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苦怎么回事。
信阳毛尖的口感滋味都不错,很受众多茶友的喜爱。但是,有的茶友在冲泡信阳毛尖的时候,往往发现泡出来的茶汤显得浑浊不清澈,就疑惑是不是信阳毛尖品质不好。那么,信阳毛尖开汤后汤色浑浊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还是详细的来了解下信阳毛尖开汤后汤色浑浊的原因。信阳毛尖开汤后汤色浑浊的原因
1、信阳毛尖毫多
上等的信阳毛尖以芽头为主,就是茶树冒出来的新芽,上面有很多的绒毛,炒制杀青后,大部分的细绒还留在上面就是我们说的白毫。而优质的信阳毛尖就是细、圆、光、直、多白毫的。
在冲泡的过程中,信阳毛尖的茶毫容易脱落下来,飘散在茶汤中,所以我们泡出来的茶汤尤其是第一道都有点浑浊。但这个浑浊不是灰尘,是茶绒,不影响饮用的,反而证明茶叶价值高,品质好。那是因为茶里毫毛多,证明茶叶细嫩,茶叶中氨基酸等重要的营养物质丰富。这个浑浊是信阳毛尖的毛峰,只要别浑浊不透亮就好,浑浊透亮就是好茶。如果觉得浑浊可以将第一道的茶水洗茶倒掉,再加水续杯后要是茶水中还有白色的混悬物,可以静置两分钟再喝。
2、制茶工艺的问题
但茶汤浑浊不透亮除了茶叶本身的问题,很有可能就是制茶工艺的原因。近年来部分信阳毛尖茶产区片面强调外形紧细,采用较低温度在锅内长时间揉捻,外形越来越细,一方面由于过度揉捻,碎茶增多,外形色泽变暗,汤色泛黄混浊,叶底不完整。另一方面采用低温度在锅内长时间揉捻做形,茶叶揉捻溢出物在热的作用下容易在炒锅内结成锅巴状物质,随着茶叶的揉捻,这些物质渐渐地附着在干茶的茶条表面,冲泡时容易出现浑浊沉淀物。
所以发现冲泡信阳毛尖茶汤浑浊,出现灰尘等沉淀物,就不仅是茶叶的茸毛造成的,而是因为加工过程中揉捻过度,甚至把茶叶的表皮揉碎了,这和有没有茶毛是两个概念,水很通透时能看到茶毛,而不是灰。
3、冲泡方式不当
信阳毛尖也要讲究冲泡方式的,正确的冲泡方式可以使汤色显得清澈透亮,而错误的冲泡方式会使茶叶毫毛脱落增多,汤色浑浊。像一些不懂的人,会用高冲法,水柱的压力容易对茶叶造成损伤,急速的高温也会烫坏茶叶,泡出来的茶汤也就比较浑浊了。
正确的冲法应该是环壁冲泡法,选用75度左右的水(避免太高温),然后倒水时沿着杯子缓缓流入。有人喜欢用凉水泡茶,但一般不建议用凉水泡茶,水温过低茶里面的营养物质析不出来。高冲法与这种做法比起来,泡出的茶区别在于,前者汤色混沌,而后者汤色清澈。混沌的那杯会略微有点苦涩,但后者清澈,则口感甘甜,唇齿留香。
综上所述,信阳毛尖汤色浑浊除了茶叶本身的问题,以及制作工艺以外,还与冲泡方法有关。因此,当我们泡出来信阳毛尖茶汤色浑浊的时候,首先排除是否是冲泡方法不当的原因,再来看茶叶本身的问题。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叶开汤后怎么辨别品质好坏?
要想喝到一款好茶,那就得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慢慢去分辨,去品鉴、去感受。
一、嫩度
一般嫩度好的茶叶,符合外形要求(“光、扁、平、直”)。但是不能仅从茸毛多少来判别嫩度,因各种茶的具体要求不一样,如极好的狮峰龙井是体表无茸毛的。芽叶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断依据,只适合于毛峰、毛尖、银针等“茸毛类”茶。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最嫩的鲜叶,也得一芽一叶初展,片面采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因为芽心是生长不完善的部分,内含成份不全面,特别是叶绿素含量很低。所以不应单纯为了追求嫩度而只用芽心制茶。
二、条索
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龙井扁形、红碎茶颗粒形等等。一般长条形茶,看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看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规格。一般来说,条索紧、身骨重、圆(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说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质优;如果外形松、扁(扁形茶除外)、碎,并有烟、焦味,说明原料老,做工差,品质劣。
三、色泽
茶叶色泽与原料嫩度、加工技术有密切关系。各种茶均有一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但是无论何种茶类,好茶均要求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如果色泽不一,深浅不同,暗而无光,说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质劣。
茶叶的色泽还和茶树的产地以及季节有很大关系。如高山绿茶,色泽绿而略带黄,鲜活明亮;低山茶或平地茶色泽深绿有光。制茶过程中,由于技术不当,也往往使色泽劣变。购茶时,应根据具体购买的茶类来判断。
四、整碎
整碎就是茶叶的外形和断碎程度,以匀整为好,断碎为次。比较标准的茶叶审评,是将茶叶放在盘中(一般为木质),使茶叶在旋转力的作用下,依形状大小、轻重、粗细、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层。其中粗壮的在最上层,紧细重实的集中于中层,断碎细小的沉积在最下层。各茶类,都以中层茶多为好。上层一般是粗老叶子多,滋味较淡,水色较浅;下层碎茶多,冲泡后往往滋味过浓,汤色较深。
五、净度
主要看茶叶中是否混有茶片、茶梗、茶末、茶籽和制作过程中混入的竹屑、木片、石灰、泥沙等夹杂物的多少。净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夹杂物。此外,还可以通过茶的干香来鉴别。无论哪种茶都不能有异味。每种茶都有特定的香气,干香和湿香也有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定,青气、烟焦味和熟闷味均不可取。最易判别茶叶质量的,是冲泡之后的口感滋味、香气以及叶片茶汤色泽。产地的茶总的来说较纯正,但也由于制茶技艺的差别,使得茶叶质量有高低之分。
六、滋味通常称“茶口”凡茶汤醇厚、鲜浓者表示水浸出物含量多而且成份好。茶汤苦涩,粗老表示水浸出物成份不好。茶汤软弱、淡薄表示水浸出物含量不足。
七、汤色
审评水色主要的区别品质的新鲜程度和鲜叶的老嫩程度。最理想的水色是绿茶要清碧浓鲜,红茶要求红艳而明亮。低级或变质的茶叶,则水色混浊而晦暗。
八、香气茶叶经开水冲泡五分钟后,倾出茶汁于审评碗内,嗅其香气是否正常。以花香,果香、蜜糖香等令人喜受的香气为佳。而烟、馊、霉,老火等气味,往往是由于制造处理不良或包装贮藏不良所致。
九、叶底
审评叶底主要是看它色泽及老嫩程度。芽尖及组织细密而柔软的叶片愈多,表示茶叶嫩度愈高。叶质粗糙而硬薄则表示茶叶粗老及生长情况不良。色泽明亮而调和且质地一致,表示制茶技术处理良好。
2020碧螺春泡出来浑浊是怎么回事
碧螺春泡出来浑浊的原因有多个,一可能是好茶,自身就有毫毛,经开水的冲泡后会有部分自然脱落,漂浮在茶汤之中,还有一个可能是茶叶的加工出现了问题,部分不溶于水的细小物质在茶汤中显浑。
碧螺春泡出来浑浊的原因:1、罪魁祸首是毫毛,
冲泡碧螺春、信阳毛尖等细芽型绿茶时,有时会听到茶汤清澈透亮,有毫浑的说法,这里的浑并不是人们所说的浑浊,而是叫毫浑。
而这毫浑的罪魁祸首就是毫毛。毫毛又叫茶毫或茶毛,是指茶芽、叶背上自然生长的银白色毫毛,其中含有丰富的茶氨酸、茶多酚等营养物质,经开水的冲泡后会有部分自然脱落,漂浮在茶汤之中,透着光就能看到明显的细小的毫毛。由于茶毫会随着茶叶的生长而脱落消失,成熟度高的茶叶是不会有茶毫的,所以当茶汤出现毫浑,反映的是该款茶所选用的原料等级较高,鲜叶的嫩度越嫩,而不是茶汤浑浊,是好事。
2、白毫的用处,
白毫多表明茶汤中的氨基酸、蛋白质类表面活性成分含量高,茶氨基酸含量高,而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物质,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1%~4%。
茶叶中的氨基酸已发现有茶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26种,氨基酸是茶叶鲜爽味的主要贡献者,它不仅在口感上中和了多酚类、咖啡碱的苦涩味,同时也能演化出千遍万化的迷人香气,是高等级茶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其它浑浊原因,
碧螺春冲泡出现浑浊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茶叶的加工出现了问题,有可能是鲜叶堆积失鲜,或杀青扬炒不足,含水量过高导致。也有可能是茶叶热坯揉捻或揉捻过度,细胞破碎率高,部分不溶于水的细小物质在茶汤中显浑。
碧螺春鉴别方法看外观色泽:没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泽比较柔和自然,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颜色鲜艳,发绿、有明显着色感。
看茶汤色泽:把碧螺春用开水冲泡后,没有加色素的汤色看上去比较清澈柔和、青黄明亮,加色素茶汤的看上去颜色比较鲜艳,明显发绿。
新鲜绿茶浑汤是怎么回事?原因有哪些主要是
今天,茶友“蔡少”问了懂茶帝一个问题:“刚炒出的茶叶,却泡出了浑汤,是怎么回事?”,同时还给小懂发来一张照片。
照片中,左面的茶汤要比右面的茶汤浑浊,今天小懂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茶汤浑浊的原因都有哪些。
1、一种好的情况:毫浑
在形容上等的细嫩绿茶时,会说“茶汤清澈透亮,有毫浑”,很多朋友会有疑惑:带“浑”的茶汤怎么还是清澈透亮呢?
其实,这里的“浑”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浑浊,而是毫浑,茶汤毫浑并不等于浑浊。
毫浑,指茶芽上自然生长的银白色毫毛,经冲泡后会有部分自然脱落,漂浮在茶汤之中,透着光就能看到明显的细小的毫毛,如碧螺春、信阳毛尖等。
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评价汤色的标准:“嫩绿为好,含毫量高时,汤色常毫浑,属正常情况。”
由于茶毫会随着茶叶的生长而脱落消失,成熟度高的茶叶茶毫很少甚至没有,所以当茶汤出现“毫浑”,有可能是这款茶的原料等级较高。
2、茶叶受到污染
加工环境不清洁,茶叶容易受到灰尘、杂梗、泥土、金属等杂物的污染,还有包装材料的污染,作业工人也很容易把污染物带入茶叶中,导致茶汤产生浑浊现象。
3、制作工艺欠缺
躲过了杂质的污染,还有下一道考验,就是工艺问题。首先,如果鲜叶采摘后堆积时间过长、过多,导致茶青失鲜;
其次,在杀青过程中,如果扬炒不足,容易导致含水量过高,也会引起茶汤浑浊;
第三,很多绿茶有“揉捻”工序,揉捻过重,茶叶细胞破碎率过高,部分不溶于水的细小物质在茶汤中也会显浑。
4、冲泡不当
冲泡不当,也是会导致茶汤浑浊的,主要原因是浓度过高。方元超在《茶汤沉淀机理的研究》一文中提到:茶汤浓度过高,容易形成“茶乳酪”沉淀,会导致茶汤浑浊。所以,冲泡绿茶如果坐杯时间太长,也有可能出现浑浊哦!
茶叶开汤时怎么辨别好坏?
要想喝到一款好茶,那就得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慢慢去分辨,去品鉴、去感受。
一、嫩度
一般嫩度好的茶叶,符合外形要求(“光、扁、平、直”)。但是不能仅从茸毛多少来判别嫩度,因各种茶的具体要求不一样,如极好的狮峰龙井是体表无茸毛的。芽叶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断依据,只适合于毛峰、毛尖、银针等“茸毛类”茶。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最嫩的鲜叶,也得一芽一叶初展,片面采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因为芽心是生长不完善的部分,内含成份不全面,特别是叶绿素含量很低。所以不应单纯为了追求嫩度而只用芽心制茶。
二、条索
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龙井扁形、红碎茶颗粒形等等。一般长条形茶,看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看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规格。一般来说,条索紧、身骨重、圆(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说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质优;如果外形松、扁(扁形茶除外)、碎,并有烟、焦味,说明原料老,做工差,品质劣。
三、色泽
茶叶色泽与原料嫩度、加工技术有密切关系。各种茶均有一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但是无论何种茶类,好茶均要求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如果色泽不一,深浅不同,暗而无光,说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质劣。
茶叶的色泽还和茶树的产地以及季节有很大关系。如高山绿茶,色泽绿而略带黄,鲜活明亮;低山茶或平地茶色泽深绿有光。制茶过程中,由于技术不当,也往往使色泽劣变。购茶时,应根据具体购买的茶类来判断。
四、整碎
整碎就是茶叶的外形和断碎程度,以匀整为好,断碎为次。比较标准的茶叶审评,是将茶叶放在盘中(一般为木质),使茶叶在旋转力的作用下,依形状大小、轻重、粗细、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层。其中粗壮的在最上层,紧细重实的集中于中层,断碎细小的沉积在最下层。各茶类,都以中层茶多为好。上层一般是粗老叶子多,滋味较淡,水色较浅;下层碎茶多,冲泡后往往滋味过浓,汤色较深。
五、净度
主要看茶叶中是否混有茶片、茶梗、茶末、茶籽和制作过程中混入的竹屑、木片、石灰、泥沙等夹杂物的多少。净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夹杂物。此外,还可以通过茶的干香来鉴别。无论哪种茶都不能有异味。每种茶都有特定的香气,干香和湿香也有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定,青气、烟焦味和熟闷味均不可取。最易判别茶叶质量的,是冲泡之后的口感滋味、香气以及叶片茶汤色泽。产地的茶总的来说较纯正,但也由于制茶技艺的差别,使得茶叶质量有高低之分。
六、滋味
通常称“茶口”凡茶汤醇厚、鲜浓者表示水浸出物含量多而且成份好。茶汤苦涩,粗老表示水浸出物成份不好。茶汤软弱、淡薄表示水浸出物含量不足。
七、汤色
审评水色主要的区别品质的新鲜程度和鲜叶的老嫩程度。最理想的水色是绿茶要清碧浓鲜,红茶要求红艳而明亮。低级或变质的茶叶,则水色混浊而晦暗。
八、香气
茶叶经开水冲泡五分钟后,倾出茶汁于审评碗内,嗅其香气是否正常。以花香,果香、蜜糖香等令人喜受的香气为佳。而烟、馊、霉,老火等气味,往往是由于制造处理不良或包装贮藏不良所致。
九、叶底
审评叶底主要是看它色泽及老嫩程度。芽尖及组织细密而柔软的叶片愈多,表示茶叶嫩度愈高。叶质粗糙而硬薄则表示茶叶粗老及生长情况不良。色泽明亮而调和且质地一致,表示制茶技术处理良好。
茶叶开汤时怎么辨别好坏
要想喝到一款好茶,那就得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慢慢去分辨,去品鉴、去感受。
一、嫩度
一般嫩度好的茶叶,符合外形要求(“光、扁、平、直”)。但是不能仅从茸毛多少来判别嫩度,因各种茶的具体要求不一样,如极好的狮峰龙井是体表无茸毛的。芽叶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断依据,只适合于毛峰、毛尖、银针等“茸毛类”茶。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最嫩的鲜叶,也得一芽一叶初展,片面采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因为芽心是生长不完善的部分,内含成份不全面,特别是叶绿素含量很低。所以不应单纯为了追求嫩度而只用芽心制茶。
二、条索
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龙井扁形、红碎茶颗粒形等等。一般长条形茶,看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看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规格。一般来说,条索紧、身骨重、圆(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说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质优;如果外形松、扁(扁形茶除外)、碎,并有烟、焦味,说明原料老,做工差,品质劣。
三、色泽
茶叶色泽与原料嫩度、加工技术有密切关系。各种茶均有一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但是无论何种茶类,好茶均要求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如果色泽不一,深浅不同,暗而无光,说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质劣。
茶叶的色泽还和茶树的产地以及季节有很大关系。如高山绿茶,色泽绿而略带黄,鲜活明亮;低山茶或平地茶色泽深绿有光。制茶过程中,由于技术不当,也往往使色泽劣变。购茶时,应根据具体购买的茶类来判断。
四、整碎
整碎就是茶叶的外形和断碎程度,以匀整为好,断碎为次。比较标准的茶叶审评,是将茶叶放在盘中(一般为木质),使茶叶在旋转力的作用下,依形状大小、轻重、粗细、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层。其中粗壮的在最上层,紧细重实的集中于中层,断碎细小的沉积在最下层。各茶类,都以中层茶多为好。上层一般是粗老叶子多,滋味较淡,水色较浅;下层碎茶多,冲泡后往往滋味过浓,汤色较深。
五、净度
主要看茶叶中是否混有茶片、茶梗、茶末、茶籽和制作过程中混入的竹屑、木片、石灰、泥沙等夹杂物的多少。净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夹杂物。此外,还可以通过茶的干香来鉴别。无论哪种茶都不能有异味。每种茶都有特定的香气,干香和湿香也有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定,青气、烟焦味和熟闷味均不可取。最易判别茶叶质量的,是冲泡之后的口感滋味、香气以及叶片茶汤色泽。产地的茶总的来说较纯正,但也由于制茶技艺的差别,使得茶叶质量有高低之分。
六、滋味
通常称“茶口”,凡茶汤醇厚、鲜浓者表示水浸出物含量多而且成份好。茶汤苦涩,粗老表示水浸出物成份不好。茶汤软弱、淡薄表示水浸出物含量不足。
七、汤色
审评水色主要的区别,原料的新鲜程度和鲜叶的老嫩程度。最理想的水色是绿茶要清碧浓鲜,红茶要求红艳而明亮。低级或变质的茶叶,则水色混浊而晦暗。
八、香气
茶叶经开水冲泡五分钟后,倾出茶汁于审评碗内,嗅其香气是否正常。以花香,果香、蜜糖香等令人喜受的香气为佳。而烟、馊、霉,老火等气味,往往是由于制造处理不良或包装贮藏不良所致。
九、叶底审评
叶底主要是看它色泽及老嫩程度。芽尖及组织细密而柔软的叶片愈多,表示茶叶嫩度愈高。叶质粗糙而硬薄则表示茶叶粗老及生长情况不良。色泽明亮而调和且质地一致,表示制茶技术处理良好。
怎么察看干茶和茶叶开汤后的形状变化
察看茶叶就是观赏干茶和茶叶开汤后的形状变化。干茶是指未冲泡的茶叶,开汤是指用开水冲泡干茶。茶叶的外形千姿百态,有扁形、针形、螺形、眉形、珠形、球形、半球形、片形、曲形、兰花形、雀舌形、菊花形等等,各具美感。待茶叶开汤后其形态会产生各种变化,及至展露原本的形态,着实令人赏心悦目。
观察干茶应看其干燥程度,茶叶若是回软,最好不要买;其次要视茶叶的叶片是否整洁,如果有太多的叶梗、黄片、渣沫、杂质,则不是上等茶叶。再者,看茶叶的外形,条索是茶叶揉成的形态,什么茶都有其固定的形态规格,比如龙井茶是剑片状,冻顶茶揉成半球形,铁观音茶紧结成球状,香片则切成细条或者碎条。不过,看干茶判断是好茶还是坏茶,顶多只能看出30%。
茶叶由于制作方法不同,茶树品种有别,采摘标准各异,因而形状显得十分丰富多彩各种形状的代表茶类有:针形——外形圆直如针,如南京雨花茶、安化松针、君山银针等;扁形——外形扁平挺直,如西湖龙井、安吉白片等;条索形——外形呈条状稍弯曲,如婺源茗眉、庐山云雾、桂平西山茶等;螺形——外形卷曲似螺,如洞庭碧螺春、普陀佛茶、井岗翠绿等;兰花形——外形似兰,如太平猴魁、兰花茶等;片形——外形呈片状,如六安瓜片、齐山名片等;束形——外形成束,如江山绿牡丹、婺源墨菊等…
因此,时空不同,所载之道也即不同了,譬如——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道家强调“天人和一”。
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和、敬、清、寂”,要求人们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朝鲜茶道则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要求人们处事不偏不倚,不枉不正,都充分体现了“喝茶不是茶”的特点。
今日茶之流行于中国社会各界的最大原因应在于“茶可载道”,通俗的说是茶是可以任人强奸和意淫的。商人眼里喝茶是制造金钱,文人眼里喝茶是创作,政客眼里喝茶是谋权,僧人眼里喝茶是求禅,道家弟子则喝出“重生、贵生、养生”之念。
茶叶返青是怎么回事?
茶友问:常听一些老茶客说,这茶叶返青了。那么,茶叶返青是怎么回事呢?
茶哥答:返青,是茶品由于储存不当受潮或者焙火不足而出现叶面回青;气味呈腐青味、酸青味或其他杂味、异味;在口感上青味明显。通俗一点讲就是茶叶受潮了,失去了原有的滋味,这样的茶叶就叫作“返青”茶叶。
茶叶的“返青”现象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闻干茶的时候,茶叶呈现出明显的青草味气息,通常伴随有受潮或异杂味的出现。一是,在冲泡茶叶的过程中,茶汤中带有明显的青味,会带来一定的不适感。如果是返青严重的,干茶条索放手上能明显感觉到受潮后变得有点湿软,没有了平时那种稍微用力就能折断的脆感。
返青后的茶叶,滋味方面,香气减弱,出现杂味(如苦涩感、青味,酸味,原本的茶味特征不那么明显了。需要注意的是,当一泡茶你喝起来觉得有点酸,不一定就是该茶出现返青情况,也可能是做茶青不到位,或者长时间存放在高温环境下带来的,形成原因还有很多。)
返青概念最早是从岩茶而来。除了岩茶,其他乌龙茶也都会返青。另外,红茶也存在返青现象,有零星资料显示:白茶、黑茶、普洱茶也有返青现象存在。返青后,茶叶香气、味道就失去了原本的新鲜感、爽口度,变得难闻难喝。叶底方面,闻叶底同样也是失香和杂味(青味较多)。
常用评茶术语(汤色)
艳绿
水色翠绿微黄,清澈鲜艳。亮丽显油光,为质优绿茶之颜色
绿黄
绿中显黄的汤色。
黄绿(蜜绿)
黄中带绿的汤色。
浅黄
汤色黄而淡,亦称淡黄色。
金黄
汤色以黄为主,稍带橙黄色。清澈亮丽,犹如黄金之色泽。
橙黄
汤色黄中微带红,似成熟甜橙之色泽。
橙红
汤色红中带黄,似成熟桶柑或椪柑之色泽。
红汤(水红)
烘焙过度或陈茶之汤色,浅红或暗红。
凝乳(creamdown)
茶汤冷却后,出现浅褐色或橙色乳状的浑汤现象。品质好,滋味浓冽的红茶,常有此现象。
明亮
水色清,显油光。
混浊
汤色不清,沉淀物或悬浮物多。
昏暗
汤色不明亮,但无悬浮物。
普洱茶开汤鉴茶
看完外形后,第二步是开汤鉴茶。取3-5克普洱茶放入壶中,用沸水冲泡,把泡好的茶汤倒入水晶玻璃杯内观赏汤色。普洱茶的汤色要求红浓通透明亮,在普洱茶的加工过程中,80%左右的茶黄素(TF)和茶红素(TR)氧化、聚合,形成茶褐素(TB),再加上较高的可溶性糖和水浸出物含量,形成了普洱茶滋味浓厚、汤色红褐的物质基础。茶红素是汤色呈“红”的主要成分,在发酵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促使茶黄素氧化成不溶性茶红素复合物,随着普洱茶陈期延长,发酵时间的增加,普洱茶中不溶性茶红素复合物逐渐增多,茶的汤色也就变得越来越红。由于不溶性茶红素复合物的产生与存放时间的正相关关系,在一定的年限内,普洱茶的“红”是鉴别普洱茶陈期的重要指标。普洱茶的红又根据品质不同分为宝石红、玛瑙红、琥珀红等,其中以宝石红最为难得,为茶中极品,其次是玛瑙红,再其次是琥珀红。茶汤泛青、泛黄为陈期不足,茶汤褐黑大多是人工后发酵茶,汤色混浊不清、有悬浮物的则是变质的普洱茶。
开汤后看冲泡后的叶底(茶渣),主要看柔软度、色泽、匀度。叶质柔软、肥嫩、有弹性的好,叶底硬、无弹性的品质不好;色泽褐红、均匀一致的好,色泽花杂不匀,或发黑、碳化、或腐烂如泥,叶张不开展属品质不好。红茶“冷后浑”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原因如何
很多茶友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泡红茶的时候,如果没有趁热喝,等到茶汤变凉,会发现本来清澈透亮的茶汤就会变得有些浑浊。
这时候,茶友就开始质疑这款茶的品质肯定不佳。这个“浑浊物”是什么?又是如何产生的?今天的小叶子课堂倩倩老师为您解答。
红茶在放凉之后,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浅褐色或橙色乳状的浑浊现象,但是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冷后浑”。
为什么会出现“冷后浑”?
在未经加工的茶叶中,茶多酚大多数以儿茶素的形态存在。红茶制作中要进行充分的氧化,许多儿茶素会转化成茶黄素。还有的会进一步转化成茶红素,就是为红茶带来红亮颜色的功臣。
茶黄素的溶解度会受温度影响变大。茶黄素遇高温就会呈现各自游离的状态,溶于热水中,让我们看到的茶汤是清澈透亮的。但是当温度降低(40℃以下),它们就开始扎堆。温度越低,扎的堆就越大。大到一定程度——大致相当于牛奶中的乳滴大小,看起来就是茶汤变浑浊,也就是出现“冷后浑”现象了。
除了茶黄素外,咖啡碱也是形成“冷后浑”的原因之一。茶中还有一种成分是咖啡因,而且,咖啡因非常喜欢茶黄素。而茶黄素与咖啡因的络合产物溶解度更低,更容易扎堆变大,更容易导致冷后浑的出现。
不过形成“冷后浑”的主要原因还是茶黄素的含量。科学实验证实,如果把咖啡因去掉,茶黄素还是会带来“冷后浑”。一款茶的茶黄素含量越高,就越容易出现冷后浑现象。“冷后浑是好茶的标志”之说,也就主要是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