挣得属于自己的稀饭钱。如今已经颇有名气的巴蜀笑星李伯清,当年就是在茶馆里说书从而迈出艺术生涯第一步的。

4

我的朋友何小竹写过一本关于成都茶馆的书,书的名字就叫《成都茶馆》。我还记得,我和何小竹最初的几次见面,其中有至少那么两三次,都是在一座老茶馆里不期而遇。那座老茶馆位于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在一个叫大慈寺的古老庙宇里。外面是肃穆的红墙和森严的大门,但只要穿过那几间面容严谨的大殿,你就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春夏时分,头顶上是密密麻麻的葡萄叶,遮住了火辣辣的太阳,下面是石头的方桌,间或还有几棵开着黄色小花的桂树。方桌四面,随意排放着最多只值十块钱一把的竹椅子,屁股刚挪上去,椅子就会吱吱呀呀地唱歌。茶是花茶,全都用流行于四川民间已经几百年的茶碗盛装,送茶的伙计一盏接一盏地甩到桌子上。茶客们就坐在随时可能飘落下一片葡萄叶、一阵蝉鸣声或是一朵鸟粪蛋的园子里,消磨着似乎永远也消磨不完的光阴。

对成都人而言,很多时候,茶馆不仅是休闲之地,更是社交场所。朋友,甚至生意场上的合作伙伴见面,首选一般都是茶馆。成都人似乎特别喜欢茶馆的那种喧哗与热闹——一个例证是,生意越是火爆的茶馆,它的客人往往也越多,而那些冷清的茶馆,生意会更加冷清。

让人有点搞不明白的是,到底是成都的悠闲生活催生了遍地茶馆,还是遍地茶馆催生了成都的悠闲生活?

学者王笛出版过一本通过分析成都的茶馆来剖析成都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的著作,书名就叫《茶馆》。王笛从理论的高度总结道,“当人们走出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便进入了公共领域。从‘物质’的‘公共领域’这个角度看,茶馆扮演了与欧洲咖啡馆和美国酒吧类似的角色。即使退一步,按照比较严格的哈贝马斯的概念,即把公共领域视为与国家权力对抗的一种社会和政治空间,茶馆仍然不失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公共领域。”

在老一辈茶客那里,作为社交场所或者说公共领域的茶馆,其例证不胜枚举。比如作家何满子就曾回忆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文人都有其特定的茶馆以供不时相聚。当时,何满子是一家杂志的编辑,约稿、取稿都和作者相约于茶馆,既省时间又省邮资,顺便还可以和作者有一番面对面的深入交流。一盏清茶,花费十分微薄,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资料表明,民国时期,成都不少茶馆都是行帮社团或袍哥组织的会所,比如安乐寺茶馆是粮油业的,下东大街的闲居茶馆是纱布业的,清和茶楼是丝绸业的,大科甲巷的观澜阁是印刷业的,提督街魏家祠茶社是皮鞋业的……

5

茶馆既然是成都人最重要的社交场所,那就相当于生活为芸芸众生搭建了一座舞台,粉墨登场的便是形形色色的茶客,他们在老茶馆热气腾腾的茶水与袅袅上升的烟雾之间,演出了一幕幕人间喜剧。

这其中,喊茶钱和吃讲茶颇值一说。

先说喊茶钱。四川作家沙汀先生的名篇《在其香居茶馆里》对此有精彩的描写,虽说是小说家言,却像白描一样真实得入木三分:“新老爷一露面……茶馆里响起一片零乱的呼唤声。有照旧坐在座位上向堂倌叫喊的,有站起来叫喊的,有的一面挥着钞票一面叫喊,但是都把声音提得很高很高,深恐新老爷听不见。”“其间一个茶客,甚至于怒气冲冲地吼道:‘不准乱收钱啦!嗨,这个听到没有?……’于是立刻跑去塞一张钞票在堂倌手里。”

当某个知名人物或是有地位有身份的茶客光临茶馆,一个必然出现的场景就是众多茶客都争着替他开茶钱,但哪怕有一百个人高喊“收我的、收我的”,茶博士也只能收一份茶钱。因而,收谁的不收谁的,茶博士心里十分清楚,一则,他们大多是些善于察颜观色、深谙人情世故的人精儿;二则,他们对这些天天上门的老茶客早就知根知底。

在旧时的老茶馆里,最重要的角色不是老板,而是茶博士。他们既有对人情世故的精准把握,同时几乎都有一手类似于耍杂技般的冲茶手艺。老成都车辐先生就曾经讲述过一个绰号叫周麻子的茶博士的掌故。周麻子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成都东城根一家叫锦春楼的茶馆的茶博士,这家茶馆在当时有极大的知名度,冯玉祥、胡愈之、巴金等闻人要客都曾光顾过。锦春茶楼与众不同之处是它有三个轰动一时的绝活,其中第一个绝活就是周麻子的茶技:客人甫一落座点罢茶,只见周麻子右手提一把亮锃锃的紫铜茶壶,左手卡着一大摞黄铜茶船和白瓷茶碗茶盖,含笑趋身上前;茶客只听得“哗啦”一声响,一二十只黄铜茶船已经飞快地旋至各人面前;正当茶客惊异不已时,一阵“嚓嚓”声中伴着一道道白光闪过,一二十只茶碗准确地飞入茶船;茶客还没回过神来,周麻子手里那把看不出年月的紫铜茶壶缓缓一点,滚烫的开水就从茶客的脑后、肩头、耳边刷刷射出,如一道悠长的银线,从两米开外准确无误地注入茶碗,且不会有一星半点洒到茶碗之外;末了,周麻子收起茶壶趋前一步,用小指拇把散在桌上的茶盖往上轻轻一挑,只听“当当”几声,一二十只茶盖就纷纷跳起来,严丝合缝地盖在茶碗上——这种身怀绝技的茶博士,如今茶楼里长相靓丽的女服务员们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的了。

再说吃讲茶。这一点,一位老成都回忆说,“到安澜吃茶的顾客大多是本街上担二分公事的有脸面的人物,因此它经常成为街坊上的议事场所。街坊邻里间有什么纠纷,总爱说,走,到安澜讲理去。遂由双方当事人出面,约请一位街坊上的头面人物担任仲裁,等茶博士把茶叶一泡起,双方当事人就分别陈述事情经过,然后由仲裁人评判是非曲直。如果哪家理亏,茶钱就由哪家开了。正所谓:一只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

小说家李劼人的描述更为生动有趣:“假使你与人有了口角是非,必要分个曲直,争个面子,而又不喜欢打官司,或是作为打官司的初步,那你尽可邀约些人,自然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你的对方自然也一样的……相约到茶铺来。如其有一方势力大点,一方势力弱点,这理很好评,也很好解决,大家声势汹汹地吵一阵,由所谓中间人两面敷衍一阵,再把势弱的一方说一阵,就算他们理输了,也用不着赔礼道歉,只将两方几桌或几十桌的茶钱一并开销了事。如其两方势均力敌,而都不愿认输,则中间人便也不说话,让他们吵,吵到不能下台,让他们打,打的武器,先之以茶碗,继之以板凳,必待见了血,必待惊动了街坊怕打出人命,受拖累,而后街役啦,总爷啦,保正啦,才跑了来,才恨住吃亏的一方,先赔茶铺损失。这于是堂倌便忙了,架在楼上的破板凳,也赶快偷搬下来了,藏在柜房桶里的陈年破茶碗,也赶快偷拿出来了,如数照赔。所以差不多的茶铺,很高兴常有人来评理。”

6

社交场所之外,成都茶馆也是不少人的工作场所。尽管茶馆的近亲——比如咖啡馆——在成都也渐有燎原之势,提着笔记本到咖啡馆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到茶馆工作的人并没有减少的势头。于我,我的许多文章都是在茶馆里完成的。因此,成都本土或从成都走出去的文化人,他们的著作,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写到给他们的生活打下深重烙印的茶馆,从李劼人到巴金,从沙汀到流沙河,概莫能外。同时,茶馆也是不少人群——尤其是文化人群——定期聚会交流的类似于沙龙的首选之地。大约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以流沙河先生为核心的一群文化人,就有定期假座大慈寺喝茶交流的传统。我虽未能躬逢其盛,但从参加过茶聚的一些先生的随笔里,也能窥见一斑。如前所述,在大慈寺这座唐代遗留下来的著名寺庙里,曾经有两进院落是茶园,里面树影婆娑,竹制的椅子吱吱作响,文化人们围坐院子里,头顶上是密集的树枝和葡萄藤,间或有一两声标点符号般落在谈话里的鸟语。茶香水热,正话闲话,随时可来,随时可去,真正散漫到底的自由主义。在这种亲切的气氛里,流沙河先生常为茶聚的文化人指点诗文,那种写意和闲适,恐怕是大多数城市都不具备的。

必须承认的是,随着时代变迁,像彭镇观音阁那样的老茶馆已经日益稀少,只有在一些偏僻的乡镇,还硕果仅存地保留了那么一两家,好像是为了让年轻一代通过这些活标本,走近并想象与他们隔了光阴之河的另一种生活。

在成都,茶馆的数量仍然在继续增加,几年前的一个统计说,仅成都三环路之内,茶馆已有数千家之多。这些大多称作茶楼、茶府、会所的地方,它们的本质和观音阁老茶馆其实是一样的:它们都是供我们这些在尘世中行走的倦客停下来小憩片刻的驿站、码头。人们爱说成都是休闲之都,我以为,这其中,茶馆功不可没。设若成都没了茶馆,便如同北京没了皇城,三亚没了阳光,漓江没了水,它们都将不复是原来的自己。

作为一个资深茶客,数年前,我曾在一篇关于成都的随笔里深有感慨地说:“在家里泡一壶茶,那叫解渴;到茶馆要一杯茶,那才叫生活。成都人在说到茶馆时,爱用一个词,叫作泡茶馆。一杯茶,坐上那么几个时辰,这就叫泡,否则只是牛饮。从某种意义上讲,茶馆和生活都像美女,都是用来泡的。”

如果要问茶馆对成都人有何影响的话,我以为,神经般遍布全城的茶馆,使这座城市的人健谈、风趣、和善、好打交道,同时也带有程度不同的狡黠和浮夸。当然,更本质的可能是:这种缓慢的节奏,使他们对生活总是抱有常人难以理解的通达和乐观。

7

盆地的阳光短暂而珍贵,它带着若有若无的热气,穿过古旧的门窗,落在了观音阁老茶馆略显潮湿的地面。一只花猫在阳光下打盹,几个打牌的老人突然为一手牌争执起来。坐在这样的老茶馆里,我顺理成章地想起乡贤李劼人对他那个时代的老茶馆的描述:“茶铺都不很干净,不大的黑油面红油脚的高桌子,大都有一层垢腻,桌栓上全是抱膝人踏上去的污泥,坐的是窄而轻的高脚板凳,地上千层泥高高低低,头上梁桁间,免不了既有灰尘,又有蛛网。茶碗呢,一百个之中,或许有十个是完整的,其余都是千疤万补的碎瓷。”

这样的联想让我惊讶而欣喜。

因为,尽管时光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但观音阁老茶馆仍然是李先生笔下的景象——简陋,破败,逼仄,却充满人世间的温情和感动:那黎明时分便已呼呼作响的老水壶和热气腾腾的盖碗茶,使得茶馆外严冬的肃杀与阴冷不再咄咄逼人。当清晨的太阳斜斜地踱进这座饱经风霜的老建筑,十来个老人泡在盆地难得的好阳光里,一些交头接耳,一些闭目养神,一些无声无息地玩纸牌。那一份宁静与淡然,使人心底一瞬间涌上一种莫名的感动:如果生活让我们含辛茹苦,那么,老茶馆,它让我们有机会坐下来,静静地抚平所有的伤口;在一碗盖碗茶的清香里,我们能从最平淡最坚硬的日子里挖掘出生活的幸福与柔软。

四川雅安藏茶的加工工艺流程!


四川雅安藏茶,是一种黑茶,采用的是海拔高千米以上的茶树鲜叶,按照黑茶的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是一种全发酵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全发酵茶。而雅安藏茶的制作,主要是分采割、原料茶初制、成品茶加工三个主要部分。具体详情,请大家继续往下看。

第一步:采割

采用的是“茶刀子”采割,原料上分本山茶、上路茶、横路茶、条茶、撒茶。

1、本山茶:产于雨城区周公山一带,于每年端午节和白露前后前分两次留桩3.5厘米采割。

2、上路茶:产于雨城区大河、严桥、中里等山区,每年于大署至立秋之间采割一次,留桩3.5厘米。

3、横路茶:产于名山、天全、荥经等县,多实行粗细兼产,即春季采细茶、大署至立秋前采边茶。

4、条茶:是砖茶的主要原料之一,每年谷雨后、端午前采割。

5、撒茶:毛尖、芽细、砖茶的重要原料,清明后,立夏前采收。采收标准为一芽二、三、四叶。古代每年开采茶叶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

第二步:初制、复制

原料茶初制分做庄茶和复制做庄茶两种。有多次渥堆高温(50~75℃)发酵的显著特点。传统做庄茶制作有十八道工序。复制做庄茶是将毛庄茶经复制做成做庄茶。复制工艺有蒸、揉、发酵、干燥等。

第三步:原料茶整理

经筛分、风选、拣剔、切铡、干燥、停仓等工序去除茶梗及杂质,调整含水量,分质量等级存放等。

第四步:拼配

按品种要求根据原料茶质量按比例搭配拌和。

第五步:压制

又叫春包,通过称茶(定量)、蒸茶(加温加湿)、春紧、码包等工序,将料茶压紧成为茶砖。

第六步:包装

冷却后砖茶倒出茶篼子,取隔页、包黄纸、打标签、包牛皮纸、捆千斤篾、再装入茶篼子、编包成为成品茶。

第七步:检验

成品茶经检验合格进入成品库。小垛码放,促进通风和自然后发酵。

以上就是关于藏茶的加工工艺流程介绍,希望可以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藏茶。

四川边茶压制


四川边茶压制

一、南路边茶压制

南路边茶历史上产品很多,有毛茶、芽细、康砖、金尖、金玉、金仓等。现在只生产康砖和金光两个产品。每年15万担左右。主销西藏、青海和四川。康砖品质较高,金光品质较差

(一)原料处理

南路边茶原料分毛庄茶和做庄茶两种。

做庄茶在初制中已经过了沤堆发酵过程,可直接进入筛分。毛庄茶在初制中没有经过这一过程,所以毛庄茶在压制前须经洒水、蒸揉、沤堆,再进行后发酵,才能进行筛分。

金光面茶的整理:

选择一、二级做庄茶原料。经抖筛或平圆筛,提取孔经2.6cm筛下和0.8cm筛上的部分,进行风选除杂后,贮存备用。

康砖面茶的整理:

用四级以下较粗老的毛茶,通平平圆筛提取4孔筛下和6孔筛上茶,经选除去杂物,再加拣剔后即可。

每孔号×孔边长≈20mm 2.54cm上排列孔的个数

一般粗老茶,首先通过平圆筛筛分,应根据成品规格要求选配筛风。作康砖配料,用孔经为1.5cm筛网;作金光配料,用孔经3—3.5cm的筛网。两者均用80孔筛隔末,末子含泥沙较多应除去。捞头部分经拣剔杂物后再进行复筛。中间部分进行分选,拣剔去杂后,分层归入净色,储存备用。

(二)配料蒸压

1、配料

各种原料拼配的比例,应根据国家规定的品质标准。产品必须根据具有的品质特征和消费者的习惯,实行测算配料。测算配料:就是测定各种原料的水浸出物,根据标准样水浸出物的总量,计算出各种原料配料用量比例。P208

从表中茶叶分配比例多少,可看出康砖原料用样较多,面较广,综合反映茶叶的析料老嫩,而金光则以粗大深亮及梗为原料,配料比例确定后,进行匀摊配料。

2、称茶

根据含水量的多少及损耗率,采用茯砖称量计算公式。由于配料有里茶与面茶之分,一块砖霉进行两次称重,称茶时必须将原料拌匀,然后再过称。

3、蒸茶

目的在于使茶坯变柔软,便于压制成型,同时尚有杀死微生物的作用。

将称出的茶倒入蒸茶器里,通入锅炉发生的蒸汽,康砖约蒸2—3秒,金少约蒸6—8秒,即可将茶拿出,摊晾待压。

4、压制

按照里茶和面茶比例及各种包装要求进行冲压定型7410-1联合压茶机;能自动称茶、蒸茶、压砖、退砖、包砖等作业。实现了南路边茶生产全程机械化和自动化。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具有体积小,称量标准,压成砖块整齐一致,美观大方,工人管理方便等优点。是我国紧压茶机械中较先进的机械之一。(四川雅安茶厂、贵州桐梓茶厂)

(三)包装

贴上商标纸,用牛皮纸包装送烘房烘干。封后用麻袋包装。

二、西路边茶压制

西路边茶历史上只压制方包茶,现在有的茶厂也压制茯砖茶,年产4万担。主销四川河坎、藏族自治州,甘肃、新疆、青海以方龟茶压制为例,介绍西路边茶加工。

方包茶是将茶叶筑制在长68、高50、厚32cm的篾包中。每包重70公斤,一个茶包就是一个大型茶块。

(一)原料处理

割取一、二年生茶树枝叶晒干。拣除非茶类杂物和粗老梗、败坏叶即成。

1、铡茶

方包茶的原料梗长2—3天,要铡成长不超过3cm的短节,梗子直径不能超过0.8cm。

茶→铡→2.7cm筛分→ 筛下茶→0.15cm筛→果子筛面→绿茶→面茶

2、筛选

将铡后的茶用孔经2.7cm的筛子筛分,筛下茶叶(果子)。再将果子用孔经0.15cm筛子割脚。筛面通过拣除长梗、粗老梗、杂质后,即为面茶。果子和面茶分别堆放。

3、配料

方包茶地注梗子占60%,叶子45%,按比例配料,再以果成品面茶60%、40%果子为盒料。

(二)蒸制技术

1、蒸压沤堆

上述60%的蒸料装入蒸桶,通入温度105—107℃,的蒸汽。汽蒸6—7分钟,使茶坯变软。要求蒸后茶坯含水量达22—24%,盖料不蒸。在竹度上铺3cm厚的盖料,将蒸料铺上,然后再一层盖料一层蒸料,层层踩紧,堆至一定高度。沤堆1—2天,待叶龟变为油褐色,具有老茶香气为度。

2、称茶炒茶

堆沤后的茶叶要经炒茶,以使趁热筑色。

每炒三锅筑一包,每包70斤,所以每锅为70个/3。称量计算出式同湖南茯砖称量公式。

称好的茶坯倒入锅内,并加入0—1—1.5斤的沸茶汁,以便使茶叶梗变软,减少焦味,迅速用木杈翻炒。至锅中发生浓厚的白烟味,即可出锅筑色。历时1分钟左右。出锅叶温要求在90℃以上,炒坯含水量22%左右。

3、筑包

将蔑包装入木模内,将三锅炒坯叶冲紧装包,包口封固钉牢,刷上唛头。

4、烧包和晾包

将出模的茶包,重迭起码,紧密靠拢,进行烧包(俗称发小汗),堆码高度一般不超过6包,烧包时间夏天一般为3—4天,冬天4—5天,烧包二天后,将上面一层包翻面,以求烧包均匀。

烧包完成后进行晾包,俗称“发大汗”。这是一个自然干燥过程。选择一个通风良好的场所,将茶色码成“品”字形,包与包之间须有2—3寸间隙,高度不超过8包。经20—30天,茶坯水分含量16—20%,干燥即达适度。

四川名茶汇总


1.蒙顶茶(蒙顶甘露、蒙顶黄芽)

蒙顶茶是四川蒙山各类名茶总称,其中品质最佳者为甘露、黄芽。蒙山属邛崃山脉,地跨名山、雅安两县。蒙顶茶自古为茶中珍品,白居易诗云“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民谣又称“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可见蒙顶茶名之盛。相传蒙顶茶始于西汉末年,甘露寺普慧禅师,于蒙山中顶上清峰植茶树七株,直至雍正年间。唐朝开始,至清朝,上千年间,蒙顶茶岁岁为贡茶,在中国茶叶史上为罕见。

蒙山之地理环境,古人记载,“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尤其名山西部的雅安县,处四川盆地边缘,受西藏高原影响,雨量多。

蒙顶甘露,茶名最早见于明嘉靖年间。据考,甘露茶是在总结宋朝创制的“玉叶长春”和“万春银叶”两种茶炒制经验的基础上研制成功。其采摘细嫩,春分时节,茶园有5%茶芽萌发时即开园采摘。标准为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成品茶条索紧卷多毫,叶嫩芽壮;色泽嫩绿油润;汤色黄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鲜。为绿茶之珍品。

蒙顶黄芽,属黄茶。50年代,蒙顶茶以黄芽为主,近来多产甘露,黄芽仍有生产。采摘于春分时节,茶树上有10%的芽头鳞片展开,即可开园采摘。选圆肥单芽和一芽一叶初展的芽头,经复杂制作工艺,使成茶芽条匀整,扁平挺直,色泽黄润,金毫显露;汤色黄中透碧,甜香鲜嫩,甘醇鲜爽。为黄茶之极品。

2.文君绿茶

产于四川邛崃县。1979年创制。因邛崃曾有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之佳话,故以茶名为纪念。

邛崃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邛崃山脉,有南宝山、花椒堰、平落、油榨、白合等茶叶产区。这里多高山峻岭,亦有部分丘陵,两旁山势巍峨,峰峦挺秀,多云雾。境内竹木苍翠,雨量充沛,土质肥沃,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为主,一芽二叶为辅。芽叶长2.0 - 2.2厘米。

成茶条索紧曲,白毫显露,嫩绿油润;香气嫩香持久,汤色绿亮,滋味鲜醇回甘。为四川省优质名茶。

3.青城雪芽

产于四川灌县青城山。青城茶见于陆羽《茶经》,宋代即设茶场,并形成传统工艺。青城雪芽为50年代创制之新茶。近年又发掘古代名茶生产技艺,按青城茶的特点,吸取传统制茶技术的优点,提高和发展制作工艺。

青城山海拔2000余米,古称“天下第五山”。峰峦重叠,云雾时隐时现,古木参天,曲径通幽,有“青城天下幽”之称。山麓有咪江流过。

采摘于清明前后数日,以一芽一叶为标准。要求芽叶全长3.5厘米,鲜嫩匀整。

青城雪芽外形秀丽微曲,白毫显露,香浓味爽,汤绿清澈,耐冲泡。

4.峨眉竹叶青

产于四川峨眉山,主产区为海拔800-1200米的清音阁、白龙涧、万年寺、黑水寺一带。峨眉山产茶始于唐代,陆游曾有诗赞曰“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将峨眉茶与顾渚紫笋谐美。竹叶青是在总结峨眉山万年寺僧人长期种茶制茶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于1964年由陈毅命名,此后开始批量生产。1985年第24届时节优质食品评比会上获金质奖。

用于制作竹叶青的鲜叶十分细嫩,加工工艺精细。一般在清明前3-5天开采,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鲜叶嫩匀,大小一致。

竹叶青成茶外形扁平光滑,翠绿显毫,两头尖细,形似竹叶;冲泡后,香气高鲜,汤色清明,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5.川红工夫

产于四川宜宾等地,诞生于50年代,为工夫红茶后起之秀,毛茶年产量约4万担。

主产区位于川东南,长江流域以内边缘地带,包括宜宾、江津、内江、培陵四地区以及重庆、自贡所属部分地区。这里茶树发芽早,比川西早30-40天,采摘期长40-60天,全年采摘期长达210天。川红4月即可进入市场,以早、新取胜。川红之珍品名为“早白尖”。

川红工夫外形条索肥壮圆紧,显金毫,色泽乌黑油润;冲泡后,香气清鲜带枯糖香,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浓亮,叶底厚软红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