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福建茶叶的种植与分布

发布时间 : 2022-02-22
清代茶叶 种植茶叶 茶叶怎么种植

清代茶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清代福建茶叶的种植与分布”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福建种茶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福建就巳经开始种植茶I树,而且是作为贡茶问世。其所依据的是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的记载:周武王伐纣,I实得巴、蜀之师,着乎《尚书》I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鱼、盐、铜、铁、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由此可知,臣服于周王的南方各国纷纷以土产向周王献贡,其中就包括七闽以茶叶进贡周王。至唐代,茶叶巳是福建名产之一。陆羽《茶经》一书提到:茶叶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福州的蜡面茶、露牙茶、半岩茶非常有名。《闽小记》云: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迨至宋代,福建茶叶更是名扬域夕卜。江淮、荆襄、岭南、两川、二浙,茶之所出,而出于闽中者尤天下之所嗜。到清代,经数百年的发展,福建茶叶无论种植技术、生产形态,还是地区分布都有很大变化。

种植技术。自唐代开始种茶以来,福建茶农便十分重视对适宜茶树生长的外部环境的了解以及栽培技术经验的积累。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先春朝济常雨,霁则雾露昏蒸,昼午犹寒,故茶宜之。《茶录》总结:茶无异种,视产处为优劣。生于幽野,或出烂石,不俟灌培,至时自茂,此上种也;肥园沃土,锄溉以时,荫叶丰腴,香味充足,此中种也;树底林下,砾壤黄砂,斯所产者,其次第又次之。可见,时人已经认识到雾多温湿之地多出好茶,天下名茶多出自江南名山胜地。

唐宋时期,茶树的栽培多采用茶籽直播法。明清时期,除了传统的茶籽直播法有所改进之外,茶农还突破了原先茶树移植则不复生的传统观点,把育苗移栽的技术运用到种植茶树上。秋社后,摘茶子水浮,取沉者。略晒去湿润,沙拌,藏竹窭中,勿令冻损,俟春旺时种之。茶喜丛生,先治地平正,行间疏密,纵横各二尺许,每一坑下子一掬,覆以焦土,不宜太厚,次年分植,三年便可摘取。茶叶管理一般包括浇水、施肥、除草、修剪、间作等几项内容,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茶树的好坏以及所产茶叶的质量与产量。明清时,在施肥方面,茶农沿用前代的方法,在下种时添加灰肥、人粪等有机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并提出了茶生烂石的观点。在除草方面,则更为精细,茶根土实,草木杂生则不茂。春时薙草,秋夏间锄掘三四遍,则次年抽茶更盛。茶地觉力薄,当培以焦土。治焦土法,下置乱草,上覆以土,用火烧过。每茶根傍掘一小坑,培以升许。须记方所,以便次年培壅。晴昼锄过,可用米泔浇之。间作方面,茶固不宜杂以恶木,惟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柏之类,与之间植,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其下可莳芳兰幽菊及诸清真之品,最忌与菜眭相逼,不免秽污渗漉,滓厥清真。生产形态。虽然我国种植茶树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基本成型的茶叶生产形态却出现在唐宋时期。唐宋以来,福建茶叶的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从事茶叶生产的除了少数兼营茶业的农户外,最中坚的力量是那些专门从事茶叶种植的茶园户。除此之外,还出现有寺院茶园和国有茶园。明清以来,福建茶叶生产不仅延续了唐宋时期的生产形态,而且在经营方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比重变化。

兼营茶业的农户。由于这部分人缺乏专业的茶园种植技术,再加上资金、劳动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约,他们不可能从事专门的大规模的茶树种植,而更多的是在种植粮食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同时,也种植茶树以补贴家用。

茶园户。明清以来,茶园户植茶已相当普遍。鼓山灵源洞之后,居民数家,种茶为业,地名茶园。武夷山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路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一些茶园户靠租佃茶园生产,如沙县物产茶。土着不善栽植,山地皆租与汀、广、泉、永之人,并有将山旁沃壤弃而出租者,崇安县土产茶最多,工作列肆皆他乡人,而当地土着岁受赁钱数百文,只好听其垦种,所得者,地骨租而已。延、建、邵三府缘有一种寄籍民人,大半自江西、汀州、漳、泉等处而来,赁山开垦,种植茶果麻靛之类。

寺院茶园。明清时期,一些寺院僧人参与茶叶的种植与生产,所产茶叶不仅供寺内僧人消费外,还用以馈赠客人,甚至投入市场。福建太姥山地区环长溪百里诸山皆产茗。山丁僧俗,半衣食焉。武夷山武彝劣岭紫帽龙山皆产茶。僧拙于焙,既采,则先蒸而后焙,故色紫赤。曾有以松萝法制之者,试之,亦色香具足。但经旬月,则色赤如故,盖制茶者仍系土着僧人耳。此后便人招黄山僧,用松萝法制之,效果极佳,所产茶叶与松萝无异,香味似反胜之。时有武夷松萝之称。国有茶园。明清时期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对茗茶的需求,国家还专门设立了国有茶园进行茶叶的种植与生产。《明史食货志》云:福建建宁所贡最为上品,有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及荐新等号。旧皆采而碾之,压以银板,为大小龙团。太祖以其劳民,罢造,惟令采茶芽以进,复上供户五百家。凡贡茶,第按额以供,不具载。

地理分布。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省内80先的地形为山脉丘陵,且气候温和湿润,加上土壤多为酸性土壤,非常适宜茶树的栽植,故宋元以来,福建一直都是以国内重要产茶区而名誉天下。有清一代,茶叶的种植遍及福建各府县,茶叶成为福建许多县市的主要物产,茶业也已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支柱。清人卞宝第在其着述的《闽峤辖轩录》一书中,对福建各地的物产有详细的记载:

霞浦县物产茶。

福鼎县物产茶,白琳地方为茶商聚集处。

宁德县物产茶、纸、粗瓷。

安溪县物产茶、杉、松、

桐、竹。

大田县物产茶。

南平县邑治山多田少,物产茶,大利所在,泉、永、汀、广之人,春来秋去,往返经商。

沙县黄山、莲花山、幼山皆在西北,三路通归化。关隘林立,山势峻险,内有富口通门两处。山皆种茶,商民辐辏。大溪一名沙溪,又名太史溪,由永安人境,物产茶。土着不善栽植,山地皆租与汀、广、泉、永之人,并有将山旁沃壤弃而出租者。轻本重末,大妨农业,由是客民众多,棚厂联络。又有琅口地方,茶商所聚,汀兴等郡,远来觅食者,实繁有徒,奸匪潜滋,抢夺蜂起。此产茶之利,亦产茶之害也。

永安县田土瘠薄,产米不敷民食,赖宁化、归化贩运接济。物产茶、贡川纸、笋干、香菰、拼榈木。建安县物产茶。

瓯宁县物产茶、苎布、瓦器。

建阳县物产茶、纸、苎布。崇安县物产茶、纸、蜜。政和县物产茶、苎。松溪县物产茶。

邵武县物产茶、笋、竹、

纸、香菰、竹鼠。

光泽县物产茶。泰宁县物产茶、苎布。建宁县物产茶、葛、磁器、杉木。

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清代福建茶叶种植遍及福州、泉州、建宁、福宁、延平、汀州、兴化、邵武、漳州诸府,福建主要的产茶区分布在闽东、闽南、闽北三大区域。

闽北茶区。闽北茶区包括建宁、延平、邵武3府,共辖17个县。其中建宁府作为福建传统的名茶产地之一,其茶区主要分布在瓯宁、建阳、崇安一带。方志记载,瓯宁近来茶山蔓延愈广,瓯辖四乡十二里几遍,西乡在万山深处,亦有茶山,茶农见种茶有利可图,便纷纷租山种茶,种茶之风的兴起,使瓯宁县茶厂不下千厂,每厂大者百余人,小亦数十人,千厂则万人。兼以客贩担夫,络绎道途,充塞逆旅,供不应求又数千人。可见,茶巿之盛,几埒阳崇,并且波及周边各个县份,延及建安。建阳县山多田少近多租与江西人开垦种茶,方志记载,除了城官道旁种茶差少,余则弥望皆童,而且茶笋连天茶居十之八九,茶山袤延百十里。最为有名的要属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所产的武夷茶,闽诸郡皆产茶,以武夷为最。武夷山山中土气宜茶,九十九岩,岩岩产茶,且环九曲之内皆以种茶为业,可见武夷山产茶区也相当广阔,方圆百二十里,都有种茶。当然,清代建宁府产茶地远不止这三个县,茶七县皆出。建安县茶以山产最多,盖植物产一大宗也,而建安县壑源山、曹髙山、凤凰山所产茶叶较为有名。其中有红边、奇种等名,并有水仙、乌龙、银针、岩种之别。浦城亦山多田少桑麻被陇,茶笋连山,其中,产西岩山、昭山者最佳。政和物产,除茶、杉、笋、纸外,别无大宗,时人谱《种茶曲》云:茶无花香满,家家无田钱,万千山农种茶山之颠今年辟山南,明年辟山北,一年茶种一年多0,由此可知,清代以来政和种茶风气之盛行。而延平、邵武两府种茶面积虽然不及建宁府广阔,产量也较少,但在一些县份也都种植茶树,出产好茶。其中,以南平的半岩茶,将乐的仙人堂茶、九仙山茶,光泽的老君眉最为出名。《八闽通志》记载,延平府,茶各县俱出,出南平半岩者尤佳。此外,南平的新兴、梅西、峡阳、梅南等地也都种植茶叶。将乐县茶,城乡皆有,俱不甚佳,产于园地者更劣,过夜即酸,盖必以产高山者得雨露风霜为美也。东乡有云衢茶,南乡有仙人堂茶,水南有石岭茶,北乡有九仙山茶,虽法制朴拙,而真味有余,但所产不能多得也。邵武府光泽县有山茶、园茶,又有杂茶,而至咸丰、同治之后,遍处种茶,其中茶以老君眉名。闽东茶区。闽东茶区包括福宁、福州2府,共辖15个县。人清以来,作为迅速崛起的茶区,特别引人关注。福宁府的产茶区主要分布在福鼎、福安、宁德三县。乾隆年间编纂的《福宁府志》有云,茶郡治俱有,佳者福鼎白琳、福安松萝,以宁德支提为最。清代福鼎以茶为大宗土产,各都都产茶,尤以太姥山所产绿雪芽茶、白琳为佳。福鼎有一山,因绵亘数里,地多产茶而命名为茗洋山。福安地区茶,山园俱有,其中,在坦洋的桂香山,产茶甚美,从山麓一路登桂岩,香闻数里。而宁德县更是其地山陂洎附近民居旷地遍植茶树,其西路各乡都有,支提尤佳,说明宁德产茶数量、质量都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霞浦县虽然茶产量不及福鼎、福安,所产茶叶质量也不及福鼎白琳,寿宁乌龙,但上东、中东、下西、上西、小南各区,皆有种茶。福州所产茶叶早在唐朝就巳闻名全国了。《茶经八之出》中提及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可见,福州的茶叶在唐代就已有一定的知名度。迨至清代,福州的产茶遍及所辖各县。屏南县茶山皆有,或似武彝,或似松萝,惟产于岩头云雾中者佳。罗源县旧志云:茶,诸山皆有,唯小云寺清明采者为第一。长乐县所植茶树,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似白蔷薇,在登云山、玳瑁山一带居人多种茶。连江县产茶亦山乡皆有,而焙制最佳者,以鹿池为最,云头山、儒洋等乡次之。云头山,产茶极佳。鹿池山,畲民所居,制茶特佳。

闽南茶区。闽南茶区包括泉州、漳州2府和永春州,共辖14个县。清代,闽南茶区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以安溪为首的乌龙茶区。当时闽南茶区所产的名茶,据方志记载,有晋江清源山茶、南安英山茶、安溪凤山清水及留山茶。泉州府主要的产茶区分布在安溪一带。乾隆《泉州府志》有云:茶,晋江出者曰清流,南安出者曰英山,安溪出者曰清水曰留山。清源山茶超轶天池之上,南安县英山茶精者可亚虎丘,惜所产不如清源之多也。闽地气暖,桃李冬花故茶较吴中差早。吾闽清源山茶可与松萝虎丘、龙井、阳羡角胜,而所产不多。按清源茶旧甚着名今几无,有南安英山及他处所产不多,唯安溪茶差盛,然亦非佳品也。由此可知,泉州府所产茶叶品种甚多,质量堪优。晋江所产清源山茶,可与松萝虎丘、龙井、阳羡角胜,而所出不多,今更希矣,而城中所需的茶叶均来自安溪。康熙年间,南安县茶,晋江诸山皆有,南安翁山尤佳。同安县邑原不产茶,乾隆时引进武夷岩茶和安溪清水留山茶种,开始种植茶树,此后植茶业兴起,斗拱山亦有仿为者。安溪一带地理环境优越,适宜种茶,产量也较多,崇信出者多,惟凤山清水岩得名。乾隆时期,阮文锡作《安溪茶歌》唱道:安溪之山郁嵯峨,其阴长湿生丛茶,居人清明采嫩叶,为价甚贱供万家。迩来武夷章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溪茶遂做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这说明此时安溪茶产量较多,但因制法不精而让漳州人仿照武夷岩茶制法加以制作。漳州府各县亦有种茶,龙溪县以龙山产者为佳;平和县,茶出大峰山者良、漳浦县磁灶山山上多茶,且以白埕者佳。永春州德化县茶产高山上者佳,且茶树多唐时旧植;而永春州以茶山石齿产茶最佳。

闽西地区。闽西地区包括汀州府和龙岩州。明清时期,闽西一带不是重要的产茶区,但其种植亦有一定的规模。如上杭凡山皆种茶,多而且佳者,惟金山为最。至精细者,如莲子心,香味逾于松萝。据县志载,往时古田、下隔、湖梓里等处出产甚巨味皆香厚,乾嘉年间,汉口镇有悬下隔名茶牌者,可见其产品之盛;永定道光时植茶很普遍,茶各乡有之,气味皆平常。惟金丰茶颇着名,溪南赤竹坪茶尤佳,惜不能多,到民国时期着名者有灌洋许家山之茶。除上述诸县外,其他县也都种植茶叶,但质量较次,或是数量较少,不敷供应,如宁化,宁茶最蕃遂计数十万斤,然仅可供卢仝第七碗耳。清流,国初,有江南僧至境,遍山种茶,依松萝制之,有香有色,迄今玮埔、梓材、薯坑等乡间传其种。惟九龙峡中所产者,叶虽粗而味尤永,然亦仅可供卢仝第七碗耳。武平,邑产茶之地,仅岩前、石湖溪、石径岭下数处,产额不多,不足供本县之饮料。

茶经网扩展阅读

茶叶产地分布


从世界上看,现在能够出产茶叶的国家一共有五十多个,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最北的地区是北纬的是49,位于前苏联,我国相同纬度地区已经不出产茶叶了(大致相当于我国东北的北部,北京大致是北纬40);最难的地区是南纬33,在南非。

世界上有茶园的国家虽然不少,但是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尼、肯尼亚、土耳其等几国的茶园面积之和就占了世界茶园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世界上每年的茶叶产量大约有300万吨,其中百分之八十左右产于亚洲。也就是说世界茶叶生产的集中度是比较大的,也许这样才有规模效益。

世界的茶叶的产量中,品种最多的是红茶,占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但是红茶不是我国出产的强项,吾国国民对红茶的喜爱不及绿茶。

我国是出产绿茶最多的国家,所产绿茶占世界绿茶总产量的近百分之六十。

茶叶总产量最大国家是印度。他们占有茶叶生产的天时地利。但是这件事情是可以人为的,我们需要努力。

在我国的许多的省份都出产茶叶,但主要集中在南部各省。一般可以将我国的产茶区划分为四大茶区:

江北茶区

这是我国最北的产茶区。包括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山东、安徽、苏北、河南、陕西、甘肃等地。主要的产品是绿茶。

江南茶区

这是我国茶叶市场最为集中的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以南的浙江、安徽、苏南、江西、湖北、湖南、福建等地。茶的品种较多,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等,产量也很大,品质好。

华南茶区

指南岭以南的产茶区,即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地。是我国最南的茶区。以生产红茶、乌龙茶为主。

西南茶区

只我国西南各省产茶区。一般认为这一带是茶树的原产地,地理和气候很适宜发展茶叶生产。目前产量最大的绿茶和边茶。

我国的茶园面积总数很大,但是单位面积的茶叶产量不大,还不到世界平均单产的一半,应该说生产上的潜力是很大的。但是我国目前60多万吨的茶叶年产量中,名优茶的产量较小,只占到总产量的百分之十一。同时我国的年人均茶叶消费量也不大,大约只有300克左右,如果茶叶增产,国内对一般茶的消化能力增加幅度很有限,当然潜力是很大的。对于具体的茶叶企业来说,虽然300克(六两)的人均数不大,但是市场的总规模很可观,关键看企业的产品和市场的运作能力。

中国的茶叶产地分布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种植茶树面积最大的国家,随着近年来市场对茶叶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的茶园面积正逐渐增加。我国茶区辽阔,目前有20余个省、地区产茶,根据茶树的不同种类,不同地区的地域、气候等奖我国茶区分为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产茶区。

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中国最古老的茶树即位于此茶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东南部,茶品种资源丰富,主要有普洱茶、红茶、绿茶等。

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主要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省(区)。主要盛产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六堡茶等。

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是我国茶叶主要产区。主要盛产绿茶、红茶、黑车、花茶等等。

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山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是我国最北端的茶区。主要盛产绿茶、红茶等。

清代皇帝与普洱茶


俗话说一入宫门深似海,但凡能被皇帝喜欢的物事都不便宜。宋徽宗喜欢北苑贡茶,因此闽茶火了。明清2个朝代的皇帝大多喜欢龙井与普洱,所以龙井与普洱茶成为中国茶类中2颗耀眼的明星。其中对普洱茶地位影响力最大的则是清中期以后的皇帝。

普洱茶是在清代雍正年间的时候,正式进入了北京城。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以药性观点记载说,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想想那时候吃个北京涮肉,吃得肚子溜圆,再饮上一杯普洱茶,相当解油腻啊。

这种能消食刮油的茶深受京城达官贵人的习惯。从史料记载来看,清皇室对普洱茶十分热衷。马戛尔尼伯爵回忆录《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中,明确写到乾隆皇帝给英王乔治三世的回礼清单记载有“茶球”这一礼物,并在外包装箱外明确的写有“乔治三世收受”的字样。但令人震惊的是书中竟然用“luxury”一词,说明普洱贡茶在清代的地位。

据宫中档案记载,雍正时期,普洱茶一年的入贡量已达5000余斤。普洱茶作为皇帝专有的贡品,除自己独享外,还作为赏赐品,赏给皇后亲贵、内外大臣、蒙古亲王郡王、贝勒公子额附后吉、喇嘛等。作为国礼,颁赏西洋各国国王及来使和藩属国国王及来使。作为祭祀品,用来祭神、祭祖、供佛,在清代普洱贡茶显示出独特的作用。

从乾隆皇帝的“烹雪韵前篇”至道光帝的“瑞贡天朝”御赐牌匾,普洱茶因为皇帝的喜好而身价倍增。到了清咸丰年前,每年到西双版纳地区采办普洱茶的贡生就高达十万人。这对于100多年以前,人迹罕至,经济落后的西双版纳地区来说是难得一见的盛况。

清嘉庆四年九月十九日,军机处查抄和珅府之日同时查抄了内务府大臣和工部尚书、户部尚书福长安府邸,军机处的财产抄没清单中除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外,还记载着查得“普洱茶三百圆八十八团桶”,“茶膏一百九十匣”,这份抄没清单送至嘉庆皇帝手中时,他下旨将其他财物均收归国有,只在普洱茶之上画了一个朱红色的圆圈,这个圆圈便是皇上御用的标志。

为什么产于我国西南一隅的普洱茶会受到大清皇帝的喜爱,原因在于普洱茶的降脂、减肥、去油腻的神奇功效,使清王室钟情于具有降脂减肥作用,美味甘醇,便于贮藏的普洱茶。在清代很长的时间里,普洱茶的身价一路飙升,成为了王公贵族争相追捧的茶中至尊。清人阮福曾写道:“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末代皇帝溥仪曾说: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显贵标志。皇室成员的饮茶习惯一般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

唐代茶叶分布产区


唐代茶业的兴起,如杨华《膳夫经手录》所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已后盛矣。《膳夫经手录》成书于唐宣宗大中十年(公元856年),所记唐代茶业的发展,有的是亲目所睹,有的是距之不远的事情,因此内容是较为可靠的。这也即是说,根据《封氏闻见记》的记载,所谓茶兴于唐,具体来说是兴盛于唐代中期。这一点,也和《全唐诗》、《全唐文》等唐代各种史籍的记述相一致。在初唐的文献中,很少有茶和茶事的记载;至唐代中期和晚期以后,对茶的论述和吟哦,就骤然增多了起来。那么,唐代中期茶业是怎样发展起来,又发展到怎样程度呢?先说茶叶产地。唐代以前,我国到底有多少州郡产茶,是无从查考的。直至陆羽《茶经》中,才第一次较多地列举了我国产茶的一些州县。其八之出载:

山南:峡州,襄州,荆州,衡州,金州,梁州;

淮南:光州,义阳郡,舒州,寿州,蕲州,黄州;

浙西:湖州,常州,宣州,杭州,睦州,歙州,润州,苏州;

剑南: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沪州,眉州,汉州;

浙东:越州,明州,婺州,台州;

黔中:思州,播州,费州,夷州;

江南:鄂州,袁州,吉州;

岭南:福州,建州,韶州,象州。

《茶经》中上列的这些地名,不少人把它们概之为八道四十三州。其实,四十三州是对的,而把州之前所列的山南、淮南、浙西等说成是八道,就未必妥当了。

因为,这八地在唐时虽然确曾作过道名,但是,它们并不是同一时期的建制和同样的性质。如八地中,山南、淮南、剑南、江南、岭南,是唐贞观时划分的全国十道中的五个道;而黔中,是开元时从江南道中分出的新道;至于浙东、浙西,历史上虽也一度称过浙江东道和浙江西道,但实际上是后来江南东道所属的两个观察使理所。不仅这八地设道和称道的时间不同和或有矛盾,其下面所列的州名,与当时的行政建制也不完全吻合。如建州、衡州,历来属于江南道,但在《茶经》中,却把建州划入了岭南,把衡州归入了山南的范围。众所周知,陆羽一生著述很多,他不只是一位杰出的茶叶专家,也是当时有名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他写过多种山志、地志和图经一类的地理论著,以陆羽的地理知识;他要按行政建制的道州隶属关系来写,是决不会出现如上混乱情况的。所以,陆羽《茶经》八之出中州之前的地名,不是指道,而是指茶叶产区,是陆羽最早提出或划分的我国八大茶区。

这里还要附带指出一点,在我国有些论著中,不但有把《茶经》八之出的地名,称之为八道四十三州者,甚至还有根据这些道、州的行政建制,把它们所辖的州、县悉数都算作产茶地域,错误地提出唐代产茶有多少州、多少县。很明显,陆羽提出的茶叶产地,是其在评定各地茶叶品质时所列出的典型和代表,而不是全部茶叶产地。如巴蜀,其时产茶就遍及各地,而《茶经》所列,仅剑南八州。第二,在所谓八道和四十三州中,也不是每一个道的各州、每一个州的各县全都产茶。如斯西的苏州届县很多,但唐时真正产茶的,只现在的吴县一地。其三,唐代的地方行政建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时有所变动。所以,仅仅根据《茶经》的记载而要提出唐代产茶州县的确数,是不会也不可能正确的。

由《茶经》和唐代其他文献记载来看,唐代茶叶产区已遍及今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而其北限,一直伸展到了河南道的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也即是说,唐代的茶叶产地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清代官窑


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岑岭。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传统影响,清代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肯定的惯例,同时又新开创了金彩、墨彩、搪瓷彩等题写工艺,而且各种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也更为多样。

清代共有帝皇十个,均有帝皇纪年款的瓷器传世,他们依次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顺治官窑器以书写大清顺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为主,也有写顺治年制四字款。款字用笔有力、起笔见峰、住笔见顿、划多下拉、勾捺上剔,但团体布局不甚规整。

民窑款较为多样,有篆书堂名款,如玉堂佳器、继善堂、梓桑轩等,有各式花押款、伪托款。祭器多用干支纪年款。

康熙朝历时61年,款识较多。其官窑款多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或三行青花楷书款,晚期有少量篆书款。前期常见干支纪年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等。本网资料库内有一对康熙青花杯,落款为大清丁未年制,是康熙六年的瓷器。搪瓷彩器上书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料款。其字体前期宽大,笔划粗重特立,顿捺显明。后期字体秀气,在详细写法上也有渺小区别,如:熙字四点多为直点或顺点,少逆点。年字三横前二横较短,第三横较长,且紧紧上靠,一竖较长。款字外饰有单圈、双圈、双正方框等。

康熙民窑款识更为多种多样,有图记款,如秋叶、角、爵、方胜、杂宝,还有寓意性图案,如一枝笔、银锭、如意组合为必(笔)、定(锭)、如意等。私家款如杏林春宴、北庆堂、良朋堂、若深收藏等。有光画双圈,不写字的双圈款。还有文章山斗之类的闲章款。仿前朝的依靠款,以仿嘉靖款居多。

雍正官窑款重要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青花双圈款,也有双方框款,其次是多用于单色釉瓷上的三行六字篆书款。从字体上分析,雍正款识由专人题写,所以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大致雷同。楷书款早期为三行双圈,晚期为双行双圈或双框。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重要用在仿均、炉均和茶叶末等器物上。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四字楷书堆料款仅用于搪瓷彩瓷。

雍正细路民窑器大多数落各种堂名款,如正谊书屋、百一山房、澹宁堂、望吟阁等,一样平常民窑器款则复杂多样,如用灵芝、香炉、团花款、方块款、豆腐干款、四朵花款等。

乾隆朝瓷产量极大,官窑款用得最多的是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款字一样平常以青花书写为主,但亦有抹红写款,在白瓷、茶叶末、珊瑚红等特别器物上每每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刻款爱茶经网收集资料。

乾隆民窑款情势也极雄厚,堂名款和花押款多大体与正朝雷同,故鉴准时有肯定的难度。乾隆朝首次出现草记款。

乾隆朝款,字体最多,书写排列情势也最多,且官民窑款字体易混淆。一样平常来讲,官款比民款精、秀、细、润,而民窑款大都较为粗糙、草率,亦有仿宣德、成化款。

嘉庆官窑器一样平常都用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重要为青花、无栏框。亦有少量楷书款。粉彩器上常见抹红款。个别器物用刻划款。

民窑器中有六字篆字方款,亦有嘉庆年制四字款,大多十分草率,有的仅写半边字,还省减笔划,称为草记款,故十分难认。堂名款以行有恒堂、嘉荫堂制、植本堂等为多见。花押款除部分相沿乾隆时期的之外,新出现蝙蝠、桃子等款识。

道光官窑器一样平常以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青花款为主,也有抹红款及描金款。茶叶末、炉均釉等器物上则为六字刻款。个别粉彩器上偶见道光年制四字红地描金篆书款。道光时期落有堂名款的如退思堂制、山解竹主人造等,大多是精品。慎德堂是道光皇帝读书的地方,后期也成为道光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故题有慎德堂制红款的道光朝瓷器应是道光皇帝的御用瓷此信息由爱茶经网收集资料。

民窑款器亦多有六字或四字纪年款,一样平常均不太规整,开始出现百结图记款。

咸丰及厥后的同治、光绪、宣统各朝再次鼓起楷书题款风气,大多为六字双行或六字三行大清年制款。款外均无圈框,字体工整,秀气修长,有青花、红彩、金彩、墨彩及刻款等情势。这临时期篆书款不多。其中光绪时署有大雅斋、寰宇一家春及长春同庆、永庆长春等款的官窑器最为细腻。

民窑款则多无定制,情势较多,同治时多有同治年制四字篆书戳记印款及抹红款。光绪时多伪托款,一样平常是康熙年制或若深收藏。

清代的茶礼


若要说近年来历史剧中哪个朝代的电视剧最多?那么,清朝是当之无愧的。康熙、雍正、乾隆,从朝政到后宫,事无巨细,这着实让我们这些历史“小白”们恶补了一番历史知识。当然,对于那些痴迷于茶文化的同学们来说,清朝的茶礼犹如闪耀的明星。

中国自古乃礼仪之邦,虽然仪式多为繁琐,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富含着民族心中最坚定的信仰。

说到清代的茶礼,就不得不提到“百臾宴”。仪式内容为,将上了年纪的老人聚集一起,为他们准备丰盛的菜肴,寓意着尊重老人,恪守孝道的意思。在民间里,夫妻在婚礼上还需行茶礼,表示双方对爱情坚定不渝的决心。这些都是在百姓生活中常见的茶礼。

在清代的官场上,也有着一套严格的茶礼。相比于百姓生活中的茶礼仪来说,官场茶礼显得刻板一些,并且严格一些。

清朝时,在隆重场合,比如拜谒上司或长者,仆人献上的盖碗茶按照惯例是不可以接过来饮用的,主客同然,如果贸然地喝下去,便会被认为有失礼仪。如果主人端起了盖碗茶表现出一种想要喝下去的意思,便是给客人下了一道逐客令,客人看到后,需要马上起身告辞,这个礼仪又被称为“端茶送客”;如果主人命令家里仆人“换茶”,那么就表示有留客的意思,这又被称为“留茶”。

清代名茶


在清王朝近300年的历史中,除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外,还发展产生了乌龙茶。在这些茶类中有不少品质超群的茶叶品目,逐步形成了我国至今还继续保留着的传统名茶。

武夷岩茶

产于福建祟安武夷山,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丛,产品统称奇种,是有名的乌龙茶。

黄山毛峰

产于安徽歙县黄山,属烘青绿茶。

徽州松罗

又名琅源松罗,产于安徽休宁,属细嫩绿茶。

西湖龙井

产于浙江杭州,属扁形炒青绿茶。

普洱茶

产于云南西双版纳,集散地在普洱县。有普洱散茶与团茶、饼茶等,前者居绿茶,后者属后发酵黑茶。

闽红工夫红茶

产于福建省。

祁门红茶

产于安徽祁门一带,属工夫红茶。

婺源绿茶

产于江西婺源,属炒青眉茶。

洞庭碧螺春

产于江苏苏州太湖洞庭山,属炒青细嫩绿茶。

石亭豆绿

产于福建南安石亭,属炒青细嫩绿茶。

敬亭绿雪

产于安徽宣城,属细嫩绿茶。

涌溪火青

产于安徽泾县,属圆螺形细嫩绿茶。

六安瓜片

产于安徽六安,属单片形细嫩绿茶。

太平猴魁

产于安徽太平,属细嫩绿茶。

信阳毛尖

产于河南信阳,属针形细嫩绿茶。

紫阳毛尖

产于陕西紫阳,属针形细嫩绿茶。

舒城兰花

产于安徽舒城,属舒展芽叶型细嫩绿茶。

老竹大方

产于安徽歙县,属扁芽形炒青细嫩绿茶。

泉岗辉白

产于浙江嵊县,属圆形炒青细嫩绿茶。

庐山云雾

产于江西庐山,属细嫩绿茶。

君山银针

产于湖南岳阳君山,属针形黄芽茶。

安溪铁观音

产于福建安溪一带,属著名乌龙茶。

苍梧六堡茶

产于广酉苍梧六堡乡,属著名黑茶。

屯溪绿茶

产于安徽休宁一带,属优质炒青眉茶。

桂平西山茶

产于广西桂平西山,属细嫩绿茶。

南山白毛茶

产于广西横县南山,属炒青细嫩绿茶。

思施玉露

产于湖北恩施,属细嫩蒸青绿茶。

天尖

产于湖南安化,属细嫩芽茶。

政和白毫银针

产于福建政和,属白芽茶。

凤凰水仙

产于广东潮安,属乌龙茶。

闽北水仙

产于福建建阳和建瓯,属乌龙茶。

鹿苑茶

产于湖北远安,属细嫩黄茶。

青城山茶

沙坪条

以上产于四川灌县,属细嫩绿茶。

名山茶

雾钟茶

以上又名蒙顶茶,产于四川雅安、名山,属细嫩绿茶。

蛾眉白芽茶

产于四川娥眉山,属细嫩绿茶。

务川高树茶

产于贵州铜仁,属细嫩绿茶。

贵定云雾茶

产于贵州贵定,属细嫩绿茶。

湄潭眉尖茶

产于贵州湄潭,属细嫩绿茶。

严州苞茶

产于浙江建德,属细嫩绿茶。

莫干黄芽

产于浙江余杭,属细嫩绿茶。

富田岩顶

产于浙江富阳,属细嫩绿茶。

九曲红梅

产于浙江杭州,属细嫩工夫红茶。

温州黄汤

产于浙江温州平阳,属黄茶。

清代茶文化的发展


北京在旗的老人一说起喝茶,一律都是香片,其实那也就是茉莉花茶。像老舍先生的《茶馆》里的老北京,有钱人喝的也不过是小叶茉莉双薰。所谓小叶茉莉双薰,是江逝、安徽、福建的茶商将绿茶从京杭大运河输往北京的运粮水道运进京,再经过北京茶局子密封,用茉莉花混在一起蒸薰,高级的选用嫩春芽茶,加茉莉花薰两次而得名的。

而穷人则只能喝高末了。所谓高末不过是筛选下来茶叶末。落魄的旗人弟子为了面子,出来到茶馆应酬时,美其名曰高末.这就似邓友梅先生小说《那五》里主人公那五都伦落到每日三餐只能就咸菜下饭了,还跟人说这咸菜得点芝麻香油。凡事也得讲究个谱不是。

旧时旗人喝茶讲究酒足饭饱后来壶热茶,这茶得用滚开的水沏,而且茶还得闷一会再喝,掀开盖得见颜色,还要讲究个酽。这就像现在还有很多北京人喜欢以茶解酒,茶不酽当然影响功效了.

清代满族从山海关入关,爱新觉罗氏入主北京。从关外带来的饮食习惯大多还是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马背上的民族以牛羊肉、奶制品为主,喝茶喜饮去油腻、助消化的浓茶、酽茶。而红茶、普洱茶正合其意,再有当年北京人都是喝井水,北方的地下水水质很硬,这样的水质来泡龙井、旗枪、瓜片之类恐怕不是明智之选。再说天冷时吃完油腻的东西再喝绿茶弄不好要腹泻。

而我国的茶文化的流传远自唐代,这一说法可以从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唐代成套纯金茶具得到印证,而唐代茶圣陆羽所着的《茶经》至今还影响着我们。宋代的斗茶和简约质朴的茶具令茶文化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茶事发展到明代则达到了一个高峰。至清代茶反而退回到初始的功用层面上。时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闽浙一带的功夫茶的影响力只能达到长江以南,而北方大部分地区饮茶仍继承了清代的传统,改革开放后南风日渐北京人才慢慢接触到香片以外的绿茶、红茶、普洱茶。

说到普洱茶这二年的行情像坐了火箭一样,这一结果令许多老茶客深感意外。这一结果应该感谢香港同胞。当年为藏族同胞服务的西去的数百年茶马古道转而南下,流传到香江。洽逢九七香港一些茶商怕以往低价试进的普洱茶砸在手里,于是就在普洱茶的功用上忽悠了台湾同仁一把,也赶上台湾近几年经济不错,老百姓们也搭便车得上了高血脂、高血压和肥胖症。这样普洱茶消食去油的功效被神化了一把,等台胞们明白过来为时已晚,结果台胞们再接再励又忽悠了刚富起来大陆同胞一把,现而今的情景是普洱茶变成了人们的投资工具,与炒房、炒股有一拼了。

如今人们见了面问侯语己变成:哥儿们,今儿喝的什么茶?呵呵!不会也是普洱茶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