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杆的茶。
一、为什么说只有自己掏钱买茶喝,对茶才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享受?收藏家王世襄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不冤不乐”,其解释是:“大凡天下事,必有冤,才有乐。历经艰辛,体悟冤之过程,才能感受到最高享乐之过程。倘若来容易,俯拾皆是,又有何乐而言。
“不冤不乐”的诠释,也道出了老茶圈的很多真谛,很多茶叶爱好者,不懂的时候不敢买好茶喝;日后懂了,又舍不得买好茶喝;等到自己懂了又舍得了,商家又感觉自己没那个慧根,不配喝好茶。
人生就是有太多的无奈,一杯茶里有太多的悲哀,当我们轻松地喝到一些稀世珍品的时候,对于一个未经历过“冤”的人,又何乐而言,因为来的太容易了。
二、喝茶的“冤”与“乐”,从来都是一对矛盾,如何平衡、驾驭、化解这对矛盾呢?
老茶圈水也很深,只要是“体制内”的人,就不可能没花过“冤枉钱”、当过“冤大头”。只有与“冤”相随,与“冤”相斗,才能与“乐”同伴。关键我们要多买好茶、多喝好茶、多学好茶、自己喝,请别人喝,多向老前辈们学习求教,只有掏过真金白银,才能懂得茶之真味,持之以恒,才能真正享受到一杯好茶的美妙。
其实,“冤大头”比“捡破烂”的更让人尊敬。
三、为什么说能否拥有顶级好茶不是钱能解决的事情?
譬如武夷岩茶、乌崬山单丛、西湖龙井等顶级好茶,达到一定品质,自古就产量十分稀少,非常珍贵,在茶山就已经千金难求了,根本流不到市场。坐拥这些山场的茶商和收藏家,就算出售,也想卖给懂得欣赏的人,不希望被白白浪费了,因为真正的好茶、老茶,往往是有钱都未必有人肯出让。
虽然社会上有钱人多,但是其中有闲、有学识、有哲思、懂得茶之美的有钱人也不少。
四、如何在茶界提高自己的江湖地位?
你是什么品味的人,你就会接触到什么品味的茶;你手上收藏了什么品味的茶,你在茶界就会是个什么地位;藏茶比的不是量大,而是质精,有茶就有地位,有茶就有话语权。
五、如何避免自己成为一个“三流茶客”?
古人云:“医不扣门,道不走空,道若走空一场空”,很多人学了好多年茶,拜了很多大师,去了很多茶山,喝了很多茶,可还是个三流茶客,除了低端大路货,啥也喝不懂。
主要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学茶要舍得花钱买好茶喝”,大师那一样,去茶山一样,去市场更是一样,钱不到位是不可能喝到的,茶不入口,都是虚的,学再多年也是枉然。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绿春更深
茶绿春更深
一杯清茶就是一个故事,一片茗园就是一段历史
没有比用“茶”来为春作赋更恰当的字眼了。
当漫山遍野的茶树绿得发亮,绿得泛着油光时,春天已扑面而来。
江西省南城县麻姑山,每年在这里踏青寻春的人,触摸到的第一缕春的衣裳,或许不是微皱的湖水,不是初起的熏风,而是眉头眼角处化不开的绿意,是鼻息翕合处逃不掉的清香。那是麻姑茶生长的气息,是春天款款而来的倩影。
南城麻姑山,山势秀丽,万木葱茏,物产丰富,《名山志》上说“中国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分布在九州四海,唯独麻姑山,既有洞天,又有福地,秀出东南”。有麻姑山这样洞天福地兼而有之的名山为母体,自然就会孕育出麻姑茶这样闻名遐迩的绿茶。麻姑茶,香气清新纯正,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厚甘爽,自古受人称道,与庐山云雾、井冈翠绿、遂川狗牯脑等茶并驾齐名,系江西重要名茶。 一杯清茶就是一个故事,一片茗园就是一段历史。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与麻姑茶结下不解之缘,茶香时时触动心中的诗弦,留下无数吟咏麻姑茶的名篇佳作。
唐代,《茶经》《文献通考》等古籍中已有麻姑茶的记载。宋代,大文学家曾巩颂之曰:“麦粒收来品绝伦,葵花制出样争新。一杯永日醒双眼,草木英华信有神。”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说:“南城麻姑茶,为茶之极品。”李东阳、萧显、李士实等名士亦曾多次提及麻姑茶,赞之为“七碗清风自麻姑”“陆羽旧经遗上品”等,给予麻姑茶很高的评价。
清初,麻姑茶被列为“贡品”。《红楼梦》中有80多处提及麻姑茶。诗人郑板桥游历麻姑山,特意为麻姑茶著文:“栖麻姑山,汲麻姑泉,烹树头新摘雀舌茶而啜之,则色淡碧,香气浓郁,入口若无味;少顷凉生,舌本如啖谏果,味外之味似仙也。”
好一句“味外之味似仙也”,麻姑茶在民间又有“仙茶”之称,传说著名女寿仙麻姑仙女曾端此茶为王母娘娘祝寿。“何止于米,相期以茶”,作为神话传说的现实映射,至今在南城一带,祝寿除了敬酒,也是需要敬麻姑茶的。
一朋友,极好品麻姑茶。每天工作之余,就是在茶房里喝茶。一张茶渍斑斑的古旧茶案、两三个寻常杯盏、几片麻姑茶叶、一壶架在炭火上的沸水,简单的几样陈设,就让暖人心肺的温情纵情绽放在了这简陋的茶房里。
每次泡茶时,他都要将滚沸的水在茶案上放上片刻,再冲入茶杯。对此,他解释说,万事七分才好。譬如吃饭,吃太饱容易坏了肠胃,吃太少容易坏了精神;譬如处事,太圆满容易折断,太亏损容易空虚;譬如心情,太旺盛容易恼怒,太暗弱容易倾颓。七分最好,泡麻姑茶之水,得七分热才行。水壶刚从炭火上取下时,里面的水沸扬不止,有十分温度,此时冲入茶杯,茶叶表面瞬间受高温所激,一下子就“老”了,香气析不出来,味道析不出来,这茶自然就差了。
喝茶如处事,沉浮随意;处事如喝茶,收放自如。
佛门有诗云:“从来佳茗似麻姑,自古高僧爱斗茶。”朋友说,麻姑茶与禅房颇有渊源。古时麻姑山,庙宇林立,香火旺盛,为佛教传播圣地。佛家讲究清静无为,麻姑茶这样的清淡茶汤,自然便成为禅房里僧人的最佳饮品。且茶性净洁,助人入定,又为佛教平添一层神秘色彩,从此便禅茶一味了。据说,当年禅宗初祖达摩面壁时,便是口噙茶叶,使气清,使神朗,渐入寂寂之境。
茶绿春更深。来南城麻姑山吧,激流飞瀑、罡风岚气,以及初绽的新叶、初萌的春意,必定会为你烹煮一杯蕴含着无穷天地奥妙、自然密码的麻姑茶。
唐人对“茶道”的理解
喝茶喝到现代,喝出“茶文化热”了。人们发现因对“”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人人殊,难免“歧路亡羊”。 今人对茶99道理解的分歧,追根溯源,源于唐人对“”见解的不同。 “”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皎然和封演的文章。 皎然(约720—贞元末),俗姓谢,字昼,又字清昼。湖州长城县(今湖州长兴市)北杨桥人。“”一词初见于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 皎然的“”是“三饮论”:“一饮涤昏昧”,“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全诗收煞时画龙点睛:“孰知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皎然将茶事与“道”连在了一起。他对“”的理解已触及到饮茶文化的深层次,即饮茶的义理、灵魂。他是有学问的茶僧,由“禅”入“茶”,引“禅”入“茶”,故能高人一筹,深入到饮茶的精神层面。这是陆羽及同时代的茶人所不可企及的。迄今尚无新的文字资料说明有谁比皎然更早一些使用“”一词。 封演是唐玄宗天宝(742—756)末年进士,著《封氏闻见记》10卷,内云:“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封演的“”是指“饮茶”,包括茶的制作、烹煮及茶具,未言及茶理。他对的理解是“形而下”,所言“”与“茶艺”、“茶技”并无区别。 宋人林洪《山家清供》云:“古人嗜茶者,无如玉川子。”玉川子即中唐诗人卢仝(约775—约835),他继承了皎然的思想,引“道”入“茶”,发展成为“七碗论”。此人会煎茶,会品茗,深悟茶趣。他写了一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全诗31句,行文洒脱,一气呵成,算得上古今最好的一首茶诗,诗中说饮茶的效果是:“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虽无“”二字却紧贴“”。 晚唐刘贞亮概括茶有“十德”,内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刘贞亮没明确提出“”,而以“茶德”代之,“以茶可行道”仅是其一。他的“茶德”包括茶功、茶礼、茶情、茶理。刘贞亮的“茶德”诠释了“”的思想要素,着眼于“形而上”,不包括“形而下”的“茶艺”或“茶技”。 无论皎然、封演,还是刘贞亮,都没说清“”的含义。陆羽虽尊为茶圣,《茶经》7000言中却无“”二字。 唐人对“”并无统一的理解。千余年里为啥无人去界说“”?这一方面由于中国人做学问多是直觉思维,悟而后得,不习惯于下定义并运用概念术语进行逻辑推理;另一方面,只要挂上“道”,中国古代的学者们就难免心慌气短、噤若寒蝉,连伟大的老子也说“道可道,非常道”,谁还敢造次! 古人认为,“道”是总规律,是最高的真理,也是最真实的存在。正因为这样,便不可能用任何有限的概念、语言来界定“道”、表达“道”和说明“道”。一落言筌,便成有限,便不是那个无限整体和绝对真理了。(李泽厚十年集《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不仅不敢去界说大“道”,即就茶中小“道”也不敢去界说,因为“道”无论大小都是“无限整体和绝对真理”的一部分,绝不能落言筌。──当然,“道”不能分大小,一分大小便不是“无限”的“绝对”的了。这种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原本存在,但无人去推敲。 检索今人对“”的不同见解,大体说来也是如此:或者是“茶艺”加“道”,或者等于“茶艺”,或者等于“茶德”。
存些茶,等自己老了,慢慢享受
有好多茶,可以存着慢慢喝,而且越存品质越高,也会更好喝。在当如今存钱真不如存些茶,保证自己健康安享晚年,是多么幸福的事。
存些好茶,等十多年,二十多年时,我们也老了,说不错退休了,也要退出江湖,带着我们存了许久的好茶【说不准这些茶,已时值百万甚至千万】,找我们老朋友,一起享受好茶。
说起存茶,当然首先想起炒得火热的古树生普,当然还要存一些黑茶、白茶。千万要记住,你还要存一些大红袍,当然造成不忘记存一些传统老式铁观音,特别是正山老铁,据泉州当地人介绍,比药都神奇,会加倍再加倍地对得起你的。
等我老了,带着茶,退出江湖,就住在一个人不多的小镇上。房前种茶屋后种菜,没有网络,自己动手做饭,养一条大狗,每天骑自行车、散步,几乎不用手机。不打扰别人,也不希望被打扰。所谓的天荒地老就是这样了。一茶、一饭、一粥、一菜,与一人相守。
春看茶,秋扫叶,夏养家禽冬烧柴。
早上在巷口看太阳,去集市买蔬菜水果,烹煮打扫。午后读一本书,品一品茗,拄着拐棍敲夕阳。晚上在杏花树下喝茶,直到月色和露水清凉。
当我们老了,自己也成了爷爷或者外婆,孩子带着他们的孩子来看你,在院子里和你养的狗打闹嬉戏。
茶花簇拥的栅栏下,是你我渐老的年华。
柳树罩阴的红屋旁,是深情白首的羁挂。
你去打酱油,我在后面瞅。
车辙三两条,一步一回首。
人生夕阳,不盼高官,不求荣华,愿得闲心爱护一世,携手终老。
茶香层次与级别
未尝其味,先闻其香,茶是以香夺人的。
爱茶的你是否曾发现,有的茶香得冲人,未免感觉轻浮,有的茶虽然初闻香不惊人,但却令人齿颊留香,回味悠长。
茶香不仅仅有浓与淡,也是有层次的,一起来看看,你有没有感受过这样层次的茶香吧!
第一层:水飘香
水飘香是最初级的茶香,香气轻浅飘扬,闻得见,喝不着。
比如泡茶时,可以闻到散发在空中的茶香,以及茶碗的杯盖上等,嗅起来很香,但入口后,茶香就喝不出来了,甚至没有什么香气。
第二层:香入水
再高级一点的茶香,就是香能入水。
茶香依旧是大部分飘在汤面上,有一部分融入茶汤中。
这类茶香给人的感觉就是:闻起来很香,喝起来也有香,不过还是有落差,没有闻着那么香。
第三层:水含香
水含香,是茶香既可以在泡茶时闻到,也融入到了茶汤中。
茶汤中的香气饱满,一部分从口齿中发散,一部分从喉咙中发散。
体验这样的茶香,茶汤入口时屏住呼吸,待茶汤下喉后,嘴微闭,气从鼻腔中缓缓呼出,感受茶香的源头。
第四层:水生香
上好的茶香,水生香,茶香和茶汤的融合度极高。
虽然闻起来微微带香,在喝入口中之后,香气随回甘从喉咙深处缓慢回出,异常持久。
第五层:水即香
顶级的茶香,水即香,这类茶,必须是原料工艺都很优质的茶。
其茶香浓郁丰富,和茶汤完全的融为一体,且茶汤会随着茶香的挥发而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化感”。
喝完,有“汤即是香,香即是汤”的美妙感觉。
看完以上的五层茶香,才发现,原来好的茶香已经不单单是茶香,而是跟茶水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
也就是说,好的茶香,不仅仅是鼻子能直接闻到的香,含包含喝茶时能品尝到的香韵。
当然,我们也不是要一味地追求最高级的茶香。
毕竟,最顶级的好茶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只要有一个喝好茶的心态,喝到自己喜欢的茶就够了。
买什么茶叶才适合自己
目前,市场上茶叶的种类很多,许多市民在购买时被繁多的种类和价格弄得一头雾水,该买什么茶叶才适合自己呢?该如何鉴别茶业的好坏呢?业内人士给出一些科学饮茶的方法。
如果希望摄取较多的维他命C,而且喜欢那种新鲜蔬草香味,可以买绿茶。如果觉得绿茶带“菁味”不喜欢,而偏好桂花的清香,那就买“包种茶”。认为绿茶,包种茶都太“生”,怕自己的胃喝了不舒服,那就选择发酵稍重,香气、甘酵兼具的乌龙茶。喜欢劲道十足,回甘力强,喉韵令人低回不已的茶友,可选购“铁观音茶”。
业内人士介绍,在购买茶叶时以手轻握茶叶微感刺手,用拇指与食指轻捏会碎的茶叶,表示茶叶干燥程度良好,茶叶含水量在5%以下;如用力重捏茶叶不易碎,则是茶叶已受潮回软,茶叶品质会受到影响。茶叶叶片形状、色泽整齐均匀的较好,茶梗、簧片、茶角、茶末和杂质含量比例高的茶叶,大多会影响茶汤品质,以少为佳。各种茶叶成品都有其标准的色泽,一般以带有油光宝色或有白毫乌龙及部分绿茶为佳,包种茶以呈现有灰白点之青蛙皮颜色为贵。而茶叶的外形则随茶叶种类而异,龙井呈剑片状,文山包种茶为条形自然卷曲,冻顶茶呈半球形紧结,铁观音茶则为球形。
绿茶VS普洱茶大不同,喝对才有帮助
饭后一杯茶,不仅是华人特有的饮食文化,更被不少人视为餐后去油解腻的最佳方法。而网上更流传不少类似「只要养成饭后喝杯绿茶、普洱茶的习惯,就能辅助消脂、解油腻」的说法,真有这一回事吗?中医专家表示,上述观点看似合理,但实际上以中医角度来看,两种茶饮适合的体质各不相同。且想要达到上述目的,怎么喝、如何喝更是大有学问!
中医专家表示,在讨论饭后来杯绿茶、普洱茶,是否真能发挥上述益处前,首先得先知道,茶叶的种类相当多元,且根据产地、季节、品种的不同,在营养组成、作用上也会有显着的差异。既使不讨论上述细节,在谈论茶的好处前,也都会依据它们的发酵程度、茶多酚(包括儿茶素、黄酮类物质)的氧化程度,简单区分为以下种类。
常见茶品主要分为,低温杀青后再经渥堆发酵的普洱熟茶、全发酵的红茶,以及部分发酵的乌龙茶,和未经发酵制成的绿茶。由此可知,绿茶和普洱熟茶两者间最大的差异在于,是否有经过发酵步骤,而这些制做过程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茶品的性质凉、温与否。若想要透过饭后一杯茶,达到消脂、解油腻的好处,在决定长期饮用前最好先评估看看自身体质,适合哪一种茶饮较恰当。
易上火、燥热体质适合喝绿茶能清心除烦、清肝明目
一般来说,由于绿茶未经发酵的关系,其性质偏凉,适合容易上火的燥热体质,也特别适宜在春夏时节饮用。尤其是,春天阳气升发,人体容易出现肝火旺盛问题,而夏天阳气蓬勃,则容易使心火上炎;此时若能适量饮用绿茶,就能辅助发挥清肝明目、清心除烦的益处。
此外,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绿茶中含有丰富的儿茶素,适量补充可抑制肠道内淀粉分解酵素的活性,避免饭后血糖快速飙升,很适合嗜吃淀粉的族群搭配饮用。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是肠胃属虚寒、容易拉肚子的朋友,反而要注意过度饮用绿茶可能导致腹胀、腹泻等不适的发生,最好尽量避免。
普洱茶消食积、解便祕,体质偏寒者最合适
至于,普洱熟茶部分,由于其在制程中经过发酵处理,所以它除了口感较绿茶滑顺外,性质也属温性,适合体质偏寒者饮用;能够温胃散寒、消食积,对于肠胃蠕动缓慢、有便秘困扰的朋友来说,适度饮用有一定益处。且现代药理研究更发现,发酵后的普洱熟茶含有大量的益菌群,能够在人体胃部表层形成一层薄薄的附着膜,对胃壁产生保护作用,还具有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的效果。
另外,近期研究更发现,普洱茶中含有的水溶性鞣花单宁成分—木麻黄素(Stictinin),更具有抑制胰脂解酵素产生的作用(食物中的三酸甘油脂若未经此酵素作用,则难以被人体吸收);适量饮用确实能减少人体对脂质的吸收,达到降血脂的作用,适合平时饮食偏油腻,或是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族群饮用。
喝茶养身,热喝比较好!绿茶、普洱茶的饮用方式除了依据茶种的性质之外,更要注意的是,很多人会选择将绿茶或普洱茶冷藏过后饮用,认为冰镇后口感会更沁凉爽口。然而,从中医角度来看,并不建议这样做。
清代《本草求真》古籍中便提及:「茶但热服则宜,冷服聚痰」,简单来说,就是如果长期服用冷茶,可能损伤脾胃之气,导致体内寒湿、寒痰聚积,形成腹部肥满。此外,湿痰的累积还可能会进一步使人体出现倦怠、头晕、身重之感。
因此,建议想要喝茶养身,还是要喝热的比较好。且根据茶叶种类不同,冲泡的温度也会有所差异。以绿茶来说,建议以70~80℃的温水冲泡才能保留较多儿茶素的活性,也比较不会释出苦涩滋味。此外,冲泡的时间也不能太长,浸泡1分钟以下即可,仅取其气、清利头目及提神的效果会更好,且不易伤人体的正气。
而普洱茶则可用95~100℃左右的热水冲泡,更有助于茶叶中水溶性鞣花单宁的释出。至于冲泡时间部分,则视茶叶的松紧状态而有不同,一般紧压茶可以稍短些,散茶可以稍长些,可依个人的喜好去做选择。唯一要提醒的是,取出茶叶后建议将热茶放置片刻后再饮用,以避免茶汤温度过高而伤害食道黏膜及胃壁。
怎么判断自己买的茶是不是翻新茶?
翻新茶,指的是将隔年的旧茶,经过一定的加工程序,进行从新制作,来冒充今年的新茶。每到春茶上市的季节,“翻新茶”也开始陆续在市场上出现。由于春茶产量较低,而市场对于春茶的需求较大,导致翻新茶的问题在春季较为严重。少数茶商利用陈茶、隔年茶制作“翻新茶”已经形成了一个由生产、制作到销售的暴利链。对于翻新茶的辨别,一般主要从茶的外形、颜色、香气、味道、茶底、干湿度进行辨别。
察其色:新茶颜色更鲜艳、有光泽,旧茶往往颜色偏暗;用开水将茶叶泡开后,新茶颜色明亮,而旧茶茶颜色发黄、混浊。如绿茶新茶色泽青翠碧绿,汤色黄绿明亮;红茶新茶色泽乌润,汤色红中泛亮。茶叶在贮藏过程中,构成茶叶色泽的一些物质,会在光、气、热的作用下被缓慢分解或氧化。如绿茶中的叶绿素分解、氧化,会使绿茶的色泽变得枯灰无光。而茶褐素的增加,则会使绿茶汤色变得黄褐不清,失去原有的新鲜色泽。
品其味:新茶品起来,醇厚、鲜爽,而旧茶喝起来淡而不爽口。因为在贮藏过程中,茶中的酚类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等构成味道的物质,有的分解挥发,有的缩成不溶于水的物质,从而使可溶于茶汤中的有效物质减少了。因此,不管何种茶类,新茶的味道都醇厚、鲜爽,而陈茶喝起来淡而不爽口。
闻其香:新茶香味浓郁,新鲜自然,旧茶香味偏淡,缺少鲜味。个别商家旧茶能够熏上香味,但这样的茶香味道不够纯正,只要仔细,一般能够辨别出来。构成茶叶香气的成分有300多种,主要是醇类、酯类、醛类等物质。它们在茶叶贮藏过程中,既能不断挥发,又会缓慢氧化。因此,随着时间的延长,茶叶的香气就会由浓变淡,由新茶时的清香慢慢变得浑浊。
观其形:新茶的条形更紧凑,而旧茶则发散。此外,对于龙井茶和碧螺春,新茶各有明显的特征,前者颜色绿中带黄,叶面上会有些斑;后者幼嫩的芽尖背面长有白色茸毛。
看茶底:茶叶泡完后,新茶茶底绿中带黄,显鲜嫩,而旧茶茶底偏黄,没有鲜嫩感觉。
辨干湿度:新茶较干燥,旧茶较厚重。新茶刚刚上市,刚刚炒出来,除非商家造假,一般比较干燥。旧茶因放置时间较长,返潮影响会使茶叶手感稍重,用手摩擦,没有那种轻脆的摩擦音。
喝好茶?买对茶只是开始
很多茶客都错误的认为,想喝好茶只要买对茶就可以。许多人通过社交网络找到资深茶客,然后在他们的带领下买到了正确的茶叶。对于这部分茶客,的确找到了学茶的捷径,但这也仅仅是个开始。
我相信许多茶客都有这样过一个经历,同样一款茶。在茶店里是一个味道,回到家又是另外一个味道。而且两者之间的差异还非常大。不少人甚至怀疑茶叶被茶商掉了包,或是茶样与产品不一致。
其实有了好茶之后,再到喝到好茶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首先是器具。
目前普洱茶市场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喝惯绿茶的北方茶客大多喜欢用保温杯或是茶壶(非功夫茶茶壶)冲泡普洱茶。茶叶经过长时间的闷泡,色香味均与正常冲泡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算不准备专业的紫砂壶,最起码也要有一个飘逸杯。
接下来就是以前多次强调的泡茶用水了。从网上的反馈来看,新茶客喝茶喝不到好滋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用水。
现在虽然直接用自来水的人少了,但过滤水依旧是主流。好茶大多不便宜,泡好茶必须要用好水。很多茶客就是在这个环节上栽了跟头,省了不该省的钱,结果空有好茶却喝不到好茶的味道。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让人头疼的一个问题,泡茶的技法。
结合茶具、同时根据每款茶的特征选择投茶量,这里面的学问就很深。同样一款茶,会泡茶的人能够根据茶客的口感至少能泡出浓、中等、淡三种味道。这需要反复实践,反复练习,即便是有高手从旁指导,也要耗费不短的时间。
接着就是泡茶的手法,控制水温、控制出汤的时间,根据茶叶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冲泡方式,具体还要对应到产区,茶叶的鲜嫩程度,也就是芽头与叶片的比例。这里面的学问就更深了。
总之泡茶是一门技术活,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会跟大家分享大量老茶客泡茶的经验。尽量缩短诸君的学茶时间,金秋九月,让我们一起学泡茶。
你对茶的了解,在哪一个层次?
前言:千百年来,茶与茶文化显示了一种永恒的生命力。无论中式的清淡还是西式的华丽,无不使接触者感受到茶穿越国界的魅力。爱茶的你,现在对茶的了解,处于哪个段位?
入门:知茶品
所谓知茶品是指你要了解所喝的每一款茶属于哪一类茶,它的属性是什么,就如同医生对药品的了解一样。看上去很简单,其实我国有六大基本茶类,有名有姓的茶品上千种,若算上各地方的茗品,简直不可胜数,无论是谁也无法尽知天下茶品。
一般的茶友大概也只了解自己喜欢喝的、经常喝的茶。面对新接触的茶可能还是一脸懵逼:比如黑茶为什么要带梗?乌龙茶为什么这么香?普洱茶生茶熟茶哪个好,白茶存放升值吗?
吾生也有涯,而茶却无涯,茶是喝不完的,一旦脱离自己熟悉的领域,还是需要在喝新茶前有点必要的了解。
进阶篇:知茶技
知茶技是指了解冲泡不同茶品的不同方法,了解应该如何冲泡你选中的茶品,只有如此才能将茶性充分激发出来,以求更好达到最好的品饮效果。
茶的冲泡说简单就简单,不就是温杯、投茶、倒水、出汤嘛!说复杂也很复杂,关键在于如何将茶性充分发挥出来。是不是所有的茶都要洗呢?冲泡不同的茶温度有什么讲究呢?投茶量都是多少?
虽然我们不必去练就那些眼花缭乱的茶艺表演,但是要将适合自己的茶品冲泡到绝佳状态,则需要下点功夫。
高级篇:知茶意
知茶意是指真正了解茶的精神属性,在品茶时使自己的心灵与之相契合,以达到清神养心、参禅悟道之目的。这是“三知”中最难的,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掌握的。
历代文人墨客都为茶赋予了文化属性。与茶圣陆羽同时代的刘贞亮提出的“茶有十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茶德”观念在唐宋时代传入日本和朝鲜后,产生巨大影响并得到发展。
如果在知茶品、知茶技的基础上,还能知茶意。以茶净心,以茶喻禅,那就是到了从茶上获得物质乐趣和精神乐趣的境界,非一般人能及。
一杯在手,清香满室。不一定非要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境。三五好友,闲话家常,气氛和乐,或是一人独酌,静品得趣,都是茶里的祥和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