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昆明九道茶

发布时间 : 2021-12-24
昆明的茶叶 昆明乌龙茶 道然黑茶

昆明的茶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解密昆明九道茶”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解密昆明九道茶”相关知识!

双十评选开展以来,昆明九道茶这一候选名片一直名列十大名片的海选提名前十名,不少读者有了疑问:什么是昆明九道茶?和大理三道茶相似吗?

昆明九道茶的定名者,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王树文讲述了昆明九道茶的来历据介绍,昆明九道茶并不是新生事物,其实是我国西南地区多年来常见的一种饮茶方式,通常是在家庭接待客人时使用的饮茶方式,因而又被称为迎客茶,这种茶艺的基本内涵就是温文尔雅,饮茶要经过品茶、温杯、投茶、冲泡、浸茶、匀茶、斟茶、敬茶、喝茶9道程序。因其在昆明盛行,饮茶有9道程序而得名,和大理三道茶不是一个概念。

1989年,为参加北京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当时在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工作的王树文整理、编导了昆明九道茶茶艺表演,并定下这一名称。随后,该公司组建云茶苑民族茶饮表演队,表演内容除昆明九道茶外,还包括白族三道茶、撒尼人罐罐茶等民族茶艺。表演队一行17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与世界知名的日本千家茶道同台表演,获得成功,并从多个省区的茶艺表演队中脱颖而出,被中华茶人协会邀请,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进京献艺,为亚运会做义务表演。

当时,云茶苑在北京老舍茶馆等地进行表演,赢得了中外人士热烈赞赏。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国茶叶学会北京分会对他们的表演给予了肯定和感谢,央视等媒体都给予报道。1990年9月9日,《春城晚报》还发表了题为《香于九畹芳兰气》的报道。此后,云茶苑还前往日本、摩洛哥、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进行表演。

王树文说,这些年来媒体对昆明九道茶的宣传不多,因此有不少读者不知道何为昆明九道茶。他认为不论昆明九道茶最后能否入选十大名片,这个评选过程都对我省茶文化进行了宣传和普及。

茶经网扩展阅读

昆明九道茶茶艺步骤赏析


想了解《昆明九道茶茶艺步骤赏析》知识吗,丰富的《昆明九道茶茶艺步骤赏析》内容等你来看!

有朋自远方来,席地而坐,斟几杯茶,一边品饮,一边谈天,是古来就有的情趣。这种因客人而兴起的优良传统,如今,在我国西南地区,尤其是昆明最为常见。下面就一起来赏析昆明九道茶茶艺步骤吧。

昆明九道茶一般以普洱茶最为常见,因饮茶有九道程序,故名此。“九道茶”的程序分别为:评查、净具、投茶、冲泡、沦茶、匀茶、斟茶、敬茶和品茶。详细步骤如下:

1.评茶

首先将普洱茶放在小盘中,请宾客观其形、察其色、闻其香,并对大家做简单介绍,以增加宾客的品茶乐趣。

2.净具

九道茶最好选用紫砂茶具,茶壶、茶杯、茶盘最好配套。冲洗茶具的时候最好选择开水,这样不但可以清洁茶具,还可以提高茶具的温度,有利于让茶汁浸出。

3.投茶

投茶就是将茶叶投入壶中,这个过程一般看壶的大小而决定,按1克茶泡50~60毫升开水比例将茶叶投入壶中,等待冲泡。

4.冲泡

冲泡应取用滚烫的开水。要注意这个过程一定要迅速,同时让冲入的水在茶壶中保持3至4分满。

5.沦茶

冲泡之后,需要立即加上盖子,稍稍摇动,再静置5分钟左右,使茶中可溶物溶解于水。

6.匀茶

打开盖子,再向壶内冲入开水,直到茶汤浓淡相宜为止。

7.斟茶

将壶中的茶汤,分别斟入紧密排列的茶杯下中,大概倒8分满即可。斟茶的顺序从一面到另面,来回斟注,使各个茶杯中的茶汤浓淡一致。

8.敬茶

由主人手捧茶盘,按长幼辈份,根据一定的礼节依次敬茶示礼。

9.品茶

宾客在品茶的过程中,一般是先闻茶香清心,随后将茶汤慢慢送入口中,细细品味,感受茶的独特韵味,以享饮茶之乐。茶过几巡,热情好客的昆明人总会讲一些与茶有关的故事和传说,以及云南的湖光山色、秀美风景,让每一个来到昆明的游客都无比惬意。

这便是历史悠久的昆明九道茶,是将整个茶乡的美与主人的情谊尽显无疑的茶文化传承。

本文《昆明九道茶茶艺步骤赏析》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昆明的茶馆


过去,茶馆是市井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且不说老舍先生的《茶馆》,就是八个样板戏里的《沙家浜》,也是靠阿庆嫂的春来茶馆展开故事线索。

追溯一下昆明的茶馆历史,是一个不曾留下名字的精明人开的。古时,在昆明县衙门外总有人排队等着打官司、看热闹。露天里站着,口干舌燥的很不舒服。于是,这位精明人就在县衙门口,也就是现在的圆通街上开了昆明第一家茶馆,既方便了群众,自家生意也爆满。就连衙门里的差役,到时间传人,也是到茶馆里叫一声某某上堂就行了。

而中国人到了国外,最不适应的就是有些宾馆里没开水,泡不了从古到今离不开的一杯茶。过去家里没有暖水瓶的时代这个问题也同样存在,小户人家不可能也没条件一天到晚炉子上都有火烧水。因此,随着清代后期昆明人口的增加,茶馆就在昆明城里如雨后春笋般开了起来。

茶馆开着开着,就开出了几种类别,有以讲评书为特色的;有以戏曲清唱的围鼓的;有以下围棋象棋为主的;更多的则是只提供座椅板凳,卖茶水小吃小零食供人谈话消磨时间,昆明人称之为吃闲茶的茶馆。

历史上有两个人记录了昆明茶馆的服务态度。这是两个清末文人,一姓金,一姓姚,每天晚上在四合园喝茶,一直要喝到天亮,昆明人称金半夜姚天亮,有意思的是,茶馆也始终为他们服务。

就是在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师生也爱泡昆明的茶馆,汪曾祺先生就说过,他有个同学把洗漱工具就放在联大附近的一家茶馆里,每天起身先到茶馆洗漱了再进课堂。学生们做作业、写论文都在茶馆里。汪先生还记录过一个天天在茶馆里打桥牌的学生,解放后才知道这位竟然是地下党的领导,就在茶馆里秘密领导革命。

昆明的茶馆最早使用的是盖碗茶,后来变成了陶瓷茶杯,更时髦的则用玻璃杯。最好的泡茶用水,是城外吴井桥的吴井水,用水车拉来;最好的茶,是昆明东郊的十里香茶。这十里香香味浓郁,只有几棵生长,移栽就变味,现在已经没有了。在当时,吴井水泡十里香可谓是高档茶馆的经典广告用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人都要拼命干革命,昆明的茶馆一下子消失了。再后来,昆明茶馆慢慢又复兴起来,开始还有表演戏曲的彩排茶馆,更多的茶馆依旧是提供人们聊天谈事、休闲的场所。作者:风之末端

道非道非常道,茶道可道茶之妙趣


道可道,非常道,而茶道之道,亦非常道。有阴阳,两仪,有四相八卦,真正是深奥玄秘得很。茶在中国,已经升华到一种“道非道,非常道。”当茶被引入“道”玄而又玄之门后,谁还敢在茶道面前张扬放肆呢?陆羽穷毕生精力,写了《茶经》,被尊为茶圣后,在茶面前还谦虚得像个低年级学生。

茶道品茶,都蕴藏着文化。进入茶道则要具备与茶有关丰厚知识。不同茶,要用不同茶器;不同水温,浸泡时间亦各有不同,春茶和秋天茶不相同。有人追求茶之清香;有人讲究茶之喉韵;茶叶品种不同,烘烤技术不同,质量不同,形成千差万别不同茶叶。紫砂壶制作也流派众多,精彩纷呈,妙趣横生。把茶归结于“道”,把喝茶曰之“品”,我感觉汉字遣词极为精到。一个“品”字,喝了三口,道出了茶其个中滋味。杭州人泡茶讲究“凤凰三点头”,闽南人泡功夫茶往往只用了三个小杯,可见得其真髓。

在我看来,品茶与年龄、经历、心境等有关。茶须用心去品,心情浮躁者,决不能品出茶之韵味来,这与书画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茶之妙趣,还在于要有投缘好友,可以无话不谈,可以掏心掏肺。佳茗三两杯,鼻闻茶汤中氤氲上升之茶香气,清芬扑面。最喜欢是一种太极茶道独家茶“阴韵乌龙”,品之啜之,悠然中仿佛与以江南美女偷吻着,那种阴柔而不张狂,是我所喜欢,那种持久和文静是我所喜欢,那种心知肚明却没法用言语表达之美亦是我所喜欢。取材于《楚辞》中美丽的神话传说,是不是隐藏着“佳茗如佳人”的暗喻?假如是,商标设计者多半也是品茶行家。啜一口“阴韵乌龙”,唇齿留香,那沁入心肺舒畅感,一丝一缕地散发出来。心情在茶香中尽情地舒展放松,放松到可以斜坐仰躺,可以眯着眼睛胡思乱想。

茶道可道,非常道。为品茶不是品茶本身,而是品茶时那份醇和舒淡感受与体验。人到中年,才真正懂得品茶,没有尘世间那些个纷纷扰扰,人生至此,已是尽美。既然已达到尽美,又可不必计较太多。茶中有大道,悟茶通人生。细细品茶,神清气爽,返璞归真,超凡脱俗,渐入佳境,可以通神,而穷宇宙之理。

解密玉林的“人文茶史”


顺着文化脉络一路追踪搜索玉林的人文茶史,发现其中不乏神来之笔,只是其躲在隐蔽的深处,并不为人所关注,最终很多东西都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中去了。

古老戏曲的茶渊源。在广西师范学院音乐学者易俏眼中,玉林茶是一种很有文化的茶,正是其繁荣促成了现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南采茶戏的产生、兴盛。易俏说,宋元以来,各地就流传着唱采茶的习俗,但采茶剧种主要形成于明清之际。采茶戏以江西为轴,并在粤东北、闽西、皖东、湘东诸地、桂南等地区内流行。这一广大地域从戏曲文化生态环境来说,可以概称之为采茶文化区。桂南的玉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辖区内的北流县历史上有四大名茶:六麻上岭茶、平政白塘茶、分水窖山茶和民乐冻水茶。因其发达的茶叶生产,玉林在明代就产生了繁荣的茶文化,采茶戏就是其茶文化之一。由于采茶歌的演唱场合从山野到舞台,演唱人员由劳动者到艺人,演唱人数由个人到群体,演唱功用由实用到欣赏等一系列转化,其逐渐形成了采茶戏。

在现代流转于世的采茶戏还能看到玉林浓郁的茶文化,其演唱的内容以十二月采茶为主,演唱的次序为:开台茶,演出之初,向戏主和观众恭贺吉庆;开荒,表现锄地、播种茶籽的歌舞,动作健康有力,生活气息浓;探茶,探望茶树生长情况,烧茶山纸,祈求山神土地保佑茶叶丰收;采茶,一男二女摘茶舞蹈,边歌边舞,动作优美动人;炒茶,制茶的过程,热烈紧张;卖茶,制茶后,妹妹送哥去卖茶,风趣横生,令人喜悦。整个唱曲是通过种茶的全部劳动过程,反映劳动人民的劳动热情和丰收喜悦。

玉林好茶的威水史。采茶戏的兴盛间接证明了玉林曾经是古代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然而对玉林古代是否出过好茶,玉林本地的众多茶客并不自信,因为在众多的中国茶典、茶史中并没有关于玉林出产名茶的记载。

兴业县卖酒镇忠良村的村民对此倒是信心满满,玉林肯定有好茶,我们村曾经出产过进贡朝廷的贡茶!在该村最高的山岭蚁岭上留存有一处荒弃的茶园,有上百年树龄的茶树零星分布于有如人高的野草丛中,显得很是落寞,然而这里的老少村民中却流传着一个关于这里茶树的贡茶传说。某一个朝代的皇帝出巡,来到玉林,从忠良村路过,村民拿些茶出来招待皇帝的队伍。皇帝饮了这些茶就问,这些茶芳香扑鼻,清新润肺,而且普通的茶饮了都会在茶杯中留下茶痕,这些茶却没有,你们是从哪里买的?村民说:不是买的哦,这些茶是我们在村里的蚂蚁岭自己种的,没有经过炮制,自然晒干就喝了。皇帝很是高兴:好茶要有好的名字,这些茶就叫做义岭茶吧!后来这里出产的茶就成为贡茶。据70多岁的钟耀贤老人说,他小时候就从爷爷处听到了这个贡茶的说法,然而这个传说到底是从何时开始的,村里人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

如果说蚁岭贡茶尚是传说,那么博白县神女岭上的广西境内最古老的茶林让记者确信玉林的好山好水是能孕育出好茶的。神女岭地处六万大山南麓,海拔800余米,为博白县双凤镇北境最高山峰。这里终年云雾迷漫,石溪流泉淌流其间。圣女岭北麓的古茶林,云遮雾掩,朦朦胧胧,充满了幽邃莫测的神秘气氛。这片老茶林,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大的茶树直径为42厘米,高6.7米,为广西境内最古老的茶林。相传明末闯王李自成兵败后,他的一支部队从云南辗转北京的过程中,曾经过博白县双凤镇圣女岭,该部队将领深为圣女岭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所折服,于是命令部下在此撒下了从云南带来的古树茶种。从此,双凤镇就有了古树茶。

茶树虽老,可依然茂盛,茶叶鲜嫩。村民用该茶树的茶叶泡茶,入口初始平和,让人难觉特别之处,可几分钟后开始生甘回津,并且特别持久。云南省茶科所研究员徐宏波、广西茶叶协会副会长廉思考等专家对双凤镇古树茶叶的外观、颜色、味道进行了多种形式的鉴别,详细记录了双凤镇古树茶生长的土壤情况以及周围环境。专家认为,双凤镇古树茶品质上乘,香气独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广西区内的同类品种,具有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玉林现在保存下来古代文献资料也表明,茶叶是当时有岭南都会美誉的郁林州(玉林)大量交易出去的农产品之一。而茶叶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还是玉林各县的重要农副产品,在1986年版本的《广西年鉴》里面的北流条目下的土特产栏有如此简介:上岭茶、白塘茶、窖山茶、冻水茶为北流四大名茶,在港澳市场久享盛名,北流是全国茶叶生产基地之一。而在博白条目下的土特产栏记者发现了如此表述,云飞红碎茶年产七八万斤。据记者的采访所知,北流的四大名茶和云飞红碎茶的产地都是高山,终年云雾缭绕,这正是出产好茶必需的条件。云飞红碎茶所在的云飞嶂嶂高852米,山势崇峻,云飞雾漫,由于烟云变幻无穷,故名云飞嶂。这些都可以说明玉林拥有种好茶的环境资源并不少。

乡村里的特色茶道。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然而传统的茶道在制茶的用具、茶叶的制作、饮茶的器皿、煮茶的要领、饮茶的方法都极其讲究,与玉林相邻的梧州早茶就流行以广东佛山为代表的细嘬慢饮的功夫茶,这种太过精致的茶道让人望而生畏。而记者却在博白县神女岭山所在的双凤镇发现了流传百年的简约而不简单的饮茶之道。

农闲午后的双凤镇印田村大榕树下,村民梁峰拿出保温壶泡出的一壶茶、几只瓷碗,几位老友聚拢过来,你一碗我一碗边大口饮茶,边共话桑麻。这种方式在村中近90岁的老寿星梁登云记事起就是当地流行的茶道:每家每户,天亮起来就煲茶,然后凉在一只瓷壶中,口渴的时候喝两三碗不定;双凤镇的村民还在闲暇之余经常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喝茶聊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为一种纯朴的民风乡俗。每天这里的农民除了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喝茶就成了他们的一种社交活动。制茶法也简单易行,从茶山摘下嫩叶,放在锅里炒,用簸箕来撮,搓了又炒干。这种宽裕的饮茶法当然也是与神女岭上盛产的古茶质量密切相关的,不用太过讲究的制茶、泡茶工艺,这些茶就让人们在喝完茶之后发现不仅回干、回甜,而且生津的时间比较长。

纯朴的采茶戏、山水精华孕育出的古茶、富有人情味的茶道,此情此景加上氤氲的茶香,谁又能说玉林茶没有文化呢?

昆明也有一条“茶马古道”?


一块光滑的青石板,两个深深的马蹄印,也许承载了一段千年的记忆。现在,这块青石板正静静地躺在碧鸡镇长坡村排联村小组村民夏正荣家的院子里。

青石板勾起老人的回忆

夏正荣说,大约在半年前,村边的石板路铺成了水泥路。为了留作纪念,在修路期间,他和妻子及女儿将离家不远处的一块青石板用推车推回了家。

这块青石板周身光滑,长约1米,宽约50厘米,两个大大的马蹄印集着一汪浅浅的水。这块石板唤起了夏正荣儿时的记忆。

63岁的夏正荣记得,他曾见过一本老旧的云南地方志上有记载,这条被村民称作马路的青石板路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没有出现现代交通工具的年代里,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马路常年都有各种着装怪异、操着本地人听不懂的语言的马帮来来往往。夏正荣的记忆中,这条马路可容两匹马并行通过,来自大理、西藏、波斯、印度等地的马帮每天都从此经过,那些印度人看上去黑黑的,盘着大大的头巾,有的还背着火枪,胡子拖到胸口那么长。

一旦有马帮经过,夏正荣就会沿着马帮走过的路捡马粪当肥料或点燃熏蚊子。经过村子的马帮有时会在村里稍作休息,夏正荣通常会用家中的蚕豆、苞谷换取来往客商的茶叶、针线等,大家语言不通,靠比划沟通。

现在新修的水泥路已将当年的青石板路完全覆盖,唯一还能看出石板路痕迹的是连接排联村和长坡村二组的一段乡间小道。小道上铺设着砂石,隐约可见马蹄印。

在长坡村二组,一间破旧的土房被村民们称作马店。70岁的张玉英大妈记得,从她记事以来,这间马店就存在了,相当于现在的旅馆,是村子里一姓张的人家开的,大理人会在这里拴马、住店,而那些穿着古怪的人只会把马拴在马店,人却住在外面。

昆明的茶马古道?

对于老一辈人所说的马路,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不知道。曹黎明在这个村子住了3个月,挖掘这条马路的历史。

他从村民口中所称村子有2000多年历史来判断,这个村子应该出现在秦昭王时期。当时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还建了一条从宜宾经昭通入昆的五尺栈道。他推测这条路应该就是那个时候修建的。

据曹先生考证,这条路是滇西入昆的唯一必经之道。四方客商从大理入昆,换购物资之后返回大理,分别向南、北行走,向北进入丽江、西藏、印度,向南进入越南、缅甸,元朝时马可波罗进入昆明时也是从这里经过的。

曹先生认为,这条马路在现代交通工具出现以前,作为滇西乃至东南亚地区入昆物资交易的大动脉,可谓真正的茶马古道。滇西铁路、滇缅公路开通后,这条路的物资运输功能逐渐减弱。到成昆铁路开通,这条路才最终失去了茶马古道的功能。再加上昆安高速公路的开通,基本很少有外人会闯入这个平静的村落了。这条路在那个年代相当于现在的昆安高速公路,滇西客商入昆不经此道,则别无它途。人们只知道大理、丽江有茶马古道,殊不知昆明也有一条茶马古道,只不过已经逐渐被后人淡忘了。

茶马古道西道,即主道


茶马古道西道,即主道

西道是茶马古道的主线,是经思茅一那科里一普洱一西萨一景谷一按板一恩乐一者后一景东一鼠街一南山一弥渡一红岩一凤仪站入下关(大理)或从鼠街至蒙化(巍山)、大仓入大理。到大理后一条路向西行,经漾澳一太平铺一曲铜(永平)一翻博南山至杉阳过澜沧江雾虹桥至水寨一板桥一保山一蒲骤一过怒江至坝湾,翻越高黎贡山一腾冲一和顺一九保一南甸(梁河)一干崖(盈江)一陇川。据清《乾隆腾越州志关隘志》记载云南入缅甸有八关:曰铜壁、万初、神护、巨石、铁壁、虎踞、天马、汉龙等八关,各守一路要害,均有道路通缅的陆路与水路。从陇川西行1O日至猛密,再西行2日至宝井,沿伊洛瓦底江南下至曼德勒;再西行5日至摆古(勃国);入缅甸八莫,再溯伊洛瓦底江而上,从恩梅开江,迈梅开江进入印度的阿萨姆邦,再进入不丹、尼泊尔入中国西藏。这是走(唐)南诏时的博南道、永昌道到腾冲再走天竺道出境经缅甸到印度;另一路向北上的线经大理、喜洲、邓川、牛街(洱源)、沙溪(寺登街)、甸南、剑川、北汉场、铁桥城、丽江;或下线从邓川、北街、松桂、鹤庆、辛屯、九和到丽江、铁桥城、中甸(香格里拉)过金沙江到奔子栏翻怒山丫口到德钦进入藏区进行交易。

在茶马古道西道主线上,在这条路上留下昔日民间'旧中为市形成的四方街,诸如下关、喜洲、四登街(剑川)、丽江等。西线到大理后,则可经漾澳、石门(云龙)至旧州、翻恕山至瓦窑、槽间、沪水、六库、贡山、丙中洛、石门关至西藏的察隅。这条路因是沿怒江峡谷,海拔一般在1500一2000米之间,无高大雪山阻隔,可长年通行。到(西藏)察隅后,可至缅甸.再到印度。也可经波密至拉萨、日喀则到尼泊尔、印度。另一条从四川的雅安,经康定、理塘、巴塘,在芒康、合江、左贡、邦达、昌都、加下、阿兰多、墨竹工卡到拉萨、日喀则到亚东出境到尼泊尔、印度。另外云南和四川经西藏到印度还常常相互借道,诸如从滇北中甸、德钦的道可进入四川芒康,再经西蜀经叶蕃通天竺道,大理沿蜀身毒道中的搏南道至保山腾冲,出境到缅甸八莫走天竺道经缅甸至印度。

道,看道,看茶道


茶道一事,由来已久。

很多东西年代久了,就会让人觉得很有文化,很圣洁。距离百姓生活越远,就越是这样。

比如说古董,给我这种俗人看见,就只看见那是一堆钱。至于工艺有多好,价值有多高,有多少文化在里面,我说不上来。我总是觉得,钱以外那些价值,只有专家才知道——我不懂,也就不知道这些专家是不是在装蒜,我猜测他们数钱时眼睛也会笑眯了缝儿。

相比之下,单纯的词汇干净一些。比如属某处乡村的方言,有一词为“酝酿”,有文化吧。这一词常用语境是在几十年前,该村开会。大家捂紧棉袄坐在板登上,讨论一些鸡毛蒜皮的问题。遇到定不下来的,老成持重的就会把烟袋从嘴边拿开,悠悠地说一句:“再酝酿酝酿吧。”酝酿的结果,往往也没什么出奇之处,只让人觉得这个词够雷人。

当然据我了解,最雷人的词汇还不是“酝酿”,而是“道”。

道,可怕吧,谁能告诉我,什么是道?

大到治国,有王道、霸道;中到处世,有白道黑道、摆某人一道;小到喝茶,称为茶道,连大街上的洗脚城,也自称那是足道。好端端的武术,被人称为武道、空手道、合气道、跆拳道……百步穿杨的箭术,也被日本人称为弓道。

道之一词,太泛滥了,晕死人。可偏偏有很多人喜欢——有人还觉得遗憾:我们早就有茶道了,可就是没有专门提出这个词来为它命名,害得现在很多人都以为茶道是从日本传过来的。为什么会喜欢呢?往俗里说,改个名字更值钱,就象艺人改称明星、理发店改称美发厅、照像馆改称艺术影楼。连两千年前杀猪宰牛的都知道声称:“吾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好象非如此猪肉难以涨价。往雅里说,那是各行各业对自身境界的完善。“境界”是个很找骂的词,可是在这里请原谅我,我找不出替代品,只能用它。

回到“道”的起源。说是源自《道德经》,没几个人反对吧。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注解一:“道可道,非常道。”道这个东西,如果能(跟你这种俗人)说(明白),那就不是正常的道了。这东西,说不明白。你不懂,躲一边慢慢悟去吧。

注解二:“道可,道非,常道。”这种断句,据说是正一教口口相传传于某道人的。它有一个理由是,先秦的“道”字,没有作为“说,讲”的意思在别处出现过。以这一断句,由我歪解出来,那就是:把道理解成这样(道可),把道理解成那样(道非),都属正常(常道)。晕不?晕死你。

老子的道,想必层次是比较高的,象我这种三句话不离钱的人,永远也弄不明白。请允许我降低一个层次来说它,就说自身的完善。

说到自身的完善,最好的典故应该是孔子的话:“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最终的目标,是在七十岁,能够从心所欲(做事不必经大脑,用心脏直接控制行动,调解四肢充血浓度,以防过激或不足),而做出来的事不会出错。(题外话:孔子有一个更大的目标是平天下。这一大目标共分四步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孔子这种圣人级别的能力,其中第一个目标修成,需要七十岁,假设后面三个目标所耗时间一样长,该圣人在二百八十岁那年,即可为我们带来永世的幸福。)

我承认我说的很刻薄,这没什么,毕竟刻薄也是一种本事,大家喜欢,也可以刻薄一下看,就知道刻薄也不容易。说这么多,我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凡是拿道来做姿态,搞造型,忽悠人的,一律都是伪道,是装蒜,是扯淡。因此,提到某种道,说自己不懂,觉得很自卑的朋友们有福了,你们可以放下这个包袱。

放下了,咱们回来,说茶道。

茶道是什么?就是在喝茶的时候,获得心灵的安静和艺术的享受。

茶具一套。合用就好,不用太贵。茶叶若干,喜欢就好,不用太贵。茶艺一点,能喝就成,不用太累。

焚香。洗手。安坐。赏茶具。暖茶具。静默,直到喝第一口。

洗茶。冲泡。敬茶或接茶。看茶汤。闻香。饮。

泡茶敬茶喝茶时手不要抖,别烫着。安坐,回味,闲聊。以几味清淡的茶点,配起茶香雾韵。数个时辰过去,精神洗得干干净净。起身,送客或告辞,回到我们无法脱离的滚滚红尘。

这是一种休闲,仅此而已。

昆明民博会将展出脸谱普洱茶


脸谱普洱茶别样的收藏人生

把普洱茶印制成民间关公脸谱,这种茶文化和京剧艺术的结合方式,还真不多见。收藏家陈祖强想到的这个点子,让人耳目一新。本届民博会,陈祖强将带着他的普洱茶面具和他多年来收藏的明清时期的面具登台亮相。

20年收藏百余傩戏面具

陈祖强曾是省京剧团京剧演员,对面具情有独钟。

30岁的时候,陈祖强便开始收藏。从南昌到贵州,从澄江到昭通,钻头觅缝地找那些古老戏种的面具和戏装。20年来,他的收藏越来越丰富,那些在老百姓家中的陈年旧物,在陈祖强眼里都是宝贝。关公、司仪、判官、观音……这些古书中、民间流传的神勇人物,都装在了陈祖强的挎包里。目前,他保存和收集的傩戏面具达100多具。

陈祖强拿出一个唐代的傩戏面具说:“别看它已经破旧,但还能看出一些旧漆的模样,《大明宫词》中,皇帝带着下人去打猎,戴着面具打猎,这在唐代很盛行。”那么明清,云南是否盛行这个?陈祖强考证后得出结论:“西南地区,贵州先盛行,尔后传入云南。”

“能喝的古董”扩展茶文化

谈到面具普洱茶,陈祖强表示:“有些东西,如果没有市场,它们就只能是博物馆的旧文物了,只有陈列的价值,而没有市场价值。古董就要守好它,并开发、发扬它的现代价值。贵州蜡染,就是将民间工艺做成时尚服装,提取了现代人喜欢的元素。那么,我们摸着这样的历史痕迹,将普洱茶压制成脸谱,一起珍藏,何乐不为?”

康乾盛世,云南普洱茶上贡进京,马帮驼茶深受权贵喜爱。如今,这“能喝的古董”,越陈越香,那么将传统的戏剧与传统的普洱茶相互融合,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当陈祖强第一次把脸谱普洱茶往墙上挂的时候,引来了不少人的好奇:这是茶,还是脸谱?

普洱茶面具收藏给他带来了别样的收藏人生。

温馨提示:

本届民博会展期:10月15~19日

地址:昆明国际会展中心新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