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白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千年变迁的茶马古道”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千年变迁的茶马古道”相关知识!
史书上有记载:秦汉时,蜀地和雅安地区的商者就与大渡河以西当时称为牦牛羌、牦牛夷等部族进行过骡马、牦牛等物交往;量少稀有还只为药用的茶叶,也是一项流通货物。从蜀地到达康定的新都桥、塔公草原和木雅藏族聚居区域等地方的道路,人们称这条最早的民间通商交往的路叫牦牛道或马道。
宋朝时,因北方边疆战事不断,辽、金、西夏等游牧政权的侵扰,战事和运输需要大量的马匹,宋王朝便把茶马互市的重点从西北转移到西南。从内地通往康藏地区交通要道就是四川的黎州(汉源)、雅州(雅安),两地便成了茶马互市的重要市场。
到了元朝,由于军马是自给,不需要茶马交易,官方对茶叶的控制,完全在于以税收充实财政。明朝时,北方战乱又起,朝廷迫切需要军马,以茶易马的旧制恢复,施行以茶马司的茶引制度,严禁私人贩运到民族地区,也严禁把茶种引过二郎山,违者会处以凌迟。
从唐以来的茶马互市以及发展到后来的茶土交流都把内地汉族和边疆少数民族联系起来,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始于唐代的边茶业在客观上成为藏汉民族团结交往的重要纽带,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雅安、名山、荥经、天全、泸定等地到藏汉商贸重镇康定,从康定又分南北两线到青海玉树、昌都,经西藏芒康、察丫、江达等地,直至拉萨,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这就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运输茶叶最多,汉藏民族文化、经济往来最为重要的通道;这个大通道的起始,中段和中心段均在康巴大地腹心甘孜州。而甘孜州又处在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的特殊的生态、文化格局,使川藏茶马古道纵贯、网布甘孜藏族自治州。
历史在前进,今天的甘孜州早已不是历史上茶马古道那种贫穷落后,靠人背马驮作为运力的景况。汽车已成为主要运输工具,在四通八达的公路上往来飞驰,把藏族需要的茶叶、日用品运往各地;从成都到西藏拉萨有飞机可以直达,结束了千年茶马古道的辛酸历史。
到了清代,边茶是清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乾隆年间,以茶易马的政策完全终止。引茶制改为引岸制。岸,是指茶叶的固定采购地和销售范围,口岸和路线都是按官方指定的范围。由于清朝逐渐放宽了茶叶的控制政策,从而促进了茶叶的生产和藏汉茶土(土特产)交流为中心的贸易。到清朝中叶,因经营边茶而发家致富的不少,雅安、名山、荥经等县的茶商就发展到了七十多家,以边茶为中心的民族资本逐渐发展起来。康熙四十一年(1902年)清于打箭炉(康定)设官,监督茶叶等贸易,这时康定更加形成了藏汉贸易中心。清朝前中期位于藏汉交通要冲的康定,就必然成为汉藏贸易的重要集散地,边茶业的发展走向极盛时期。那时的炉城(康定)在清史书中说是全市基础建于商业,市民十之八九为商贾。
从雅安、名山、荥经、天全、泸定等地到藏汉商贸重镇康定,从康定又分南北两线到青海玉树、昌都,经西藏芒康、察丫、江达等地,直至拉萨,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这就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运输茶叶最多,汉藏民族文化、经济往来最为重要的通道;这个大通道的起始,中段和中心段均在康巴大地腹心甘孜州。而甘孜州又处在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的特殊的生态、文化格局,使川藏茶马古道纵贯、网布甘孜藏族自治州。
历史在前进,今天的甘孜州早已不是历史上茶马古道那种贫穷落后,靠人背马驮作为运力的景况。汽车已成为主要运输工具,在四通八达的公路上往来飞驰,把藏族需要的茶叶、日用品运往各地;从成都到西藏拉萨有飞机可以直达,结束了千年茶马古道的辛酸历史。
茶文化精选阅读
茶马古道的千年历史变迁
亮炯.朗萨著《恢宏千年茶马古道》,是一部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又是一部川康藏史地小百科。这本书既翔实的记述了茶马古道的历史渊源和作用,又介绍了康巴地区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和藏族的历史文化。
茶马古道起于何时?史书上早有记载:秦汉时,蜀地和雅安地区的商者就与大渡河以西当时称为牦牛羌、牦牛夷等部族进行过骡马、牦牛等物交往;量少稀有还只为药用的茶叶,也是一项流通货物。从蜀地到达康定的新都桥、塔公草原和木雅藏族聚居区域等地方的道路,人们称这条最早的民间通商交往的路叫牦牛道或马道。从中原地经青海和四川甘孜州部分地区,经金沙江、过西藏那曲等地到达拉萨的藏汉政治文明古道是唐朝时唐蕃古道,从宋、元、明、清由朝廷多次大规模开通的川藏古道把茶叶更多地输进了藏区;清时,云南的普洱茶也输入藏区。宋朝时,因北方边疆战事不断,辽、金、西夏等游牧政权的侵扰,战事和运输需要大量的马匹,宋王朝便把茶马互市的重点从西北转移到西南。从内地通往康藏地区交通要道就是四川的黎州(汉源)、雅州(雅安),两地便成了茶马互市的重要市场。到了元朝,由于军马是自给,不需要茶马交易,官方对茶叶的控制,完全在于以税收充实财政。明朝时,北方战乱又起,朝廷迫切需要军马,以茶易马的旧制恢复,施行以茶马司的茶引制度,严禁私人贩运到民族地区,也严禁把茶种引过二郎山,违者会处以凌迟死刑。到了清代,边茶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乾隆年间,以茶易马的政策完全终止。引茶制改为引岸制。岸,是指茶叶的固定采购地和销售范围,口岸和路线都是按官方指定的范围。由于清朝逐渐放宽了茶叶的控制政策,从而促进了茶叶的生产和藏汉茶土(土特产)交流为中心的贸易。到清朝中叶,因经营边茶而发家致富的不少,雅安、名山、荥经等县的茶商就发展到了七十多家,以边茶为中心的民族资本逐渐发展起来。康熙四十一年(1902年)清政府于打箭炉(康定)设官,监督茶叶等贸易,这时康定更加形成了藏汉贸易中心。清朝前中期位于藏汉交通要冲的康定,就必然成为汉藏贸易的重要集散地,边茶业的发展走向极盛时期。那时的炉城(康定)在清史书中说是全市基础建于商业,市民十之八九为商贾。
从历代王朝对边茶的政策是要以茶治边,用茶叶控制少数民族。统治者在实行重征茶税和茶叶官卖的垄断茶叶贸易的一整套政策是达到以茶治边的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
从唐以来的茶马互市以及发展到后来的茶土交流都把内地汉族和边疆少数民族联系起来,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始于唐代的边茶业在客观上成为藏汉民族团结交往的重要纽带,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雅安、名山、荥经、天全、泸定等地到藏汉商贸重镇康定,从康定又分南北两线到青海玉树、昌都,经西藏芒康、察丫、江达等地,直至拉萨,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这就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运输茶叶最多,汉藏民族文化、经济往来最为重要的通道;这个大通道的起始,中段和中心段均在康巴大地腹心--甘孜州。而甘孜州又处在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的特殊的生态、文化格局,使川藏茶马古道纵贯、网布甘孜藏族自治州。
历史在前进,今天的甘孜州早已不是历史上茶马古道那种贫穷落后,靠人背马驮作为运力的景况。汽车已成为主要运输工具,在四通八达的公路上往来飞驰,把藏族需要的茶叶、日用品运往各地;从成都到西藏拉萨有飞机可以直达,结束了千年茶马古道的辛酸历史。
走进千年的茶马古道
一条在滇藏高原上悠悠盘亘千年的茶马古道,我在电影镜头、电视画面上领略过它的崎岖、苍凉、寂寞、悲壮。苍穹下,峻岭间,峭壁上,雪域中,一队驮马,一路鞭影,一串蹄声,萧萧风尘,唤醒晨烟,抹过残阳,载着时光的车轮,碾着岁月的坎坷,踏着生命的节奏,蜿蜒成一条历史的轨迹,书写出一部旷古的传奇。
据史料载,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是汉、藏之间以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传统的进藏商路有两条:一条从丽江经维西或香格里拉到迪庆,再到西藏拉萨;另一条从丽江到宁蒗,经木里到康定,再转理塘、昌都到拉萨,这都是靠马帮披星戴月长途跋涉完成的。千百年来,一代代生活在丽江的纳西族人,以他们聪明的智慧,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用足迹和马蹄踏出了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文化最神秘的古道。尤其在抗日战争中,当缅甸沦陷,滇缅公路瘫痪,日本妄图截断所有通往中国的道路,从外援上对中国实施扼杀。在中国抗战到了最艰苦的阶段,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马帮人冒着枪林弹雨,用血肉之躯开辟了一条国内唯一的陆地国际通道,担负起了救国救亡的重任,写下了一段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史诗,给神奇的茶马古道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说,丽江的马帮是让世人震惊的、敬佩的、敬畏的。马帮不但影响着纳西人的生活,更是改变着纳西人的人生,他们以能参加马帮为骄傲,当上马锅头为荣耀,桀骜不驯的马鞍舞展现了马帮男人的铮铮铁骨和英雄本色。
对于茶马古道的神往,终究成了萦绕我心中一种冥冥的期待,挥之不去。在丽江的拉市海,我终于骑上了那种跑不太快,却脚力好善于走山路,称之为矮脚马的滇马,踏上了那条梦寐已久的千年古道,恍若瞬间跨越了时间的隧道,自己也成了一名风餐露宿的马帮人,去寻觅曾经的骤雨冰雪,谷风匪语,刀光剑影,生死离别。带领我上山的赶马人是一名纳西汉子,穿戴着纳西族的传统服饰,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牙齿异常白净,一双中年人的眼睛,却带着几分童真,清澈纯洁得竟没有任何杂质。他把一匹白马让给我,说,在纳西族的传统里,只有干净的人骑上去,马儿才会安静不聒噪。是的,在纳西人的心目中,依然保留着美好的信仰,把神圣的白马让给灵魂干净的人。
其实,马帮早已不再,古道亦沉寂多时。如今,由于旅游的兴起,使尘封的记忆在历史的残垣中断断续续刨出,在若隐若现的时光背影里,一种远古的尊贵和久远的文明扑面而来,更让遥远的岁月令今人多出些许感慨来。聆听着马脖子上的铃铛响声,以及嘚嘚的马蹄声,一会儿崎岖山路,一会儿羊肠小道,一会儿溪水细流,在崇山峻岭中的石板马道上穿梭。花儿在身边绽放,鸟儿在头顶歌唱,狗儿在前面撒欢,曲儿在山谷回荡。偶尔遇到陡峭处有几分惊险,也会吓出一身冷汗,可更多的是悠然自在,心情愉悦。但透过马道上一串串深浅不一的马蹄印,我仿佛感受到岁月的利刀镌刻在石板路上重重叠叠的沧桑。我想,这里的每一寸泥土都有汗迹,每一块山石都有体温,每一枚草尖都凝结着茶马的气息。青草荆棘覆盖了马帮人命运的悲悯,光阴流逝让历史的遗迹与我们相距甚远,然而在记忆的想象中,依旧能嚼出茶盐那清苦咸涩的味道。
赶马人时不时地哼起小曲,我虽听不懂纳西语表达的意思,但从他轻松欢快的曲调里,依然能听出他内心难抑的欢愉。可以想象,古代的赶马人,穿越生死极地的世界之巅,除了嘶呤嘶呤的脆铃声,必定还要用或高亢,或低沉,或喜悦,或忧伤,甚至不成调的小曲来发泄落寞的情绪。没有小曲,赶马人就永远走不出自己的寂寞,正如现在,没有小曲,也永远抒发不完赶马人的心声。所以,我断然相信,古道上一定有着唱不尽的歌声。
一路上,偶尔碰见三三两两背负着沉重的背篓踯躅前行的女人,我好奇地询问赶马人。他告诉我,这是背夫。事实上,古往今来,在茶马古道上女人当背夫并不鲜见。我无法相信一个柔弱的女人能在这峁梁起伏、沟壑纵横,甚至万仞绝壁之山崖上谋生,这样的情景让人于心何忍?当然,眼前的这些女背夫,是因为生计,还是像鲁镇里的祥林嫂一样为了应景,我不得而知,但从她们的神情中,仍旧能读出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我曾读到马丽华的一篇文章《磨西的老背夫》,其中有一段文字写道:背夫的行列中也有妇女儿童,最小的背童年仅10岁,可背三十多斤两条茶;背妇们背十多条,有些带孩子的妇女只好把婴儿捆绑在茶包顶端。此情此景,让我除了佩服女人的坚韧,不由得感叹,女人其实从未缺席过茶马古道的辉煌。我也从赶马人如数家珍的叙述中,听出了马帮的荣光,但更多的包含着不堪回首的经历,深深地感到丽江街头的繁荣背后,藏着无尽的辛酸,对无数的赶马人和背夫油然产生了真心的敬意。
伫立在一处断壁似的山崖边,谷中空气清新、湿润,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极目远眺,蓝天白云下是波光粼粼的拉市海。拉市海其实是个高原湖泊,这里的人们向往大海,便把湖通常称为海或海子。拉市海没有海的惊涛骇浪,汹涌澎湃,却足具湖的平静与安谧。可见湖面有小舟泛波,湖边有马群啃草,周围峰峦叠绕,草地如毯,野花缤纷,纯然是一种令人陶醉的天然美。我不远万里到丽江的确是来看风景的,但站在悬在山崖边的古道上,我蓦然感慨,踏上马帮路,赶马人是定然无暇欣赏风景的。因为,从一道山口到另一道山口,无底深渊或绝崖峭壁,面对这样的险峻,关于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感念,与赶马人一路如影相随,来不得有丝毫懈怠。由此我又想到赶马人的女人,要是这一生没有看过如此惊心动魄的山路也就罢了,只要看了,她们的心就会跟男人们上路,思念与担心的牵扯,会让她们钻心地痛。
时过境迁,茶马古道作为交通要道早已从历史的视线中消失,纳西族人同样过上了安康祥和的生活。但我们不能淡忘茶马古道所承载的兴衰荣辱,嶙峋的马背上曾经驮过的漫漫日子,还有在古道上演绎的悲欢离合,以及属于纳西先人的那份沉甸甸的希冀和梦想。
沉寂千年的茶马古道
沉寂在专家学者眼中,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通过马帮的运输,川、滇的茶叶得以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茶马古道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云南大学教授木霁弘告诉记者,1990年他和几位学者到滇西北做方言调查时,偶然得知有一条通往西藏的神秘古道,并在当地人的引领下见到了一条石板铺就的道路,寸许的马蹄印,茂密的森林,厚厚的落叶,石壁上的崖画,让人惊叹不已。随后他在一本书的序言里首次提出了茶马古道的概念。
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旭认为,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第五条通道,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地位。在唐朝时沿途商号林立,马帮云集;在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中,则成为大西南后方运送物资的主要通道。
在丝绸之路受到世界关注,被学者、专家们争相研究并引发旅游热潮的时候,茶马古道却备受冷落,默默地 藏在深山密林之中。木霁弘分析说,茶马古道的沉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它的僻远艰险可能是其衰落的重要原因。李旭则分析,茶马古道可能是我们这个星球上地势最高、最为险峻的一条古道。
热的背后仅仅在2004年,《图说晚清民国茶马古道》《九行茶马古道》等图文并茂的书籍出版,掀起一阵冲击波;此后纪录片《茶马古道德拉姆》引起了巨大轰动,导演田壮壮则借此夺得中国最佳导演奖。而后,一支由30多个赶马人、120匹马组成的云南马帮,驮着约4吨普洱茶,在贡茶传统中断160多年以后再度进京;随即,中央电视台热播电视连续剧《茶马古道》,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同期的《焦点访谈》千年古道,在被学者意外发现后,突然掀起一股热潮,并不是没有理由。
专家们认为,茶马古道在民族交流、商业价值、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等方面有特殊意义。
茶马古道是多民族大交流、不同民族文化大融合大贯通的传送带。李旭分析,茶马古道给了沿途区域各民族及其文化相互渗透、交融、影响的机会。特别是借茶马古道,藏区人民获得了生活中必需的茶和其他物品,大量的汉、回、蒙古、纳西等民族的商人进入了藏区,又将西藏的一些土特产带进内地,因此,茶马古道对促进藏、汉的民族团结,推动藏区与祖国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木霁弘则说:现在的人见多识广,口味都挺刁。而古道本身的历史、文化韵味和沿途村寨的地域、风光、民俗,对旅游爱好者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近几年,已有不少旅游、探险爱好者踏上茶马古道,沿途寻访体味。因此,茶马古道具有较大的商业价值和品牌效应。
以茶文化为主要特点,茶马古道成为了一道文化风景线。北京大学学者陈保亚告诉记者,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如伴随茶马古道而生的马帮文化、普洱茶文化、商贸文化,因茶马古道得以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现在,茶马古道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值得人们关注、探究。
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许多值得现代人借鉴学习的精神特征。李旭分析,马帮的赶马人身上最明显的是冒险精神,要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土匪强盗的威胁和生意的风险;其次是勤勉精神,他们必须埋头苦干,风餐露宿;再次是宽容亲和精神,商业群体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宽容忍让,共同面对困难增加了彼此间的亲密团结;以及守信用的精神,马帮必须有良好的信誉才能维持生意;还有爱国精神,马帮在抗日战争中冒着生命危险驮运物资就是证明;赶马人还有创新意识,他们四处游历,见多识广,思想活跃,善于创新。
思考茶马古道热意味着什么?有人说,热起来去的人就多,容易遭到破坏;有人说,热了沿途的地方经济才能发展,茶马古道才真正发挥了作用。但专家详细分析后认为,目前对茶马古道的探寻和研究刚刚起步,在基础性调查研究工作还未完成、大众对茶马古道的认知仍不清楚时,对茶马古道热的开发利用应本着谨慎态度冷静对待,小心别被烫着。
茶马古道的保护问题也亟须提上日程。云南省知名茶马古道研究专家何仕华向记者透露,思茅市三家村麻栗坡曾经有一段茶马古道,但当地村民却将上面的石条、石板撬挖起来,运下山后用于建盖房屋,几年工夫,古道已不复存在。木霁弘等专家认为,茶马古道是历史留下的宝贵遗产,一旦遭受破坏,将给相关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乃至整个人类带来巨大损失。专家们提议,茶马古道的开发应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如川滇藏三省(自治区)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为了充分利用茶马古道的自然、文化优势,应联合成立省一级的合作机构;茶马古道沿途有些区域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开发过程中应编制总体规划,避免低层次的破坏和雷同的项目开发;开发同时要做好发掘、整理、研究、保护沿途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工作;应统一推出茶马古道的旅游品牌,避免内战,等等。
应引起人们注意的是,自从茶马古道有了一定知名度,重走茶马古道、运茶进藏等活动也越来越多。可有人认为,类似做法对宣传茶马古道、推动旅游发展并不能起到什么实质的作用,只是一些地方和企业的商业炒作手段。到底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推广茶马古道,是个值得好好研究的问题。
千年茶马古道入梦来
原标题:同安:千年茶马古道入梦来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民间商贸通道,因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而得名。而在厦门同安区与泉州安溪县龙门镇、南安市翔云镇一带,也曾有过一条“茶马古道”,从宋元直至民国时期,年复一年地在三地之间的茂林深山里来回运送山货海产。
近年来,同安清理了古道上淤积的山泥,不断挖掘文化资源,古道慢慢被拂开历史的尘埃,展露出曾经的光辉。近日,记者重走了这条运送山货海产、衔接海丝之路的“茶马古道”,发现昔日“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商贸之路,已经变成了怀旧的诗意之旅,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曾是民间重要通商路
前不久,安溪的游客陈志斌带着朋友造访同安区汀溪镇前格村。这次“说走就走”的自驾游,缘于他听闻这里有一条连接古同安和安溪龙门、南安翔云的“茶马古道”。
这条古道在《厦门市志》《同安县志》中均有记载:“自同安城关经上埔,曲折往西北,经西源、半岭,过县境内海拔900米的东岭至安溪县的龙门,全长20里,宽4尺鹅卵石路面,多坡。”
厦门文史专家颜立水熟知当地的地理、历史,他为陈志斌勾勒了这条古道的大体走向:古道建于宋代,沿用至近现代,现存全长约五里,起点正是位于汀溪镇前格村的五里林自然村,上端在汀溪镇半岭村的半岭自然村,呈西北—东南走向。“古道依山而筑,由不规则的鹅卵石、山石铺就,在茂盛的森林里,沿大仑尖山东部山腰向上蜿蜒。”他说。
陈志斌走在被考证可追溯至宋元时期的古道上,踏着一块一块的石板漫步在遮天蔽日的茂盛林间,感受这条曾经同安到他家乡的扼要之路。古道最窄的地方有一米宽,最宽的地方达一米八,从五里林到半岭的山路海拔落差大约两百米,放在机械尚不发达的年代,供人、畜通行很是方便。
颜立水说,以前的人们徒步或者坐轿通行古道,做生意的人通过古道把安溪、南安等地的茶叶、香菇等特产运到同安,从同安带回海产、食盐、锅碗瓢盆等。先民常借助驴、马等翻山越岭而行,有的石头上还可以寻见古代挑夫负重歇脚的痕迹。
而山区生产的山货经茶马古道运到位于同安西溪上游的草仔市码头装船,就走上了“海路”,沿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各地。而从“海丝”运来的火柴等洋货,经草仔市码头,肩挑马驮运往山区。颜立水介绍道,这是一条双向的商旅、物流通道。
荒废古道复苏成景点
扼通商要道,同安汀溪茶马古道上曾商旅过往频繁,旧时的五里林村和半岭村因此繁华一时,出现了数家客栈、商铺、饮食店。如今古道中途还留有多座旧时的客栈、货场和骡马过夜的棚屋等,以及一座石砌的土地公小庙,供过往行旅祈求平安。
在汀溪镇工作了39年的汀溪镇文化站站长刘良镇保持着对茶马古道的研究,他参与主编的《汀溪寻古》和《汀溪民间故事》里,搜集了大量关于古道的历史材料。“古道沿途有化渡院、双林院、慈相院三座寺院,‘经济兴,佛缘灵’,说明当时经济繁荣。”他说。
上世纪30年代,附近修建了翻山公路后,古道的功能随之逐渐消失了。五里林村民叶文培说,直到十多年前,古道仍在使用,现在鲜有经此路的人了。
现在陈志斌看到的,是繁华褪去的村庄,两个自然村只有一两百人,古时的一些商铺变成了民居,山村重归宁静,唯有土地公小庙里偶有路人经过烧的纸钱还勾起曾经商路的繁华记忆。
为了重现宋元时期的繁华古道,2013年,刘良镇牵头发起了茶马古道的清理工作。古道人迹罕至,每一次大雨冲刷后,古道的一些路段都被滑落的山泥覆盖,年复一年,厚厚的山泥和腐烂的树枝树叶将石板路深深掩埋。
当地花费了约20万元用于清理古道,在刘良镇看来,修复汀溪茶马古道意义深远:“前格村内有全省唯一保持最原始、最完整的海上丝绸之路——宋元茶马古道,是古代安溪通往泉州府必经之路,是海丝文化兴与衰最有力的见证之一。”
荒废的古道重现天日后,许多附近地区的市民都闻讯而来,想一睹当年的茶马风情。除了游客自驾到汀溪“考古”、登山,去年,厦门市的50多个家庭还组成美丽乡村探访团,由父母带着孩子重走“海丝”路。
赋予古道以现代生机
去年7月份,前格村举办了一场名为“海丝情·同安路·同安汀溪最美乡村越野跑”的活动,近800名越野跑爱好者参与其中,奔跑在茶马古道上。来自上海的沈女士说,踏上古道后,不知不觉速度就慢了下来,深呼吸茂密原始次森林里的氧气,感受不一样的风景和文化。半岭村独特的自然生态也让游客们眼前一亮,石头砌成的房子、线型优美的黑瓦屋檐,在保护良好的林间显得韵味独特。这也是茶马古道重现天日后,迎来的最为“热闹”的一次活动。
近年来,乡村游在同安得到发展,越来越多人被吸引着来到山里、田间,探访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在前格村,每年油菜花开时,都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拥有长达2公里的原生生态峡谷的前格森林公园也正在完善,茶马古道的挖掘成了前格村新增的文化旅游路线,丰富了乡村游的配套,为村庄增添了一份魅力。
“山间铃响马帮来,古道密林幽深,游客行走其间,仿佛穿入了历史幽远的时空。这种体验非常难得。”颜立水提议,今后古道修复完整,可让游客与古人一样骑马行走古道,体验穿越历史之感,还可以设置茶水驿站,让游客歇脚喝大碗茶。
经历了上千年的茶马古道
经历了中国风风雨雨上千年的茶马古道
普洱六大茶山和其他一些产茶区的少数民族,均以茶作主要经济来源和物与物相换的对象,所以几乎处处种茶,户户卖茶,马帮塞途,商旅云集。据考察,这一时期每年约有马帮五万匹于春秋二季来回于滇南、滇西及越南、缅甸、老挝等地运输茶叶,随着茶叶运输的繁忙,客栈、食馆、商店也应运而起,生意兴旺,第三产业在交通沿线发展起来。往来于思茅普洱地区的马帮运输有几条干线。
其一,由下关经顺宁(现:凤庆县)、临沧市云县、临沧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乡、双江县运输勐库茶、凤庆县茶至下关加工为沱茶,每年约有驮马46千匹驮运。其二,由蒙自向西至临安(建水)、石屏县,往南至城抵西双版纳。其三,以玉溪为起点,经石屏、元江、磨黑至普洱思茅。海关的设立也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运销。清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895年6月21日),清政府与法国在北京签订《中法商务专条》,其中第三条规定:议定云南之思茅开为法越通商处所。光绪二十三正月初三日(1897年2月4日),英国又强迫清廷在北京订立《中缅条约附款十九条》,其中第十三条规定将在思茅设立英国领事官驻扎。,根据上述条款,1897年1月2日,法国在思茅建立了海关。1902年5月8日,英国在思茅建立海关。据海关统计,自民国元年巨民国十二年(1912-1923)经由思茅海关出口的红茶,价值白银110210两。
思茅普洱区在历史上的盐茶马道,是伴随着盐茶的生产、运输、销售而兴起的。据光绪《普洱府志》载,普洱茶早在唐代就已行销西番。其卷十九《食货志》载: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代时已开始有茶马市场,以茶易马。元代时茶叶已成为边疆各族人民相互交易的重要商品。到明朝时,谢肇制已经在《滇略》中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的记载。万历年间,在普洱已设官管理茶叶贸易。据考,历史上普洱茶运销量号称10万担以上,清顺治十八年(1661),仅从普洱运销西藏的茶叶就有三万驮之多。
清代中叶,清政府已在普洱府和思茅厅增设茶局,商人经营茶叶要向官方领取茶引(即执照)。雍正七年,清政府在攸乐山设攸乐同知,统兵五百防守山寨,征收茶捐,当时每年约有马帮一千余驮运茶叶,然后转运普洱府加工精制。由于瘴疟流行,乾隆元年(1736),清政府将攸乐同知移往思茅,改称思茅同知,从此思茅又成了普洱与西双版纳之间的茶叶中转站,思茅也因普茶远销而繁荣起来。从道光至光绪初年(1821-1876),思茅城商旅云集,市场繁荣。年有千余藏族商人到此,印度商旅驮运茶、胶(紫胶)者络绎不绝,滇南商道已成为一条茶叶商道,印度、缅甸、暹罗(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各国,均有商人来往于西双版纳和思茅、普洱之间。这时期的普洱茶马道异常兴盛。清人檀萃《滇海虞衡志》中云: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矣。道光《普洱府志》载:车里(景洪)为缅甸、南掌(老挝)、暹罗(泰国)之贡道,商旅通焉。威远(景谷)宁洱产盐(指磨黑),思茅产茶,民之衣食资焉;客籍之商民于各属地或开垦田土、或通商贸易而流寓焉。1983年思茅地区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古茶马驿道,至今还有那柯里驿道、茶庵塘驿道等。那柯里驿道在思茅至普洱之间,即今普洱县境内同心乡那柯里村的一条古茶马驿道。清光绪时,称那柯里塘,设兵6名,归中营左哨头司把总管辖。今还可见用人工打制的条石和砾石铺就的石道,路面宽1.4米,有石台阶盘旋而上,全长断续30公里。茶庵塘驿道是普洱至磨黑以北到省城昆明,内地南下到思茅普洱的一条古茶马驿道,在普洱县城东北12.5公里的茶庵塘坡头(海拔1960.7米),是古代重要关哨讯塘之一。清光绪年间,曾在此茶庵塘设兵五名住守。驿道在婉蜒的群山峻岭之中,过去有一小寨人住在这茶庵塘道旁,除从事一点农业外,多数是设店卖茶卖饭,接待过往茶马道的行人马帮的,因称茶庵寨子。茶庵塘因山高路险,故有茶庵鸟道之称,故亦成了清代普洱郡八景之一。现今还可看到宽约2米,断续长约5公里的茶马古道,石上已踏出2厘米深的马蹄印,历史之久,由此可知。
十八、十九世纪在思茅普洱进行茶叶贸易的茶商有两大部分,石屏茶商主要垄断易武茶区的茶叶运销;腾越、思茅茶商主要垄断勐海、勐遮茶叶的运销。此外,中甸、德钦(当时称为间墩子)的藏族商队,每年有驮马三百至五百匹来到西双版纳驮运茶叶,销往西康、西藏,每年约三千担。在茶叶加工制作上,本世纪三十年代,思茅曾重立过思普企业局,并在勐海南糯山建立思普茶厂。解放前,墨江县有私营景星茶厂,为加工生产好茶作了努力。
普洱茶发展了,产量增多了,利润增多了,而封建官府对茶商茶农的课税和勒索也增加了。光绪年间,云贵总督在普洱增设盐茶道,下设官茶局及盐举司,加重了茶商、茶农的苛派。由于茶捐过重,茶农受损,茶商亦无利可图,以至造成普洱产茶,颇为民害(见吴应枚《滇南杂记》。)到光绪末年,普洱茶已由过去年产八万担的高峰跌落到五万担。许多茶商和马帮只得另走他途,过去马帮络驿,商贾云集的景象一蹶不振。到抗日战争结束的1945年,全区茶叶产量降到15000担。到1949年时,全区茶叶种植残存面积仅31400亩,产量仅6992担,降到了历史最低点,普洱茶马道亦从兴盛逐渐走向了衰落。
千年茶马古道保存完好的秘密
随着普洱茶的热卖,越来越多人开始探究普洱背后的文化,有对普洱茶稍微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同时茶马古道也是西南贩茶的唯一通道,是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的一条神秘古道,它的年代已相当久远了。
现在很多人都选择去茶马古道游玩,经过千年的风吹雨打,此道会不会损坏了呢?当下的茶马古道还好好的绵延盘旋在那,那千年茶马古道保存完好的秘密是什么呢?茶马古道相比当下花几个亿所造的道路还结实,茶马古道真是西南人民劳动的伟大工程。
维系汉藏民族交融的千年茶马古道为何至今仍能找到多处保存完好的路段,千百年来历经无数人踩马踏的古道为何以至今日依然坚固如昔?专家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一段茶马古道上的意外发现揭开了谜底--科学、负责的施工让茶马古道亘古永存。
据茶马古道研究专家、泸定县政协主席孙光骏介绍,去年10月他带领一支考察组,在崇山峻岭间考察一段茶马古道遗迹时,意外的发现了一个因山洪冲毁而形成的截面,截面的构造令所有人大吃一惊:千年茶马古道的路面下不是单纯的泥土,而是厚厚一层碎石堆。这种构造是怎么形成的,所有人疑惑不解。
孙光骏专门邀请地质专家对截面进行了测量,最后揭晓了答案:原来,为了应付山洪、泥石流经常冲毁路基,古人在修路时特意把路基向深处挖了1.5米,然后向其中填入掺有大量碎石块、鹅卵石的粘土,以确保道路的坚固持久,道路两边砌有路肩,路面几乎全用花岗石铺成,道路最宽处达到了4米。
专家认为,古人这种修路方式足见筑路时考虑长远,对待“工程”认真负责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千年茶马古道能够保存下来。
“与现在动辄反复维修的‘豆腐渣’工程相比,经过精心修筑的茶马古道足以让它们汗颜,先人的敬业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孙光骏感叹。
揭晓了千年茶马古道保存完好的秘密,相信这样的建筑工程是值得当下建筑师所学习的,更是让现在那些洪水一冲或暴雨一下就塌方的“豆腐渣”工程汗颜啊!古人的劳动结晶成了现代一处风景迷人的文化遗产,古人的智慧与认真建筑工程的精神值得我们当下人好好学习。
茶马古道:领略千年黑茶文化
说起安化的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黑茶文化。而说起安化的旅游,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也必然只有一个地方--茶马古道。
茶马一词,一是源于唐朝开始的茶马交易机制。古代中原政权为加强军事力量,以茶叶等商品与边疆游牧民族换取战马,并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茶马司,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二是山区茶农以茶叶换取生活物资,由于山道崎岖,交通不便,多用马匹作为驮运工具,因此,茶和马联系在一起。由此引申出了茶马之路,即留存至今所谓的茶马古道。
茶能清解脂肪,祛除油腻,补充人体必须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而对于地处边陲的游牧民族,以牛羊肉为主,不得茶,则困以病,喝茶成了他们赖以生存的习惯,而因常年迁徙的生活特性,游牧民族的喝茶种类以紧压茶为主,主要是因为紧压茶方便携带,易于储存且耐冲泡。安化黑茶的品质特征正符合西北少数民族的饮茶需求,因此,从明代被朝廷定为官茶开始,安化黑茶逐步取代其他茶类,成为了西北少数民族饮用的主要茶类,经陕西、甘肃等地茶商销往内蒙、青海、宁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直至民国年间政局动荡,交通阻塞才逐步衰落。
安化地处山区,山多地少,有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宜茶环境,自古活家口者,唯茶一项。随着黑茶产销的兴盛,商家为了收购和运输茶叶的便利,在安化县境内集资修建茶马专道。这些道路翻山越岭,以青石板铺就,沿途建风雨廊桥、茶亭、栓马柱等供歇息之用,绵延数百里。借助资水横贯全境的地利之便,茶商在安化山区内收购茶叶后,沿茶马专道驮运至江边集镇,再通过水运销往外地。据专家考证,古代安化黑茶的运销线路是经资江运往洞庭湖,再转运湖北沙市,经襄樊、老河口至泾阳、晋阳、祁县,然后销往西北边陲。因此,也就形成了安化茶马古道与其他地区茶马古道截然不同的船舱马背式的独有特色。
直至今日,安化县内仍留存了大量的茶马古道遗迹,有的仅剩小段路基,有的绵延数里,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有黄花林场腰子界一段、江南至洞市黄花溪一段、陈王次庄至山口一段、洞市老街一段、永锡桥一段等等。茶马古道风景区内,保留了最为完整的一段茶马古道,由山下联环村至高城村绵延几公里的青石板路,由于未进行旅游开发前仍未通公路,这里依然靠马匹作为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当地人一直对茶马古道多有维护,才完好地保留了下来。每逢山下市集圩日,山里人用马匹驮着木材、山货、茶叶等去山下的市集换取生活物资,成群结队,蔚为壮观。在川岩景区内,现今仍保留了安泰廊桥、永济茶亭旧址、川岩茶叶禁碑等茶马古道遗存,仿佛在遥忆着那一片历史的风景。
安化素称茶乡,产茶历史悠久。唐宋时期,茶叶产量誉甲天下。明清时期,所产云雾茶、芙蓉茶驰名中外,成为朝廷贡品。明嘉靖年间创制黑茶远销西北诸省。到了16世纪,安化黑茶取代四川茶叶,居全国领先地位。
西域诸民族以肉食为主,偏爱云南的红茶、四川的乌茶和湖南的黑茶,将它们视为消食养胃的珍品,对安化黑茶更是情有独钟。安化黑茶名不虚传,愈陈愈香,愈陈愈奇,极品黑茶有万两黄金千两茶的骄人身价,饮家视之为玉液琼浆,医家视之为甘口良药。
茶马古道是指唐宋至民国时期,连接内地产茶区和西北、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茶马交易的交通要道。历史上的益阳,驿道交通发达,并与茶马古道连接起来。千百年来,穿梭在古驿道上的辛勤马帮,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山林深谷的宁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开辟了一条通往边陲的经贸之路。在茶马古道上,使益阳茶名扬天下的是黑茶,其著名的品种有茯砖茶、黑砖茶、千两茶和三尖茶。
马帮和茶马古道凝聚和集中了物流和人流,在茶马古道途经的许多水陆交汇点,慢慢自然形成了集镇、驿站,以方便马帮和过往商贾行人买卖商品,住宿歇足。高城峒、江南古镇、永锡桥、洞市老街、唐家观、新化圳上、白溪、隆回滩头、宝庆这些老市镇,便是随茶马古道诞生、发展而来。
茶马古道上的千年黑茶香
千年黑茶源自安化
安化,旧隶属潭州故郡,宋熙宁五年(1072年)开梅山而置县,取归安德化之义,五代毛文锡《茶谱》云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渠江薄片,一斤十八枚?其色如铁,芳香异常?这是关于黑茶最早的文字记载,渠江,即今安化渠江镇,渠江薄片,就是早期的安化黑茶。
安化印象
安化位于湘中偏北,雪峰山脉北部,资水横贯全境,土地面积约499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0%以上,境内峰峦起伏,云雾弥漫,溪流纵横,安化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土壤肥沃,为湖南主要林茶产区之一。
茶市斯为盛
安化黑茶究竟始于何时?据史料推断,安化茶早在唐代已有名,规模生产则从宋代开始,兴盛于明清。古安化茶农从山区生活习惯中逐渐摸索出一套锅炒杀青、揉捻、渥堆、明火焙干的制茶方式,这种黑毛茶无青叶气,有松烟香,滋味浓厚醇和。
安化黑茶味浓,更适宜加奶酪的饮用方式,很合西北少数民族的口味。明朝茶马交易中,量多价廉的安化黑茶冲击了官茶四川乌茶,走私贩运屡禁不止,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安化黑茶被正式定为官茶,很快就取代汉川之茶,成为销往西北的主打茶叶。
确定为官茶后,安化茶业空前兴旺。在小淹至东坪不到百里的资江两岸,因茶而兴起的集镇就有8个:小淹、边江、江南坪、唐家观、黄沙坪、酉州、乔口、东坪,共有茶号三百多家。制茶季节,晋陕徽茶商齐聚安化,演绎了近五百年茶市斯为盛,两岸人烟稠的茶史奇观。
清同治《安化县志》:唯茶甲诸州县。
茶山的春天
从长沙,经长常高速到益阳,过桃江抵安化小淹,沿资江南岸西行,达安化城关镇东坪,一路逶迤向北向西,凡210公里。
安化多山,有一首旧民谣如此形容安化人靠山吃山:春天吃扒(ba)起的(茶),夏天吃浮起的(林木),秋天吃吊起的(柑橘),冬天吃捆起的(腊肉)。
我们去时,清明刚过,当季黑毛茶的采制一般得到谷雨前后,清明的嫩芽,大抵用来制作绿茶。沿资水寻访茶人茶事。细雨纷飞,两岸群峰叠翠,小镇人家在水雾中若隐若现。
为深入茶山,我们曾冒雨驱车西行50多公里,从东坪镇赶到云台山的马路镇,这里是安化大叶茶群种的代表――云台山大叶茶的原产地。在路边我们找到一块200苗的茶园,云台山八角茶厂三年前承包了这片山头改造茶苗,三五农妇正在采摘最后一批清明芽茶。
老字号新字号
现今的安化茶行,东坪以东主要集中在江南、黄沙坪、酉州、小淹。
经过黄沙坪,路边有一座别致的仿古院落――茶马驿馆,湖南怡清源茶业公司2009年建成这家宾馆,画廊、雕塑乃至外墙室内装修,无不渲染着黑茶文化主题。怡清源以前主打绿茶,2007年与安化签约投资4500万元兴建基地厂房,成为黑茶领域的新锐代表。
茶马驿馆往河边走下去,就是当年黑茶输出口岸黄沙坪的老街。黄沙坪茶行设在一座近两百年历史的木楼内,楼上楼下到处堆放着大包的毛茶,靠门口是一座由百年老字号永泰福制作的三米见方的七星灶,当地用来烘焙黑茶的传统工具。左厢房,2台抖筛机合着雨声沙沙作响,老板谌九保正指点着几个妇女,筛分去年从茶农手上收来的初制黑毛茶。
从谌九保的爷爷辈起,谌家制茶已是第三代了。这座木楼原本也是一个老茶号,上世纪80年代谌九保搬进来自己开了茶行,以前主要做绿茶,这几年黑茶行情看涨,他改制黑茶了,一年能产1000多担,旺季要请十来个人打工。安化如今做黑茶精加工的企业30来家,除了白沙溪、安化茶厂、怡清源、久扬等大厂子,谌九保说,他的茶行规模不算小了。
每一泡都有故事
提到安化黑茶,绕不开位于小淹的湖南白沙溪茶厂。每一泡都有故事,是白沙溪企业文化宣传片的主题词。如果以茶作比,白沙溪已然是一泡70年的陈茶了。它的前身是湖南砖茶厂――1939年由曾留学日本的安化人彭先泽创建,中国第一片黑砖茶、第一片花砖茶、湖南第一片茯砖茶均出自于此,堪称湖南紧压茶的摇篮。
很多人是从安化千两茶开始了解安化黑茶的。因单体体积之大、加工周期之长和独特的花格篾篓包装,安化千两茶有世界茶王的美称,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千两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传承,与白沙溪密不可分。
清同治年间,有山西茶商与安化边江刘氏三兄弟联合研制出老秤每支1000两的花卷茶,俗称安化千两茶,刘家人一直视踩捆工艺为绝活秘不外传。1952年,国营白沙溪茶厂招收刘氏后人进厂,传授技艺生产千两茶,至1958年改制花砖茶后停产。时隔25年之后,为不使千两茶工艺失传,时任该厂业务副厂长的王炯南于1983年组织人马恢复生产,结果踩捆工艺好不容易搞定了,能把茶卷捆紧的花格篾篓却没人会做了,费尽周折才寻访到两位年过八旬的老艺人联手编篓,安化千两茶才得以重新制作面世。而没过多久,其中一位老人就去世了。
安化黑茶的新拐点
在我们的茶乡之行,2007年是一个频频被提到的年份。
这一年,黄沙坪茶行的谌九保转向制作黑茶,八角茶厂大规模改扩建茶园,以生产安化银豪闻名的唐溪茶场也开始做黑毛茶了;这一年,怡清源涉足黑茶领域,安化黑茶龙头企业白沙溪完成股份改制,安化黑茶、安化千两茶注册了国家地理商标
安化黑茶专销我国西北地区以及俄罗斯、蒙古,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央政府茶马互市国策的主要承担者,与国事密切相关。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白沙溪茶厂一直都实行统购统销,至今仍是安化最主要的边销茶定点企业。作为国家的计划茶,安化黑茶价格低廉,企业连年亏损,茶农积极性不高,茶园也大面积萎缩。
安化黑茶在困境中寻求突破,普洱热则带来了契机和启示。本世纪初期,同样是边销茶的普洱在国内外名声大噪,黑茶的降脂、减肥等保健作用被专家们揭示放大,有着千年历史的安化黑茶开始受到了海内外市场的瞩目。随着2007年普洱降温,安化黑茶登场亮相。
官茶已入平民家
黑茶是由绿茶演变而来的一大茶类,由于干茶色泽hei褐,故称黑茶。与绿茶、红茶比较,绿茶属非发酵茶,红茶属半发酵茶,而黑茶属于完全发酵茶。
有研究表明,黑茶不仅能补充人体必需的维生素,还能消脂祛油,茯砖茶中俗称金花的冠突曲霉,有很强的分解油腻、消食、调节人体脂肪代谢的功能,适合饮食结构以奶肉类为主的人们饮用。西北少数民族不可一日无茶的道理即在于此。
年届七旬的伍湘安曾任安化县政协主席,2006年底出任安化茶叶协会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任会长,一直热心研究宣传安化黑茶文化。伍老身体健康,他自认与长期饮用黑茶不无关系。在伍湘安看来,安化黑茶近年来有两个转变:从纯手工制作转向标准化、清洁化、现代化生产;从单调的礼品茶转向平民化的多样化产品。
褪去官茶色彩,由单一边销转向内销外销,安化黑茶飞入寻常百姓家。2007年至今,可以说是安化黑茶与市场开始紧密接轨的三年。市场看好,利润空间大了,茶农的收入和积极性也水涨船高,安化茶园面积从2007年的10万亩出头扩展到目前的12.5万亩。改制三年,白沙溪如今拥有1万亩茶园基地,2009年产值跃进亿元大关。白沙溪当家人刘新安乐于提及一句话:老百姓的生活水准提高了,我们的产品才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