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茶

发布时间 : 2022-03-05
云南黑茶 云南茶分类 云南有什么茶

云南黑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云南茶”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云南是中国发展茶叶的一块宝地。全省主产茶区的海拔高度一般在1200~2000公尺之间,年平均温度为12℃~23℃,年降雨量为1000~1900公厘,5月~10月为雨季,约占年降雨量的85%左右,雨热同季,降雨有效值高。11月~4月为旱季,晴天较多,光照条件较好,茶树生长期长。采摘期一般在8月~9月份。其土壤为红壤、黄壤、砖红壤,PH值在4~6之间,与世界主要产茶国相比,气候更加适宜茶树生长。云南有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和茶树优良品种,据史志记载,云南从原茶(俗称野生茶)转移为家种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迄今仍生长在云南猛海南糯山800余年的栽培型古茶树,猛海巴达1700多年的野生古茶树和临小伙子邦崴1000余年的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古茶树,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茶树王”。它们是茶树原产云南的活化石。

云南是世界上茶树的原产地,同时也是普洱茶的故乡,威信中外负有盛名,清朝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写道:“普洱茶出自云南普洱府,产攸乐、革登、倚邦......六茶山”现在的普洱县在那时是滇南的重镇,是茶的集散地。滇南之茶均集散于普洱府,然后运销各地,故以普洱茶为名而著称。普洱茶是以地名作茶名的专用名词,一直延用至今。因此,历史上所指的普洱茶,实际上是以云南大叶种茶制成的晒青毛茶为原料,经加工整理而成各种云南茶叶的统称。现代的普洱茶是将晒青毛茶经过后发酵处理精制而成的。六茶山现属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境内,这些地方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科春无霜雪,雨量充沛,云雾环绕,土壤肥沃,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被称为茶叶的故乡。

当今,普洱茶分为散茶和蒸压成型两大类。普洱散茶外形条索肥硕壮实,色泽褐红(俗称“猪肝色”)或带灰白色。压制的普洱茶是用普洱散茶经蒸压塑型而成。成茶外形端正、匀整、松紧合度。普洱茶的内质特点,汤色红浓,具独特陈香,滋味纯和回甘,饮后令人心旷神怡。

普洱散茶按质分为五个级档。压制成型的普洱茶,依形状不同,分为碗形的普洱沦茶,长方形的普洱砖茶,和圆形的七子饼茶等。七子饼茶形似圆月,是云南的传统出口品种,畅销港、澳和东南亚一带。过去民族地区,多作为彩礼和逢年过节赠送亲友,含有家人团圆,七子为多子多孙多富贵之意。有的民族地区,儿女亲事,非送七子饼茶不可,相传至今,旅居东南亚一带的侨胞,现在也很盛行。所以,七子饼茶又名侨销圆茶,侨销七子饼茶。七子饼茶每块净重357克,每七个为一筒,故名七子饼茶,每筒重2500克,主要由勐海茶厂生产。普洱茶耐久储藏,具有越陈越香的特点。因其茶性温和可口,男女老少皆宜,不仅可解渴、提神,还具有醒酒、清热、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抑菌降脂、减肥降压等药理作用。经现代医学临床验证,对人体确有保健作用。

如法国巴黎安东尼医学系临床教学主任艾米尔·卡罗比医生进行临床实验结果证明:饮用云南普洱茶(普洱沱茶)对人体的减重效果显著。特别对于人体中的类脂化合物胆固醇、三酸甘油脂和血尿酸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云南昆明医学院临床试验也证明:饮用云南普洱茶医治高血脂症55例与疗效好的降脂药物安妥明治疗31例对比,普洱茶的疗效高于安妥明,其降低胆固醇的效果则与安妥明相似,且长期饮用无副作用。因此,在国外,云南普洱茶被誉为“减肥茶”、“窈窕茶”、“美容茶”、“益寿茶”等等,成为国内外人们普遍喜爱的保健饮料。

云南普洱茶蜚声中外,古往今来,均为人们所赞赏。中国历代不少文人学士吟诗赞颂,宁朝王禹俩有诗云:“香于九畹芒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清人赵学敏又云:“普洱茶清香独绝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在清代,普洱茶是云南地方当局向皇帝进贡的珍品。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贾府也饮用普洱茶。在六十三回写宝玉生日之夜,荣府女管家林之孝家的几个管事的女人来怡红院查夜,吩咐袭人等焖些普洱茶喝。可见几百年以前,普洱茶已是官府饮用之珍品,说明普洱茶的名贵和高雅。

云南普洱茶有越陈越香品质越好的特点,可以长期保存饮用,但注意既不以受潮又不要密封,更不能与异味物品一齐存放。饮用时每杯三至五克茶叶,冲入刚沸开水加盖五分钟可以饮用,用泉水和紫砂陶茶具泡饮更佳。

云南绿茶采用大叶种茶为原料精制而成,以味浓、香气沉稳、回味郁长而著称。包括晒青、炒青、烘青和蒸青以及各种名茶。

晒青茶:又称滇青,是大味种茶鲜叶经杀青、揉捻后采用太阳光晒干而成的晒青绿虎、晒青茶按生产季节分为春尖、二水和谷花。高档晒青茶具有色泽鲜绿、白毫显露、条索紧直、锋苗整齐、内体清香、滋味鲜纯的特色。同时,也是普二茶的生产原料。其成品茶有春蕊、春芽、春尖、滇配和春玉五个花色。

滇绿:云南大叶种茶该制烘青是1964捻开始的。滇绿是用大叶种鲜叶经过杀青、揉捻、烘干而成烘青绿茶,具有色泽肥硕、紧直、白毫显露,锋苗完整秀丽,内体香气鲜纯、滋味醇厚、水色明亮、叶底嫩绿的特殊风格。为加工茉莉花茶的上好原料。

炒青:是云南大叶种茶鲜叶经杀青、揉捻、炒干而成,又称磨锅茶。

蒸青绿茶:是云南大叶种茶鲜叶经蒸汽杀青、揉捻、烘干制成的绿茶,又称"蒸酶茶"。

云南绿茶中的名茶繁多,最著名的有:宜良宝洪茶,勐海的南糯白毫、云海白毫,下关的苍山雪绿、墨江云针、绿茶玛玉茶、景谷大白茶,大关翠花的牟定化佛茶、龙山云毫、峨山银毫、梁河回龙茶、清凉山磨锅茶、龙生翠茗、CTC绿碎茶。

云南茉莉花茶是云南茶叶中的后起之秀,发展势头良好,潜力巨大。云南茉莉花茶以大叶种烘青绿茶为茶坯熏花而成。具有耐冲泡、滋味浓醇、香气浓爽持久、汤色黄绿明亮、回味甘长、具有茉莉花的芳香,又能品尝茶的底韵的独特品质。并且云南茉莉花还具有花期早(3月份就有鲜花)、长期长(11月份还有鲜花)之特点。故茉莉花茶不失为一个值得大力发展的新茶类。

大理“三道茶”

云南大理白族有"吃烤茶"的习惯。年轻漂亮的"金花"们都有一手烤茶的好本领。一般是将陶罐放在火塘上,加入茶叶以火烤茶,茶叶散发出浓浓的清香,冲以沸水,不一会儿,罐口冒出好看的沫花,茶便烤好了。新婚的媳妇一进门先要向公婆敬一杯香气十足的烤茶,据说这是评价新人的标准之一。

白族的婚礼中都要"闹房"。参加闹房的大都是年轻人或晚辈,因而,新郎新娘不敬烤茶,而是敬三道茶。"三道茶"是白族有名的茶俗。一般敬客是先敬甜茶,后敬苦茶,再敬回味,具有人生的寓意。但在婚礼中,新郎新娘向客人敬三道茶又有不同,第一道茶不是敬糖茶,而是敬苦茶,第二道茶才是加了红糖、果伯的甜茶,第三道茶则是用揉碎的牛乳扇和红糖的乳茶。这三道茶称为"一苦、二甜、三回味",既富有人生哲理,又蕴含禅意,教人回味无穷。

傣族竹筒茶

云南傣族也是以茶敬客,但这茶不是三道茶,而是竹筒茶。当你到傣家作客,登上傣族的竹楼,身着鲜艳筒裙、体态婀娜多姿的仆少(少女)会立即欢迎,傣族波淘(老大爹)就要用竹筒茶招待你。仆少将茶装入新砍回仍然余留清香的竹筒,老波淘就把它放在火塘上烘烤。几分钟后,又用木棒将茶压紧后冲水,放茶叶,这样反复数次,直至竹筒被压、塞满为止。茶烤干后,破竹取茶,竹筒烤茶就制成了。然后,掰下少量烤干的茶叶放入碗中,沸水冲入,一杯散发着竹的清香和茶叶芬芳的茶汤就敬献到你的面前了。如果不是因为烫,我敢肯定,你一定想立刻喝下去。当然,茶还得慢慢喝,慢慢品。

云南勐海县有一株海内外闻名的茶树王。当地有一种很浪漫的风俗,婚礼那天,新娘要爬上大茶树,爬得越高,采的茶越多才吉利。如果你问新郎这是什么意思,新郎会红着脸说:"啊哟哟,不好意思说。"经不住你再三追问,他才腼腆地告诉你,采了茶树王的茶叶,是托茶树王的福。他俩的爱情就会像茶树王一样长久,生命像茶树王一样旺盛。如果你幸运地正遇上新娘采下茶树王的茶叶,新郎新娘会请你作客,将采来的茶进行烘烤,给你敬上熬好的清香的带着喜气的"土锅茶"。能喝一口这样的喜茶,别有风味吧。

茶经网扩展阅读

走进云南茶俗


云南是茶的故乡这里有四十多个县的深山密林中发现了野生大茶树。在哀牢山区镇源县九甲乡千家村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树龄2700年和2500年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据西双版纳的古傣文记载,早在1700年前,当地就有茶树栽培。勐海县南糯山上至今生长着800年前的人工栽培茶树,被称为茶树之王。

云南有26个民族,各个民族都特别喜欢饮茶。在悠长的历史中,茶渗透到了每个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饮茶习俗也多姿多彩。

基诺人从茶地采回鲜嫩的茶叶,洗净晾干后仔细的用手揉软搓细,放进一只大碗中。再加上用柑橘树叶、泡酸的鲜竹笋、可作蚂蚁醋的酸蚂蚁、一种叫做白生的菌、大蒜、辣椒、盐巴等佐料拌和,就成为一碗凉拌茶,基诺族话叫作拉拔批皮。酸、辣、辛、咸、苦中透出一股鲜香,是一盘下饭的好凉菜。

把茶当作菜吃的还有滇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的德昂族。他们将从树上采来的新鲜芽叶放进小缸里面,撒上盐巴拌匀,层层压紧,装满为止。放几个月后,需多少掏出多少,拌上香料,便是吃饭佐餐的一道好菜。

景颇族和哈尼族也有以茶作菜的习惯。他们砍来竹子,锯成长约一尺、一端留有竹节的竹筒。再将采来的嫩茶放在太阳下晒,失去二三成水分后,再用手揉搓;或者将采来的新鲜茶树芽叶用锅蒸煮,等到茶叶柔软泛黄时,起锅将茶叶倒在竹帘上再用手揉搓。然后,将茶叶装入竹筒,用木棒分层捣实。到快装满时,用竹叶塞紧筒口,把竹筒倒置,使多余的水分流出来。两三天后,再用泥灰封住筒口,将茶筒插入土中。放上两三个月,竹筒内的茶叶变成金黄色,发出一种特有的茶叶浓香时,取出筒内茶叶晾干,装进瓦罐加进香油腌渍,随时都可以取出作菜,是一种具有特殊风味的菜肴。

烧茶在佤族中流行,佤语叫作枉腊,是一种近于烤茶的方式。首先,烧一壶开水,放在火塘边备用。然后,把茶叶均匀地铺在一块薄铁板上,放在火上烤。等到茶叶焦黄时,将茶叶倒入开水壶中煮。煮好的茶倒入茶盅里,便可饮用。这种茶苦中带甜,散发出一股焦香,在饮茶中别具一格。真正烧的茶是布朗族的青竹茶,他们进山干活想喝茶时,就会砍来一节香竹筒,放进茶叶,装满清泉水,然后放进火堆中烧。在等待烧茶的时间里,他们找来香竹,砍成一节一节的小竹筒,把底部削尖插在地上,成了一排奇妙的高脚茶杯。不一会儿,竹筒里的水烧开了,茶煮好了。将茶从竹筒里倒入插在地上的高脚杯中,人们拔杯而起,就可以品尝这种集山泉的清冽、茶叶和鲜竹的清香于一杯的竹筒茶了。

拉祜族家里的烤茶与佤族的烧茶差不多,只是不是把茶叶放在铁板上烧,而是装在小陶罐中烤。

西双版纳傣族也爱吃烤茶,烤茶办法与拉祜族差不多。只是他们喜欢先在茶碗中放上一些调味品,如花椒、生姜、桂皮、盐、香糯叶等,然后倒上茶汤。丽江纳西族除喜爱喝油茶、盐茶、糖茶外,还喜爱中一种龙虎斗。在纳西族话中龙虎斗叫作阿吉勒烤。人们先将茶放在小陶罐中烘烤,待茶叶烤到焦黄时,注入开水煮茶。同时,在备好的茶杯中倒进半杯烈酒,然后将煮好茶水倒入盛酒的茶杯。顿时,茶杯中发出轰轰的响声,如雷声滚滚。因此,龙虎斗又叫作雷响茶。

到大理旅游的游客,都会品尝一次白族三道茶。三道茶是大理白族文化的奇珍,当客人进入客厅坐定后,主人家的女儿或儿媳妇就会捧出第一道茶来。这第一道茶是加糖的糖茶,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盛情欢迎。第二道茶,是只放茶叶的苦茶。按照白族的习惯,喝这道茶是谈往事、叙家常的时候。这时,宾主之间随便交谈,无拘无束,尽兴长谈。谈兴已尽,客人准备告辞前,主人家又捧出第三道茶,茶里放了米花,所以叫米花茶。这道茶是送别客人,祝客人吉祥如意。喝了这道茶,客人便该起身告辞了。

云南茶马古道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滇、藏、川的丛林草莽中,绵延盘旋着一条滇、川经西藏通往南亚西亚的神秘古道。古道上溜索连接着湍急的河流,马蹄印嵌在高山陡岩的石板上,这是商人、探险家和马帮踏出的路。

其路线基本有两条:一是云南的普洱→大理→丽江→中甸→西藏的察隅→波密→拉萨→日喀则、江孜、亚东、柏林山口,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另一条从四川的雅安→康定→西藏昌都→尼泊尔、印度。这是亚洲大陆以茶叶为纽带的古道网络,长在千里以上,其中以云南中甸、四川康定、西藏昌都构成的三角地带是茶马古道网络分布最为密集的地方,是各路马帮交会最为频繁的地方,来自云南的滇茶和四川的雅茶与西藏的麝香、皮毛,以及来自印度的珠宝首饰香料等等在这一带互市,早在唐代便形成茶马互市,宋代于雅安设置“茶马互市司”,清代在云南永宁亦设茶马司。

当京滇公路未修筑时,这条古道就是交通大路,路上无日不有官商游客往来,人背马驮的货物也时时可见,因而每一个宿站都有充足客源,有时甚至几百人同宿一客站,堪称繁盛官道。话虽如此,就道路本身而言却是鸟道羊肠,崎岖难行,有人甚至认为不亚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

重踏云南茶马古道路


苍山洱海风花雪月,玉龙山下茶马古道。茫茫山原之国,云南,同是高原却没有西藏的那份神秘,安宁、淳朴是这里永恒的主题。如果你没有到过高原,云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不会让人感觉到高海拔那种特有的压抑,清爽的空气和湛蓝的天空足以让你陶醉一夏。

广州富宁

感受德天瀑布的气势

从广州出发,过三水大桥,经广肇(肇庆)高速、广云(云浮)高速、南梧高速直达南宁,全程大约600公里,行驶6小时。广州到南宁路段除了云浮至岑罗段国道路面有些破损以外,其它基本都是高速或高等级公路,路况甚佳。如果走湛江段虽然基本全程高速,但绕了一个大圈,费时太久,走梧州段盘山公路太多不安全,经过商议我们决定走肇庆罗定线,从肇庆经罗定到岑溪、玉林。

晚上入住南宁,一早动身前往富宁。途径大新路段,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景色甚好。清晨太阳尚未升起,雾气缭绕下的喀斯特峰林一座座只露出尖尖的峰顶。到达大新县时,我们决定顺路去感受一下德天瀑布的气势。德天瀑布距离大新县城78公里,开车不用一个小时。据说该瀑布还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跨国瀑布呢。我们驱车驶往德天瀑布,6月这里雨水较多,瀑布气势更为磅礴,流水从80米高的中越接壤地高浦汤岛上飞泻而下,一波三折,形成三级瀑布,水势激荡,动人心魄,蔚为壮观。瀑布前方设有停车场,停车观景非常方便。

到达富宁已是傍晚时分。富宁介于广西的那坡和云南砚山之间,道路多为盘山公路。从富宁到云南砚山还有5小时左右的车程,因此大家决定晚上入住富宁,第二天赶往昆明。

富宁昆明大理

苍山雪洱海月

从富宁出来,开始爬坡,道路多为盘山公路,而且路面较窄,大货车较多,会车时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出了珠街收费站,上砚平高速,经弥勒上昆石高速,直达昆明。全程600多公里,耗时6小时。到达昆明已是下午2点。都说昆明四季如春,但中午时分我们感觉不到些许春意,夏天还是夏天。稍作休息,我们便开车继续赶往第一个目的地大理。

经过4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终于在晚上8点到达了大理。大理分上关和下关,下关就是大理新城。我们当晚入住下关。俗话说: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短暂休息后,我们便驾车前往洱海公园,一睹传说中的洱海月。虽然没有苍山雪的映衬,但皓月下的洱海格外迷人,看似海上升明月,却听不到海浪的半点响声。安宁,还是安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洱海月让我们一路操劳的心情霎时平静下来,也为第二日的大理古城之行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大理古城离下关还有18公里的路程,开车需30分钟左右。其实大理古城还是比较好找到的,在一路苍山山脉的陪伴下,在不远处你便可看到有一个小镇坐落于苍山山脉之下,那便是大理古城。大理古城可谓中西合璧,在这里,你既可以看到时隔千年的古城,也可以找个洋酒吧痛饮一场。大理古城外围很多地方是用马车作交通工具的,你可以像坐公交车一样给一块钱坐马车到处观光。

大理丽江

茶马古道古色古香

从大理到丽江路况一般,且路面较窄多为盘山公路,车速绝对不能太快,全程179公里,行车时间约为3小时。进入丽江便可以远远地看到玉龙雪山,虽然时值夏季,但仍可看到皑皑雪峰。可能是由于靠近玉龙雪山的缘故,丽江的气候明显湿润而且凉爽。

古城里的客栈很干净而且便宜,可能因为是淡季的原因,我们住的标间才40元一晚,空调、电视、热水样样齐备,超值!丽江古城里面完全是一个休闲的地方,很多人来这里一住就是一个月半个月的,不干别的,就是来这里发呆的。我们可没这么多时间在这里发呆,卸下行李,把什么四方街、万古楼、木府都游过一遍,还买了不少手工艺品。

丽江的土著居民多为纳西族人,纳西族无论老幼皆能歌善舞。每到晚上经常可以看到纳西族的姑娘小伙子们围在篝火旁跳舞唱歌,虽然听不懂歌词,但内涵肯定是非常愉快的。纳西族的服饰也极具浓郁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女子服饰中的羊皮背饰是纳西族所特有的。

云南普洱茶名称典故


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数百年来以普洱二字出名。然而,普洱地方,在唐宋元明时期,名为步日睑、步日部,到清代时才叫普洱府,而茶名却在清代前已称普茶。如何解读普洱地名与普洱茶的关系,值得学术界研究。对此,笔者在2001年4月曾有论文在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和公开发表过,作过一些解读。笔者现从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的角度再作综合研究辨析,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普洱是佤语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普是扑、蒲、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濮人是最早种茶的民族,普茶即是濮茶。

普洱是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

论据有三:(一)远在唐代,南诏已于今思(茅)普(洱)地区设银生节度于银生城(今景东县),普洱设治,名步日睑,宋代元代时期,称步日部,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称普耳,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普洱府。(二)佤族学者尼嘎(魏德明)先生作过调查,并在《普洱人考》中提出:步日或普洱是佤语,是佤族(布饶)和布朗族称呼兄弟的意思。(三)笔者曾到西盟佤族自治县作过考察,经老县长隋嘎(佤族)证实,也如是说。调查考证发现,佤族布饶人称布朗族为步耳,有的方言为步日,布朗族则称佤族为布嘎,意为朝前走的同胞同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一带的布朗族和佤族布饶人都自称为艾佤,后来在迁徙的过程中,前面走的是佤族人,所以布朗族称他们为布嘎,后面跟来的是布朗族,故佤族称他们为步日。至今在佤族布饶人和布朗族中,仍然广泛流传着其祖先居住在普洱(今宁洱)、思茅、墨江一带。1949年以前居住在普洱城边的几家布朗族人还说,普洱城最早是他们的老祖宗建立的,以前普洱城有块石碑上还刻有他们大王(指首领)的名字,后来被敲掉了。笔者论证:上述这些口碑资料给我们传出了一个信息,布朗人说的普洱一带和普洱城,当是唐宋设治时的濮人居住地步日睑、步日部。因为唐宋以来的步日和明清时期的普耳、普洱等名称,其来源是佤族语言对布朗族步日或步耳的称谓。佤族学者尼嘎说,在佤语中,步与普相同,都是指人的意思。笔者认为,步、普二字与濮字之音也相同,也是指人。因此可以推断,昔日地名步日、步耳、普耳和普洱,都是因种茶民族濮人(步日、普洱人)在其居住而得名,代音字的转换只不过是濮人族群佤语的同名异写。

普是扑、蒲、濮等古代民族称谓的同音异写

论据有四:一、盛产茶叶的思(茅)普(洱)区,在唐代时属南诏国银生节度地,唐樊绰《蛮书》卷四载:扑子蛮,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二、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沿澜沧江居者号普蛮,亦曰扑子蛮。三、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考证,蒲蛮,一名扑子蛮,在景东、景谷、普洱、思茅、西双版纳、澜沧、耿马、临沧、镇康、云县、保山诸处居民,都有蒲蛮族,自称布朗,以往记录濮、朴、蒲,都是布的同音异写;又布朗族与佤族(自称布饶、布幸)、崩龙族(自称布雷,即今德昂族),语言同一属系,族属亦相关(称蒙克族,亦称南亚语族),古濮人分别名号甚多,当包有今布朗、阿佤、崩龙(德昂)诸族之先民。四、20世纪80年代,当时思茅地区在文物普查中,于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几个县发现许多新石器,属忙怀类型,而忙怀类型属百濮的文化遗存。

由此可以论证,居住在澜沧江沿岸一带的古代濮人,是思茅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佤族、布朗族的先民。

笔者论证:唐《蛮书》中说的扑子蛮,即是佤族布饶人和布朗族的先民濮人。方国瑜教授在论著中没有提到普字,笔者认为,普也是濮的同音异写。从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来研究,蒲实际就是濮蛮,而扑蛮、蒲满、普蛮的扑、蒲、普字均是濮的代音字,音根是濮人族群的佤语,指的即今布朗族。后来代音的几个字,在汉语里,扑是动词;蒲是草本植物名词;普是副词,没有特指含义,而濮字却是一个古代族群名词,是核心词,是词根,是普同音字的真实含义。故普洱一词,可说是濮儿一词之音,早期的步日人、步耳人、普耳人,即是最早种茶的濮儿(步耳)布朗人。在古代,汉人总是把少数民族称之为蛮,带有贬义,故在濮的代音字后都带有一个蛮字,故有扑蛮、

普茶即是濮茶

对此,笔者的论据、论证如下:一,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思(茅)普(洱)区有茶的是唐代樊绰《蛮书》,其卷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合烹而饮之。这里未指出茶名,只说地界,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当指产茶的哀牢山、无量山银生节度所辖的县,自当包括今普洱(思茅)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蒙舍蛮中亦有濮蛮,或许当时就叫濮茶,其用椒姜桂合烹而饮之法,至今还保留在佤族饮用的擂茶中。二,历史上第一次提到普茶一词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谢肇淛所著《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澜沧布朗族叫蒸而成团的圆形紧压茶叫腊广。请注意,谢公第一次提到的是普茶,没有洱字,明代时就叫普茶。笔者认为,它指的就是濮茶,可说是濮儿茶的简称,因是濮儿人种出来的茶,便简称普(濮)茶,全称为濮儿(普洱)茶,所以普就是濮,普茶就是濮茶。这个观点,笔者在2004年8月《云南日报》考察组到思茅召开的座谈会上谈过,后被记者写成《学者考辨濮与普》一文,刊登在《云南日报》上。三,清嘉庆年间,檀萃在《滇海虞衡志》说:普茶,名重于天下,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都只说普茶,而无洱字。此记载指出了银生府的普(濮)茶,早在唐代南诏时期,已销往西康、西藏等地西蕃地区了。四,清道光《普洱府志》、光绪《普洱府志》中叙述〈物产〉时,只曰茶一字,没有普洱二字,因这是当地的府志,茶又是在普洱本地所出的,自不必说地名,而直接记述一个茶字。故笔者认为,普(濮)茶、普洱(濮儿)茶是外地购茶者根据产地族群地名叫出来而传扬闻名的。

布朗族先民是最先种植茶树的民族

布朗人的先民即是古代濮人,他们应是最早种茶的民族。论据有八:一,云南澜沧邦崴过渡型千年古茶树,最早是由布朗族先民古代濮人驯化、培育、栽种成功存活至今的,笔者已有论文在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并公开发表过。更有国家邮电部1997年4月发行的《茶》邮票第一枚《茶树》即邦崴古茶树为证。二,历史悠久的勐海县南糯山800年栽培型大茶树及其茶园,是距今55代人之前被称为蒲满族的布朗族先民栽种下的。三,澜沧景迈栽培型千年万亩古茶林,是傣历57年(公元695年)由布朗族先民濮人栽种的,首领叭岩冷最先把野生茶称为得责,把栽培茶称为腊,为傣族、基诺族所借用。据布朗人传说,西双版纳的茶树籽种还是从景迈带过去的。四,勐腊县易武慢撒茶山,是昔日普洱六大茶山之一,据当地农民说,1949年以前,石屏人到此种茶已6代人,茶树在石屏人来前就有了,是本族人(昔日汉族对当地布朗族的称呼)栽下的。易武茶山的易武区老人说,这里最早种植茶树的是曼乃寨的布朗族,汉族称他们为本人,乾隆年间有大批石屏、临安(建水)茶商到达易武经营茶叶贸易。五,《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载:布朗族和崩龙族(历史上)统称仆子族,善种木棉和茶树。澜沧县芒堆寨佤族布饶人种茶,昔日土司制度时,傣族土司专门规定芒堆人上交的贡品就是棉花和茶叶。六,明代万历年间李中立辑《本草原始》中载:儿茶出南蕃,系细茶末入竹筒中,紧塞两头入污泥沟中,日后取出,捣汁熬制而成。请注意,这里的茶名,省略了一个普(濮)字,而只称儿(耳)茶。现在思普区的濮人后裔布朗族仍保留着古老的酸茶制作法,即把鲜茶蒸熟,放在阴凉处晒干水汽后,装入竹筒中压紧封好,埋入土中,几个月乃至几年以后,将竹筒挖出,取出酸茶款待宾客。其制作法与明代记载何其相似,笔者曾在布朗族弄养寨亲口尝过这种出土的酸茶。七,与印度阿萨姆茶树比较,经茶学专家作染色体茶树核型科学试验分析证实,布朗族先民濮人种育驯化的澜沧邦崴大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属过渡类型的结论,以核型分析结果看是完全正确的。八,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张宏达教授1998年主编《中国植物志》时,改变了过去的观点,在山茶科的分类文献里,把印度阿萨姆茶改名为中文名字,正式命名为普洱茶。

以上论据,已经很清晰地证实了笔者的论点。笔者认为,以往把小叶种称为中国茶的代表,而把印度阿萨姆茶称为大叶种的代表是因各种曲折原因所致,经历了多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之后,已由植物学界权威来改名,做到了正本清源,还了本来面目,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普洱茶是大叶种的正宗代表,是中国茶的第一祖先茶代表。

笔者2004年春三次到西盟县参与考察野茶树,发现、调查、论证西盟县佛殿山野生大茶树群落,并参与了新闻发布会。西盟县已发现野生茶树群落5处,19平方公里,28500亩,打桩编号的有10株10号,树围从1.3米至2.53米,树高从6米至18米,树干直径从0.54米至0.89米,树幅直径从4米至8.2米,生长海拔从2088米至2107米,茶叶专家认为,从野生茶树群落看,其亲缘关系较栽培型茶树接近,具有丰富的科学研究价值。这里的野生茶树资源很早以前就被本地佤族所利用。隋嘎老县长说,野生茶佤语叫缅,栽培家茶佤语叫腊;腊是从缅来的,缅是和阿佤祖先在洪水泛滥的远古时期一起来到西盟山的,那时大地被淹没,只剩下竹子、茅草、缅(野生茶树)、芭蕉和小红米,会动的除人外,有水牛、大象、小灵雀。阿佤人的祖先靠吃芭蕉、竹子、缅(野茶)、小红米活了下来,是缅救活了阿佤祖先的命,所以茶叶是阿佤人心中最圣洁的灵物,阿佤人用茶祭司岗里祖先,用茶祭太阳神、月亮神,生娃娃道喜、老人去世、劳动干活、腰酸头痛、生疮生病都要用茶、吃茶。佤族是古代濮人后裔,西盟佤族是最早认识野生茶树和利用野生茶树的民族,在该县一些地方,佤族、布朗族有腊人,即茶人之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普洱一词实际上是一个佤语布朗族名称,是一个种植交易集散濮茶的地名,是一个普洱茶文化区特殊地域和出产茶叶的茶名,普即是濮,普茶即是濮茶。多年来,在全国茶界,小叶种专家占绝大多数,未能把大叶种普洱茶列入全国十大名茶,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全国植物学界权威已改写正名,确立了大叶种普洱茶在中国茶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应该把大叶种普洱茶列入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时候了。

云南名茶 普洱茶介绍


云南名茶 普洱茶介绍

在绿、青、黄、白、红、黑六大产品中属黑类。为黑类之代表。是采用或黑经蒸压而成的各种云南紧压的总称,包括沱、饼、方、紧等。运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可制成多种。鲜叶经过杀青、揉捻、晒干,制成的大叶青,叫普洱散。用普洱散蒸制、压模,可制成方形的“普洱方”、碗形的“普洱沱”、圆形的“”、心形的“普洱紧”。品质别具一格,外形条索粗壮肥大完整,色泽褐红;汤色栗红明亮,散发独特陈香,叶底褐红色,滋味醇厚回甜。饮后令人回味无穷,而且性温和,有较好的药理。有学者将优质的滋味特点概括为:甘、醇、顺、滑、活、厚、浆;产地环境、陈化年限不同,则香气各异,优者有:兰香、樟香、荷香、枣香,其中又以“兰香”为最上乘。

云南作为的故乡,这已经得到了公认。顾名思义,很多人认为的原产地就在位于云南西南部的普洱县。其实的真正的主要产地在云南的昌宁县以南,沿着澜沧江东西两岸的凤庆、临沧、双江、永德、勃海、思茅、景洪等县,其中尤以西双版纳一带为最多。而实际上普洱县只是的集散地,本身并不生产叶。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记载,西藩用普已自唐朝。清代普洱府即现代普洱县周围所产叶运至普洱府集中加工再运销,普洱成为集散地,蒙、康、藏各地因此得名。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两千年之久.民间有“武侯遗种”(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的说法,故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是指以“六大山”为主的西双版纳生产的大叶种为原料制成的青毛,以及由青毛压制成各种规格的紧压,如普洱方.普洱沱..藏销紧压.圆.竹筒.拼装散等.在长期的生产制作和销售过程中,的花色品种不断更新,形成自己特有的产品系列。是用优良云南大叶种,采其鲜叶特殊加工制成,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滋味醇厚回甘,并具独特陈香。,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的饮料。经医学临床实验证明,具有降低血脂、、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种,因此,海外侨泡和港澳同胞常将当作妙品。

每年春天的二月下旬直到十一月止都是的采摘时期;而的采摘又依据时间的早晚分为“春尖”、“春中”、“春尾”,夏的采摘俗称为“二水”,然后才是采摘,又称为“谷花”。叶采摘季节的不同,它的品质也有高下之分。叶专家认为云南的在一年当中要以“春尖”及“谷花”两个时期所产的品质最好。清香爽口为上品,夏味道浓烈但不带苦味,而则是香中带苦,苦后回甜,值得细品。目前云南真正高级的都是以“春尖”为主体制成的。

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一般都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堆捂等几道工序。鲜采的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成为普洱毛青。这时的毛青,韵味浓峻、锐烈而欠章理、毛制作后,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和“生”。经过堆闷转熟的,就成为“熟”。再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贮放,待其味质稳净,便可货卖,贮放时间一般需要3~5年。“生”是指毛不经过堆闷工序而完全靠自然转化而成为熟。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完全稳熟后的生,其陈香中仍然存留活泼生动的韵致,且时间越长,其内香及活力亦发显露和稳健,由此形成“做新卖旧”的传统。

寻访云南墨江“茶马古道”


关于"茶马古道",据史学家考证,至少自唐、宋中央王朝开设"茶马互市"时始已形成。随着"茶马互市"的兴起,以贩运产于思普地区(旧时包括今云南省思茅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之一部分)普洱茶为主的马帮运输,得以蓬勃发展。其特点是人赶着马帮在高山峡谷中跋涉,天长日久,踏出了许多条以当时思普地区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一条条马帮驿道,人们称之为"茶马古道".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茶马古道"。

从当时的思普中心普洱出发,经茶庵塘、磨黑、孔雀坪、魁阁塘、把边江渡口(过铁索桥)、哨牌、通关、回龙街、过詹鲁平渡口(即现在的忠爱桥)、路水井、他郎城(今墨江城)、水癸河、背阴山、元江、玉溪直达昆明,全长580.7公里。因1953年昆洛公路(国道213线)的修通,这条"茶马古道"退出历史已经50多年了,昔日马帮商贾不绝的古道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忘,成为古迹。

近年来,笔者认真考察了这条古道在墨江县把边江渡口至背阴山的路段和遗迹。

墨江县城的古道和周围的古道遗物

墨江县城有一条街名叫马店街,因原来的马帮在此经常歇马驻店而得名的。在马青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说《回归线之城》里,对墨江县城的马店街有多处精彩的描写。昔日马啸声声的马店街如今已是繁华的闹市区,唯一能够寻觅到此处曾是古道一部分的,仅为遗留在马店街附近从环城路至文庙大门口的当年石条路了。此路有300余米,路的中间用当年的褐色石条两两镶嵌而成,静静的卧在闹市中。现代公路的建设使古道的作用完全淘汰,后来又因农田地及城镇村庄的建设,人们纷纷取用古道的石块,保留下来的这样的古道,特别是经过各处城镇的古道,现今已是少之又少,墨江县城的这条古道可能是普洱市保留在城市之中的最后一条"茶马古道"了。 

从文史资料上可知,"茶马古道"的许多路段都是用石条镶嵌铺成的石板路,从墨江县城至赖蚌近10公里的古道亦如此。现今,这段路已经寻不到一块当年的石板了。可贵的是;在离县城2.5千米的联珠河上,至今还耸立着一座桥房合二为一的古桥--涟漪桥,从中仍可窥见这座以水波命名的被誉为千里思普"茶马古道"第一桥的雄姿。

据《墨江县志》和《墨江县地名志》记栽,涟漪桥始建于清朝康熙初年,道光二年(1822年)被洪水冲毁,道光四年(1824年)重修。同治元年(1867年)又被冲塌,同治九年(1870年)署游击孙世恒等捐资重修,光绪二年(1876年)落成。桥身系土砖木混合结构,木梁,木板铺桥面,木架筒、板瓦屋面。桥正中魁阁瓦屋面为四面分水,长27米,宽4米。桥中心魁阁为5.5×5.8米,高16米。河中桥墩呈船形,长22.8米,中宽8.4米。修建投资共用了2584两白银。此桥的特别之处是桥中心的魁楼是一座方形二层桥亭,并于两边的两座小魁楼浑然为一体,黑瓦粉墙,四角飞檐,错落有序,看起来结构严谨,优雅古朴,玲珑标致。桥上的过门左右相通,供游人或过客歇脚休息。

涟漪桥迄今已经历了近200多个春秋的风雨沧桑,几次大的洪灾和地震,木梁、桥墩安然无恙,桥亭和过门仍屹立在联珠河上,人畜过往畅通无阻,恩泽后人至今。在现代桥梁日新月异的今天,保存下来的古代桥为数寥寥无几,涟漪桥不失为认识思普地区古桥建筑艺术的珍贵文物,亦驰有着极为宝贵的史料价值。现在,涟漪桥已经修复,又重现出了"波光粼粼,涟漪成调,凭栏远眺,一马平川,田畴千顷,竹抱古桥柳抱溪"的美景。

水癸河桥及水癸寨

从墨江县城往东,穿过紧连县城竹木森森的玉皇阁旧址后,一条山路就向大山里延伸;翻过大山,就可以看见座落在水癸河边的水癸寨。一蓬蓬竹子和一棵棵标直的棕榈,婆娑多姿;一幢幢青瓦灰墙的房子,静静的坐落在竹子和棕榈树丛中;弯弯曲曲的水癸河,缓缓的流过阡陌田畴,从寨脚直向东南。河上,还完好地保留着一座小巧古朴的石拱桥,这桥是千里"茶马古道"出思普地区的最后一座桥,过了桥,越过背阴山,就进入了玉溪市的元江县。

在水癸河桥的一侧,高高低低的立着八九块石碑,每块碑上都记载着建桥或修缮该桥的经过。离桥不远处有一棵盘根错节的古榕树,春风明媚的三月里,河水在桥下悠悠流淌,寨里的村民们正吆着牛出工,马帮铃声已经淹没在远远的历史中,取而代之的则是"呵叻--呵叻"的牛铃声。晨烟冉冉升起,走在桥上,听水流,看农舍,思今古,颇有马致远在《秋思》里描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意景。抚摸石碑,辩认碑文,最远的一块碑立于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最近的一块碑立于1992年。除几块碑文能够清晰地辩认字句外,大部分石碑的字迹已在风霜雨蚀中变得模糊,不能流畅的解读了。但从中仍可弄清:水癸河桥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一年,同治十年(1871年)水涨冲圮,他郎守备李应元率士民张树宇、蒋春秀、杨恒兴等捐资重修,桥长4.3米,宽2.7米,高4米。1988年、1992年墨江县人民政府曾两次拔款修复加固,使这一古桥至今亦可通达人畜。

从建筑风格来看,水癸寨是因有了"茶马古道"而建的村寨,一条石板和鹅卵石镶嵌的小路穿过寨子,路两边建盖的房屋一律把门开朝路边,房屋建得比一般的专用农房稍高,配有让马帮的牲畜喂料过夜的厢房。有些房子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样式,即有正房之外的厢房和堆放稻草等马料、铺有地板的耳房,在几幢房边,还有当年拴马的木桩。

一位老人在桥头的古道上,向我讲叙了当年水癸寨马帮不绝,人来人往的繁闹往事。老人说,因为水癸寨离墨江城不远,许多从昆明,玉溪来的马帮,到了水癸寨就放马做饭,让马在水癸河边的田野里吃草饮水,吃饱喝足后好一口气赶到墨江。从思普等驮了茶叶的马帮在水癸河休息后,也可以一鼓作气翻过背阴山,直抵元江坝子。建国以前,水癸寨的村民大多以为过往马帮提供服务为主业,种田种地只是副业而已。昆洛公路修通后,马帮运输被汽车代替,则再无马帮来往于古道了。

曾经喧闹一时的水癸寨静静的藏在深山中,穿寨而过的古道上长满了绿绿的野草,扒开野草,是密密麻麻的马蹄印,许多地方的古道石板,都被人们撬走了,用作盖房修牲畜厩舍,甚至是抬去做台地的埂脚,而水癸寨的这段古道却被人们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使我们有了捉摸那段历史的物证,让你走近它,发现它,了解它,解读它。

从忠爱桥到把边江吊桥

从忠爱桥出发,一抬脚就是上坡路。阿墨江被江两岸的大山挤压,深深的陷进山谷,冲出了一个峡谷。在阿墨江流域,寻找不到稍平的坝子,除了陡峭的大山还是大山。从墨江史料上可知,忠爱桥经回龙,过通关抵把边江吊桥的古道是铺有石板的,当年为了道路的畅通("茶马古道"亦是官方传递公文信息,调遣兵士的驿道,故又称之为"官马大道"),官方派民工把很多路段都铺成了石板路,以便于过往商贾和公文信息的传递。

我顺着古道走一个多小时,便看到有民房建在山腰,山腰之上是密密的思茅松和阔叶灌木交会生长的地方,看上去植被保护得很好。我走到路边的一间民房,一看那女主人的穿戴,就认出是哈尼族支系卡多人。我用碧卡方言与之交谈,果不其然。男主人李批者跟我喝了几杯酒后,硬要送我到山腰的大路上,他说那里还完整的保留着"茶马古道"原来的模样,并且从那里顺着大路就可以达到回龙。

李批者告诉我,古道的石块一部分在修建昆洛公路时撬去做了路基,一部分被周围村民搬去做了起屋盖房的石料。山腰之上的古道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是因为离寨子太远,搬运石块费力费工,划不来,才得以幸存。我们一面聊天一面向山里攀登,一个小时后,泥路上的石头渐渐多了起来,走进林中,一条石头铺就的古道赫然出现在眼前。这里已经是大山深处,思茅松和灌木长得很密,挡住了阳光,古道上长着零星的小草,铺了一层落叶。十分幸运的是我和李批者坐在古道上休息,准备挥手再见的时候,从山的那一边传来了"弓咚--弓咚"的马铃声,李批者告诉我这是同族的李然扎上山驮运松脂的马匹。在"茶马古道"上仍能见到驮运的马匹,令人倍感欣慰。

告别李批者和李然扎后,我过山岗,抄近路,一路往前,原本打算在回龙再停留一个小时左右,赶到那里一看,石板路已铺上了水泥,房屋基本都已改建,感受不到古道驿站的韵味了。在通关吃了一些食物后,我只用两个小时就赶到了把边江吊桥,完成了这次有意义的徒步寻访考察。

云南茶叶史


据历史文献记载,云南在商周时期濮人就种茶以作员,三国时期种茶颇负盛名,晋。时规模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明代名茶问世,清代极为鼎盛。《云南通志》、《普洱府志》和《大清一统志》都有以茶为市、仰食茶山。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的记载与论述。由于历代官府重视。茶叶贸易活跃,民间种茶日盛。山势连绵,复岭层峦、皆多茶树;从东到西。从甫至北,云岭高原处处有茶。明清时期闻名中外的云南普洱茶出产她古六大茶山连绵800里。入山作茶者达数十万人。古《普洱府志》详细记述了这一壮观史实。同时采择之精,制茶工艺也日臻完善,名优茶花色品种选出。异彩纷呈。

当时堪称名茶之珍品的普洱茶,其花色品种就达8色。不但是上贡朝廷之名茶诊品。普洱茶之名也风靡名重于天下。这时期上自帝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种茶饮茶蔚然成风。官史商贾,骚人墨客。也纷纷投身其中、著书写史。飘洋贸易,品茗赞咏。越发刺激了云南茶叶的发展。致使云南茶叶名品日众,声誉日隆。普洱茶不但被列入皇宫贡茶案册,而且还载人曹雪芹《红楼梦》、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不朽的世界名著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云南采制茶业不断推陈出新,研制新品名茶风靡盛行,贡茶名品层出不穷,制作加工工艺已由民间转化到官府组织管理推广。享誉中外的云南名优茶滇红、沱茶、藏销紧压茶、香竹筒茶等,颇具地方民族特色,品质独特的名茶产品也在不同的时代相继脱颖而出。这些名优茶产品。无论是哪个时代、哪种类型、花色,郡具有其优秀的品质,独特的风味特征,辉煌的产销业绩,从而形成了普洱先称秀,滇红质更优,沱茶誉四海,滇茶竞风流的云南名优茶荟萃盛景。

两汉时期茶产益州

三国魏吴普《本草、菜部》,记有: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上述记载中的荼即古茶字。益州系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尝羌臣服于汉,武帝赐以金质滇王之印一颗,建立滇国,封尝羌为滇王,以滇池为中心,设益州郡,郡治在滇池县(今晋宁县的晋城)领27县,包括今曲靖、玉溪、昆明、大理、保山等地(州市)的辖区。东汉明帝时在滇西设永昌郡之前,先设西部都尉,仍归益州节制。汉献帝建安19年(公元214年)设来降都尉于今之曲靖,统辖益州、朱提(今昭通一带)、兴古(今文山、红河州部分地区)、永昌(今保山和临沧地区)、云南(今大理和楚雄部分地区)及考虑到痒珂(云南东南部及贵州南部)、越崔(今四川西昌和云南丽江及楚雄部分地区)七个郡。可见两汉治滇均属益州管辖。均属益州管辖。故吴普《本革、菜部》所称益州主要是指现今云南所属之地。

三国时期南中茶子

《华阳国志南中志》中有平夷县,郡治有铡津、安乐水。山出茶、蜜的记载。据吴觉农《茶经述评》载:平夷县约当今云南富源县地。平夷县距当时南中的中心味县(今曲靖)140里。

唐陆羽《茶经七之事》(公元775--780年)载:晋傅巽《七诲》蒲桃、宛柰、齐柿、燕栗、垣阳黄梨、巫山朱橘、审中茶子、西极石蜜。南中系东汉末时对今全滇和黔西北、川西南的总称。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由滇池县移至味县,统管南中之地,味县遂成为当时南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傅巽以南中茶子与当时国内外名特水果等产物(宛柰即大宛国的苹果,西极石蜜即天竺国的冰糖)并列,可见云南茶子当时已有盛名。

唐宋时期茶出银生城

唐樊绰《蛮书管内物产第七》(公元864年)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今景东县)界诸山,即今景东、景谷及其以南之地。蒙舍蛮系唐代洱海附近居民的六沼之一的南沼,居住在今巍山、南涧县境。清阮福《普洱茶记》(1825年)中有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香之用普茶,已自唐时的记载。西番指今西藏、四川等地的藏族。南宋:李石(约12世纪中期)《续博物志、卷七》载,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

上述记载说明唐宋时期云南产茶集中在滇南,采制粗放,饮用方法都是加上香辣等配料煮饮。云南茶已销往西藏等地。

明代名茶问市

明冯时可《滇行纪略》(16世纪下)载,楚雄府城外石马井水,无异惠泉。感通寺茶,不下天池伏龙。特此中人不善焙制尔。按:感通寺茶系指大理感通茶,惠泉指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泉,天池指明代江苏苏州的天池山产的名茶,伏龙是指浙江古会稽名茶之一种,亦称卧龙。

明万历年间谢肇制《滇略》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

明末(1639年)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滇游日记》载,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茶味甚佳,焙而复爆,不免黝黑。日记中还提及过顺宁府时住梅姓老人家,主人以云南府所产名茶--太华茶招待。

上述记载表明,普洱茶之名始见于明代;云南已有名茶出现,焙制方法未秦完善;叶种茶树须架梯采摘。

清代普洱茶名重天下

方以智《物理小识》(1664年)载,普洱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最能化物与六安同。刘健《闻夜录》称,顺治18年(1661年)3月在北胜州(今永胜县)与藏人互市茶马,当年人藏普洱茶三万担。

张泓《滇南新语》(1755年)载,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以一斤至十斤一团,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为奁资,故名。曹雪芹《红楼梦》第63回记述: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说,该焖些普洱茶喝,袭人、晴文二人忙说、烟了一茶缸子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载:普洱茶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岁人贡,民间不易得也普洱茶清香独绝也。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

吴大勋《滇南闻见录》(1782年)记有:团茶产于普洱府属思茅厅地方,茶山极广,最为有益之物,煎熬饮之,味极浓厚,较它茶为独胜。擅萃《滇海虞衡志卷十》(1799年)称:普洱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

师范《滇系山川》(1807年)载,普洱府宁洱县六茶山:曰攸乐。即今同知治所;其东北229里曰莽芝;2助里曰革登;340里曰蛮砖;365里曰倚邦;520里曰漫撤。山势连属,复岭层峦,皆多茶树。

民国时期茶事先兴后衰

民国年间,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校长为景谷县乡绅纪襄廷题词景谷之茶,衣食万姓。庄娇之后,在公一人。当地人勒石树碑于县内以表其功德。(按纪为清咸丰年问人,对发展景谷茶叶生产卓有成效,群众身受其益,故立碑纪念。今景谷青毛茶是全省收购标准的代表样,属国家商业部主管标准样之一。)

民国三年(1914)9月30日征集参加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陈列品中,有云南宁洱县糯茶一封,那次云南陈列品总值银元2000元,其中茶叶类值30元。民国五年(1916)云南沱茶首次定型加工为现在的碗形沱茶,这是经历了多年的储、运、销售工作实践,几经演变而形成的造型,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碗形窝部有通风透气,防止霉变的作用,成为畅销国内外品种之一。当时下关永昌祥沱茶负有盛名,因其配料有特点,取勐库茶香味浓厚,凤山茶兼具外形美观之优点,故产品盛销多年不衰,为其它牌号沱茶所不及。

民国九年(1929)在昆明设立云南茶务讲习所。

民国十二年(1923)在佛海县南糯山设立云南省立第一茶业试验场。

民国十四年(1925)柴萼《梵天庐丛录》记有,普洱条产云南普洱山,性温味厚,坝夷所种,蒸以竹箬成团裹,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普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韪之。

云南藏销茶的历史


在西藏,上至活佛达赖、班禅,下至普通藏民无一例外都有饮茶的习惯。不论是远方来客,还是常来常往的友人,只要一踏进藏民家门,主人就会恭敬地端上一杯沁人心脾的酥油茶,然后才寒暄议事。

民主改革前,藏族人民以食牛、羊肉和酥油等高脂肪食物为主,而茶具有消食解腻的功能,正好迎合了藏民的饮食习惯,而且饮茶还可为身居世界屋脊的藏族同胞提神醒脑、缓解低压缺氧症和预防高原疾病。于是,藏族同胞在日常生活开支中,首先考虑到的是购置茶叶和酥油。

云南背靠青藏高原,是西藏的近邻,又盛产茶叶,滇茶以其浓、强、鲜著称于世,备受藏民青睐。云南藏销茶有天时地利之优,历史悠久。唐代樊绰所著《蛮书》中记载:往往有吐蕃至赕货易,云此山有路,去赞牙不远。南宋《续博物志》载: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说明滇茶藏销历时1000多年。进藏茶叶北走丽江、中甸、阿墩子(今德钦)、芒康到拉萨。每年销往西藏的滇茶超过2500t,从清康熙到同治年间,滇茶销往西藏历时200余年,盛行不衰。

历史上藏商马帮每年来去一次,冬春到丽江向官府买得茶引才能通关进入普洱、思茅、佛海、下关茶区购茶。盛夏回到拉萨,往返超过5000km,路途漫长。沿途山高谷深,气候多变,行走在崇山峻岭中的赶马人必须胆大心细,否则,一时的疏忽将导致人仰马翻,坠入万丈深渊。因此,走此路的茶商,除强悍勇顽的藏族马帮外,滇西茶商是不敢涉足的。

清咸丰五年(1855年),云南回彝太平天国起义历时14年,回民首领杜文秀率众攻克滇西重镇大理,切断了藏商马帮进入普洱的咽喉要道,滇茶销藏锐减,致使进藏茶叶价格昂贵,可与黄金媲美,那时进藏的滇茶有绿色黄金之称。滇茶仅供西藏上层人士享用,因此,它是交换西藏贵重药材虫草、藏红花、麝香、鹿茸的硬通货。

抗战时期,民国廿八年,祖国半壁山河沦陷,东南沿海和华中资金、技术力量转移到大西南,为滇茶的发展注入了雄厚的资金和技术。1939年蒙藏委员会与云南中茶股份公司联合投资在下关建成康藏茶厂,生产紧压茶销往西藏,并代替货币流通。由此,滇茶在西藏的地位可见一斑。

解放后,1952年滇藏公路开始修筑,历时20多个春秋,于1973年全线通车,云南茶叶大批进入西藏,结束了藏马帮驮茶进藏的历史。过去繁荣一时的滇藏茶马古道被公路取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川藏公路和西藏民航事业的发展,如今在拉萨市场,江、浙、川、滇茶琳琅满目,不仅有传统的云南毛峰、下关沱茶,还有闻名于世的西湖龙井及四川邛崃蒙顶、重庆沱茶等,品种多达90多个。更由于藏民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茶代菜的历史在逐渐消失,藏民不仅吃牛、羊肉和酥油,还能吃到新鲜蔬菜,滇茶也就逐渐失去了往昔一枝独秀的历史风采。

相关文章