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虎邱镇特种名茶黄旦与佛手

发布时间 : 2022-01-07
佛手茶的功效与禁忌 永春佛手的功效与作用 特种工艺红茶

佛手茶的功效与禁忌。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安溪虎邱镇特种名茶黄旦与佛手”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安溪虎邱镇特种名茶黄旦与佛手”相关知识!

虎邱地处丘陵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朝雾夕岚,温和温润,土壤肥沃,年平均气温21℃,年无霜期350天,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放眼远望,青山绵亘,绿水长流,芳草遍地,鸟语花香,仿佛是一幅碧水丹山的风景画。正是这好山好水的生态环境,培育出许多蜚声中外、香飘四海的特种名茶,如黄旦、佛手等。

黄旦为茶树品种名,茶叶商品名为黄金桂,是乌龙茶中风格有别于铁观音的又一极品。黄旦原产于虎邱罗岩。其由来相传为:清咸丰十年(1860年),罗岩灶坑村(今虎邱镇美庄村),有个青年叫林梓琴,娶西坪珠洋村女子王淡为妻。当地民俗,结婚一个月,新娘要返回娘家对月换花。当新娘返回夫家时,娘家送给新娘带回的要有一项带青的礼物,如植物幼苗之类,象征世代相传,子孙兴旺。王氏的带青之物为两株小茶苗,种植在自己屋旁的园地里,经夫妻精心培育,长得枝繁叶茂。第三年清明节一到,夫妻适时采制;成茶后冲泡,未揭瓯盖,奇香扑鼻;揭开瓯盖,香气冲天。左邻左舍的乡亲前来品尝,连声喝彩,称它为透天香。年复一年,这种茶越种越多。因此茶是王淡传来的,故乡民习惯称之为王淡茶。因闽南方言王与黄,淡与旦谐音,加上此茶叶色黄绿,茶水金黄,故后来王淡茶渐渐演化为黄旦茶。清同治十年(1871年),罗岩茶商林宏德(金泰茶创始人)把黄旦茶运销东南亚各国,华侨争相购买,一时供不应求,黄旦茶也显得更加名贵。此后,林宏德根据此茶色如黄金,奇香似桂,又改称为黄金桂。

黄金桂的贵气,主要显示在一早二奇上。一早,即萌芽、采制、上市早。黄旦春茶一般为4月中旬采制,比其他品种早10余天,比铁观音早近20天。二奇,即外形黄、匀、细,内质香、奇、鲜。条索紧结细圆,色泽金黄润亮。香气幽雅鲜爽,略带桂花香味,叶底绿腹红镶边,柔软明亮,素以一闻香气而知黄旦而著称,故有未尝天真味,先闻透天香之誉。品饮之后,满口生津,回味无穷,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黄金桂以其奇异独特的品格和上市早的优势,赢得市场,备受青睐。1982年1月,安溪茶厂生产的特级黄金桂被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85年,黄金桂被农牧渔业部和中国茶叶学会评为中国名茶,荣获金杯奖;1986年,又被商业部授予全国名茶称号;1988年,凤山牌特级黄金桂荣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奖。近几年来,安溪在北京、上海、广东、香港等地举办的茶王赛,虎邱镇生产的黄金桂包揽了特等奖和一、二等奖。

佛手,又名香橼种,原产于虎邱金榜骑虎岩。其由来相传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前后,骑虎岩的一位老和尚,用茶树枝条嫁接在香橼上,成为佛手种。因叶大如掌,叶面扭曲不平,叶肉肥厚,叶质柔软,酷似香橼叶,故又称为香橼种。佛手茶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病虫较少,高产优质。制作乌龙茶,条索肥壮,香高味醇,风格独特;制作红茶,汤色红浓,叶底红亮,品质甚佳。1986年,佛手茶被定为福建省茶树良种。该茶被永春县大量引种,成为当家良种,产品闻名遐迩。闽中、闽东也有少量引种。

虎邱是公认的泉州市茶树良种繁育基地。茶农采用先进的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法,既能保持茶树的良种特性,还具有繁殖系数大,苗穗来源广泛,四季均可扦插和管理方便等特点,其茶苗根系发达,茎粗叶壮,品种较纯,移植成活率高,深受广大茶区的欢迎。现全镇年繁育茶苗面积30多公顷,每公顷按225万株计,年可出圃茶苗7500万株,销往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广西等广茶区。据匡算,年产值1250万元,净利达950万元。

虎邱镇芳亭村种植桂花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遐迩闻名的安溪桂花第一村。现该村的半岭自然村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这里所产的桂花花瓣饱满,香味芬芳独特,可用来窨制乌龙花茶,也可用以制作香水、香料等化妆用品,用途广,价值高。当地最大的一棵桂花树年产花可达150多公斤,以每公斤20元计算,平均每户每年有五六千元的收入。

虎邱镇金榜村有条不足500米长的街道,街两旁有20来家的茶叶机械厂,生产各式各样的茶叶初制机械,被人们赞称的茶叶机械一条街。茶叶初制工艺所需的设备,在这里都能买到。这些厂家大多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而创办的,产品质量好,实用、耐用,既减轻茶农的劳动强度,又提高茶叶产品质,增加茶农收入,深受茶农青睐。产品除本县销售外,还远销漳州、北京、广西、广东等地。茶业是虎邱镇的支柱产业。2005年,全镇茶叶产量4500吨,茶叶加工企业118家,茶叶产值(以精制茶计算)2.5亿元,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48.3%。

古有茶烟一家之说,意思说茶烟对气候、土壤的要求基本相似,能产香茗的地方也能产烟叶。虎邱镇芳亭村又是一个盛产好烟叶的地方。该村现有520户,人口2400多人,家家户户都种有烟叶,种植面积13.4公顷,为晒烟专业村。其晒烟品质特优,味道香醇,风味独特,远近闻名。2003年,全村晒烟产量达30多吨,产值90多万元。

茶文化精选阅读

福建安溪名茶


安溪是中国名茶之乡、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第一位。安溪铁观音,名扬四海,香溢五洲,已成为中国茶叶的第一品牌,也成为福建省一张亮丽的名片。安溪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茶树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茶树良种宝库。那么有哪些名茶产自安溪呢?

铁观音:铁观音原产于安溪西坪镇,是乌龙茶中之极品。它条索紧结沉重,茶汤金黄明亮,香气馥郁清香,滋味醇厚甘鲜。

黄金桂:黄金桂原产于安溪虎邱美庄村,是乌龙茶中风格有别于铁观音的又一极品,具有一早二香的独特品质。

本山:本山原产于安溪西坪镇,与铁观音是近亲,但长势与适应性都比铁观音强,成茶品质好的与铁观音相近似。

毛蟹:毛蟹原产于安溪大坪乡,适应性广和抗逆性都很强,易于栽培,产量较高,外形条索紧结,嫩叶尾部多白毫,内质香气清高,深受消费者青睐。

梅占:梅占原产于安溪芦田镇,适应性广,产量较高,在不同产地能适制各种茶类。制成的红、绿茶香高味醇;制成的乌龙茶香味独特,品质优良。

大叶乌龙:大叶乌龙原产于安溪,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根系发达,耐旱耐寒,抗病虫害能力强,产量高,品质好。

安溪名茶梅占


原产于安溪芦田。无性系品种。其由来有两种传说:一种是,清道光元(1821)前后,芦田有一株茶树,树高叶长,但不知其名。有一天,西坪尧阳王氏前往芦田拜祖,芦田人特意考问王氏那株茶叫名?王氏不知,一时答不上来,抬头偶见门上有梅占百花魁联句,遂巧取梅占为其茶名。另一种是,清嘉庆十五年(1810)前后,安溪三洋农民杨奕糖在百丈坪田里干活,有位挑茶苗的老人路过此地,向杨讨饭,杨尽情款待,老人以三株茶苗赠送。杨把它种在玉树厝旁,精心培育,长得十分茂盛。采制成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甘香可口。消息一传开,大家争相品评,甚为赞赏,但叫不出茶名来。村里有个举人根据该茶开花似腊梅的特征,将其命名为梅占。此后三村五里广植扩种,就逐渐驰名各地。

梅占植株小乔木型,大叶类,中芽种。树姿直立,主干明显,分枝较稀,节间甚长;叶长椭圆形,叶色深绿,叶面平滑内折,叶肉厚而质脆,叶缘平锯齿疏浅。开花多,结实少。育芽能力强,芽梢生长迅速,但易于硬化。一年生长期7个月左右。适应性强,产量较高,在不同产地能适应制各种茶类。制乌龙茶香味独特,品质较佳;制红、绿茶,香高味醇,具兰花香。

福建名茶-安溪--铁观音


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置县历史悠久。安溪是中国特种茶类乌龙茶的故乡,极品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安溪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良,香高味醇,独具一格,名闻遐迩。

1974年安溪被列入全国100个年产茶叶5万担基地县,1982年被列为福建省茶叶出口基地县。凤山牌特级铁观音自1982年起连续18年荣获国家金质奖,1985年特级黄金桂被评为全国名茶。1995年3月,农业部、中国农学会等单位联合举行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大会,安溪县被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称号。

安溪的茶俗文化,堪称闽南一绝,每逢采茶季节,茶园里茶歌飘荡,茶山成了天然的对歌台。茶艺更具文化内涵,融闽南音、茶歌、茶舞为一体。从冲泡到品尝,一共经过15道工序,人们一边品尝浓郁甘醇的茶香,一边享受绝妙的艺术表演。安溪人待客茶当酒,茶杯一端好朋友,成为世代相承的礼俗。

茶导游

自古高山云雾出好茶。安溪地处戴云山脉东南坡,地表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多山,群山环抱,峰峦叠翠,溪流潺潺,气候温和,水量充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加上千年实践得到的精湛制茶技艺,使安溪茶叶品质格外优异。安溪人,种茶、制茶、品茶、泡茶,赛茶王、吟茶诗、唱茶歌、跳茶舞因为茶,安溪被誉为飘香的土地。安溪,以铁观音而蜚声海内外。

茶史追溯

安溪境内有不少古老的野生茶树。在蓝田等地发现的野生茶树,树高7米,冠达3.2米。据专家论证,已有1000多年的生长历史。此外,在西坪、福前等地也不断发现野生茶树,表明了安溪具有丰富的茶树资源和悠久的产茶历史。

据考,安溪产茶始于唐末。明清时期,是安溪茶叶走向鼎盛的一个重要阶段。明代,安溪茶业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饮茶、植茶、制茶广泛传遍至全县各地,并迅猛发展成为农村的一大产业。

名茶鉴赏

鉴别铁观音是一项高深的学问,安溪著名茶师和老茶农观形闻香即可鉴别茶叶优劣,道行高者甚至能品断此茶产何地何村、几年生茶树,特点突出者还能品味出自何名茶师之手。外行人品饮铁观音可从观形、听声、察色、闻香、品韵入手来辨别茶叶优劣。观形:优质铁观音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听声:精品茶叶较一般茶叶紧结,叶身沉重,取少量茶叶放入茶壶,可闻当当之声,其声清脆为上,声哑者为次;察色:成品茶色泽鲜润,带砂绿色,红点鲜艳,叶表带白霜。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清澈,茶叶展开后叶底肥厚明亮(铁观音茶叶特征之一叶背外曲),具绸面光泽,此为上,汤色暗红者次之;闻香:精品铁观音茶汤香气浓馥,其独特香气芬芳扑鼻,且馥郁持久,令人心醉神怡。品韵:古人有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之妙说。细啜一口,舌根轻转,可感茶汤醇厚甘鲜;缓慢下咽,韵味无穷。以上种种,正是安溪铁观音之魅力所在。

自上世纪初开始,安溪铁观音就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大奖。

茶艺欣赏

铁观音的茶艺别具一格,自成一家。首先,必须严把用水,茶具,冲泡三道关。水以石泉为佳,炉以炭火为妙,茶具以小为上。

茶艺按其程序可分为八道:

白鹤沐浴(洗杯):用开水洗净茶具;

观音入宫(落茶):把铁观音茶放入茶具,放茶量约占茶具容量的五分;

悬壶高冲(冲茶):把滚开的水提高冲入茶壶或盖瓯,使茶叶转动;

春风拂面(刮泡沫):用壶盖或瓯盖轻轻刮去漂浮的白泡沫,使其清新洁净;

关公巡城(倒茶):把泡一、二分钟后的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并列的茶杯里;

韩信点兵(点茶):茶水倒到少许时要一点一点均匀地滴到各茶杯里;

鉴赏汤色(看茶):观赏杯中茶水的颜色;

品啜甘霖(喝茶):乘热细啜,先嗅其香,后尝其味,边啜边嗅,浅斟细饮。饮量虽不多,但能齿颊留香,喉底回甘,心旷神怡,别有情趣。

安溪感德镇 铁观音后起之秀


感德镇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8℃21℃,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境内多山,泉甘土赤,土壤肥沃,大多数地区海拔高程500多米,十分适宜茶树及各种林木的生长。

感德产茶历史悠久,茶树资源丰富,茶叶品质优良,是名茶铁观音主产区之一,以其质优、味香、韵浓的特点享誉国内外,产品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全镇拥有茶园面积2100多公顷,年产量3200吨,茶叶产值超过5亿元。

近年来,感德镇根据全镇茶叶生产实际和内外销市场的变化,适时提出精品、优质、名牌的茶叶发展战略,实施建基地、创名牌、拓市场的三步走战略。广大茶农在制茶工艺上,根据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与时俱进,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生产出各种适销对路的茶叶产品,特别是积极探索推广空调制茶技术,更为安溪茶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茶农们在夏暑茶制作中,利用空调的低温、低湿,控制做青环境的技术,随着气候变化而灵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突破传统乌龙茶加工看天做青的难题,拓宽了茶叶制作技术的新领域。空调制茶技术的推广,既增强人在控制茶叶质量上的主动性,又缩小了不同季节茶叶质量的差别,大大增加高档茶的数量,满足消费者对高档茶的需求,同时大大增加茶农的收入。空调制茶技术的领头人岐阳村茶农王奕荣,因科技致富,于2002年11月应邀赴省参加中央电视台省长访谈录录制现场,2003年9月被县委确定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2004年被评为泉州市劳动模范。

广大茶农还将传统民间的斗茶习俗逐步发展为以市场推广为目的的茶王赛,多次利用茶叶生产季节,巧搭各种合作交流平台,在全国各地频频举办茶王赛及其他茶事活动,宣传名茶铁观音,弘扬安溪茶文化,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开辟茶海明珠感德镇更加广阔的前景。充分展现茶乡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时代风貌。

感德镇地处安溪的西北部,距县城68公里。东连剑斗镇,南接长坑、祥华、福田三乡,北邻永春县一都、横口两乡,西毗漳平市,西北与桃舟乡交界,总面积211.4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和2个镇办场,至2007年底全镇总人口5.53万人。是海峡两岸共同敬仰的保生大帝吴真人的出生地,是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也是安溪名茶铁观音主产区之一。

以德感人

从考古发现的石器、陶器等文物看,早在殷周时代,就有人类在感德这方水土上生活。在宋代,感德寓以德感化之意为金田乡感德里,自古至今,感德就以感恩载德著称。早期保生大帝吴真人的慈惠济世精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多年来,感德人就是以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生活的。功成名就的人,会感谢父母师长对他的深深教诲。远离家乡的人,会思念家乡故土的山山水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终于有了干部群众的团结精神,有了民营企业家的重教捐资助学,有了海内外乡亲的家乡情怀,有了干部创事业、能人办企业、群众兴家业的良好局面,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因为感德人的感恩之识、之说、之举,才使得感德社会多一份文明、环境多一份祥和、家庭多一份和睦,为感德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内在动力。

以茶富民

感德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良,以其质优、味香、韵浓的特点享誉国内外,产品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全镇拥有茶园面积3.6万亩,其中生态茶园6000多亩,年产量3400吨,茶叶产值超过5亿元。近年来,感德镇根据全镇茶叶生产实际和内外销市场的变化,适时提出生态、优质、品牌、文化的茶叶发展战略,茶业富民政策得到有效落实,走出了一条地地道道的茶业富民之路。广大茶农在致富的同时,还与时俱进,大胆实践,在制茶工艺上不断创新,生产出各种适销对路的茶叶产品(有正味做法、消青做法、拖酸做法等多种茶叶)可供茶商选择,特别是积极探索推广空调制茶技术,更为安溪茶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如今,感德镇注重在培植感德茶叶企业个性品牌和持续打响感德铁观音整体品牌上下功夫,做大做强茶产业。

名茶与茶名


名茶,是指那些既有突出的外形特征,又独具风格和内质,而且是名闻遐迩的茶叶。

在我国,名茶起源于贡茶,但无茶名。到了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把茶分为上、次、下、又下四个等级,当时仍无茶名。几十年后,李肇在《国史补》一书中说: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并列举了方山之露芽、西山之白露等14种名茶与茶名。从此,名茶与美丽的茶名交相辉映,在民间广泛流传。

一般名茶大都有文雅、贴切的名字。而这名字,往往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种名茶的特色。使人听此名,便想及此茶;饮此茶,观此茶,再回味此茶名,如此往回萦绕,给人以美的享受。

名茶,多以产地命名。如唐朝名茶顾渚紫笋,就是以浙江湖州长兴县西北的顾渚山而定名。又如西湖龙井,产于人间天堂西湖四周的滴翠群峰,起伏山峦之中,尤以湖西龙井山狮子峰下落晖坞的龙井泉前后所产茶为群茶之首而得名。

名茶,有的以其色而定名。如祁红,是产于安徽祁门县的传统工夫茶中的名品,以其汤色红艳明亮,浸叶红匀而称誉。又如安徽历史名茶敬亭绿雪,芽叶色绿,白毫似雪,开泡后嫩芽成朵,形如雀舌,香似兰花,汤清色绿,犹似绿雪飘浮而成名。

名茶,有的以其形状而得名。如洞庭碧螺春茶,色如凝碧、卷曲如螺、蒙披白毛、附叶成朵、抚然爱态、未呼已出。

名茶,有的以民间传说而命名。如驰名海内外的乌龙极品铁观音,相传是清朝乾隆年间,福建安溪地区一位魏姓茶农,家中供奉一尊观音佛像,每日清晨都要供三杯香茶于观音前,以示虔诚。他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一天做梦,梦见观音赐给他一株茶树,枝壮叶茂,活像一把撑开的凉伞,叶片滴翠、叶缘镶金、形如锯齿、幽香袭人。茶农大喜而醒,见屋外果然有如此一棵茶树,精摘细制,成品叶质厚实,颜色似铁,又为观音所赐,遂名铁观音。

此外,也有以香气定名的。如舒城兰花,此茶其外形如初绽兰花,且还有一股持久的天然兰花香味。还有以人命名的,如以僧人比丘大方创始于皖南徽州古歙县老竹岭的老竹大方茶。再有以其味定名的,如福建南安的石亭豆绿,以特殊的绿豆味风行南洋各地。

当然,要确切完整地给名茶赋予名正其实的名称,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相传碧螺春茶初创之时,因其香气浓郁袭人,被世人称为吓煞人香茶。吓煞人是吴语方言,突出对事物惊奇性的惊叹口语。吓煞人香茶,正是茶农对该茶的高度评价。虽无不可,但终归欠雅。清帝康熙下江南,一啜称绝,上以其名不雅,题之曰碧螺春。这一改名,不仅仅指出该茶产于太湖洞庭山,还囊括了此茶芽叶柔嫩绿翠,汤色似碧玉,条形卷曲成螺状,宛如江南水中细碧,并且以一春字,含蓄地表明这是摘自早春的嫩茶。如此一箭数雕,充满诗情画意的命名,让人把玩得不忍释手,实为难得!

安溪与台湾的“茶缘”


有中国茶都之美誉的福建安溪是著名的铁观音故乡,它与台湾有着一脉相承的茶缘。几年来,茶缘成为两地乡情联系、经贸往来的纽带。

百万人口的安溪县现有90%以上的人以茶为生或从事与茶相关的行业。它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现有旅外安溪乡亲100多万,分布在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台安溪籍同胞200多万人,约占台湾人口的十分之一,超过安溪本土人口的一倍多。安溪现有茶园30万亩,年产3万吨,产值3亿多元。目前,台商在安溪投资创办的台资企业有75家,其中,涉及茶叶的企业达29家。

追溯两地的茶缘历史,我们发现,早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安溪乡民就开始入垦台湾,选择有山有水,地形与安溪相似的地方拓荒种茶。清嘉庆三年(1798年),大量的安溪人移民台湾,带去了茶苗,也带去了安溪的茶俗。清咸丰五年,安溪人林凤池率先把乌龙茶引入台湾,种植在台湾冻顶山,相传这就是台湾冻顶乌龙茶的起源。如今在台湾2000多万人口中,60%以上的台湾同胞有饮茶的习惯,并且以乌龙茶为主。随着茶树和茶叶的传入,制茶技术和一些茶俗也慢慢传入岛内,至今,台湾仍保持着以茶代酒的待客习俗,在大陆流行的茶王赛、茶艺、茶歌茶舞等茶俗也仍在台湾不断地演绎和发展。

在茶叶的制作上,安溪西坪人王义程在台湾对从家乡传到台湾的乌龙茶制作技术进一步加以改进,创制出台湾包种茶,并在台北县茶区大力倡导和传授。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安溪福美村张尔妙、张尔乾兄弟将家乡的铁观音茶苗引入台湾,在木栅区樟湖山种植成功,从此,木栅铁观音声名远扬,逐步发展成为台湾铁观音的主要产区。

关于木栅铁观音的源流,陈文怀先生在《港台茶事》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台湾木栅铁观音,系木栅人张尔妙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自祖籍安溪引入的。第一次引种大约在19世纪末,张氏回福建安溪老家探亲,尝到一啜三日夸的铁观音茶,十分赞赏,遂向亲友索求了12株铁观音纯正茶苗,携回台湾的居住地台北木栅,在屋后石崖缝间的土台上种植。第二次引种大约在20世纪初,张尔妙以当时茶师身份受政府委派,到安溪正式购买铁观音茶苗1000株,种植于木栅樟湖山(即今指南山),经张氏多年的推广,逐步发展成木栅铁观音茶区。

海峡两岸同宗本源。台湾茶商联合会会长、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主任委员杨山虎对此是感慨万千,他不停地呼吁:茶应该成为两岸的和平使者。

谈起杨山虎,有一段两岸茗缘。早在1995年,杨山虎先生就第一次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参加了在安溪举办的福建省茶叶机械学术研讨会,此后,他连续3年前来参加研讨会,1998年还以台湾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国际茶文化展。几年的接触,杨先生发现祖国大陆的茶叶技术和茶叶机械水平比台湾有一定差距,便决心到福建投资兴业。他一举在安溪投资开发了5000亩的茶山,种植茶叶、果树等,还于2001年春季举办台湾乌龙茶(安溪)茶王邀请赛,并获得茶王。

难能可贵的是,在大陆举办各类茶王赛、茶文化交流会期间,杨山虎先生积极传播台湾茶文化,并将台湾茶叶推广到大陆,同时也将祖国大陆的茶叶、茶文化推广到台湾,受到了两岸茶叶界人士的推崇。2002年,在北京马连道茶城举行的中国海峡两岸2002茶文化交流会上,他带领200多名台湾的茶商、茶农进京,将台湾的茶文化带进了首都。

茶香袅袅,茶情依依,大陆与台湾茶情一脉相承。大批台湾茶商、茶农的加入,给安溪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为安溪这一传统的产业增加了新的活力,又进一步丰富了悠久的安溪茶文化内涵。

中国十大名茶之安溪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茶历史悠久,属青茶类,是我国著名乌龙茶之一,素有茶王之称。据载,安溪铁观音茶起源干清雍正年问(1725一1735年)。安溪县境内多山,气候温暖,雨量充足,茶树生长茂盛,茶树品种繁多,姹紫嫣红,冠绝全国。

安溪铁观音茶,一年可采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制茶品质以春茶为最佳。铁观音的制作工序与一般乌龙茶的制法基本相同,但摇青转数较多,凉青时间较短。一般在傍晚前晒青,通宵摇青、凉青,次日晨完成发酵,再经炒揉烘焙,历时一昼夜。其制作工序分为晒青、摇青、凉青、杀青、切揉、初烘、包揉、复烘、烘干9道工序。品质优异的安溪铁观音茶条索肥壮紧结,质重如铁,芙蓉沙绿明显,青蒂绿,红点明,甜花香高,甜醇厚鲜爽,具有独特的品味,回味香甜浓郁,冲泡7次仍有余香;汤色金黄,叶底肥厚柔软,艳亮均匀,叶缘红点,青心红镶边。

安溪铁观音原产于安溪县西坪尧阳,地处戴云山脉的东南坡,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倒。西部以山地为主,层峦叠嶂,最高峰海拔达1600米,通称内安溪。东部以丘陵为主,通称外安溪。以往茶区集中于内安溪,50年代以来茶区不断发展扩大,目前已遍及全县,常年茶产量占福建省茶产总量10%以上,居全省首位。安溪县全县各不同海拔地区年平均气温15--21℃,极端最低气温零下0.9-5℃,平地极端最高气温39.3℃,10℃稳定积温4725-7315℃,年降雨量1700-1900毫米,相对湿度76%一80%以上。

安溪县茶区群众重视良种选育,并掌握了无性繁殖手段,无性系茶树品种之多为全国之冠,据县茶树品种普查结果,现有茶树品种达50个以上。其中普通栽植的有铁观音、本山、黄淡(黄旦)、毛蟹、乌龙、梅占、奇兰等。铁观音、毛蟹、梅占、黄淡、大叶乌龙、本山在1984年于厦门召开的全国茶树良种审定会上被认定为全国良种。

50年代开始,为了便于分类列等,将安溪乌龙茶分为铁观音、色种及乌龙三个品类,除铁观音及乌龙外,其他品种均归入色种。近年黄淡品种已单列出来。据1937年庄灿彰统计,乌龙品种占全县产量的38%,目前大部已为铁观音、毛蟹等所取代,少量乌龙多混入色种出售。现安溪色种占安溪乌龙茶总产量的80%以上。据1983年资料,安溪色种在全县茶树栽植面积中,本山占12%,毛蟹占21.2%,乌龙占16.4%,梅占占10.5%,奇兰占2.7%,其他色种占21.2%(另铁观音占13.1%,黄淡占2.9%)

安溪铁观音两种传说:

一是魏说相传,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后,西坪尧阳松林头(今西坪乡松岩村)老茶农魏荫(1703~1775),勤于种茶,又信奉观音,每日晨昏必在观音佛前敬献清茶一杯,数十年不辍。一夜,魏荫在熟睡中梦见自己荷锄出门,行至一溪涧边,在石缝中发现一株茶树,枝壮叶茂,芬芳诱人。魏荫好生奇怪,正想探身采摘,突然传来一阵狗吠声,把一场好梦扰醒。翌晨,魏荫循梦中途径寻觅,果然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间,发现一株如梦中所见的茶树,细加观察,叶形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异于他种。他喜出望外,遂将茶树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铁鼎里,悉心培育,经数年压枝繁殖,株株茁壮,叶叶油绿。便适时采制,果然茶质特异,香韵非凡,视为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贵客佳宾临门,冲泡品评,凡饮过此茶的人,均赞不绝口。一天,有位塾师饮了此茶,便惊奇地问:这是何好茶?魏荫便把梦中所遇和移植经过,详告塾师,并说此茶是在崖石中发现,崖石威武似罗汉,移植后又种在铁鼎中,想称它为铁罗汉。塾师摇头道:有的罗汉狰狞可怖,好茶岂可俗称。此茶乃观音托梦所获,还是称"铁观音"才雅!魏荫听后,连声叫好。

二是王说。相传,安溪西坪尧阳南岩(今西坪乡南岩村)仕人王士让,清雍正十年(1732)中副贡,乾隆十年(1745)出任湖广(今湖北)黄州府蕲州通判,曾筑书房于南山之麓,名为南轩。清乾隆元年(1736)春,王与诸友经常会文于南轩,每于夕阳西坠,徘徊于南轩之旁。一日,见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异于他种,遂移植南轩之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年年繁殖,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品,乌润肥壮,气味超凡;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奉召赴京,晋谒礼部侍郎方望溪,以此茶馈赠。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转献内廷。乾隆帝饮后,甚喜,召见士让询问尧阳茶史,以其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赐名为铁观音。

铁观音植株灌木型,中叶类,迟芽种。树姿开张,枝条斜生,稀疏不齐;叶形椭圆,叶色浓绿,叶厚质脆,叶缘波状,略向后翻,锯齿疏钝,嫩芽紫红。开花多,结实率高。萌芽期在春分前后,停止生长期在霜降前后,一年生长期7个月。天性娇弱,抗逆性较差,有好喝不好栽之说。制乌龙茶品质特优,滋味醇厚甘鲜,香气清芳高雅,水色清澈金黄,叶底肥厚软亮,常以天然的兰花香和特殊的观音韵而区别于其它乌龙茶。制红.绿茶则品质中等。

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色泽乌润砂绿。好的铁观音,在制作过程中因咖啡碱随水分蒸发还会凝成一层白霜;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究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安溪福美张乃妙、张乃乾兄弟将铁观音传至台湾木栅区。并先后传到福建省的永春、南安、华安、平和、福安、崇安、莆田、仙游等县和广东等省。近年来,发现乌龙茶有健身美容的功效后,铁观音更风靡日本和东南亚。

五峰虎狮茶的起源传说


宜昌五峰采花乡的坤芳虎狮茶来历已久,但真正冠以坤芳二字还是以后的事情。五峰地杰人灵、山清水秀,最是适合茶叶生长。

据说唐代的茶圣陆羽就与五峰的虎狮茶有一份渊源。

茶圣陆羽,于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出生湖北天门,惟相貌丑陋,人生蹇楚。以《茶经》被后人奉为茶圣。陆羽一生酷爱饮茶,为寻求茶叶极品,足迹踏遍大江南北,走访了中国所有的主要产茶区。五峰良土,自然也在茶圣行程当中。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乡,流传这样一个古老传说:茶圣陆羽当年在探访华夏良茶时,有一天风餐露宿地来到宜昌峡州。眼见红日西沉,天色将晚,四处没有村镇,陆羽找到山野外的一处农家,叩开小屋,向主人恳求留宿一晚。陆羽虽相貌丑陋,但开门迎客的一位六旬老翁,却生性好客,毫不计较,且对陆羽非常热情,不仅留他暂住,还专门为他端来一碗热腾腾的包谷合渣饭。

由于整天奔走于羊肠小道,不断在崎岖坎坷的山道行走,饥肠辘辘的陆羽吃完饭后,还没来得及品尝主人特意为他煮的一碗土家族瓦罐茶,便倚在床边昏昏入梦。伴着身边小几上那碗瓦罐茶的浓浓清香,已在梦乡的陆羽,看到一只虎面狮身的怪兽飞奔到自己身前,正惊悚中,却见那只怪兽张口对陆羽说道:我是长乐(现名五峰)茶神,听说先生云游名川,四处寻访佳茗,烦劳先生不妨品茗指点。说罢,怪兽丢下一个布包呼啸而去。陆羽在梦中听到茶叶二字便即高兴,正要去翻看,不料失手打翻油灯,一声大喊,蓦然惊醒,才知是南柯一梦。醒来,却看见身边一碗瓦罐茶,汤汁清亮透澈,片片绿叶,袅袅清香。陆羽端着茶向主人请教,才知道这是当地狮虎山盛产的一种树叶。一尝之下,陆羽大感疲劳顿去。兴致所至,题诗一首:飘游峡州哪为家,行云流水走天涯。一包树叶梦中得,竟是长乐虎狮茶。

马年初冬,国贴茶叶专家林作炎与吴克喜。郑世雁等一行到五峰采花乡考证时得知,采花乡确有虎狮山一座,延绵数十里,终年云雾缭绕、雨水充沛、溪水奔流、林茶相间,于是将此地新研制的系列名优茶,遂命茶名为虎狮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