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中国的历史。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普洱茶在历史中的记载”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普洱茶在历史中的记载
清,方以智稿,其子中通、中履等篇《物理小识》云: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注:此处应当特指普洱茶的消食功效。茶品为团茶,即普洱团茶。
清,张泓《滇南新语》云:滇茶,味近苦,性又极寒,可祛热疾。注:此处所讲,指云南产的茶,味很苦,性极寒,可以驱除热病。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普鱼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呢不管化物。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利肠通泻。在其卷六《未部》中又云: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茶膏)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者,研敷立愈。注:此处即讲普茶性寒,但又说有驱寒的功效。
清,王昶《滇行目录》云:普洱茶味沉刻,可疗疾。注:普洱茶性味沉降,可以治病。
清,吴大勋《滇南闻见录》云:团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注:此处讲普洱茶可以驱散风寒,对寒病疗效很好。
清,阮福《普洱茶记》云:消食散寒解毒。注:阮福看法同于上述的吴大勋。
清代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载:茶微苦微甘而凉,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清热消炎,肃肺胃,明目解渴。普洱产者,味重力竣,善吐风痰,消肉食,凡暑秽痧气腹痛,霍乱痢疾等症初起,饮之辄愈。注:认为茶为微凉,与上述认为茶性寒的程度不相同了。
《思茅厅采访》云:帮助消化,驱散寒冷,有解毒作用。注:看来认为普洱茶能够治疗寒疾的不止一家。
《百草镜》云:闷者有三:一风闭;二食闭;三火闭。唯风闭最险。凡不拘何闭,用茄梗伏月采,风干,房中焚之,内用普洱茶三钱煎服,少倾尽出。费容斋子患此,以黑暗不治,得此方试效。注:此处讲普洱茶有驱风之功,在中医中有言风为百病之长,中医施治,尤其看重对风症的诊断和治疗。普洱茶有治风病的功效,即不同于只限于寒、热二疾了。
《木经逢原》中有载:产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止痢之功。
《本草拾遗》中载:治疮痛化脓,年久不愈,用普洱茶隔夜腐后敷洗患处,神效。治体形肥胖,油蒙心包络而至怔,普茶去油腻,下之三虫,久服轻身延年。
《普济方》中载:治大便下血,脐腹作痛,里急重症及酒毒,用普茶半斤碾未,百药煎五个,共碾细未。每服二钱匙,米汤引下,日二服。
《验方新篇》中载:治伤风,头痛、鼻塞,普茶三钱,葱白三茎、煎汤热服,盖被卧,出热汗愈。
《圣济总录》中载须霍乱烦闷,用普茶一钱煎水,调干姜未一钱,服之即愈。
《滇南见闻录》中载:其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
《严茶议》中载: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因此,助消健胃,去脂解腻,散热解渴的普洱茶,成了藏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饮料。
学者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载说普洱茶性温味厚,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普洱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韪之。
cy316.com编辑推荐
历史上关于普洱茶功效的记载
清,方以智稿,其子中通、中履等篇《物理小识》云: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
注:此处应当特指普洱茶的消食功效。茶品为团茶,即普洱团茶。
清,张泓《滇南新语》云:滇茶,味近苦,性又极寒,可祛热疾。
注:此处所讲,指云南产的茶,味很苦,性极寒,可以驱除热病。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普鱼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呢不管化物。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利肠通泻。在其卷六《未部》中又云: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茶膏)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者,研敷立愈。
注:此处即讲普茶性寒,但又说有驱寒的功效。
清,王昶《滇行目录》云:普洱茶味沉刻,可疗疾。
注:普洱茶性味沉降,可以治病。
清,吴大勋《滇南闻见录》云:团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
注:此处讲普洱茶可以驱散风寒,对寒病疗效很好。
清,阮福《普洱茶记》云:消食散寒解毒。
注:阮福看法同于上述的吴大勋。
清代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载:茶微苦微甘而凉,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清热消炎,肃肺胃,明目解渴。普洱产者,味重力竣,善吐风痰,消肉食,凡暑秽痧气腹痛,霍乱痢疾等症初起,饮之辄愈。
注:认为茶为微凉,与上述认为茶性寒的程度不相同了。
《思茅厅采访》云:帮助消化,驱散寒冷,有解毒作用。
注:看来认为普洱茶能够治疗寒疾的不止一家。
《百草镜》云:闷者有三:一风闭;二食闭;三火闭。唯风闭最险。凡不拘何闭,用茄梗伏月采,风干,房中焚之,内用普洱茶三钱煎服,少倾尽出。费容斋子患此,以黑暗不治,得此方试效。
注:此处讲普洱茶有驱风之功,在中医中有言风为百病之长,中医施治,尤其看重对风症的诊断和治疗。普洱茶有治风病的功效,即不同于只限于寒、热二疾了。
《木经逢原》中有载:产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止痢之功。
《本草拾遗》中载:治疮痛化脓,年久不愈,用普洱茶隔夜腐后敷洗患处,神效。治体形肥胖,油蒙心包络而至怔,普茶去油腻,下之三虫,久服轻身延年。
《普济方》中载:治大便下血,脐腹作痛,里急重症及酒毒,用普茶半斤碾未,百药煎五个,共碾细未。每服二钱匙,米汤引下,日二服。
《验方新篇》中载:治伤风,头痛、鼻塞,普茶三钱,葱白三茎、煎汤热服,盖被卧,出热汗愈。
《圣济总录》中载须霍乱烦闷,用普茶一钱煎水,调干姜未一钱,服之即愈。
《滇南见闻录》中载:其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
《严茶议》中载: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因此,助消健胃,去脂解腻,散热解渴的普洱茶,成了藏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饮料。
学者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载说普洱茶性温味厚,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普洱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韪之。
记载历史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竹,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
茶叶记应该体现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古籍中有不少记载茶叶的功效与作用。如《本草》、《药书》、《华佗食论》、《茶谱》等都记载了茶的止渴、提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明目益思,除痰去疾,消炎解毒、益寿延年等20多项功效。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几乎神化了茶的药用价值。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最早的茶叶记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同时也解释了茶是谁发现的问题。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就了解现代的送礼送什么好感念,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 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
明代著名养生家高濂所著《遵生八笺》,曾把茶道与中国养生学精神之吻合。到明代顾元庆《茶谱》曾引《梦余录》记载:“大中三年东京一僧一百三十岁,宣宗问服何药?云:性唯好茶”,善哉!
茶礼的历史记载
茶会的盛起。在我国,以茶待客的礼仪由来已久,据文献记载,江南一带,在两晋、南北朝时,客坐设茶,便已成为普遍的待客礼仪。到唐朝,它更发展为全国性的礼俗。如刘禹锡《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吟: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白居易《曲生访宿》称:林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李咸用《访友人不遇》记:短棒应棒杖;稚女学擎茶;以及杜荀鹤《山居寄同志》所说:垂钓石台依竹垒,待宾茶灶就岩泥,等等。
以茶叶相馈赠,在我国历史上实际出现很早,但在唐朝以前的文献中记述不多,在《全唐诗》中馈赠茶叶成为常见的题材。如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间自来新茶见赠酬之以诗》、白居易《萧员外寄新蜀茶》、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等等,经粗略查点,《全唐诗》关于答谢馈赠茶叶的诗篇,多达30余首,这也多少说明了茶在当时受人重视的一斑。
与唐朝以茶为礼,以茶相馈盛极一时相关,在社会上围绕茶的饮用,还兴起了其他一些新的风尚,茶会即是其中最值得称道的一种。茶会(即今之茶话会)一词,最早就见之于唐诗。在《全唐诗》中,除前面引及的武元衡《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一诗以外,还有刘长卿的《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钱起的《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以及周贺《赠朱庆余校书》树倚池岛鹤,茶会石桥僧等诗篇和诗句。
可能由于茶会在当时尚属初出,在有的诗篇中,又称为茶宴和茶集等等。如李嘉祐即席诗《秋晚招隐寺东峰茶宴内弟阎伯均归江州》,钱起《与赵莒茶宴》,以及王昌龄的《洛阳尉刘晏与府县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等即是。这些不同的称法、特别是钱起一人的二诗,一名茶会、一称茶宴,表明当时社会上对茶会或许还未形成一致和确定的提法。另外,从上述诗篇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记的茶会、茶宴或茶集,差不多都与寺庙僧人有关。
这说明,茶会或许就是由寺庙僧界首先兴起的。茶对佛教来说,不只是一种荡昏寐、净尘心有助于修行的饮料;而且是用以标榜俭朴的所谓素业。
普洱茶中的陈年普洱茶历史回顾
普洱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今天这篇文章讲的是陈年普洱的这么一个概念的东西,偏向茶史方面的吧。
陈年普洱茶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就像古树茶一样还没有相关机构、专家、学者明确说明到底多少年才算古树茶。陈年普洱茶一样,同样没有相关机构或者专家明确说明要多少年的茶才是陈年普洱茶。
但是大部分茶友普遍称10指30年的普洱茶为陈年普洱茶,5-10年的称为中期茶。而且陈年普洱茶的价格和新茶比,价格相差非常大,那其中的原因是啥呢?
因为刚做出来的普洱茶生茶苦涩、刺激性比较大,很多茶友都不能完全接受新茶的口感,而陈年普洱茶经过时间的自然转化,苦涩、刺激已经没有了,这时候的陈年普洱茶就像熟茶一样,温和、醇厚、不刺激、无苦涩味。
还有就是普洱茶有越陈越香的特点。与有些茶类只有两三年年保质期不同,普洱茶无保质期,只要放在干燥、通风、无异味的地方,普洱茶接触空气以后就会自然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实际就是在慢慢发酵的过程。自然发酵的过程中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变得更加醇和,水性更柔。
后来到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昆明茶厂(现在的中茶普洱)研发出来人工涡堆的技术,让普洱茶在短时间内转化,本来几年十几年的事情,现在几个月就完成了。所以现在熟茶出厂直接就可以饮用了。但是,人们发现,即使是熟茶也是存放时间长的更适合饮用,更醇和滑口。
所以,普洱生茶除了要求存放环境、保证品质的基础上存储,才能转化出好的口感,所以陈年普洱生茶的价格相对比较贵。
看完这篇文章,其实应该懂得很多关于普洱细节上的问题,例如普洱生茶、熟茶等等的区别。
普洱茶从历史中走来
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一词的诞生时间,距今并不久远,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才有,如今俨然成为时下世人的口头禅,非此不足以显示自己的风雅。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事学新茶”。自唐陆羽与其所著《茶经》以降,一千多年以来,绿茶一直蔚为中国茶的主体,由绿茶衍生的茶文化一直主导中国茶文化的走向。
在唐以降明以前中国紧团茶的古典时代,普洱茶籍籍无名,以“散收,无采造法”行世。未被《茶经》收录,一直使许多普洱茶学者耿耿于怀。云南本土的学者詹英佩老师专门在自己的书中考究,普洱茶产地在唐代游离于中央政府控制范围以外,由此造就了遗珠之憾。
到了明末清初,真正意义上的普洱茶诞生了,承继的却是古典茶时代紧团茶的衣钵。而此时,历经了明代一个王朝,散茶已然成为正统流布天下。负有远见卓识的云南大理白族进士李元阳慨叹普洱茶:“藏之年久,味愈胜也!”而这却与追求新鲜自然为上的主流认识相左,未被时人广泛接纳。为了融入华夏茶文化的正统,普洱茶从未停止过尝试。
清朝后期陷入深重灾难的这个国家,自身犹自难保,更无心与茶,普洱贡茶也戛然而止。惊醒了之后的中国知识分子,全面的学习西方,尤重科学,文化被置诸于一旁。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重又开始构建茶文化。
对于普洱茶与饮食文化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俯瞰中国的版图才发现,传统的地域饮食与茶密不可分。江南之地饮食清淡,却与无味之味的龙井茶颇为相宜。群星拱卫的华夏版图,边疆线上,蒙古地区喜好的湖北黑茶青砖茶;新疆地区嗜好的湖南安化黑茶;川藏地区喜爱的四川黑茶雅安南路边茶;辽阔的西藏地区,尤为钟爱的则是云南的普洱茶。
由此,千百年来,黑茶成为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饮。而在广阔的华夏腹地,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人,食则以五谷杂粮,饮则以粗茶,粗茶淡饭保健康。各具地域特色的饮食版图,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后逐渐被打破。率先与西方世界融汇的港澳台地区的人们,在生活富裕了之后,早早地接受了普洱茶。并将这茶顺带推向了海外,以至于有了后来的销法沱。大陆地区最先开放的广东地区,地缘相近、语言相通、饮食近似,也一并接纳了普洱茶。
从东南沿海到中原地区再到东北地区,普洱茶呈现阶梯状发展趋势,根由全在于饮食结构的改变。从粗茶淡饭到无肉不欢,饮食结构部分少数民族化,部分西方化,全赖普洱茶获得饮食结构的再度平衡。
由此,我们的生活中,每日不可缺者,普洱茶。每天的生活,伴着一杯普洱茶度过。
关于药茶的历史记载
药茶同气功、针灸一样,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药茶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的结晶,并屡经验证,行之有效。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贡献。
药茶,既可以作为人们工余、饭后的饮料,又可以防病治病,缓衰抗老,延年益寿。所以,受到广泛的欢迎,并经久不衰。据初步考证,历代医籍所记载的药茶方,至少有二百多方。有单味的,也有复方;有用于治疗疾病的,又有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品种繁多,的确称得上祖国医学一萃。
茶,长期以来,被视为多种功能的中药。在茶叶利用的四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就有三千多年主要作为药用。茶叶作为药用,在我国很多古书上就有记载。例如:《神农本草》这部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对茶的功效,就有明确的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并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传:神农在品尝百种草药时,当尝到金绿色滚山珠而中毒,正巧倒在茶树下,而茶树叶上的露水流入口中,使之苏醒得救。这虽说是传说故事,但却记载了茶叶有解毒功能这一事实。三国时名医华佗在《食论》中写下了苦茶久食益意思,指出饮茶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有茶治便脓血甚效的验证。梁代名医陶弘景云:久喝茶可以轻身换骨。这虽有夸张之嫌,但也说明了茶叶有强身保健和延年益寿的作用。盛唐时期,在朝廷命苏敬等编写的《唐本草》中云: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主下气,消宿食。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陈藏器《本草拾遗》中也记有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著名医学家王焘的《外台秘要》第三十一卷中有代茶新饮方一节,详细记述了药茶的制作,使用和主治疾病,开创了药茶制作的先河。药王孙思邈编著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在食治节中称茶令人有力,悦志并记有茶药方十余方。孟洗《食疗本草》中也有用药茶治腰痛难转、热毒下痢的记载。
药茶的运用,到了宋代,已有相当的发展。不少劳动人民和医家,采用药茶防病治病,并积累了极为宝贵的药茶方。在官方编纂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中作了广收博采。记有不少药茶方。如葱豉茶、薄荷茶、石豪茶、腊茶、合腊茶、硫磺茶等,都在以上两本书中有配方、用法、主治等方面的记载,并广泛用于实践之中。许多药茶方,不仅在群众中饮用,在宫廷王室里也颇受青睐。元朝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主管宫廷贵族的饮食烹调,根据多年经验,写成《饮膳正要》,其中就有不少药茶方,并指出:凡诸茶,味甘苦微寒无毒,去痰热止渴利小便,消食下气,清神少睡。著名老年学家邹铉在宋朝陈直《养老奉亲书》基础上,广收博采,著述了《寿亲养老新书》,其中收载防治老年病的药茶方,如槐茶方、苍耳茶方等,并有试茶、香茶、柏汤茶、干荔枝茶的制作记载。吴端《日用本草》、王好古《汤液本草》中,均有药茶功效的记载。
明朝以后,药茶方运用更加广泛。在《《普济方》中的药茶一篇中,收载了药茶方8个,并详细介绍有适应症和饮用方法。《韩氏医通》中首次记载了缓衰抗老的八仙茶方。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附录药茶方十余个、如茅根茶、萱草根茶等,并对药茶的功效作了全面的论述,并促进了后世对药茶的研究。
清代,载药茶方的著作日益增多。张璐的《本经逢原》、陆廷灿的《续茶经》、刘源长的《茶史》二卷、汪昂的《本草备要》,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黄宫绣的《本草求真》、等书均有药茶方的记载。其中沈金鳌《沈氏尊生书》记载的瘟病学家叶天士药茶方,后来改制成天中茶的药茶,十分有名,至今还运用于临床,受到医家推荐。黄伯雄的《食鉴本草》、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不少药茶方,为研究和整理药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清宫十分重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药茶方,如清宫仙药茶,由乌龙茶、六安茶、泽泻等组成。据现代药理研究,其降脂、化浊、补益肝肾,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十分明显。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一书的清热茶方中,就有清热理气茶、清热化湿茶、清热养阴茶、清热止咳茶等。这些茶方,都是中医宝贵的文献资料。
近代,药茶方在群众中已广泛流行,特别是建国以来,更受重视。1963年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附录有药茶的一般制法和要求,为药茶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中药大辞典》、《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等,收录了不少有效的药茶方。临床上,除茶叶外,还制成了不少成品药茶,如建曲茶、午时茶、甘露茶、感冒茶、减肥茶、天中茶、乌龙茶等。乌龙茶已打入国际市场。许多著名老中医用药茶方防治疾病,积累了丰富经验。耿鉴庭《瀚海颐生十二茶》已在群众中广为采用。
中药学家叶橘泉用决明子茶健身延年的经验得传播。周潜川《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一书收列了多种药茶处方。近年来,不少专家出版了不少著作,收纳大量有效茶方,如丹参茶、山楂茶、荷叶茶、玉米须茶、三宝茶、葛根茶等,颇受群众欢迎。
综观我国古代,记载药茶的书十分丰富。其中有《本草纲目》之类的本草类书27种,有医方类,如《枕中方》、《千金方》等7种,有《采茶录》、《茶谱》等茶书类四种,有《博物志》、《述异记》等经史类7种。多达61种古书中记载着茶叶的药用价值和药用配方。涉及治疗疾病的方剂多达219方,仅治去痰的便有药茶19方。
在国外,药茶方的应用也十分广泛。苏联药典第八版中即记有茶方通则,并有泻下茶、止咳茶两种法定处方。近年来,青草茶在欧州盛行。日本津村顺天堂试制袋泡茶,用于保健,并取得了专利权。香港太平洋有限公司根据中医古方,采用电脑配制药茶成品,有桑菊感冒茶、参和茶、八珍茶等,深受欢迎。目前国内外市场上出现了袋泡茶、香料茶、速溶茶、冰茶、混合饮料茶、中药茶等。充分发挥着药茶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茶与人类健康紧紧相连,目前,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把茶21世纪的健康饮料列为90年代的重大研究课题,并由国家投入大量经费和人力进行研究。
雁荡毛峰茶历史记载
大龙湫茶业所产的雁荡毛峰茶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相传晋代开山始祖诺讵那居龙湫时,一日忽遇一老翁,对诺讵那说:“感谢神师恩德,使我得以安居。”诺讵那问:“为何感恩?”老翁说:“恩师居于龙湫,日常用水,倾于山地,勿流溪间,保全山泉洁清。为报答恩师,特赐茶树一株,保你终生受用。”诺讵那又问:“贵人尊姓,家居何方?愿日后相见。”老翁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若要相见,就在明晨。”诺讵那一觉醒来,原是一梦。第二天清晨,诺讵那走出家门,站在龙湫背上,向四周细看,但见龙湫上端,龙头哗哗吐水,远处山边,有龙尾隐约摆摇,一瞬间,不复再见,方才大悟,老翁原是老龙化身。当他回得家来,竟见庭院之中有一株大茶树,枝叶茂盛。此后,正如老翁所言,日采日发,终年饮之不尽。从此,雁荡山有了茶树繁殖。
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几次考察雁荡,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称:“天下奇秀,无逾此山”。雁荡名声,由此显扬天下流传四方。雁荡山茶叶远在明代已被列为贡品。据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乐清县志》记载:“近山多有茶,唯雁山龙湫背清明采者极佳。”
雁山茶名目繁多,据朱谏的《雁山志》中也说:“浙东多茶品,而雁山者称最,每春清明日采摘芽茶进贡,一旗一枪,而白色者曰明茶,谷雨日采者曰雨茶,此上品也。”明代冯时可把雁荡山之茶,与观音竹、金星草、山乐官以及香鱼,共列为雁荡山五种珍品。清代光绪年间,雁茗名声更胜。据《瓯江逸志》载:"瓯地茶,雁山为第一",可见雁茗在当时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在当地茶农的精心培育下,雁荡毛峰品质不断提高,1964年乐清县农业局和温州茶厂在雁荡乡能仁村(即大龙湫茶业有限公司住址)试制了一批名茶,质量好,满披毫毛,定名为“雁荡毛峰”。1980年省农业厅在雁荡山召开第二届名茶评比会,县农技干部探索试制了几千克茶样,选送参评,获得了一类优质名茶奖。1982--1983年县农业局干部走访老茶农,座谈搜集名茶采制技术,改革雁荡毛峰的工艺规程,形成其独特的外形和内质,1984,1986年连续获得省一类名茶称号,从而取得浙江省名茶证书。
“贵族茶道”的历史记载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四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由贡茶而演化为贵族茶道,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一豪门乡绅于茶、水、火、器无不借权方和金钱求其极,很违情肯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即贵族茶道,发展至今日渐大众化。
茶虽为洁品,但当它的功能被人们所认识,被列为贡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员,再是达官贵人。小家碧玉一朝选在君王侧,还能保持质朴纯洁么?恐怕很难。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茶列为贡品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常据著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发联合当时居住川、陕、部一带的庸、蜀、羡、苗、微、卢、彭、消几个方国共同伐纣,凯旋而归。此后,巴蜀之地所产的茶叶便正式列为朝廷贡品。此事发生在公元前1135年,离今有3000年之久。
列为贡品从客观上讲是抬高了茶叶作为饮品的身价,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刺激了茶叶的科学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名茶。中国社会是皇权社会,皇家的好恶最能影响全社会习俗。贡菜制度确立了茶叶的国饮地位,也确立了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饮茶大国的地位,还确立了中国茶道的地位。
但茶一旦进入宫廷,也便失去了质朴的品格和济世活人的德行。反之,贡茶坑苦了老百姓。
为了贡茶,当此时,男废耕,女废织,夜不得息,昼不得停。茶之灵魂被扭曲,陆羽所创立的茶道生出一个畸形的贵族茶道。条被装金饰银,脱尽了质朴;茶成了坑民之物,不再济世活人。达官贵人借茶显示等级秩序,夸示皇家气派。
贵族们不仅讲条,也讲真水,为此,乾隆皇帝亲自参与孰是天下第一泉的争论,称水法一锤定音,钦定北京玉泉水为天下第一泉。为求真水又不知耗费多少民脂民膏。相传,唐朝宰相李德裕爱用惠泉水煎茶,便令人用坛封装,从无锡到长安铺递,奔波数千里,劳民伤财。此后因一云游和尚点化,知其弊端,才人不告劳,浮位乃洱。
贵族茶道的茶人是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豪门乡绅之流的人物,不必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但一要贵,有地位,二要富,有万贯家私。于茶艺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无不求其高品位,用权力和金钱以达到夸示富贵之目的,似乎不如此便有损皇权至上,有负金钱第一。
贵族茶道有很多违情背理的地方,但因为有深刻的文化背景,这一茶道成为重要流派香火绵延,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存在价值。作为茶道应有一定仪式或程序,贵族茶道走出宫门在较为广泛的上层社会流传,其富贵气主要体现在程序上。其变种即源于明清至今仍在流传的闽潮功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