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那些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的中国政治经济学”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是中国送礼文化的最集中体现,是身份、等级、地位的象征物。权力与金钱决定了什么茶能成顶级茶,什么茶只能是低端茶,也决定了茶市行情。
1961年春,周恩来陪外宾造访龙井茶著名产地之一梅家坞,喝完最顶级的明前龙井后,特意向周围人强调:龙井茶的味道这么好,倒掉太可惜。言毕,将茶根倒入口中咀嚼咽下。周恩来懂茶,爱绿茶,但喝完茶汤后吃掉叶子显然不是绿茶之道。
梅家坞建起了周总理纪念室
这应该是向毛主席喝茶习惯的公开致敬,毛泽东喝茶喜欢吃掉茶叶是公开的秘密,而周恩来吃茶叶的记载仅见此一次。1961年虽不像后来的文革,但前有高岗、饶漱石,后有彭德怀,而周恩来先是1953年变成只管外交的总理,后虽因高岗倒台恢复部分权力,但1956年后多次令毛不快,1958年被迫连续三次公开检讨,毛对前两次颇不满意,特令不得由秘书代写检讨。
不过,总理将剩茶倒入口中的吃茶动作并不专业,毛泽东的吃法是用三指直接捏了茶叶送入口中这是喝熏茶留下的习惯。熏茶,为湖南宁乡、平江、望城、湘潭、湘阴、湘乡等地乡村独有的茶叶加工方式,系将新鲜茶叶在铁锅中杀青后,再用柴草、谷糠用类似熏腊肉的方式烘干而成,虽属绿茶,却呈黑色,闻起来有股凶猛的烟火味。
熏茶
熏茶不像一般绿茶只摘春茶取其嫩叶,故茶叶粗糙经泡耐嚼,茶味浓郁甚至略有回甘,所以熏茶区人民喝茶,喝完茶汤后,都会用三指捏了茶叶放入口中咀嚼,这是标准动作。中共高层中,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人皆生于熏茶区,积久成习,毛泽东后来虽天天喝龙井,却是把它当熏茶来喝的。
毛泽东喝茶专用的主席瓷
当年周恩来喝完茶后特意留下几角钱以为茶资,喝掉的那点茶实际卖不到这个价,但普通人也无法以这个价买到它。今天,正宗龙井或碧螺春等顶级绿茶,依然是首长们的最爱,但要和首长们喝到一样的茶,就得花上比不那么出名的好茶高几十甚至上百倍的价。
茶和烟、酒一样,在中国是带有强烈送礼特征的特殊商品,送礼会导致极大的差价,这使得中国烟、酒、茶的价差举世罕匹。香烟虽然是高度工业化和标准化的产品,完全不讲产地、时令,但最低端和最高端的价差仍达500倍,市面上能见到的白酒,最大价差近千倍,若算上拍卖会上的天价,则会接近十万倍。
中国茶叶生产高度分散,没有厂商品牌只有产地品牌,非常讲究产地、时令和故事,制造价差的理由极为强大,所以,最便宜的砖茶与最贵的茶就有上万倍的价差,若算上各种拍卖会上的天价,价差可达50万倍。所以你去茶叶专卖店,销售通常会问你是送礼还是自用。
武夷山大红袍的母树,从这里出产的茶叶曾在上海拍卖出1克近1万元的天价,武夷山市副市长则对此非常满意,表示上海是我们的福地
只是,能卖出天价的产茶地,茶农所得也远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多。能从当地品牌获得最大溢价收入的茶农,大概当属被认定为正宗西湖龙井的几个村落,即便好年景,一亩茶田所得三五万元,这已是上限。
而售价堪比毒品的茶叶,虽在中国多不可数,但茶叶均价并不高,2012年茶叶行业的生产总值,每斤不过27元,出口茶叶则半之。由于农药残留的恶名,2011年10月欧盟实施的新法规,对中国出产的茶叶显然有针对性歧视,譬如限定抵达的空港及海港,由随机抽查改为10%的强制检查,费用由企业承担。
自用茶还是送礼的商务茶,外观就能区分出来,无论花茶、绿茶、红茶、乌龙茶,自用者包装简单朴素,往往仅以满足密闭不易变质的要求即可,而商务茶包装则唯务隆重奢华,有时包装成本甚至会高于茶叶成本,无论是绿茶还是乌龙茶,多用红、紫、金,风格类乎2001年APEC会议上的唐装,浓浓的中国风。
颇具火锅底料风格的绿茶包装
当然,直接送给中央首长的茶,包装上依然秉承一贯的低调朴素,与人民群众喝的廉价花茶、绿茶外包装并无显著区别,要么是寻常的铁罐内封一锡纸袋装的茶,要么就是内衬防潮锡纸的牛皮纸包装,外面再套一塑料袋。外包装上简单地印上产地名。
能占据顶级生态位的茶,只限于绿茶、乌龙茶和普洱茶,花茶、红茶即便有少数名品,也只能占据中端生态位。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花茶、红茶素来与产地关系不大,尤其是与那种能精确到某一山头甚至某一棵树的说法无缘。而品质与精确地域挂钩,正是绿茶、乌龙茶和普洱茶的强项。
2014年中国茶叶产量品种结构(数据来源:《2015-2020年中国茶叶市场全景评估及行业前景预测报告》)
绿茶格外讲究水土、时令、炒工等特别容易制造传奇的素材,而且风味保持对存储和物流要求极高,所谓不开包一年,开包一个月,自古以来最顶级的生态位就为少数绿茶把持,西湖龙井自1949年以来持续获现当代政治名人加持,美誉度最高,太平猴魁2002年后突然爆红,2012年相对滞销,亦是如此。
乌龙茶是后来居上者,较之绿茶,不足之处是九十年代才打开知名度,缺少伟人加持的历史1949年毛泽东在福建代表送来大红袍时,就曾批示以后留在地方,不做特供,但大红袍九十年代上位后,只能硬着头皮制造一个毛泽东将大红袍送给尼克松当国礼的故事,还为周恩来想出了一段极不得体的机智幽默。
好在乌龙茶背后有福建茶商专业而强大的商业能力,尤其是它还伴随着九十年代从台湾传入的茶道,穿着奇怪传统服装的小姑娘极具仪式感表演茶道时,官场和商场上打拼的中年男人,顿觉被南怀瑾附体,俯仰之间吐纳的都是文化。
普洱茶是不按上述牌理出牌,却大获成功的异数:除了砖茶,所有茶叶都唯恐包装封闭不严,导致串味、走味,譬如顶级绿茶,古人为防止受潮,会先用小坛密封,置于大坛之中,再填充以木灰,木灰还要定期更换,略不讲究者,也会以生石灰作为防潮剂。独普洱茶不必在意收藏、流转甚至把玩时生成包浆、霉变,似乎越是吸尘器和除臭剂的茶饼越是名贵。
故宫清代贡品普洱,无价之宝。该茶陈化、淡薄,但多数普洱专家认为,无味之味,是普洱茶的最极品
普洱茶的原茶,传统上至多被认为二流,其加工工艺也未必比得上十元一公斤的砖茶发金花是茯砖茶的标准工艺近年专家认为,生成金花的菌种叫冠突散囊菌,不但对人有益,且能抑制其他菌种,普洱茶虽无此工艺,但也颇认金花养生之说,若带点黄斑,哪怕它只是黄曲霉,就足够藏家为手中的金花普洱激动半天。
茯砖茶金花与金花普洱
成功人士需要顶级好茶显示身份,但顶级好茶和普通好茶之别,一般人的舌头实在分不出来,而且假冒又如此之多,所以,通过普通销售终端销售的,最多只是中高价位的茶叶,价每斤数千甚至过万元的顶级好茶,只能依赖熟人的流转才能获得信任背书。
成功解决信任问题的是乌龙茶。遍布全国的茶庄茶楼,一边做普通人的生意,一边以会员制方式,与当地高端客户建立稳定私密的关系,这使得顶级乌龙茶的消费者,即使与产地相距遥远,也会相信他得到的茶确实来自不凡的山头。
茶庄会所多中式装修风格
缺少足够过硬关系和渠道的高级绿茶爱好者,就很难确认与其身份匹配的远方绿茶是否真的来自传说中的山头,于是,出产绿茶但知名度又不够的地方遂有了名茶的上位机会本地能出产顶级绿茶自然就解决了信任问题这需要专家挖掘本地传说,筛出最好的山头,严格工序标准,便有了每斤数千甚至上万元的名茶。
当然,好茶、名茶并非自行宣布就算数。虽然传统的十大名茶流行版本各一,但贸然加塞并不容易,好在还有全国性评比,譬如较有公信力的中茶杯,自1995年以来两年才举办一次,相当严肃,并不是参加就能获奖,以第七届为例,21个省、市、区选送的476个样品,经过专家认真审定,有306个获奖,获奖率64.3%,其中特等奖76个,一等奖230个。
要做大做强本地名茶,还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对广大三四线名茶来说,2015年是一个参加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并获得金奖的难得机会。这一年,有70多个地方名茶在米兰世博会上获得百年世博会金奖。
2015年7月,湖南安化庆祝卧龙源功夫红茶在米兰世博会上获得巴拿马世博金奖暨百年纪念
不过,扎堆拿到国际金奖后,即使出动电视台、报纸集中宣传,庆祝时只有本地领导面孔,不见一个洋人,国际化的说服力还是略显薄弱。云南滇红集团的手笔就大得多。2013年11月17日,英国皇室卡特琳娜公主抵达昆明,参加中英茶文化高峰论坛,并为滇红授牌中英友好茶园皇家特供庄园。
2013年11月20日,英国皇室成员卡特里娜公主一行在滇红集团茶科院与滇红集团采茶姑娘合影留念
什么茶是好茶,保健医生的意见当然也很重要。绿茶天然符合今日流行的绿色、原生态自不必说,即使更喜欢红茶口味的西方人也将信将疑,至于对人的各种好处,凡中年男女最关心的,除了壮阳,每种茶都能提供全方位救助:抗癌、降血脂、减肥、养颜、抗衰老
除了对乌龙茶有根深蒂固偏好的福建、广东,中国无论是何民系,官员普遍更钟情绿茶,除了传统惯性,它还有冲泡方便、易体现简朴的特性,适合在保温杯中久泡,而乌龙、普洱和各种红茶都是入水慢,出汤快,若领导杯里泡的是乌龙茶,讲一个小时,茶汤已经苦得无法入口。
乌龙茶和普洱茶显然更适合在私密场合,当喝茶作为一种社交媒介时,仪式感越强,茶具越复杂讲究,越能营造宽松舒适的社交氛围,尤其是它们不像绿茶,开水入壶后,茶汤必须迅速倒入匀杯,乘热分给众人,颇能体现共享、共赢之意。若每人面前各摆一杯清茶,多少会让精心布置的会所显得包装过度。所以企业家们谈合作,官员了却公务亲近凡尘时,乌龙茶和普洱茶才是更好的媒介。
凡事皆有例外,2009年卢展工自福建赴任河南省委书记,河南官员们纷纷由绿茶改喝红茶,在卢展工亲切过问下,原来只产绿茶的信阳茶厂,四个月就研发出了信阳本土的红茶:信阳红,结束了河南不生产高端红茶的历史。
没有卢展工,就没有信阳红
刚刚过去的2015年,虽有无数茶厂斩获各种国内、国际金奖,但对整个行业而言,实在是一个寒冬年份,由于反腐,大批高端茶叶的价格惨遭腰斩。而政商茶第一品牌福建八马,上市计划不幸遇到八项规定,最后于2015年岁末勉强上了新三板,全国各产茶之乡,唯一大有收获的,是以生产黑砖茶著名的湖南安化。
cy316.com编辑推荐
中国古今茶学典籍
一、古今茶学典籍概况从我国唐代陆羽在公元780年第一本《茶经》问世到1991年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出版共经历了1200多年。在这1200多年间,各朝各代都出版了不少茶书经典着作。这些着作内容丰富,从科学到经济,从哲学到文学,无所不包。作者队伍从皇帝到平民,不拘一格。
(一).隋唐五代。这一时期出茶书13种,现存4种,以陆羽的《茶经》最着名,开创了茶书的先河,并且水平极高。它全面总结了唐代及以前有关茶叶的知识与经验,生动地描写了茶叶的生产、品饮、茶事,深化和提高了饮茶的深层的美学和文化内涵,被称为古代茶事的百科全书。
《茶经》以后又有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庚的《十六汤品》、温庭筠的《采茶录》,但大部分是专题性论述。如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主要讲泡茶用水。
(二).宋元两代。这一时期出茶书31种,现存12种。总览其书,特点是地域性和专业类的茶书多。除《大观茶论》和《补茶经》外,有14种属这两类。如《北苑茶录》是专讲建安茶的,《茶具图赞》是专讲茶具的。
这时期的茶书以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最为着名,是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300多个皇帝中惟一一个写茶书的人。宋代斗茶成风,《大观茶论》中详细记载了程序繁复、要求严格、技巧细腻的斗茶。
除《大观茶论》,还有丁谓的《北苑茶录》、蔡襄的《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唐庚的《斗茶记》、桑庆的《续茶经》等。
(三).明代。明代是我国出茶书最多的年代。250年间出茶书68种,现存33种。明代是开千古饮茶之宗的改革发展时期,特别是废团茶、倡散茶的改革,对我国的制茶发展、名茶生产有很重要的意义。改革呼唤茶人写出适合时代需要的茶书。明代茶书有三个特点:一是重视前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也注重收集前人的资料,如朱佑槟的《茶谱》就是收集前人论茶之作,屠本的《茗芨》就是摘录陆羽《茶经》、蔡襄《茶录》等十几种茶书编成的。林大绶则把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欧阳修的《大明水记》及《浮槎山水记》等编辑成《茶经水辨》;二是有些茶书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对前人的茶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朱权的《茶谱》,就反对蒸青团茶掺以诸香,独倡蒸青叶茶饮法。三是修改删节前人的典籍比较多。如,喻政的《茶书全集》就是编辑增删了别人的茶书汇编而成的。
总之,明代的茶书是抄袭与创新融会在一起,与时代紧密结合的。
(四).清代。清代的茶叶生产、品饮大都沿前代,无多大创新。因此茶书不多,有也是摘抄汇编性的多。清代共出茶书17种,现存8种。清代茶书虽少,但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程渝的《龙井访茶记》,专记龙井茶的产地、采制等。这是最早专记龙井茶的书。二是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详细记载了清末外销出口茶叶的着色掺杂以及进口茶机、改良茶叶品质的一段史实,是第一手资料,很有时代特色。三是陆廷灿的《续茶经》,洋洋10万字,列出茶书72种,为古代茶书之最。
(五).清代以后。从最后的一代封建王朝灭亡到现在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1912年到1949年。这37年间,由于战乱,民不聊生,茶园凋零,茶文化陷入低潮,仅出了10种书。其中一本还是翻译美国人威兼?乌克斯的《茶叶全书》。值得一提的是,这10本书中就有3本是当代茶圣吴觉农亲自写的,他还组织翻译了《茶叶全书》。
二是新中国成立到现在,这一时期茶文化开始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茶文化空前繁荣,成为我国历史上茶学发展的最好时期。这55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共出茶书600多种(包括港台出版的茶书),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涉及教育、食品、医药、伦理、哲学等多方面。
综上所述,我国茶书隋唐五代出版了13种;宋元出版了33种;明代出版了68种;清代出版了17种;现当代出版了600多种;共740种左右。
二、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茶书经典唐代,介绍《茶经》、《煎茶水记》。
宋代,介绍《大观茶论》、《茶录》。
明代,介绍四书(即《茶录》、《茶谱》、《茶疏》、《茶解》)中的《茶疏》。
清代,介绍《续茶经》。
当代,介绍《中国茶经》、《中国名茶志》、《中国茶叶大词典》及一套茶叶丛书。
(一).《茶经》,公元780年写成,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本茶书。全书分上中下三卷,约7000字。本书从各方面总结论述了唐以前及唐代中期的茶学。一之源阐述了茶叶的产地、茶树生长特征和茶叶的功能。二之具介绍采茶制茶的15种工具。三之造叙述了采茶的时间和制茶工艺等。四之器介绍了当时煮茶饮茶的26种器具和使用方法。五之煮介绍了煮茶的方法。六之饮说饮茶始于神农,闻于周公,盛于唐朝,并介绍了饮茶方法。七之事介绍了一些与茶有关的人和事及文献。八之出介绍了唐代产茶的八大地区。九之略是说制茶煮茶的器具什么时候可以省略,什么时候不可以省略。十之图是将以上九方面的内容以白绢绘成图,看起来一目了然。
《茶经》的内容丰实,是一部茶叶百科全书,它涉及生物学、栽培学、制茶学、分类学、生态学、药理学等等。《茶经》还记载了唐朝以前的神话、寓言、史籍、诗赋、传记、地理等书籍,是中国古文化的宝库。
《茶经》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学经典着作。它早于日本的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日本的荣西禅师于1191年出版)411年,早于《茶叶全书》(美国威廉?乌克斯编写,1935年出版)1155年。这三部茶书称作世界三大茶叶专着,是茶书中的经典。
《茶经》作者陆羽,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字鸿渐,是一弃儿,被湖北天门西塔寺和尚智积收养,12岁以前是寺庙中的小和尚,后逃出寺庙,到一家戏班子学戏。天宝十年(742)与礼部郎中崔国辅相识并得到资助进行了茶叶考察,从学习、考察到《茶经》写成前后用了38年。陆羽由弃儿变成了举世闻名的茶叶专家,影响全世界,被世人称为茶圣、茶神。死于唐贞元末年(804),享年71岁,葬于湖州杼山。
(二).《煎茶水记》,唐代张又新着,于825年前后成书。主要内容说陆羽在考察茶叶的同时考察了全国的名泉名水,排出了20个泡茶最好的名泉。为增加名泉的可信度,书中还写了一个陆羽认水的故事。湖州刺史李季卿有一次从湖州到扬州,路遇陆羽,请陆羽品茶,命军士以江中取南零水。军士去江中取水,回来时由于小船颠簸,到岸时桶中的水剩了一半,军士怕主人责怪,就在江边灌满。陆羽尝水后说,这不是南零水。李季卿不信,陆羽把桶中水倒掉一半再尝,说这才是南零水。李季卿方知原委,众人佩服。
张又新,河北深县人,唐元和九年进士,出身宦官之家,喜欢饮茶评水。
(三).《大观茶论》,宋代皇帝赵佶编着,1107年成书。全书2900字,正文分产地、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茗、外焙等20篇。对于产地、采制、烹调论述得非常详尽。在色香味的审评中,《大观茶论》比陆羽的《茶经》更清楚详细。在茶道精神方面,陆羽提出了精行俭德,而赵佶提出了清和澹静,境界更深了一层。这是宋代品茗斗茶更加深入的客观反映。
《大观茶论》的作者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徽宗赵佶。此人生活豪奢,治国无能,最后被金兵掳去,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但他是一位风流文人,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尤其是诗词书画更是有名。25岁时作《桃鸠图》成为遗世国宝。他是中国惟一一位写茶书的皇帝。
(四).《茶录》,作者蔡襄。本书是作者于宋代治平元年(1051)给皇帝进的书表。全文约1000字。宋代贡茶以北苑茶为主(产于福建建安),蔡襄时任福建转运使,监造北苑贡茶。他曾继丁谓献龙团茶后又造小龙团献给皇帝,深得皇帝赏识,于是以善于识茶、制茶名震朝野,所以皇帝经常问他一些建茶的问题。但陆羽《茶经》上未论及建茶,丁谓《茶图》中只谈了采制。所以写了《茶录》上呈皇帝,以答提问。全书有前序后序。中间正文分两篇,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前序是写为什么要写《茶录》,后序是写他上奏皇帝的《茶录》手稿被秘书窃去,后被人购买而刊出,但错误较多。所以修正后于治平元年五月(1064)刻于石上以永远流传。
上篇论茶,写了建安贡茶的色、香、味、制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燎盏、候汤、点茶10个方面。如何辨别茶叶的色香味,如何保存茶,讲得简明扼要,切合实际。讲了饮团茶的6大程序(灸茶、碾茶、罗茶、燎盏、候汤、点茶)。
下篇论茶器,写了茶焙、茶笼、碾樵、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9种饮茶和储茶的器具。
《茶录》写了宋代斗茶的茶艺,特别是北苑贡茶的斗茶技艺,很受皇帝和大臣的推崇。所以大文学家、书法家、翰林学士欧阳修为其写了后序,李克、刘克庄、陈东写了跋。现在流传的有木刻本、石拓本等。
作者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天圣八年进士,曾任福建转运使,监造贡茶,创制小龙团贡茶,很受皇帝宠爱。后为翰林院大学士,是宋代大书法家之一。
另一本《茶录》是明代张源于1595年前后写成的。全书1500字,分采茶、藏茶、火候、辨汤、泡法、投茶、饮茶、色、香、味、茶变不可用、品泉、井水不宜用、茶盏、拭盏布、分茶盒、茶道等23节,各条篇幅不长,有的仅有几句,但文笔简洁有新意。不少内容突破了陆羽《茶经》中的提法,如对土壤的认识。书中对炒青绿茶的制法写的简明扼要,深得其法。并指明茶叶的品质与制茶的关系,这是茶叶加工上的一大进步。在泡茶上提出了与蔡襄不同的看法,提出汤须五沸,茶奏三奇的观点。五沸是:是:虾眼、蟹眼、鱼眼、连珠、涌沸,初声、转声、振声、骤声、无声,要听其声看其汤。三奇是放茶的次序,即上投、中投、下投。这三种投茶的方法到现在还在应用。还提出了品茶先要温壶烫盏。在品茶时以少为贵,独啜曰神,二客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茶录》对茶的色香味,对泡茶的用水、用器都提出了详细的科学论述,在陆羽《茶经》的基础上有了突破和创新。书的最后一节提出了茶道,并对茶道进行了高度的概括: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张源是古代第三个提出茶道一词的人(一是唐皎然孰知茶道路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二是封演于是茶道大行),也是提得最全面的人。这本书可以说是古代的茶艺大全,对今天的茶艺很有指导意义,建议茶馆老板抽时间看看。
作者张源,字伯渊,号樵海山人,包山人(今属江苏),长期隐居茶区,种茶饮茶,博览群书,所以写出了文笔简洁、非常实用的茶书。
(六).《茶疏》,是许次杼于明历二十五年(1597)写成的。全书约4700字。分产茶、古今制茶、炒茶、收藏、置顿、取用、包裹、日用置顿、择水、口啜、论客、茶所、童子、饮时、不易用、良友、出游、权宜、宜节、考本等36节。这些章节都是根据作者的体验写成的,提出了名山出名茶的观点。在制茶中总结了炒青绿茶的优点。提出茶的保存方法,具体实用。泡茶方法写得科学实际。书中还首次提出了茶寮(茶馆初型)基本设置。
《茶疏》在最后的《考本》中提出茶礼,将饮茶从物质上升到精神。
作者许次杼,字然明,号南山,钱塘(今杭州)人,能文,善诗,好藏奇石,嗜茶成癖,长期生活在茶园中,能种茶制茶。
(七).《续茶经》,是清代最大的一部茶书,也是我国古茶书中最大的。它洋洋10万字,几乎是收集了清代以前所有茶书的资料。之所以称《续茶经》,是按唐代陆羽《茶经》的写法,同样分上、中、下三卷,同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最后还附一卷茶法。
《续茶经》把收集到的茶书资料,按10个内容分类汇编,便于读者聚观比较,并保留了一些已经亡佚的茶书资料。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自唐以后阅数百载,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业已历代不同,既烹煮器具亦古今多异,故陆羽所述,其书虽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延灿一订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作者陆延灿,字幔亭,嘉定人,曾任崇安知县(现武夷市)。在茶区为官,长于茶事,采茶、蒸茶、试汤、候火颇得其道。
(八).《中国茶经》在现代茶书中具有代表性,在综合性茶书中水平是较高的。它是全国50多位茶叶专家,用了3年的时间编写的,于1992年出版。全书分茶史篇、茶性篇、茶类篇、茶技篇、饮茶篇、茶文化篇及附录七大部分共160万字。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茶叶的起源和传播、茶叶的性质和功能、茶叶的品类和花色、茶的栽培和贮存、茶的品饮和礼俗及茶与文化的关系,重点突出,简繁分明,是一部科学性、文化性兼备的经典性着作。全书不论在广度、深度,还是在精度上都具体体现了当代中国茶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是继唐代陆羽《茶经》问世1200多年之后具有现代水平的新《茶经》。
该书多次印刷,深受读者欢迎,同时获得国家图书三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又出版了两本茶叶大型图书,一本是《中国茶叶大词典》,一本是《中国名茶志》,都是在2000年12月出版。两者都是集全国上百个茶叶专家编写的。《中国茶叶大词典》条目9972条,《中国名茶志》写了1017种名茶。
另外还有一套《中国茶文化丛书》,于观亭主编,着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为本书写了序,评价较高,最近在台湾、大陆同时出版。其中《认识喝茶文化的第一本书》已获得台湾行政院健康好书奖。
“茶马互市”与政治
对于好茶者在静心品茶中,似乎是讨厌政治,也不喜欢过多谈论政治的话题,更多愿意讨论禅机、文化艺术或日常生活中轻松的话题,而事实上,茶在我国的历史上,如同新中国建国后乒乓球被作为外交载体一样,最早从唐代开始,用“以茶治边“的方式,也曾被统治阶级作为政治用途,这段特殊的历史值得探讨。
自唐代以来,由于朝廷对外作战和防御的需要,需要大量的马匹,而产马在我国西南、西北等地区,又需要茶叶、盐等生活必须品,于是,产生了“茶马互市”的贸易,为了政治统治、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到宋代时候这项贸易被朝廷强化为一项政策并形成制度,制定了茶马贸易具体实施办法,规定茶马交易不能自由进行,必须在依照朝廷规定并在朝廷指定的机构进行交易,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这段长达几百年之久的历史,也受到部分学者的责难,将其称为封建王朝“以茶治边”的一种策略,也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对边疆地区施行“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的一种手段。
而事实上,对于我国边疆地区的居民来说日常食肉饮酪,茶能解油腻、助消化,他们对茶有特殊爱好,茶与盐同属于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从许多谚语也可以看出:“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进而到“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因而病”的地步,可见茶在高寒边疆地区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当时,宋代设立了茶马交易管理机构,对茶马交易规定非常详细,例如,如易马数额与价格“随市增减,价例不定”;“马价分九等”,按马骏驾折茶不一;买马的茶价低于专卖价格。所有这些规定都是符合商品交换原则和商品经济市场客观规律的,使茶马贸易得以持续开展,因此,尽管当时限制茶马的一些交易,但茶马互市贸易是双方经济上的互相依赖,物资上的余缺调剂,是互惠互利的。
虽然茶被用作政治用途,但客观上讲,茶马互市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扩大了茶、马市场,推动了畜牧业和茶业发展,带动了边疆和内地商品交换,也促进了科学和文化艺术交流,对推动边疆地区开发和社会进步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茶马贸易在政治上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统一。
探讨宋代茶茶叶的政治属性
几千年前,茶被发现并作为药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达,茶的用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中外科学家关于茶对人体医疗保健作用的研究,更引起人们对茶莫大的兴趣。然而,茶的这些用途,都属于商品功能或物理功能的范畴,本文试从另一角度,对宋代茶的政治属性作一探索。
积贫 积弱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实现了国家统一,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但是在北方,散布在辽河流域及今热河一带钓契丹族建立了辽政权,散布在今甘肃至陕西一带的党项族建立了西夏政权,散布在今东北境内的女贞族也在北宋未建立了金政权,接着又有蒙古族奴隶主集团的兴起。这些政权,为了扩大各自的统治疆域,实现野心勃勃的黄梁美梦,在政治上不断向宋王朝提出要求,把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扩大到民族矛盾,造成壁垒森严的对峙局势。
宋太祖在统一国家建立王朝以看,总结了中晚唐以来宦官擅权,潘镇割据导致泱泱大唐覆灭的教训,在执政的第二年就采纳了赵普的建议,“杯酒释兵权”,防范武人跋扈,而重用文人,朝廷大臣、州郡长官几乎都是文人,提高了文人的地位,这就是宋代的政治特色。
北宋在军事部署上一反历代王朝的做法,采取“守内虚外”的策略,把重兵屯驻在国内要冲之地,专力防范农民起义,而在边境仅驻守可资防范的部队,这种麻痹轻敌的错误战略,给伺机而动的辽国等以可乘之机。同时,北宋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对自己的既得利益丝毫不肯放松和让步,这就更加刺激了民族矛盾,以至硝烟四起。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对辽战役开始,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只得屈辱求和或割地,成为中国中世纪史上懦弱无能的政府,史称“积贫积弱”王朝。
绢、铜钱、茶叶宋代的北疆,相继建立的西夏等政权,为了自身的利益,频频向宋发动军事进攻,迫使宋加强战备,增强防范能力,耗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财政拮据和战马短缺成为困扰朝廷的两大难题,而解决这两大难题就成为最大的政治。
北宋建立以后,开始以绢、铜钱、茶叶折支马价。但是一匹绢值为一贯,一匹马值为三十贯,用绢买马显然是朝廷难以负担的。每年消耗铜资源铸造的铜钱既使全部买马也就只能购买几万匹。况且,“有司言,戎人的钱,销铸为器(兵器)”,在军事上造成很大的危害。
宋代,年产茶五六千万斤,全国人口最多是为四千余万,茶叶人均占有量为一斤多,(编者注:现在我国人均年消费茶叶约为六两,当时可能达不到这一水平。)有充沛的货源用以外销。当时茶叶是国家专卖,所的的茶利每年都友好几百万贯,“国家利源,茗居半”。茶利能为为中央财政提供几万匹马的马价。
宋与辽、西夏、金对峙期间,北方产马地区被辽、西夏、金所侵占,他们不但限制战马流入宋王朝,且在战场上掠夺战马,造成宋战马严重短缺。“夷人不可一日无茶”,而宋朝不可一日无马,以茶马,是双方解决紧缺物资的主要途径。茶与马的比值,随供求关系、民族关系等因素常有涨落,另外,马有骏驽之分,茶有优次之别。南宋时,马源短缺,马价上涨了10倍多,造成马贵茶贱,博马由北宋年平均约2万匹降至约5000匹。
仁宗时西夏发动对宋战争,茶马互市停止,使西夏“饮无茶,衣帛贵”,竟成为停战议和的原因之一。
再从宋对外贸易来看,《宋史·食货志》载,“建炎四年(1130),宣抚使张浚奏,大食国遣人进珠玉宝贝。上曰‘大观、宣和问不以茶博马,惟市珠玉,故武备不修,遂致危弱如此(指宋朝南迁)……渝张浚勿受,量赐予以答之”,佐证不以茶易马,已危及国家安全。
从以上对绢、铜钱、茶叶博马的利弊分析,可以认为,以茶博马是最理想的举措。
战马羁縻马榷茶博马是宋代的边陲要政,所以朝廷特别重视。王安石变法期间,却认为“榷茶所获利不多”,与神宗的看法有严重分歧。由于西北边防战马和军饷需要,在神宗亲自主持下,于熙宁七年(1074),派李杞到四川成都府路设置大提举茶场。在秦州设置大提举买马司.翌年8月,李杞奏“卖茶博马,乃是一事”,二司合并为一,更名为都大提举茶马司.由该司构建管理机构,制定法规,统筹榷茶博马宜,岁以2万匹为额。历史上的茶马法从这一年正式实施。过去用绢、铜钱、茶叶等相兼的博马贸易发展成为以茶易马新的历史对期。
《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前,市马分为二,其一曰战马……其二曰羁縻马。”榷茶主要是买战马,军事上保证战争需要,政治上通过互市保持与边疆少数民族友好关系,维护边境安宁。其次才是买羁縻马。所谓“羁縻”,就是笼络使不生异心,不反对宋王朝。羁縻马产于西南,不及西北马马体健壮高大、奔驰敏捷,羁縻马经挑选后,只有一小部分补充战场急需,其他多分配内地部队。买这种马的目的,主要是用经济手段安抚边疆民族,遏止他们不至发动战争,所以对愿意归顺称臣的就卖茶买马,否则就不卖茶不买马,即采取威抚相结合的政策来达到政治上的目的,打的还是茶叶这张牌,这就更加突出了茶的政抬属性。
宋代茶叶政治属性的探讨
几千年前,茶被发现并作为药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达,茶的用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中外科学家关于茶对人体医疗保健作用的研究,更引起人们对茶莫大的兴趣。然而,茶的这些用途,都属于商品功能或物理功能的范畴,本文试从另一角度,对宋代茶的政治属性作一探索。
积贫 积弱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实现了国家统一,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但是在北方,散布在辽河流域及今热河一带钓契丹族建立了辽政权,散布在今甘肃至陕西一带的党项族建立了西夏政权,散布在今东北境内的女贞族也在北宋未建立了金政权,接着又有蒙古族奴隶主集团的兴起。这些政权,为了扩大各自的统治疆域,实现野心勃勃的黄梁美梦,在政治上不断向宋王朝提出要求,把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扩大到民族矛盾,造成壁垒森严的对峙局势。
宋太祖在统一国家建立王朝以看,总结了中晚唐以来宦官擅权,潘镇割据导致泱泱大唐覆灭的教训,在执政的第二年就采纳了赵普的建议,“杯酒释兵权”,防范武人跋扈,而重用文人,朝廷大臣、州郡长官几乎都是文人,提高了文人的地位,这就是宋代的政治特色。
北宋在军事部署上一反历代王朝的做法,采取“守内虚外”的策略,把重兵屯驻在国内要冲之地,专力防范农民起义,而在边境仅驻守可资防范的部队,这种麻痹轻敌的错误战略,给伺机而动的辽国等以可乘之机。同时,北宋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对自己的既得利益丝毫不肯放松和让步,这就更加刺激了民族矛盾,以至硝烟四起。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对辽战役开始,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只得屈辱求和或割地,成为中国中世纪史上懦弱无能的政府,史称“积贫积弱”王朝。
绢、铜钱、茶叶
宋代的北疆,相继建立的西夏等政权,为了自身的利益,频频向宋发动军事进攻,迫使宋加强战备,增强防范能力,耗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财政拮据和战马短缺成为困扰朝廷的两大难题,而解决这两大难题就成为最大的政治。
北宋建立以后,开始以绢、铜钱、茶叶折支马价。但是一匹绢值为一贯,一匹马值为三十贯,用绢买马显然是朝廷难以负担的。每年消耗铜资源铸造的铜钱既使全部买马也就只能购买几万匹。况且,“有司言,戎人的钱,销铸为器(兵器)”,在军事上造成很大的危害。
宋代,年产茶五六千万斤,全国人口最多是为四千余万,茶叶人均占有量为一斤多,(编者注:现在我国人均年消费茶叶约为六两,当时可能达不到这一水平。)有充沛的货源用以外销。当时茶叶是国家专卖,所的的茶利每年都友好几百万贯,“国家利源,茗居半”。茶利能为为中央财政提供几万匹马的马价。
宋与辽、西夏、金对峙期间,北方产马地区被辽、西夏、金所侵占,他们不但限制战马流入宋王朝,且在战场上掠夺战马,造成宋战马严重短缺。“夷人不可一日无茶”,而宋朝不可一日无马,以茶马,是双方解决紧缺物资的主要途径。茶与马的比值,随供求关系、民族关系等因素常有涨落,另外,马有骏驽之分,茶有优次之别。南宋时,马源短缺,马价上涨了10倍多,造成马贵茶贱,博马由北宋年平均约2万匹降至约5000匹。
仁宗时西夏发动对宋战争,茶马互市停止,使西夏“饮无茶,衣帛贵”,竟成为停战议和的原因之一。
再从宋对外贸易来看,《宋史食货志》载,“建炎四年(1130),宣抚使张浚奏,大食国遣人进珠玉宝贝。上曰‘大观、宣和问不以茶博马,惟市珠玉,故武备不修,遂致危弱如此(指宋朝南迁)……渝张浚勿受,量赐予以答之”,佐证不以茶易马,已危及国家安全。
从以上对绢、铜钱、茶叶博马的利弊分析,可以认为,以茶博马是最理想的举措。
战马羁縻马
榷茶博马是宋代的边陲要政,所以朝廷特别重视。王安石变法期间,却认为“榷茶所获利不多”,与神宗的看法有严重分歧。由于西北边防战马和军饷需要,在神宗亲自主持下,于熙宁七年(1074),派李杞到四川成都府路设置大提举茶场。在秦州设置大提举买马司.翌年8月,李杞奏“卖茶博马,乃是一事”,二司合并为一,更名为都大提举茶马司.由该司构建管理机构,制定法规,统筹榷茶博马宜,岁以2万匹为额。历史上的茶马法从这一年正式实施。过去用绢、铜钱、茶叶等相兼的博马贸易发展成为以茶易马新的历史对期。
《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前,市马分为二,其一曰战马……其二曰羁縻马。”榷茶主要是买战马,军事上保证战争需要,政治上通过互市保持与边疆少数民族友好关系,维护边境安宁。其次才是买羁縻马。所谓“羁縻”,就是笼络使不生异心,不反对宋王朝。羁縻马产于西南,不及西北马马体健壮高大、奔驰敏捷,羁縻马经挑选后,只有一小部分补充战场急需,其他多分配内地部队。买这种马的目的,主要是用经济手段安抚边疆民族,遏止他们不至发动战争,所以对愿意归顺称臣的就卖茶买马,否则就不卖茶不买马,即采取威抚相结合的政策来达到政治上的目的,打的还是茶叶这张牌,这就更加突出了茶的政抬属性。
探讨宋代茶叶的政治属性
探讨宋代茶叶的政治属性
几千年前,茶被发现并作为药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达,茶的用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中外科学家关于茶对人体医疗保健作用的研究,更引起人们对茶莫大的兴趣。然而,茶的这些用途,都属于商品功能或物理功能的范畴,本文试从另一角度,对宋代茶的政治属性作一探索。
积贫积弱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实现了国家统一,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但是在北方,散布在辽河流域及今热河一带钓契丹族建立了辽政权,散布在今甘肃至陕西一带的党项族建立了西夏政权,散布在今东北境内的女贞族也在北宋未建立了金政权,接着又有蒙古族奴隶主集团的兴起。这些政权,为了扩大各自的统治疆域,实现野心勃勃的黄梁美梦,在政治上不断向宋王朝提出要求,把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扩大到民族矛盾,造成壁垒森严的对峙局势。
宋太祖在统一国家建立王朝以看,总结了中晚唐以来宦官擅权,潘镇割据导致泱泱大唐覆灭的教训,在执政的第二年就采纳了赵普的建议,杯酒释兵权,防范武人跋扈,而重用文人,朝廷大臣、州郡长官几乎都是文人,提高了文人的地位,这就是宋代的政治特色。
北宋在军事部署上一反历代王朝的做法,采取守内虚外的策略,把重兵屯驻在国内要冲之地,专力防范农民起义,而在边境仅驻守可资防范的部队,这种麻痹轻敌的错误战略,给伺机而动的辽国等以可乘之机。同时,北宋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对自己的既得利益丝毫不肯放松和让步,这就更加刺激了民族矛盾,以至硝烟四起。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对辽战役开始,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只得屈辱求和或割地,成为中国中世纪史上懦弱无能的政府,史称积贫积弱王朝。
绢、铜钱、茶叶
宋代的北疆,相继建立的西夏等政权,为了自身的利益,频频向宋发动军事进攻,迫使宋加强战备,增强防范能力,耗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财政拮据和战马短缺成为困扰朝廷的两大难题,而解决这两大难题就成为最大的政治。
北宋建立以后,开始以绢、铜钱、茶叶折支马价。但是一匹绢值为一贯,一匹马值为三十贯,用绢买马显然是朝廷难以负担的。每年消耗铜资源铸造的铜钱既使全部买马也就只能购买几万匹。况且,有司言,戎人的钱,销铸为器(兵器),在军事上造成很大的危害。
宋代,年产茶五六千万斤,全国人口最多是为四千余万,茶叶人均占有量为一斤多,(编者注:现在我国人均年消费茶叶约为六两,当时可能达不到这一水平。)有充沛的货源用以外销。当时茶叶是国家专卖,所的的茶利每年都友好几百万贯,国家利源,茗居半。茶利能为为中央财政提供几万匹马的马价。
宋与辽、西夏、金对峙期间,北方产马地区被辽、西夏、金所侵占,他们不但限制战马流入宋王朝,且在战场上掠夺战马,造成宋战马严重短缺。夷人不可一日无茶,而宋朝不可一日无马,以茶马,是双方解决紧缺物资的主要途径。茶与马的比值,随供求关系、民族关系等因素常有涨落,另外,马有骏驽之分,茶有优次之别。南宋时,马源短缺,马价上涨了10倍多,造成马贵茶贱,博马由北宋年平均约2万匹降至约5000匹。
仁宗时西夏发动对宋战争,茶马互市停止,使西夏饮无茶,衣帛贵,竟成为停战议和的原因之一。
再从宋对外贸易来看,《宋史食货志》载,建炎四年(1130),宣抚使张浚奏,大食国遣人进珠玉宝贝。上曰大观、宣和问不以茶博马,惟市珠玉,故武备不修,遂致危弱如此(指宋朝南迁)渝张浚勿受,量赐予以答之,佐证不以茶易马,已危及国家安全。
从以上对绢、铜钱、茶叶博马的利弊分析,可以认为,以茶博马是最理想的举措。
战马羁縻马
榷茶博马是宋代的边陲要政,所以朝廷特别重视。王安石变法期间,却认为榷茶所获利不多,与神宗的看法有严重分歧。由于西北边防战马和军饷需要,在神宗亲自主持下,于熙宁七年(1074),派李杞到四川成都府路设置大提举茶场。在秦州设置大提举买马司.翌年8月,李杞奏卖茶博马,乃是一事,二司合并为一,更名为都大提举茶马司.由该司构建管理机构,制定法规,统筹榷茶博马宜,岁以2万匹为额。历史上的茶马法从这一年正式实施。过去用绢、铜钱、茶叶等相兼的博马贸易发展成为以茶易马新的历史对期。
《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前,市马分为二,其一曰战马其二曰羁縻马。榷茶主要是买战马,军事上保证战争需要,政治上通过互市保持与边疆少数民族友好关系,维护边境安宁。其次才是买羁縻马。所谓羁縻,就是笼络使不生异心,不反对宋王朝。羁縻马产于西南,不及西北马马体健壮高大、奔驰敏捷,羁縻马经挑选后,只有一小部分补充战场急需,其他多分配内地部队。买这种马的目的,主要是用经济手段安抚边疆民族,遏止他们不至发动战争,所以对愿意归顺称臣的就卖茶买马,否则就不卖茶不买马,即采取威抚相结合的政策来达到政治上的目的,打的还是茶叶这张牌,这就更加突出了茶的政治属性。
茶在古代的经济研究
茶在城市中的影响较在农村中更甚。第一,茶的消费者多居城市。售茶的茶肆和饮茶的茶楼、茶馆,几乎无处无之。茶博士之类成为一种服务性职业。第二,茶叶的精加工在城市。制茶成为一种重要的城市手工业。第三,其他行业如运输业、邸店业、碾硙业以及金融业都发达起来了。这些行业都属于商品经济性质。它们虽不因茶业才兴起,却因茶业而兴旺。茶业是它们的龙头和核心。它们与茶业形成一股强大的商品经济力量,和其他大宗商品,如盐、铁、绢帛等一齐,把唐宋的商品经济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尝试论之,在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曾经出现过两个高峰。一在秦汉,一在唐宋。前者的主力是盐、铁,后者的中坚是茶、盐、绢帛。后者比之前者,基础更广,高度更髙,而且历时更久。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史学界曾热烈讨论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或谓出现于宋代,或谓出现于元代、明代、清代,虽无定论,但足见大家对这几朝的商品经济水平估计都不低,值得进一步深人探讨。
探讨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对商品的个案研究。这种研究已经有许多成果了,但对茶业则尚待深人。洪升君发宏愿,竭数年之力,焚膏继晷,废寝忘餐,成此一书初稿。在此数年中,我和他朝夕共学,时相讨论,甚为欢快。分袂以后,他仍锲而不舍,继续增益修润,今终底于成,即将付梓,问序于我。喜青胜于蓝,爰书所感以归之,是为序。
日本人折腾茶道初是学中国
18世纪,被贵族视为风雅的英国茶,绝大多数是红茶,且配糖。实际上,英国人没控制印度前,许多贵族蹲在英伦半岛,根本不相信绿茶和红茶是一种植物,咬死这是两种树上长的——因为茶从东方运到英国,必须耐久藏,绿茶、豆腐和酒,又出了名的经不起久运,于是那时英国进口的,全是发酵了耐久藏的红茶,还都当个宝。18世纪,英国人喝红茶加糖。你还别怨他们不懂茶:当时世界上也只有英国富裕到可以喝茶就糖——其他国家的人民,都没这么阔绰呢。英国人喝茶加糖,夸张到如此地步:英国商界想统计全国一年喝茶多少,但因为走私逃税的茶太多,一时摸不透,于是脑子一转,计上心来:既然英国人喝茶都加糖,就直接统计全国一年消耗了多少砂糖嘛!1770年,英国人均消费了20磅糖,绝大多数都是加在茶里头。
所以,你看英国风雅太太们喝的,也就是为远航而特制的红茶,还加糖或其他香料,其实放在中国,也就是王婆请潘金莲喝的点茶那档次。早在宋朝,苏轼都知道“且将新火试新茶”了,英国人却喝不着新鲜茶——这样还想摆起喝茶的谱来,着实有些拿鸡毛当令箭呢。
日本茶道,初识的人都觉得其仪式庄重繁琐,但其实日本史上茶道第一大宗师千利休(千宗易),当年也抵制华贵装饰,喜欢“草庵茶室”,念的也是“和敬清寂”四字真言,认为“茶道不过是点火煮茶而已”。他老人家和同为茶道大宗师的武野绍鸥,有许多传世茶器,大多不尚华丽,而求返璞归真。比如长次郎制造,千利休定型的乐烧茶碗,不用辘轳拉坯而用手捏刀削,器物未必规整,好在古拙自然。英国小说家菲尔丁也早就看透了,“爱情和私房话流言,是茶最好的调味品”,去掉各类玄虚门道,承认喝茶就是大家一起取个暖,说个闲话,顺便喝点东西,反而更对路呢。
日本人折腾茶道,最初是学中国的。中国唐宋盛行点茶,明初开始流行泡茶,日本人学去了,略加修改,也就是后来抹茶和煎茶之分。抹茶是要“点”的,现在日本人点抹茶,惯例是先温碗,再调膏——以抹茶加些许水,调成浆糊状——然后以茶筅击拂。这技法,宋朝时蔡襄就总结了:“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日本正经茶会,先饮浓茶,仪式感极重,还得大家轮流分一碗茶喝(日本人也不是不知道,这么做挺让人不舒服的,所以有大谷吉继不小心在茶里落了脓液,石田三成不以为忤,慨然喝掉,二人遂成生死之交的故事),然后喝薄茶。按蔡襄所谓的一钱七调茶法,在日本是极浓的茶了。
世界人民喝茶时,都要配吃东西。英式下午茶,糕点堆成金字塔:烤饼、熏三文鱼、鸡蛋、奶酪、果馅饼、面包、牛油、手指三明治,能组个“英国报菜名”。俄罗斯人甜面包、蛋糕、蜂蜜摆满桌,经常就替一餐了。日本人吃茶,配和果子。周作人先生很喜欢这玩意,认为日本和果子,虽是豆米做的,但“优雅朴素,合于茶食的资格”。日本茶道里,当作配茶点心的和果子位分极重。哪家有善做和果子的秘方,与私藏秘制茶器一样,都可以当家族骄傲的。
和果子这东西,材料不太珍异。日本本土,出产不算丰富,所以和果子的材料,总逃不过豆沙、麻薯、栗子、葛粉和糖。关西饮食清淡些,果子也做得细巧;关东口味厚润,于是从山梨县的信玄饼到东京浅草寺的人形烧,都是麻薯为里,外面厚厚一层黄豆粉。京都有名的果子店俵屋吉富,创于18世纪末了,给京都公家做了两百多年和果子。其出品配料上,也无非老老实实的“樱渍”、“黑糖”、“抹茶”,并无什么奇技淫巧,至今依然,但好在果子手感细洁,易取易吃;匣子精美,一张浮世绘风的京都地图为包装,连看带吃,和风俨然,您就坐在京都四条大桥旁,看看鸭川,吃和果子配玄米抹茶,感觉甜味儿从有形到无形消融弥散。吃完起身,也没有“拂了一身还满”的扑簌簌麻烦劲儿,非常妥帖。细想来,日本不止把茶给“道”化了,顺带把茶食也“道”化了——好吃之外,还考虑色彩、触觉,一整套的细致精雅。比如夏天须用葛粉来显透明清凉,春天就做出绿枝薇菜的模样,当得起周作人的赞许。坏处是,和中国的月饼一样,日本和果子的仪式化,已到夸张的地步。比如你看日剧里随地吃的羊羹、机器猫吃的铜锣烧,单抽出来,也就是日常垫肚子的零食;可是往茶会上一摆,放进了织部俎盘、吴须手山路瓷盘、桃山风漆器碗、伊贺釉鲍形大钵这些来头甚大的东西里,那就是地道茶食,立刻身价百倍了。
下期介绍:中国人的茶食,就没那么多琐碎规矩。一来古代小说里,常把喝茶写作“吃茶”,真是吃的。
宋代茶业经济的民生作用
茶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对宋朝国家财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因为它在茶马贸易中的特殊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军事、外交局势。随着茶业经济各个环节的逐步完善,茶业在民生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将茶叶用于商品交换,已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
早在唐代,茶叶就被用来与很多商品进行交换。到宋代,与茶叶相互交换的商品种类就更多了。有时表现为某种商品与茶叶之间的相互折博,有时是两种或者多种商品一起并用与茶叶进行交换,还有的时候表现为茶叶连同其他物品一并用于交换另外某种商品。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无论是官府还是茶商等市场主体,为了获得某种商品,必须首先用茶叶去换取另一种商品,如交引等,然后才能用来交换目标商品。这样一来就演变为以茶叶为中心,将众多商品纳入这个复杂交换过程的有机体系。从有关文献记载资料来看,宋代可与茶叶进行交换的商品,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33.金银等贵重物品。宋朝时期,金银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职能,其表现还并不明显。但是金银作为贵重商品的等价物,被投放到市场与其他商品相互交换的情况却很常见。用金银作为等价物来折博茶货的情况,也十分普遍。在宋代较长的历史时期之中,这种现象一直存在。早在太宗至道二年(996年),杨允恭受命禁榷江淮盐,他就曾令商人先将金帛入于京师折博务,而用茶叶偿其值,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自是鬻盐得实钱,茶无滞货,岁课增五十万八千余贯。,,'这种折博的实质,就是以金帛换茶叶。从北宋前期开始,宋朝政府就鼓励商人用金帛换取官府的茶叶以供出售,建立起初步的以茶叶为中心的间接专卖贸易体制。
布帛之类的丝织品。排在金银之后最常见的一类用以折博茶货的商品是布帛。在宋朝,布帛作为日常实用的商品,被投放到市场当中,用以交换其他物品,这种现象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更加普遍。在茶叶市场中也是如此,布帛换茶叶的方式一直在交易方式中占有很大比例,宋朝官府以布帛换取茶叶的fe况也十分吊见。如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宋政府下令河南、河北监牧司现存所有钱帛粮食皆由提举市易司支配,用以充.当买茶本钱。帛与金银相比,其价值虽小,胜在量大,因此被当作金银的辅助手段渗入茶叶市场,参与贸易,其作用也不容忽视。所以,在整个宋代,金帛并用的现象在茶叶市场中一直存在着,许多时期乃十分盛行。
粮食及马料类商品。粮食也是与茶叶交换的重要商品,它虽然不是贵重商品,其自身价值较小,但一直在社会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粮食是民生日用的必需品,军队也自然需要大批的粮草供应;二是因为粮食是广大农户所拥有的主要剩余产品,农民能够且只能以粮食作为交换的媒介,因而用粮食在茶叶市场中换取茶叶,或用茶叶在市场上折博粮食,在宋代都是比较常见的事。对于官府来说,这也是解决政府军粮供应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尽管都是粮食与茶叶的交换贸易,但各个时期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又不尽相同。如在北宋前期,官府常鼓励茶商往边区入中粮食而以茶叶优惠补偿。当时入中的粮食品种主要是米和豆类,如端拱二年令商人输米豆而以茶盐酬其直,谓之折中。2在此之后,为了使商人到边境地区入中粮草,政府以髙价诱之,这就是所谓的加抬、虚估。这种政策上的倾斜,实质上是官府通过宏观调控茶粮的比价,提高商人入中的积极性,以此获得足够的军粮。在这种情况下,茶叶的价格是相对比较低廉的。同时,这对于茶叶市场的冲击也是极大的,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恶果,所以后来宋政府曾多次废除这种沿边入中之法,改用现钱法等。之后又有入中刍豆还以茶叶交换,结果仍是刍豆虚估益高,茶价益贱,因而在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之后,宋政府开始实行以通商法为主的新茶法。到这个时期,茶粮贸易的方式基本上被废止。
食盐。食盐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必需品,因而茶盐交易在宋代社会中也普遍存在。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后,茶盐交易就成了调剂余缺、以有易无的重要手段,这也是茶叶实物交易的类型之一。早在宋太祖年间,通泰地区的盐户纳盐,宋朝政府就是用茶叶、米和布帛等物当其值,直到开宝七年(974年)才改以钱来偿付。3熙宁九年(1076年),针对成都府等路茶场的利害问题,刘佐上表称:商人贩解盐入川买茶至陕西,获利甚厚。欲依商人例,岁以盐十万席易茶六万驮,约用本钱二百一万缗,比商贾取利皆酌中之数,禁商人私贩。4官府采纳了他的建议,开始取代商人,对川、陕之间的茶盐贸易实行垄断政策。虽然这种茶盐贸易开始较早,但由于茶叶主要产于南方,在政府的监控下由园户专门组织生产,而盐多由政府控制,且多产于滨海,两种商品都是广大人民赖以生存的生活必需品,且又都被政府所控制,因而宋代茶盐交易在范围上还是比较受局限,加上盐的运输不甚方便,二者交易的规模并不大。
马羊之类的畜牧产品。宋朝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多为游牧民族,畜牧业较为发达,中原地区则属于典型的农耕文明,这两种经济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种经济上的互补性,在茶叶商品的交易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茶叶对于以食肉为主的少数民族人民来说,不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饮料,而是一种有利于改善当地膳食结构、平衡身体消化系统并具有一定药用价值的必需品,而宋朝政府却长期存在战马缺乏问题,两者的交换可以很好地解决双方之所需,达到共贏的结果,于是茶马贸易这种形式便应运而生,并得以长期延续下来,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自来蕃商唯是将马入塞,博易茶货。[李焘:《续资治通鉴K编》卷258,熙宁七年十二月甲戌。]关于茶马交易的具体内容,前文已多有论及,此不赘述。
木材类。宋代茶叶也常用来与木材做交换贸易。如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杨怀忠上言,请求在秦州开疆百余里开发木材,以茶叶为补偿,政府最后虽然是以现钱作为补偿的,但在宋代以茶叶支付木材价格的情况并不罕见,如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七月,诏三司市木以茶酬直者,自今悉给缗钱。说明在此之前,三司基本是以茶叶抵偿木材价格的。尤其是在政府大兴土木的时期为解决木材需求量的激增,官府就会用入中的方法来保证木材供应问题,以茶叶作为抵偿物品。真宗天禧兀年(1017年)四月,三司上表称:在京修造,合支材木,令陕西出产州军斫买外,有十八万九千二百余条,欲令竹木务许客旅依时估入中,每贯加饶钱八十文,给与新例茶交引。[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4,熙宁九年四月丁未。]这与茶马贸易的性质是雷同的,都是一种政策的倾斜。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五月,三司以京师营善,材木仰给者众,许商人入竹木,受茶以易直。这种以木材交换茶叶的交易,虽然其规模不太大,波及面也不甚广泛,但我们可以以此了解到茶叶商品对于社会生活所起到的作用,茶叶对于民生的影响也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