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原产地。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唐代名茶渠江薄片原产地之考证”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渠江薄片为唐代名茶,有史记载的生产直至宋代。《茶文化简史》一文记载:唐代名茶,首推蒙顶茶,其次为湖、常二州的紫笋茶,其他则有神泉小团渠江薄片等。宋代诗人吴淑在《茶赋》中评述: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叶之利,其功若神。则有渠江薄片清文既传于杜育,神思亦闻于陆羽。说明渠江薄片产于唐朝时期直至宋代,此后未见有关渠江薄片的记载,渠江薄片从此失传。
渠江薄片品质独特,五代蜀(935年前后)毛文锡《茶谱》中记载:渠江薄片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渣也。与现在生产的黑茶特征十分吻合,说明渠江薄片属黑茶类,这是我国有史记载的最早的黑茶产品,以此推之,渠江薄片是中国黑茶的始祖,考证渠江薄片的原产地有其特殊的意义。
经过考证,笔者认为渠江薄片原产地在湖南省新化县的奉家镇。
新化县产茶历史悠久且历久不衰,从唐朝时期最早记载渠江薄片有油,苦梗唯江陵、襄阳数十里皆食之,历代均有产茶的记载,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设立新化县,属邵州。《宋会要》记载绍兴三十二年邵州产茶6215斤。明代朱元璋改邵州为宝庆府,规定新化县每年贡茶18斤。其时新化茶归类为宝庆茶,明清时期一直闻名全国,李时珍《本草纲目》和徐渭《徐长文秘集》所载全国名茶中都有宝庆茶,许次纾《茶琉》中说楚之产曰宝庆,滇之产曰五华,此皆表表有名,犹在雁茶之上。宝庆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新化文仙山茶,品质优良,成为输官贡茶。明永乐(1403)年间《宝庆志》记载:新化植茶树,以充贡赋,产量大增,设立新化苏溪茶税官厅,年税银三千两。至清光绪年间,新化产茶达到顶盛时期。1942年,王彦实着《新化之茶》,记载那时产茶每年达三万担,其中以奉家米茶品质好,最为有名。民国年间,新化县仍有八家茶行建于杨木洲,与安化县同时成为湖南茶叶的主要产地。建国后,新化茶叶业快速发展,80年代初产量达8万担以上,目前年产量仍稳定在3万担左右。因此,渠江薄片产于新化,与其厚实的茶文化底蕴分不开。
五代毛文锡《茶谱》中说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渣也。又说: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所谓潭邵之间的渠江,指的就是位于新化、安化、溆浦三县交界处的渠江水系。当时新化未置县,属邵州邵阳都渠县境,安化也未置县,属潭州益阳县境,故称潭邵之间。在这三地之间,有一条河流叫渠江,河名沿用至今。据此可以断定,渠江薄片原产地在渠江流域。
渠江发源于新化县古台山脉,《新化县志》记载,渠江是新化县第三大水系,全长98.8公里,在新化境内约45公里,从古台山发源,流入奉家镇的双林,经奉家至长峰流入溆浦县,至安化县的连里乡(1995年改名为渠江镇)汇入资江。根据茶树生长的基本特性,历代名茶多产于高山的云雾山区,陈椽教授在《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明确指出名茶必须具备优越的地理条件,所谓高山出好茶,并把高山界定为海拔5002000米高度。奉家镇地处雪峰山脉中段,属典型的山区地貌,树木葱郁,土地肥沃。下辖奉家、双林、上团等渠江沿岸三个管区,海拔5001400米,年平均气温2022度,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日照短,雨量充足,冬暖夏凉,常年云雾弥漫,根据茶树喜阴喜湿的生长特性,非常合适茶树的生长,而且有史明确记载的产自奉家的明清时代的奉家米茶以及现在的月芽茶,都充分说明奉家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奉家茶叶品质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渠江薄片产自奉家镇的奉家、双林、上团一带,这是毫无疑义的。为什么渠江薄片后来没有延续生产了呢?笔者认为渠江薄片的中断始于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曾下令改龙凤团茶为芽茶上贡。《宝庆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开始生产炒青和烘青,渠江薄片从那时停止生产。一代名茶,从此失传。奉家现有茶园面积2000亩,年产茶叶约150吨,现在的黑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和收藏家的认可,目前中茶总公司投资建设湖南黑茶基地,开发黑茶中的名茶产品意义非凡。笔者认为,以奉家现有茶园为基础,以中国黑茶之祖渠江薄片为平台,研制和开发这一历史名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cy316.com延伸阅读
渠江薄片的历史发展情况
渠江薄片茶源于东晋时期。道教传说中闻名的神仙张果老昔时修道之时就是寄托岩边茶叶、野地茯苓、古井涌泉充饥解渴,在新化奉家山的古洞内修行,终得道飞升。后来云游各地,看到世间眼疾肆虐,百姓深受其苦,他便用昔时修炼之地的岩边茶叶救治病人,并将此茶赐名为渠江薄片。现在仍有大量古茶树生于岩缝内。昔时大仙所饮丹泉之古井,沿存至今,因地形如马头而得名马脑泉。相传此井之泉渗于山水间,常年不涸,为大仙炼丹之所用。传说取此井之水最宜冲泡渠江薄片茶,其色如铁,芳香非常,烹之无滓。
渠江薄片茶兴于唐,盛于宋,明清两朝贡茶,在有史料的记载中,唐至五代十国时期,渠江薄片茶为十大茗品之一。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成帝,将渠江薄片茶列为皇宫贡茶,自明朝洪武年间到清代道光年间,渠江薄片的贡茶历史长达近500年之久,成为当世现存的贡茶历史最悠长的茗品。
明末哲学家方以智所著《通雅》中有载:渠江之薄片此唐宋时产茶地及名也。说明唐、宋、明乃至清朝时期,渠江薄片一向是社会公认的茶之名品。
2007年,渠江薄片茶被评为湖南名茶;2008年3月,全国供销体系名茶评选会上,渠江薄片被列为湖南省四大名茶之首。2008年7月,渠江薄片,申报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10月,渠江薄片被评为中国茶叶博览会金奖。
渠江薄片享誉历史千年之久,古今多部文献和书籍中均有记载,最早可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二年(935年)毛文锡所著《茶谱》,文中有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芳香非常,烹之无滓也。渠江薄片,据宋代吴淑的《茶赋》所述: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则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可见,渠江薄片宋时已被列为全国茶苑中的名品。
据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记载:昔贤所称,大约谓唐人尚茶,茶品益众,有渠江之薄片,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
在明朝万历年六年的《贡赋》载:进新茶芽二十二斤。
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记载:余尝清秋泊钓台下,取囊中武夷、渠江二茶试之,固一水也,武夷则芡而燥冽,渠江则如铁而清香,乃知择水当择茶也。说明同用富春江的水泡茶,久已驰名的武夷茶其汤色和滋味反不及渠江薄片茶。可见渠江薄片茶在当时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相称的高度。
时至今日,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施海根主编的《中国名茶图谱》、阮浩耕主编的《中国名茶品鉴》都对渠江薄片作了细致的记载。
千年古茶“渠江薄片”
渠江发源湖南新化县古台山,经奉家、天门、长峰等地注入资水,乃新化第三大水系,在地理志上颇为有名。
新化奉家山为奉姓聚居地,历代产茶,渠江薄片、月牙茶、蒙洱茶尤其出名。《新化县志》载:渠江薄片、月牙茶为宫廷贡品,全国享有盛誉。《茶谱》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乡人每年采摘不过十六、七斤,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奉氏族谱》载:奉氏秘方,渠江薄片,一斤换米十升。可见渠江薄片的制作精细、价格昂贵,因产量少,故可饮用之人少。
渠江薄片乃千年古茶,集文化与历史一身。从源头细说,是中国黑茶的鼻祖,源于东晋,兴于唐,盛于宋,明清两朝为贡茶。唐至五代十国时期,渠江薄片已经成为中国十大茗品之一。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将渠江薄片列为皇家贡茶,专供皇室成员使用。清代,渠江薄片继续列为皇家贡茶,有五百余年的贡茶史,是中国贡茶历史上最悠久的茶品。
据现在可考的史料记载,有宋代吴淑《茶赋》云: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齐名。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渠江之薄片,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载:武夷、渠江二茶试之,固一水也,武夷则芡而燥冽,渠江则如铁而清香。明末方以智《通雅》载:渠江之薄片,唐宋时产茶地及名也。这些记载和评价,对后人了解渠江薄片的价值很有好处。
渠江薄片制成后,外形为古铜币样,香气纯正持久,滋味醇和浓厚,汤色橙红明亮,饮用方便。渠江薄片原料选取奉家、天门的头等高山云雾茶,经两蒸两制冷渥堆后,压制成古铜币,茶叶已经消除黑茶涩味沤味,变得芳香异常。
奉家山这个小小的山村,自解放以来,很多茶叶专家和品茗高手不远千里寻找渠江薄片的踪迹,到奉家山勘察茶园,我曾有幸到过那里。奉家山一带群山起伏,峰石奇异,树木葱茏,云雾茫茫,海拔在600至1800米,昼夜温差大,气候条件特殊,常高空阳光灿烂,山中云雾翻腾,低空细雨蒙蒙,瞬间暗淡无光,阵雨迷蒙,山色一新。有诗句描述:云暗雨来疑是夜,山深寒在不知春。奉家山土壤肥沃,腐殖丰富,茶树生长迅速。我曾在奉家山看到大量古茶树生于岩缝内,泉水渗于山石间,常年不涸。取此泉水,回寓所冲泡渠江薄片,茶叶在杯中翻滚,其色如铁,芳香异常。久烹于灶,锅底无滓。此举是多年前之事,现仍记于心。
唐代名茶的命名艺术
唐代产哪些茶叶呢?《膳夫经手录》中记载了宣宗时代的茶叶品类有:
新安茶:产于蜀顶附近。评价:多而不精,只堪春时本地饮用。
蜀茶:产于剑南茶区,评价:至他处芳香滋味不变,岁取数万斤。
浮梁茶:产于饶,敛、江州一带。评价:劣于蜀茶。产量高,百倍于蜀茶。
薪州茶、鄂茶、至德茶:产于鄂岳、宣缴等区。
衡山茶:产于衡州。岁取十万。
潭州茶、阳团茶、渠江薄片茶、江陵南木茶、施州方茶:产子今长沙周围和湘、鄂入黔接壤地区。评价:味短韵卑。
建州大团:产于建州。评价:状类紫笋,味极苦。
蒙顶茶:产子蒙顶山周围。评价:品居第一,岁出千万斤敛州、姿州、祁门、婪源方茶:产于敛州姿州。评价:制置精好。商贾所赏,数千里不绝于道路。所列18种茶叶,蒙顶为魁,质优量多;次为蜀茶和敬州、婪州、祁门、婪源的方茶为亚军。
唐人李肇的《唐国史补》云: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州有顾诸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目,芳蕊、莱莫奈,福州有方山之露芽。菱州有香山。江陵有桶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消湖之含膏,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姿州有东白。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之白露。秦州有霍山之黄芽。薪州有薪门团黄,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举了唐代名茶19种。
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在茶类篇中有历代名茶一节,程启坤先生据有关史料总结唐代有50余种名茶,计有:顾渚紫笋、阳羡茶、寿州黄芽、薪门团黄、蒙顶石花、神泉小团、昌明茶、兽目茶、碧涧、明月、芳蕊、茉英、方山露芽、香雨、柄木茶、衡山茶、泡湖含膏、东白、鸠坑茶、西山白露、仙崖石花、绵州松岭、仙人掌茶、夷陵茶、茶芽、紫阳茶、义阳茶、六安茶、天柱茶、黄冈茶、雅山茶、天目山茶、径山茶、敛州茶、仙茗、腊面茶、横芽、雀舌、乌嘴、麦颗、片甲、蝉翼、邓州茶、沪州茶、峨眉白芽茶、赵坡茶、界桥茶、茶岭茶、邦溪茶、蜀冈茶、庐山茶、唐茶、柏岩茶、丸华英、小江园。
程启坤、姚国坤二位先生在《论唐代茶区与名茶》一文中扩大到150余种,包括绿饼茶,绿散茶。绿茶和炒青四大类。
当然,唐茶品类繁多,但真正够资格以名冠之的不会大多,所谓名茶,一要质优,为广大茶人认可;二要知名度高,为广大茶人熟悉。唐人饮茶品位很高,不会轻易以名许之,这150种里哪些堪称唐代名茶,当时元评茶机构,今之人又不好补评,便只能姑妄言之了。
唐代名茶的命名艺术
唐代茶的命名有三种基本方式:一是以地名之:如着名的蒙顶茶,产于四川雅州蒙山,峨眉茶产于四川峨眉山,其它如青城山茶。武陵茶,沪溪茶。寿阳茶。径山茶。天竺茶,岭南茶。溪山茶等。
二是以形名之:如着名的仙人掌茶,是一种佛茶,李白在诗中描写过,其形如汕人掌,产于荆州当阳(今湖北当阳)。其它如产于四川雅安蒙山的石花茶;蜀州、眉州产的蝉翼;蜀州产的片甲、麦颗、鸟嘴、横牙、雀舌;产于衡州的月团;产于潭州、邵州的薄片;产于吴地的金饼等。
三是以形色名之:如着名的紫笋茶,色近紫,形如笋,符合《茶经)的名茶标准,故倍受推崇,牡丹花笑金铡动,传奏吴兴紫笋来,紫笋进宫,照例一年要轰动一次,不仅茶美,其名也雅。其它如产于鄂州的团黄;产于蒙山的鹰嘴芽白茶;产于岳州的黄翎毛等。四是其它命名法:如蒙顶研膏茶、压膏露芽、压膏谷芽、包含着地名、外形和制作特点。瑞草魁、明月、雷呜、瀑布仙茗其词富诗意,西山寺炒青以地名和最新制茶工艺名之。给茶命名,唐人匠心独运,视命名为艺术,赋予一定文化色彩。
唐代名茶谱及其命名艺术
唐代产哪些茶叶呢?《膳夫经手录》中记载了宣宗时代的茶叶品类有:
新安茶:产于蜀顶附近。评价:多而不精,只堪春时本地饮用。
蜀茶:产于剑南茶区,评价:至他处芳香滋味不变,岁取数万斤。
浮梁茶:产于饶,敛、江州一带。评价:劣于蜀茶。产量高,百倍于蜀茶。
薪州茶、鄂茶、至德茶:产于鄂岳、宣缴等区。
衡山茶:产于衡州。岁取十万。
潭州茶、阳团茶、渠江薄片茶、江陵南木茶、施州方茶:产子今长沙周围和湘、鄂入黔接壤地区。评价:味短韵卑。
建州大团:产于建州。评价:状类紫笋,味极苦。
蒙顶茶:产子蒙顶山周围。评价:品居第一,岁出千万斤敛州、姿州、祁门、婪源方茶:产于敛州姿州。评价:制置精好。商贾所赏,数千里不绝于道路。所列18种茶叶,蒙顶为魁,质优量多;次为蜀茶和敬州、婪州、祁门、婪源的方茶为亚军。
唐人李肇的《唐国史补》云: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州有顾诸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目,芳蕊、莱莫奈,福州有方山之露芽。菱州有香山。江陵有桶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消湖之含膏,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姿州有东白。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之白露。秦州有霍山之黄芽。薪州有薪门团黄,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举了唐代名茶19种。
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在茶类篇中有历代名茶一节,程启坤先生据有关史料总结唐代有50余种名茶,计有:顾渚紫笋、阳羡茶、寿州黄芽、薪门团黄、蒙顶石花、神泉小团、昌明茶、兽目茶、碧涧、明月、芳蕊、茉英、方山露芽、香雨、柄木茶、衡山茶、泡湖含膏、东白、鸠坑茶、西山白露、仙崖石花、绵州松岭、仙人掌茶、夷陵茶、茶芽、紫阳茶、义阳茶、六安茶、天柱茶、黄冈茶、雅山茶、天目山茶、径山茶、敛州茶、仙茗、腊面茶、横芽、雀舌、乌嘴、麦颗、片甲、蝉翼、邓州茶、沪州茶、峨眉白芽茶、赵坡茶、界桥茶、茶岭茶、邦溪茶、蜀冈茶、庐山茶、唐茶、柏岩茶、丸华英、小江园。
程启坤、姚国坤二位先生在《论唐代茶区与名茶》一文中扩大到150余种,包括绿饼茶,绿散茶。绿茶和炒青四大类。
当然,唐茶品类繁多,但真正够资格以名冠之的不会大多,所谓名茶,一要质优,为广大茶人认可;二要知名度高,为广大茶人熟悉。唐人饮茶品位很高,不会轻易以名许之,这150种里哪些堪称唐代名茶,当时元评茶机构,今之人又不好补评,便只能姑妄言之了。
唐代名茶的命名艺术唐代茶的命名有三种基本方式:一是以地名之:如着名的蒙顶茶,产于四川雅州蒙山,峨眉茶产于四川峨眉山,其它如青城山茶。武陵茶,沪溪茶。寿阳茶。径山茶。天竺茶,岭南茶。溪山茶等。
二是以形名之:如着名的仙人掌茶,是一种佛茶,李白在诗中描写过,其形如汕人掌,产于荆州当阳(今湖北当阳)。其它如产于四川雅安蒙山的石花茶;蜀州、眉州产的蝉翼;蜀州产的片甲、麦颗、鸟嘴、横牙、雀舌;产于衡州的月团;产于潭州、邵州的薄片;产于吴地的金饼等。
三是以形色名之:如着名的紫笋茶,色近紫,形如笋,符合《茶经》的名茶标准,故倍受推崇,牡丹花笑金铡动,传奏吴兴紫笋来,紫笋进宫,照例一年要轰动一次,不仅茶美,其名也雅。其它如产于鄂州的团黄;产于蒙山的鹰嘴芽白茶;产于岳州的黄翎毛等。四是其它命名法:如蒙顶研膏茶、压膏露芽、压膏谷芽、包含着地名、外形和制作特点。瑞草魁、明月、雷呜、瀑布仙茗其词富诗意,西山寺炒青以地名和最新制茶工艺名之。给茶命名,唐人匠心独运,视命名为艺术,赋予一定文化色彩。
关于唐代名茶的历史记载
唐代名茶的命名艺术
唐代茶的命名有三种基本方式:一是以地名之:如著名的蒙顶茶,产于四川雅州蒙山,峨眉茶产于四川峨眉山,其它如青城山茶。武陵茶,沪溪茶。寿阳茶。径山茶。天竺茶,岭南茶。溪山茶等。
二是以形名之:如著名的仙人掌茶,是一种佛茶,李白在诗中描写过,其形如汕人掌,产于荆州当阳(今湖北当阳)。其它如产于四川雅安蒙山的石花茶;蜀州、眉州产的蝉翼;蜀州产的片甲、麦颗、鸟嘴、横牙、雀舌;产于衡州的月团;产于潭州、邵州的薄片;产于吴地的金饼等。
三是以形色名之:如著名的紫笋茶,色近紫,形如笋,符合《茶经)的名茶标准,故倍受推崇,牡丹花笑金铡动,传奏吴兴紫笋来,紫笋进宫,照例一年要轰动一次,不仅茶美,其名也雅。其它如产于鄂州的团黄;产于蒙山的鹰嘴芽白茶;产于岳州的黄翎毛等。四是其它命名法:如蒙顶研膏茶、压膏露芽、压膏谷芽、包含着地名、外形和制作特点。瑞草魁、明月、雷呜、瀑布仙茗其词富诗意,西山寺炒青以地名和最新制茶工艺名之。给茶命名,唐人匠心独运,视命名为艺术,赋予一定文化色彩。
唐代产哪些茶叶呢?《膳夫经手录》中记载了宣宗时代的茶叶品类有:
新安茶:产于蜀顶附近。评价:多而不精,只堪春时本地饮用。
蜀茶:产于剑南茶区,评价:至他处芳香滋味不变,岁取数万斤。
浮梁茶:产于饶,敛、江州一带。评价:劣于蜀茶。产量高,百倍于蜀茶。
薪州茶、鄂茶、至德茶:产于鄂岳、宣缴等区。
衡山茶:产于衡州。岁取十万。
潭州茶、阳团茶、渠江薄片茶、江陵南木茶、施州方茶:产子今长沙周围和湘、鄂入黔接壤地区。评价:味短韵卑。
建州大团:产于建州。评价:状类紫笋,味极苦。
蒙顶茶:产子蒙顶山周围。评价:品居第一,岁出千万斤
敛州、姿州、祁门、婪源方茶:产于敛州姿州。评价:制置精好。商贾所赏,数千里不绝于道路。所列18种茶叶,蒙顶为魁,质优量多;次为蜀茶和敬州、婪州、祁门、婪源的方茶为亚军。
唐人李肇的《唐国史补》云: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州有顾诸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目,芳蕊、莱莫奈,福州有方山之露芽。菱州有香山。江陵有桶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消湖之含膏,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姿州有东白。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之白露。秦州有霍山之黄芽。薪州有薪门团黄,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举了唐代名茶19种。
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在茶类篇中有历代名茶一节,程启坤先生据有关史料总结唐代有50余种名茶,计有:顾渚紫笋、阳羡茶、寿州黄芽、薪门团黄、蒙顶石花、神泉小团、昌明茶、兽目茶、碧涧、明月、芳蕊、茉英、方山露芽、香雨、柄木茶、衡山茶、泡湖含膏、东白、鸠坑茶、西山白露、仙崖石花、绵州松岭、仙人掌茶、夷陵茶、茶芽、紫阳茶、义阳茶、六安茶、天柱茶、黄冈茶、雅山茶、天目山茶、径山茶、敛州茶、仙茗、腊面茶、横芽、雀舌、乌嘴、麦颗、片甲、蝉翼、邓州茶、沪州茶、峨眉白芽茶、赵坡茶、界桥茶、茶岭茶、邦溪茶、蜀冈茶、庐山茶、唐茶、柏岩茶、丸华英、小江园。
程启坤、姚国坤二位先生在《论唐代茶区与名茶》一文中扩大到150余种,包括绿饼茶,绿散茶。绿茶和炒青四大类。
当然,唐茶品类繁多,但真正够资格以名冠之的不会大多,所谓名茶,一要质优,为广大茶人认可;二要知名度高,为广大茶人熟悉。唐人饮茶品位很高,不会轻易以名许之,这150种里哪些堪称唐代名茶,当时元评茶机构,今之人又不好补评,便只能姑妄言之了。
茶树原产地是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都证明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1、古今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和分布
⑴古文献的记载
在不少古文献中,记述着古代先民对茶树的各种认识。成书于秦汉时期的中国最早的辞书《尔雅》中,把茶树称为檟,解释为苦荼。
此外,《桐君录》把大茶树称为瓜芦木,《广州记》中称之为皋芦等等。都反映出茶树的木本形态。
唐代陆羽《茶经一之源》中记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在一些地方志中,野生茶树的记载更加详细。如明代云南《大理府志》?quot;点苍山,产茶树高一丈;《广西通志》载白毛茶,树之大者高二丈小者七、八尺。嫩叶如银针,老叶尖长,如龙眼树叶而薄,背有白色茸毛,故名,概属野生。
澜沧邦威古茶树
⑵分布区域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10个省区近200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黄荆大茶树位于四川古蔺县黄荆林场,树高108米,干径502厘米。
中国野生大茶树有4个集中分布区,一是滇南、滇西南,二是滇、桂、黔毗邻区,三是滇、川、黔毗邻区,四是粤、赣、湘毗邻区。少数散见于福建、台湾和海南省。野生大茶树主要结集在30N线以南,其中尤以25N线附近居多,并沿着北回归线向两侧扩散。这与山茶属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是一致的。黄龙头大茶树主干基部位于广东省台山县大隆洞牛围山。树高6.5米,干径217厘米。
在分布区中,以云南省的南部和西南部的野生大茶树为最多,其次是四川省的南部和贵州省,这些地区的茶树多属高大乔木树型,具有较典型的原始形态特征。
⑶云南省的野生大茶树最具典型性
其中树干直径在100厘米以上的就有十多株。在思茅地区镇源县九甲区和平乡千家寨发现野生茶树群落数千亩,其中龙潭大茶树高18.5米,树幅16.4米,最低分枝10米,基部干径1435厘米,景东县石门大茶树高25米,基部干径83.4厘米。云南的巴达大茶树,被称为野生型古茶树王。
巴达大茶树生长在勐海县巴达大黑山原始森林中,乔木,直立。1961年发现时,树高为32.12米,政府后因被狂风吹折,现树高为23.6米,树幅8.8米,基部最大干径1003厘米,离地8米处有5个分枝,其中1个分枝直径达40厘米。据考证该树树龄已有1700余年。
2、茶树原产地的考证
茶树原产于中国,原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士(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于是,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从此,在国际学术界开展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国外学者中有硇缘穆鄣阒饕母觥<粗泄怠⒂《人怠⑽廾叩厮岛投此怠?br历史告诉我们,当印度人还不知种茶和饮茶,更不知道印度有茶树的时候,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却已有数千年历史了。
①从茶树的自然分布看,茶树所属的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起源于上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它的分布在劳亚古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的西南地区位于劳亚古大陆的南缘,在地质上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发生前,这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是当地热带植物区系的大温床。
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计380余种而在中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约有100多种,在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茶树种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表明我国的西南地区就是山茶科植物,也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②从地质变迁看,西南地区有川滇河谷和云贵高原,近100万年以来,由于河谷的不断下切和高原的不断上升,绝对高差达5000-6500米,从而使西南地区既有起伏的群山,又有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这样,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逐渐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之中。从而使最初的茶树原种逐渐向两极延伸、分化,最终出现了茶树的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型的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
同时,自第四纪以来,云南、四川南部和贵州一带,由于受到冰河期灾害较轻,因而保存下来的野生大茶树也最多。并且既有在右种、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又有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植物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这种植物起源的中心地。中国西南三省,是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然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了。
③从茶树的进化类型看,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所在。茶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和观察分析表明,我国的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这也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茶树原产地的论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都证明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茶树原产于中国,原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士(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于是,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从此,在国际学术界开展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国外学者中有代表性的论点主要四个。即中国说、印度说、无名高地说和二源说。
历史告诉我们,当印度人还不知种茶和饮茶,更不知道印度有茶树的时候,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却已有数千年历史了。只是到了1780年,英国人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茶学工作者又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出发,结合茶树的自然分布与演化,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①从茶树的自然分布看,茶树所属的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起源于上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它的分布在劳亚古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的西南地区位于劳亚古大陆的南缘,在地质上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发生前,这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是当地热带植物区系的大温床。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计380余种,而在中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约有100多种,在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茶树种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表明我国的西南地区就是山茶科植物,也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②从地质变迁看,西南地区有川滇河谷和云贵高原,近100万年以来,由于河谷的不断下切和高原的不断上升,绝对高差达50006500米,从而使西南地区既有起伏的群山,又有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这样,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逐渐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之中。从而使最初的茶树原种逐渐向两极延伸、分化,最终出现了茶树的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型的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
同时,自第四纪以来,云南、四川南部和贵州一带,由于受到冰河期灾害较轻,因而保存下来的野生大茶树也最多。并且既有在右种、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又有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植物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这种植物起源的中心地。中国西南三省,是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然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了。
③从茶树的进化类型看,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所在。茶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和观察分析表明,我国的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这也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茶树的原产地在哪里?
在唐代陆羽撰写《茶经》之前,中国的古代史料中,早已有关于茶事的记载了。例如,在茶史研究上,每每要提到上古时代的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尝百草是我国流传很广、影响很深的一个古代传说,这在《史记任皇本纪》、《淮南子修务训》、《本草衍义》等书中均有记载。那么,神农是什么时代,何等样人呢?据《庄子盗跎篇》和《白虎通义》称:神农时代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类已进入新石器的全盛时期,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已渐趋发达,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时代。神农则是这一时期先民的集中代表。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虽是传说,但如果说它总结了原始社会人们长期生活斗争的经验,而把功劳集中于神化了的神农,也是无可非议的。至于原始社会以茶解毒,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而且即使以今人的眼光看来,也有一定的科学根据,若按此推论:在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迄今当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其实,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来,又隔了很久很久以后,才逐渐见诸于文字记载。中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导致了各地区的先民对茶的认识和对茶称呼的不一致性,上文中提及的唐代以前茶的各种异名,就是佐证。所以,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了,但茶的起源肯定还要早得多。
茶起源于何时?按植物分类学的方法,可以追根溯源,先找到茶树的亲缘。据研究,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起源于中生代的早期;双子叶植物的繁盛时期,都是在中生代的中期;而山茶科植物化石的出现,又是在生代末期白垩纪地层中;在山茶科里,山茶属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群,它发生在中生代的末期至新生代的早期;而茶树在山茶属中又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所以,据植物学家分析;茶树起源至今己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综上所述,茶树最早为中国人所发现,最早为中国人所利用,最早为中国人所栽培。同时,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文物,从而从另一个侧面提供了中国是茶树起源地的辅证。
茶树的原产地
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不仅能够确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且已经明确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但对这个问题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
(1)茶树原产地之争的由来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士(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后,于是,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开始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从此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开展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
(2)古今中国野生大茶树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祖国,还可以从我国古今很多地方发现的野生大茶树得到进一步证明。在我国丰富多采的茶树品种资源库中,有一类非人工栽培也很少采制茶叶的大茶树,俗称野生大茶树。它通常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期的演化和自然选择而生存下来的一个类群,不同于早先人工栽培后丢荒的荒野茶。当然,这是相比较而言的,在人类懂得栽培利用之前,茶树都是野生的。即使现今,也还有半野生的茶树,如居住在云南省楚雄、南华等哀牢山上的彝族同胞都有去林中挖掘野茶苗栽种的习惯。如今广为栽培的景谷大白茶、勐库大叶茶、凌云白毛茶、乐昌白毛茶、海南大叶茶、崇庆批把茶、桐梓大茶树等早年均是野生茶树。可见,在野生茶和栽培茶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野生茶的含义应该是野生型茶树。
我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
我国野生大茶树有4个集中分布区,一是滇南、滇西南,二是滇、桂、黔毗邻区,三是滇、川、黔毗邻区,四是粤、赣、湘毗邻区,少数散见于福建、台湾和海南省。主要集结在30N线以南,其中尤以25N线附近居多,并沿着北回归线向两侧扩散,这与山茶属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是一致的,它对研究山茶属的演变途径有着重要的价值。
(3)中国西南部是茶树原产地
有无野生大茶树,固然是确定茶树原产地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发现有野生茶树的地方,不一定就是茶树的原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